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临床意义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6448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临床意义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临床意义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临床意义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临床意义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临床意义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临床意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临床意义课件.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二科邵春英,心血管内科常用化验值的临床意义,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和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中国国内常将这一组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合称为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塞有一定的价值。,心肌酶,正常值,1. 乳酸脱氢酶 LDH 109-245 U/L2. 谷草转氨酶 AST 0-37 IU/L3. 肌酸激酶 CK 25-200 U/L4.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0-25 U/L5. a一羟丁酸脱氢酶(a-HBDH)72-182 U/L,临床意义,乳酸脱氢酶(LDH)急性心梗

2、12-24hLDH升高,48-72h达高峰,1-2周后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谷草转氨酶又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心肌梗塞发病612小时显著升高,增高的程度可反映损害的程度,并在发作后48小时达到最高值,约35天恢复正常;AST在心肌中含量最多,所以在急性心梗6-12h升高,48h达高峰,3-5d恢复正常。 肌酸激酶(CK)急性心梗,血清CK活力明显升高,发病4-6hCK升高,12-24h达高峰,升高幅度大,2-4天恢复正常。肌酸激酶(CK)对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诊断比其它酶灵敏,CK同工酶有三种:CKBB、CKMB、CK

3、MM。心梗时,有CKMB,CKMM两种同功酶,以CKMB为主,当CKMB5%,诊断心梗。CK同功酶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CK,目前临床倾向用CKMB替代CK作为心肌损伤的常规检查项目。 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发作后46小时,病人血清CK-MB先于总活性开始升高,1236小时达峰值;多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如果梗塞后34天,CK-MB仍持续不降,表明心肌梗塞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已下降的CK-MB再次升高则提示原梗塞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塞病灶;如果胸痛患者在48小时内尚未出现CK-MB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即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各种类型的心脏手术后可引起血清CK-MB活性增强 a一羟丁酸脱氢酶(

4、a-HBDH)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升高到1.62.5.另外,活动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肌钙蛋白,肌钙蛋白,由T、C、I三亚基构成,和原肌球蛋白一起通过调节钙离子对横纹肌动蛋白ATP酶的活性来调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当心肌损伤后,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释放到血液中,4-6小时后,开始在血液中升高,升高的肌钙蛋白I能在血液中保持很长时间6-10天。肌钙蛋白I具有高度心肌特异性和灵敏度,所以肌钙蛋白 I已成为目前最理

5、想的心肌梗死标志物。,正常值:0-1ng/ml,临床意义,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B(血清心肌酶)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cTn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标准”. 无论是不稳定心绞痛还是无Q波的心肌梗死,最初24小时的cTnT最具预后价值.对不稳定冠状动脉疾患病人的随访发现,cTnT和运动试验两项都正常者,死亡或AMI的仅1%;若异常,死亡或AMI可达50%.对急性

6、冠状动脉疾患(包括心肌梗死)病人的随访研究发现,cTnT小于0.1的病人的死亡率仅4%,相比而言,大于0.1的病人的死亡率则大3倍 cTnT和cTnI在AMI后(36h)血中浓度很快升高,和CK-MB(38h)相当或稍早,它们测定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高于CK-MB.cTn具有相当长的诊断窗口期(cTnI79天,cTnT更长).cTn对急性胸痛病人(无论有无骨骼肌损伤)的诊断均优于CK-MB,B型尿钠肽(BNP),B型尿钠肽又称脑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由心肌细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天然激素,主要在心室表达,同时也存在于脑组织中。当左心室功能不全

7、时,由于心肌扩张而快速合成释放入血,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 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它可以促进排钠、排尿,具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缩血管作用,同ANP一样是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内分泌系统。心功能障碍能够极大地激活利钠肽系统,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释放。,正常值:0-150pg/ml,BNP主要用于诊断心力衰竭、监测病程进展、对疗效和预后进行评估,同时用于AMI患者在治疗后对其心室功能的恢复状况进行评估。当治疗有效时,BNP水平可明显下降,BNP水平的持续升高或持续不降低,通常提示患者的心衰未得到纠正或正进一步加重;在急诊室对

8、呼吸急促患者的鉴别诊断,也可通过测定BNP水平准确筛选出非心衰患者引起的呼吸困难,由于其所具有的心肌特异性,BNP水平测定就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还有研究提示,BNP水平升高与高危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和再次住院治疗的风险均呈高度相关,由于BNP是目前唯一最好的评价心衰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其检测快速、敏感、特异,检测该指标来帮助筛选是否需做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是医学上常用于判断机体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缺氧和缺氧程度等。,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酸碱度(pH)参考值7.357.45。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但pH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无酸碱失衡。代偿性酸或碱中毒时PH均在7.357.45

