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6718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ppt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2006,本次宣贯的主要内容静电基础知识;静电危害与减灾;静电安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静电安全的现状和趋势;国内外静电科研及产业的现状;本标准的制修订原则、依据和适用范围;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详解;标准实施中的有关问题。,静电基础知识,静电的产生及存在条件 主体是非导体或被绝缘的导体; 接触的物料存在相对运动包括机械运动、流动,或表述为摩擦或剥离; 直流电场造成的感应。,静电基础知识,静电危害的种类 静电危害最主要的起因是放电,其次是电磁干扰。 低强度的放电对应的是电器元件的击穿、失效或信号错误。 高强度火花放电对应的结果是引燃、引爆。 大面积的静电聚集会造成

2、强烈的静电干扰。,静电基础知识,静电危害的产生条件 静电危害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静电及静电的积聚。事例分析 静电积聚或防范的程度是否同危害对应。 危险场所是否存在引爆燃的化学条件。,静电基础知识,静电的积聚与放电强度 静电非导体表面电荷分布不均匀。 放电强度同静电积聚的数量呈正比。 相同带电量情况下,导体的火花放电要强于静电亚导体和静电非导体。,静电危害与减灾,静电危害的事例:爆炸:80年代,哈尔滨亚麻厂粉尘爆炸事故, 广东新港粮食储仓粉体爆炸事故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年可以认定的静电事故也是年年都有。人体电击:在日常生活中静电电击给人的印象最深。事例电器故障:生活中经常有人说某家的电器经常坏,

3、有毛病的电器全让他赶上了,其实分析起来经常是静电在作怪。,静电危害与减灾,由于电击、击穿造成的后果缺乏轰动效应,问题显得不严重。大型事故由于现场破坏严重,找到确凿的放电痕迹很不容易。仅靠分析确定静电事故,容易形成静电是个筐的局面。,静电安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由于静电放电引发的事故,一般是爆炸或火灾,造成损失巨大,影响很坏。防静电性能的检测和实际的带静电电量或电位存在差异。防静电危害工作应优先面向石油、煤矿、化工等行业。,静电安全的现状和趋势,在生产实际中,防静电事业还有很多工作,防灾、减灾的空白点还有待献身防静电事业的同志去工作。事例静电科研向产业转化过程中,要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国内外静

4、电科研及产业的现状,以上是给大家学习新标准热一下身,把思路统一到防止静电事故上。,目前国内大学和研究所都有静电专业教研室,静电方面的协会、刊物、网站也很活跃。 针对静电应用、民用防静电产品、电子行业防静电产品的研究与生产占的比重约来越大,防止引爆燃事故的研究和应用在萎缩,某些业内人士甚至在回避。,修订目的及来源,静电现象虽然早被人们发现、认识,但对静电的研究目前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分子材料、绝缘和易燃物料的广泛应用,静电给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如何防范静电危害、降低静电危害造成的损失,科研人员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使静电研究领域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了新

5、的发展。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1990在实施过程中对生产企业、工业设计部门、政府职能部门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及参考作用。作为基础性标准,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加入最新的科研成果,才能保持标准的生命力,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也正是本次修订的目的。,修订目的及来源,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下达的修订任务,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了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的修订任务。2002年起,历时1年半。背景当时加入WTO,必须修订,报批时正值非典,拖期后又遇到标准报批、审订过程的变化。直到2006年6月才批准发布。,修订原则,1.以防止静电放电着火引爆为主线,兼顾其他静电危

6、害方式的防治。 2.搜集资料时以欧、美和 IEC标准为基础,辅以其他国家或组织的标准 。3.可能涉及国际贸易及贸易纠纷的内容,做为标准修订的一个考虑重点 。4.作为基础性的标准,涵盖要准确,同时可执行性不能忽略。,调 研,面向石化系统、大学院校、静电专业协会发函征集意见。在胜利油田安全处的配合下组织了有采油厂、集输公司、测井公司等单位的专题调研会。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安全技术研究所发表了集体意见。,参考标准,根据修订任务,课题组组织了一定范围的调研包括行业主管部门、企业、设计院;通过检索、查询收集了国内外标准及较新的数据。通过检索中国标准情报中心资料库,国内系统引进相关原文的标准有欧盟标准、IEC

