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问题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6503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4.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问题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问题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问题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问题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问题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问题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和问题课件.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现状和问题暨地理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陆静,课程 课堂 科研 ,问题与现状,课程落实问题学习方式问题资源开发问题学业评价问题,何为课程纲要?,以提纲的形式一致性地回答一门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为什么说教学进度表不是课程纲要?因为只见进度,不见教学;只见课文,不见课程;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目标: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内容:基本的素材或活动是什么?实施:我怎样带他们去?评价: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课程纲要的意义,有利于教师的思考从“一节课”走向“一门课程”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某门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某门课程的全貌或相关

2、政策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纲要的审议与质量管理,作为一份课程合同作为一份认知地图作为一份课程计划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课程纲要研制路径,1.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2.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3.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他山之石,作文课:校园里学生该不该用手机? 引自王一军讲课案例 三种教学设计(1)如何写议论文手机使用的利与弊写作(2)辩论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写作(3)设置真实情景(学校禁用手机)学生调查收集资料写作,什么样的课堂教学适合当下的基础教育?,怎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最佳位置?,走进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验田,教师视角,教 学,引自常用教育概念辨析(陈桂生著),目标知识(学科

3、),学科教育知识,一定情境下表达“学生理解的知识”,以一定的方式表达目标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形成的期望的理解。,个人经验,前备知识,知识表达方式解读,学生经由自主建构形成“学生理解的知识”。,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回家作业,测验考试,有关学生的知识,与“目标知识”对照,发现差异。修正教学材料或过程。,学科教育知识,提供反馈及采取措施,修正偏差。,重复练习,提供变式,澄清概念,关联强化,教与学的基本因素图,五环节设计,目标设计 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 活动设计 评价设计,一个核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目标,运用整体性原则统筹目标的三个维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描述教学目标运用新的课程理念重视从

4、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如何把握三维目标? 坚持一个标准、三个维度 基础性目标 拓展性目标 心中有“三维”,不强求“三维”,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测量学解读?,解读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内容标准。一是要对行为动词的层次进行比较、定位,二是要对知识内容的内涵、外延进行分析、判断。通过课程标准的解读,把握课堂教学的基础目标与拓展目标,确保教学内容框架的合理。,把握三个维度的特点“知识与技能” 知识性 基础性,“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科教学过程的指导,是对学科教学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做出的要求。 过程性和方法性 信息的提取、加工和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是学科课程的最

5、高境界标准 统领性 穿透性,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搜集和阅读资料感知中东在地理上的重要性与独特; (2)通过研究案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热点地区中东的主要问题与产生原因,并进行阐释。,中东一节的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和技能(1)通过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初步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3)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养成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

6、问题; (2)引导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人地协调的思想具体分析中东问题; (3)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理解与把握相关动词的含义,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分析内容标准的表述结构和关键词,“物质的属性”内容标准(2) ):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核心概念为“质量”, 表述的结构为“行为动词核心概念”, 行为动词:“认识”、“测量”。,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说明:质量概念很抽象,只有在整个概念体系建立以后,学生才会有清晰的认识。

7、,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说明:由于质量概念的抽象,这里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学生学习了基本物理量(质量)的测量方法后,体会到感觉是不可靠的,在这过程中,学生对质量单位大小也增强了认识,对质量概念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晰。,确定行为条件,说明:要建立质量的概念,首先要对物体和物质的概念加以区别;学生对生活中质量大小也是感性认识,缺少估算能力,所以要结合生活体验加以讨论;学生第一次接触托盘天平,充分观察和讲解讨论也是必要的;正确测量出固体、液体质量是重点也是难点,要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确定行为表现程度,说明:质量概念的引入就有难度,学生对其认识是逐渐加深的。行为表现程度经历“简单表述 ”、“感受”、“认识

8、”到“正确操作”、“准确得出结果”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规划与设计,思维空间的打开儿童话语的交流自主学习的领悟,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泥 塑,根 雕,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接受式探究,发现式探究,将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运用以接受式学习中习得的知识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知识是学习的目标,知识是学习的工具,通过亲身体验、调查、实验、文本解读、研讨等过程,经过整理分析,总结出结论,或建构起意义和理解,从而对问题加以解答。 发现式探究围绕着问题,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等)中直接收集现成结论或对有关资

9、料稍加整理加以解答。 接受式探究,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请将86-42,76-34,86-49, 76-39 ,并按退位和不退位 的情况分类。师:我们先算“76-39”得多少? (学生回答:47,37) 。师:说说理由?生:是37。因为76减3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76减39等 于37。问:说的真好。大家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后,老师归纳小结,并布置大量练习。,“谁再来说一遍”,师:算一算76-19得多少?然后在小组内把想法说给大家听。 看哪组方法多?(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生1: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

10、6-19=57。生2: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生3: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想竖式算。生5:先算76-9=67,再算67-10=57。所以76-19=57。生6: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 所以76-19=57。生7: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生8:这样算: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师:口算:76-19生1:我这样算:76-

11、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能解释一下。生2:他把19分成10和9,先算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生3: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答案也是57。生4:我的算法是: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各小组议一议,看能不能解释清楚。生5:(反馈)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 师:对这种算法,有没有要提出疑问的?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算法,教师一一介入引导。,“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的算法不同在哪里?”,谁来再说一遍还有不同