9、的正常范围之间。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参考值4.655.98kPa(3545mmHg)乘0.03即为H2CO3含量。超出或低于参考值称高、低碳酸血症。50mmHg有抑制呼吸中枢危险。是判断各型酸碱中毒主要指标。3.二氧化碳总量(TCO2)参考值2432mmHg,代表血中CO2和HCO3之和,在体内受呼吸和代谢二方面影响。代谢性酸中毒时明显下降,碱中毒时明显上升。4.氧分压(PO2)参考值10.6413.3kpa(80100mmHg)。低于60mmHg即有呼吸衰竭,30mmHg可有生命危险。,5.氧饱和度(SatO2)参考值91.9%99%6.实际碳酸氢根(AB)参考值21.427.3mm

10、ol/L,标准碳酸氢根(SB)参考值21.324.8mmol/L。AB是体内代谢性酸碱失衡重要指标,在特定条件下计算出SB也反映代谢因素。二者正常为酸碱内稳正常。二者皆低为代谢性酸中毒(未代偿),二者皆高为代谢性碱中毒(未代偿),ABSB为呼吸性酸中毒,ABSB为呼吸性碱中毒。7.剩余碱(BE)参考值3+3mmol/L,正值指示增加,负值为降低。8.阴离子间隙(AG)参考值816mmol/L,是早期发现混合性酸碱中毒重要指标。判断酸碱失衡应先了解临床情况,一般根据pH,PaCO2,BE(或AB)判断酸碱失衡,根据PaO2及PaCO2判断缺氧及通气情况。pH超出正常范围提示存在失衡。但pH正常仍

11、可能有酸碱失衡。PaCO2超出正常提示呼吸性酸碱失衡,BE超出正常提示有代谢酸失衡。但血气和酸碱分析有时还要结合其他检查,结合临床动态观察,才能得到正确判断。,标本采集,(1)采血部位:血气分析的最佳标本是动脉血,能真实地反映体内的氧化代谢和酸碱平衡状态,常取部位是肱动脉、股动脉、前臂动脉等,也可用动脉化毛细血管血,只是PO2低于动脉血;静脉血也可供作血气测定,但与动脉血差别较大。 (2)抗凝集的选择:因需测定全血血气,所以必须抗凝,一般用肝素抗凝。 (3)注意防止血标本与空气接触,应处于隔绝空气的状态,与空气接触后可使PO2升高,PCO2降低,并污染血标本。 (4)标本放置时间:宜在30分钟

12、之内检测,否则,会因为全血中有活性的RBC代谢,不断地消耗O2,并产生CO2,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如30分钟内不能检测,应将标本置于冰水中保存,最多不超过2小时。 (5)采血前应让病人在安定舒适状态,避免非静息状态造成的误差。,D-二聚体,正常值:0-0.5mg/L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 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 脑梗死、 肺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

13、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凝血四项,凝血四项属于检验科临检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为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患者。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INR),正常值,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2-38,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0-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4.凝血酶时间(TT):秒数:

14、14-23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临床意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因子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

15、、肝硬化;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生化,检测存在于血液中的各种离子、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各种酶、激素和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叫做血生化检查。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并能帮助临床确定病情、监测治疗效果。血生化检查内容包括生化检查,血清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血清酶检查,血脂、血糖、蛋白质检查。,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总胆红素 正常情况: (3.4-20.5)umol/L 增高: 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黄疸,血色素沉着症,肝癌,胆结 石

16、,胆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 2.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1.71-11.97)umol/L 增高: 溶血性疾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 3.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0-6.84) ummol/L 增高: 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肝癌,肝内结石,胆道阻塞。 4.尿素氮 正常情况: (1.79-7.14)mmol/L 增高: 高蛋白饮食,少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痛风,多发性骨髓瘤,利尿剂,消化道出血。 降低: 妊娠,低蛋白饮食。肝功能不全。,5.肌酐(血清) (35-97) ummol/L 增高: 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降低: 肌营养不良症,尿崩症。 6