7、标准、美国ANSI标准。由于部分标准存在引用、替代关系,所以在搜集标准时考虑以欧盟标准为基础,辅以其他国家或组织的标准。原标准在制订过程中参考了日本厚生劳动省安全研究所著静电安全指南88年版,经查询目前该指南没有修订,因此此次修订未参考该著作。,主要参考标准,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主要参考标准有有害静电控制用实用规程.总设想 (BS5958:Part 1:1991)、控制静电干扰实用规程.特殊工业环境用推荐规程 (BS5958: Part 2:1991)和机械安全R404-1:1999。由于2003年以上标准被PD CLC/TR 、50404:2003取代所以最终确定的主要参考标准为PD CLC/

8、TR 、50404:2003机械安全.避免静电危害的指南和推荐规范、ANSI/ESD-S20.20-1999建立一个静电放电控制大纲。,标准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第五章静电防护管理措施,完善了标准管理方面的内容,使标准从基础理论、管理措施、技术措施、事故分析和参考资料形成体系。 调整了静电防护技术措施的内容,注意按层次论述与集中论述的结合。,修订点的说明-1,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延伸到静电干扰、静电损坏电子元件领域。原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未考虑电子行业的要求,此次修订把电子行业的静电危害做为一个方面考虑,目前在针对静电在电子行业危害某一方面的标准许多,但综合的还没有,加进相关的部分,可以填补部分

9、空白。相应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基本防护措施条款。,修订点的说明 -2,引用GB/T 15463-1995 本标准的附录A中的静电放电、表面电阻率在GB/T 15463(-1995)中也有定义且完全一样,故本标准取消对静电放电、表面电阻率术语的定义,需要引用时可查询GB/T 15463;在修订过程中使用该标准的术语替换原标准(GB12158)中不规范的字词。因为该标准也面临修订,内容有可能向国际习惯或国内流行术语的靠近,为保持本标准的内容不致引起歧义故规定了引用年号。,修订点的说明 -3,引用GB 12014 防静电工作服、GB 6951 轻质油品装油安全油面电位值、GB 6950 轻质油品安全静止

10、电导率,三个标准。引用三个标准采用了其中的主要数值,经过同国际相关标准核对,主要数值完全一致,今后即使修订,基本内容不致发生大的改变,所以未规定这三个标准的年号。,修订点的说明 -4,4.3增加湿度较低:在EN标准中多处提到湿度对控制静电危害的影响,在实践中湿度对静电积聚、静电放电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由于本条款作为提示性的条款,故不做较多的论述。在6)还有论述。,修订点的说明 -5,第五章为增加内容。增加了管理方面的要求,本章的内容参考了ANSI/ESD-S20.20-1999的内容,以往在工作中存在重技术要求,轻管理要求的现象。美国目前把管理的要求提高到可针对每一个要素的程度,技术要求已经成为

11、防静电危害的一个方面。,修订点的说明 -6,条款6.1.2 使静电荷尽快地泄漏,改用使静电荷尽快地消散,规范用语,而且同内容相符。,修订点的说明 -7,条款6.1.2修改论述(局部环境的相对湿度宜增加至50%以上)局部环境的相对湿度宜增加至50%以上。增湿可以防止静电危害的发生,但这种方法不得用在气体爆炸危险场所0区。本条款的修改参考了PD CLC/TR 50404:2003中 4.4.6条款 。其中论述到:假如相对湿度保持在65 %以上时,一些非传导性的固体材料的表面电阻率可以减少到静电耗散材料的水平。增加相对湿度不是适用在所有场合,它不应该被当作基本保护措施, 尤其不在区域 0 中。增湿在