12、的方法吗听懂他说的意思吗 你的算法不同在哪里,重视教学过程中情境的设置 联系生活 联系成长 联系兴趣,情境脉络强调的是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发挥作用的场景或情境。,情境思维化 情境真实化,把单纯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案例,问题 两车相撞时,一辆车对另一辆车的作用力更大些,还是两辆车作用力大小相等。,学生的前语言和前概念 重型车力量大 轻型车力量小,情 境 一条轨道上有两辆汽车将要发生碰撞,一辆重型车向一辆静止的轻型车驶去。每辆车上都装有一个电子探测器,能够把碰撞时作用于汽车的力通过大屏幕即时显示出来。,牛顿第三定律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拓展 一辆静止,一辆撞击 同一速度相撞,合作策略:,数

13、学海报,案例,合作流程:,二,一,三,四,1.要求学生对一节课或一个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五,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以海报的形式对所学概念进行视觉化的展示。(尺寸和排版需要讨论)要求制作好的海报能够在无需书面或口头解释的情况下轻易地传达出自己的想法。,3.制作完成后现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传阅,评价别人的作品。,4.在课后,让学生张贴他们的视觉化展示物,学生可以自由地观看,和其他同学讨论。,5.展示后,修改自己的海报。,课例:,1,2,课例:,3,课例:,3,课例:,3,课例:,3,课例:,4,情 境 与 活 动 设 计 案 例,教科书;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善于积累素材,建立自己的教学

14、资源库,王老师为同学们展示了他在海南岛、内蒙古、吐鲁番拍摄的三幅风光照片。椰风海韵 草原牧歌 葡萄晾房,案例,土地资源教学设计,诊断性适切性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整合 (基于标准的教学),案例让我们做一个练习,请画一条金鱼!,你给这些金鱼什么样的等级 ?,A级或B级或C级-为什么?,我给他们这些等级,A,C,B,和这些分数,A (29),C (19),B (22),设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估目标是成功的关键,金鱼打分方案:(使用它们给你的金鱼打分)鱼形 -5分眼睛 -每只眼2分鳍 -每翅鱼鳍 2分,最多5翅鱼鳍口 -闭嘴1分,如果开嘴2分泡沫 - 2分的总分水 - 5分鱼缸 - 5分

15、鱼架 -2分总计= 35分,等级:A 28-35分B 22-27分C 18-22分D 14-17分E 10-13分U 10分,反思,“对于许多学生评估不是一个教育/学习经验,而是一个猜老师要什么的过程。” McLaughlin & Simpson 2004,形成性评价的诊断性和发展性,“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活动设计案例活动元素要求:体现乡村、城市特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北京的四合院要不要保留(保护)。场景布置:在教师的墙上张贴世界各地独特的聚落景观图、城市、乡村等图片,或使用电脑多媒体播放。模拟角色:旅游爱好者 市民 村民 四合院里的居民 建构空间:根据已有经验及提供的图片资料,绘制一幅

16、聚落图片。线索材料:选择一个线索介绍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画面定格:小组成员全体出场摆出一个场景造型,表达聚落和环境的关系。,案例,典型试题: 在插花的水中放一些糖,是否会使鲜花开得更久?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A)糖溶解在水中,为鲜花提供营养物质,从而延长鲜花生命。B)水中有糖,会使细胞失水,鲜花更容易枯萎。 用糖水插花到底能不能延长鲜花生命?请设计实验弄清楚这个问题。(一般要求:设计放糖与否的对照实验;更高要求:可考虑不同糖水浓度的对照实验),案例,室内有两块同样的冰,一块用毛巾包起来,另一块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你认为哪一块熔化得会更快?理由是什么? 用科学知识和经验对自己的预测做出合理解释 (答

17、案差异很大),从问题到课题,基于问题解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成果。,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强化过程,实施 解决 决策 背景 分析 评价 目标 问题 困惑 现象,例一 课堂教学中学生错误的资源化研究,现象:在教学中学生经常会产生错误问题:是什么错误?为什么会产生错误?怎样才能不犯错误或从错误中获取正确的认识?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错误的资源化研究目的:建立有效(或高效)课堂基础:理论与经验方法:课堂教学实验、理论研究等由问题到课题,例二 合作学习研究,现象:四个人“交头接耳”就叫合作学习吗?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课题:合作学习研究目的:有效开展合作学

18、习基础:政策、理论与经验障碍:认识与行动方法:政策分析、理论学习、合作研 讨、集体审议、尝试与改进问题 课题,例三,地理课外活动与环境教育实施地理活动课中的环境教育设计基于南京市江北区域乡土素材的环境教育活动设计,教育(教学)案例是对具有问题性、典型性的教育教学实例进行理性分析的文章。它有突出的主题;描述的是真实场景;包含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理性分析、反思,发掘或解释隐含在事件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教育(教学)叙事描述的是真实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教育故事。作者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通过故事让读者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文章有故事发生的背景,丰满的人物,激烈的

19、矛盾冲突,曲折的情节等。,教育(教学)案例特点1.文体和表述方式教育案例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提倡采用“案例+反思”的表述方式。2.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教育(教学)叙事注重故事细节:文章通过对蕴含着深刻教育教学道理的故事的深描,以及对故事中人物内心深处体验的细致的描述,抓住故事的冲突以及人物对所发生事件的感觉,提供给读者隐藏在由细节组成的画面之中的潜在含义。,舒尔曼,格罗斯曼,PCK的核心成分,如何做学情调查,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认识方式与差异呈现方式多样化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对呈现效果的检测与反馈,如何将特定的知识呈现给不同学生的策略,哪些知识学生易解,教师可以少讲、不讲或让学生自学? 哪些问题是学生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的? 学生常见的错误是什么?如何辨析和纠正?,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过程中容易误解和混淆的问题,某一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的联系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知识间的联系,学科本身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识学科的思想、方法、精神和态度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 即关于学科本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指 标,PCK的成分,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