17、.肌酸 正常情况: 男性: (12.96-38.1) ummol/L; 女性: (26.7-70.9) ummol/L 增高: 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发热,妊娠,饥饿,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降低: 甲状腺机能减退,使用苯丙酸诺龙等药物。 7.尿酸 正常情况: (142-416) umol/L 增高: 痛风,肾功能不全,子痫及妊娠期恶心呕吐,重症肝炎,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血液病。,血清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钠(Na) 正常情况: (135-145)mmol/L 增高: 进食过量钠盐,多尿引起的水分不足,出汗过多,甲亢,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库欣病,脑外伤,垂体肿瘤

18、,肢端肥大症。 降低: 肾功能障碍,尿毒症,应用速尿等利尿剂,长期低盐饮食,饥饿,呕吐腹泻,胃肠造瘘,幽门梗阻,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性肝硬化,大面积烧伤,大量引流浆膜腔积液。 2.钾(K) 正常情况: (3.3-5.5)mmol/L 增高: 少尿,输入大量库存血液,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发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服用安体舒通、氨苯喋啶等潴钾利尿剂,重度溶血,大面积烧伤,运动过度,酸中毒,休克,化疗。 降低: 钾摄入不足、呕吐、腹泻导致钾的缺失,手术后长期禁食,长期无钾饮食,肾功能障碍,醛固酮增多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肌无力,代谢性碱中毒,甲亢,服用排钾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 3.氯化物(Cl

19、) 正常情况: (96-106)mmol/L 增高: 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性碱中毒,脱水:腹泻呕吐,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静脉输入过多NaCl 降低: 饥饿,营养不良,肾功能障碍,尿毒症,应用速尿等利尿剂,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性肝硬化,急性肾炎,呼吸性酸中毒。,4.钙(Ca) 正常情况: (2.25-2.75)mmol/L 增高: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肿瘤,应用维生素D或A过量,急性肾衰竭。 降低: 手足搐搦症,甲状旁腺机能不全,维生素D或A缺乏症,骨质软化症,佝偻病,慢性腹泻,阻塞性黄疸,肾病综合征,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5.磷(P) 正常情况:成人 (0.97-1.61)mmol/L 儿

20、童(1.29-1.94)mmol/L 增高: 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机能低下,甲减,肿瘤骨转移,肢端肥大症,维生素D中毒,废用性骨萎缩。 降低: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肾小管功能不全,呕吐腹泻,恶病质,急性痛风,酒精中毒。 6.铁(Fe) 正常情况: (9-27)umol/L 增高: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降低: 缺铁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感染,恶性肿瘤,肾性贫血 7.镁(Mg) 正常情况:成人 (0.74-1.0)mmol/L 男性高于女性 增高: 肾小球肾炎,少尿,肌无力症,甲减,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禁食,呕吐,慢性腹泻,甲亢, 尿毒

21、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使用利尿剂,妊娠。,血清酶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LDH 正常情况: (225-540)u/dl 增高: 心肌梗塞,血液病,肌病,肾脏病,肿瘤,肝脏病 2.LDH1 正常情况: (24-34)% 增高: 心肌梗塞,溶血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肌营养不良,肝硬化,肾肿瘤。 3.LDH2 正常情况: (35-44)% 增高: 白血病,恶性肿瘤,间质性肺炎 4.LDH3 正常情况: (15-27)% 增高: 白血病,恶性肿瘤,间质性肺炎 5.LDH4 正常情况: (0-5)% 增高: 肝炎,肝癌,肝硬化,多发性肌炎 6.LDH5 正常情况: (0-2)% 增高: 肝炎,肝硬

22、化,肝癌,多发性肌炎,7.谷丙转氨酶SGPT 正常情况: (15-40)u/ml 增高: 肝炎,脂肪肝,肝脏肿瘤,肝硬化,溶血性疾病,心肌梗塞,肌肉病变。 8.5-核苷酸酶(5-NT ) 正常情况: (2-17)u/ml 增高: 阻塞性黄疸,肝癌9.r -谷氨酰转肽酶(r-GT) 正常情况: 低于50IU/ml 增高: 肝内和肝外梗阻性黄疸,肝炎,肝硬化,酒精或药物性肝损害。 10.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 正常情况: (27-50)u/dl 增高: 胆道梗阻,肝癌,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妊娠,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11.磷酸肌酸激酶CPK 正常情况: 男性: (8-60) u/L;

23、女性: (14.5-40) u/L 增高: 心肌梗塞,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周期性四肢麻痹,冻伤,肌萎缩,头部外伤。 降低: 状腺机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服用皮质激素时。,12.血清胰淀粉酶 正常情况: (8-32)u 增高: 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肝炎,胆道及胆囊疾病,消化道溃疡穿孔,腹部外伤,腮腺炎。13.谷草转氨酶(SGOT) 正常情况: (8-28)mmol/L 增高: 心肌梗塞急性期,肝炎,心肌炎,胸膜炎,肾炎,肺炎,肌炎。,血脂、血糖、蛋白质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胆固醇 正常情况: (2.9-5.2)mmol/L 增高: 肥胖,糖尿病,妊娠,甲状腺机

24、能低下,肾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硬化症,脂代谢异常 降低: 甲状腺机能亢进,肝硬化,长期营养不良,严重贫血。 2.甘油三脂(血清) 正常情况: (0.56-1.7)mmol/L 增高: 高脂蛋白血症,肥胖症,动脉硬化症,痛风,甲状腺机能低下,柯兴综合征,糖尿病,妊娠。 降低: 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肾上腺功能不全,脑垂体功能低下,肝硬化。 3.脂蛋白 正常情况: 乳糜微粒();a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20%40%,前脂蛋白(VLDL)超高密度脂蛋白13%25%,脂蛋白50%6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异常: 乳糜微粒阳性,伴有甘油三脂增高为I型高脂血症;脂蛋白及胆固醇增高为Iia型高

25、脂血症;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 均高为Iib型;前和连成一起,伴有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增高,为III型高脂血症;前脂蛋白增高伴有甘油三脂增高,胆固醇正常或增高为IV型高脂血症;乳糜微粒阳性,前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均增高为V型高脂血症。,(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1.56mmol/L增高:饮酒,长期足量运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降低:高糖,素食饮食,肥胖,吸烟,运动不足,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急性心梗,肝损害。(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0mmol/L增高:冠心病,甲减,肾病综合征,胆汁淤积性黄疸,肥胖症,糖尿病,慢性肾衰。降低:甲亢和肝硬化。

26、,4.血糖 正常空腹情况: (3.9-6.1)mmol/L 1,诊断糖尿病关键指标之一:如果两次空腹血糖7.0mmol/L可确诊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排除应激状态外,如感染、外伤)。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糖尿病。2,空腹血糖增高原因分析:空腹血糖(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即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7.0mmol/L时称为高糖血症。(1)生理性增高:餐后12h、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2)病理性增高:各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和胰高血糖素瘤等。应激性

27、因素:如颅内压增高、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急性脑血管病等。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泼尼松等。肝脏和胰腺疾病其他:高热、呕吐、腹泻、脱水、麻醉和缺氧等。3,空腹血糖减低原因分析:空腹血糖低于3.9mmol/L时为血糖减低,当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时称为低糖血症。(1)生理性减低:饥饿、长期剧烈运动、妊娠期等。(2)病理性减低:胰岛素过多;如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胰岛细胞增生或肿瘤等;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缺乏;肝糖原贮存缺乏:如急性肝坏死、急性肝炎、肝癌、肝淤血等;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等;非降糖药物影响

28、:如磺胺药、水杨酸、吲哚美辛等;特发性低血糖。,5.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75克葡萄糖溶于水300毫升,5分钟内饮完.其后30min,1h,2h,3h采集静脉血一次,同时留取尿标本,测血糖和尿糖。采血时取坐位实验过程不能吸烟、饮茶或咖啡。正常值:空腹血糖6.11mmol/L,服糖后30min-1h血糖达峰值11.1mmol/L(一般为7.8-9.0mmol/L)2h血糖7.8mmol/L,3h应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尿糖均为阴性。确诊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血糖峰值11.1mmol/L,2h血糖11.1mmol/L,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且尿糖阳性者

29、。降低:肥胖症,甲亢,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肝脏病,肝肿瘤。增高:甲状腺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6.糖化血红蛋白(GHb)正常值:3.2-6.12个月左右血糖的平均水平,增高糖尿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正常。,7.血清总蛋白 正常情况: (65-85)g/L 增高: 总蛋白增高,脱水。 降低: 血液稀释,饥饿,营养不良,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严重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糖尿病,烧伤,蛋白质吸收功能障碍的胃肠道疾 患,出血。 8.血清白蛋白 正常情况: (35-55)g/L 增高: 脱水 降低: 营养摄入不足,肝硬化,烧伤,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 9.血清球蛋白 正常情

30、况: (16-35)g/L 增高: 感染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结缔组织病,肝硬化,疟疾,丝虫病等。 降低: 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营养不良。 10.白蛋白 正常情况: (55-70)% 增高: 脱水 降低: 肾病,出血甲状腺机能亢进,营养不良,肝硬化,慢性肾炎失蛋白肠病。,血常规,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红细胞系统: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

31、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如刚出生正常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如6月到6岁的幼儿为(615)109/L,平均为10109/L;712岁为(4.513.5)109/L,平均为8109/L。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细胞总数而言,还应进一步了解白细胞是由五种白细胞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代表符号为N),约占50%70%(年龄不同,百分比有变化),主要起吞噬杀灭细菌

32、作用。第二种是淋巴细胞(代表符号为L),约占20%40%,产生细胞因子破坏细菌结构,使细菌不能生存。第三种细胞是单核细胞(代表符号为M),约占1%8%,产生抗体。第四种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符号E),约占0.5%5%,机体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时可增加比例数。末位是嗜碱性粒细胞(符号B),约占00.75%,各种比例如不协调,预示可能有某种病。 血小板系统:血小板(PL)约为(100300)109/L,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红细胞(RBC)正常情况: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

33、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2.血红蛋白(Hb)正常情况:男性 120160 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3.白细胞(WBC)正常情况:成人 (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 (11.012.0)10*9/L升高:各种细菌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

34、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4.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50-70)%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5.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3-12)%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6.淋巴细胞正常情况:(20-40)%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7.单核细胞正常情况:(3-12)%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8.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10*9/L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

35、,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 ,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 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9.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5%-1.5%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10.血沉正常情况:男性:(0-15) mm/h;女性:020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尿常

36、规,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尿常规化验单是分析接受尿常规检查者的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酸碱度(pH)正常情况: 4.68.0(平均值6.0) 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 降低:常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 2.尿比重(SG)正常情况: 1.0151.025 增高:多见于高热、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降低: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 3.尿胆原(URO)正常情况: 16 超过此数值,说明有黄疸 4.隐血(BLO)正常情况: 阴性(-) 阳性(+)同时有蛋白者,要考虑肾脏病和

37、出血 5.白细胞(WBC)正常情况: 阴性(-) 超过五个,说明尿路感染 6.尿蛋白(PRO)正常情况: 阴性或仅有微量 阳性提示可能有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性病变,7.尿糖(GLU)正常情况: 阴性(-) 阳性提示可能有糖尿病、甲亢、肢端肥大症等 8.胆红素(BIL)正常情况: 阴性(-) 阳性提示可能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 9.酮体(KET)正常情况: 阴性(-) 阳性提示可能酸中毒、糖尿病、呕吐、腹泻 10.尿红细胞(RBC)正常情况: 阴性(-) 阳性提示可能泌尿道肿瘤、肾炎尿路感染等 11.尿液颜色(GOL)正常情况: 浅黄色至深黄色 黄绿色、尿浑浊、血红色等就说明有问题 12.尿量

38、(Vol)正常情况: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一昼夜(24小时)排尿O.82.0升。但饮水量、运动、出汗、气温皆可影响尿量 一昼夜尿量2500毫升为多尿,500毫升,尿比重1.018为夜尿量增多。,便常规,大便常规主要内容有:大便颜色,硬度粘液度。以及镜检大便者有无蠕虫病(钩虫卵、蛔虫卵、鞭虫卵)等各种寄生虫检查。 大便化验常规包括7项内容,各种结果代表的临床意义各不相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1、粪便颜色正常颜色:成人呈黄褐色,婴儿为黄色或金黄色。临床意义:柏油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红色,见于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陶土色,见了各种原因所致阻塞性黄疽等。绿色,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黄绿色,见于伪膜性肠

39、炎等。2、粪便形态正常形态:成形软便。临床意义:粥样或水样稀便,见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伪膜性肠炎等。粘液性或脓血性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炎、小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等。凝乳块便,见于婴儿乳汁消化不良等。细条状便,见于结肠癌等所致直肠狭窄。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3、粪便细胞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HP。白细胞:偶见HP。临床意义:红细胞出现和增多,见于痢疾、肠炎、结肠癌、痔疮出血等白细胞增多,见于肠炎、细菌性痢疾。,4、粪便潜血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伤寒、溃疡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5、粪胆素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和肝性黄疽等。6、粪便胆红素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阻塞性黄疽等。7、粪便细菌培养加药敏正常参考值:阴性(无致病菌)。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等。同时可根据药物敏感,选择有效的抗菌素。,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