12、一定场合是一种廉价的静电防护措施。,修订点的说明 -8,增加条款6.1.6,参考了PD CLC/TR 50404:2003中4.4.3条款,限制静电非导体材料制品的暴露面积,特别是形成狭长的形状,避免静电的积聚及可能的放电 。,修订点的说明 -9,增加条款6.1.7参考了PD CLC/TR 50404:2003中4.4.4条款,在遇到分层或套叠的结构时避免使用静电非导体材料 。,修订点的说明 -10,增加条款6.1.7,参考了PD CLC/TR 50404:2003中4.4.4条款,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金属网,减少静电的积聚及感应。,修订点的说明 -11,增加6.1.9在静电危险场所使用的软管及

13、绳索的单位长度电阻值不得超过1 106/m。经查询国内交通部近年发布了油船防静电缆绳技术条件(JT/T 407-1999)标准,其中规定了系泊防静电缆绳单位长度电阻11055106/m;在PD CLC/TR 50404:200中5.5 条款也有近似的描述5.5.5中分别对静电导体、静电不完全导体、静电非导体材料制造的软管规定了界限具体为导体不大于103/m;静电不完全导体介于11031106/m;静电非导体不推荐使用。顾及到国内绳缆、软管的制造能力很强,涉及出口的产品也不少,所以综合考虑采用只规定上限为1106/m。 本条款的制定要求来源于调研时部分单位提出的希望。较长的软管及绳缆在使用上存在

14、一定的相似处,静电的来源一方面是液体流经管内时产生;一方面是移动过程同地面产生磨擦或剥离产生,放电形式为刷形放电,在现场确实存在较大的危险。,修订点的说明 -12,增加6.1.10在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禁止使用金属链。本条款的制定参考了PD CLC/TR 50404:2000:5.4.9.2,虽然EN标准中提到本条款内容是在取样及测温等章节,但这项内容具有普遍意义,故此作为一项条款单独提出。同样原因,在条款10.2.6也增加了禁用金属链作为接地导体的内容。,修订点的说明 -13,修改原条款4.1.3为6.1.11的内容,为消除静电非导体的静电,应根据现场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静电消除器。取消种类的划定

15、是为了减少对使用的限制,避免限制技术进步。,修订点的说明 -14,修改原标准关于静电消除器的章节为6.1.11作为基本措施集中论述。取消了原标准对类型的描述。其中5.1.8.3静电消除器不得使用在气体爆炸危险场所0区。参考了PD CLC/TR 50404:200的4.4.7条款,在该条款中对几种利用空气电离原理的静电消除器的描述中均提到不得用在气体爆炸危险场所0区。同时对不得已的情况下规定了采用防爆型的静电消除器的要求。,修订点的说明 -15,修改后6.2.2条款为架空配管系统各组成部分,应保持可靠的电气连接。室外的架空配管系统同时要满足国家有关防雷规程的要求。此项修改来源于调研中石油系统单位

16、提出:目前在管道施工中是全部跨接,并且管道施工规范中要求如果管道的接点电阻值超过0.03时,需跨接,同标准要求相距较大。由于各行业在具体操作中的差异,所以不易统一规定是否跨接,故修改此部分要求为保持可靠的电气连接。同EN标准中的描述一致。,修订点的说明 -16,增加条款6.2.3静电接地线不得接入电源零线,不得与防直击雷地线共用。增加此条款,参考了电子设备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SJ/T 10533-1994)4.2.2.2条款。目前国内在工作现场施工的规范设计基本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在一些出版物、宣传材料存在概念不清、混淆甚至相反的宣传。故加入此条款,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防 “直击”雷地线,把静电

17、接地线同防感应雷地线之间的关系留给使用单位根据现场情况处理。,修订点的说明 -17,修改条款6.3.1,主要依据(PD CLC/TR 50404:2003)5.4.2条款,细化了界限,增加了灌装位置、罐的长度因素对灌装的影响。,修订点的说明 -18,6.3.7条款中增加取样器、测温器及检尺等装备上所用合成材料的绳索及油尺等,其单位长度电阻值应为11051107m。本条款的修订参考了机械安全.避免静电危害的指南和推荐规范(PD CLC/TR 50404:200 )5.4.9.2 非-传导的(合成的聚合体) 绳索或油尺是不可接受的, 除非它是静电耗散性的;油船防静电缆绳技术条件(JT/T 407-

18、1999)5.3.2.2(油品采样防静电系绳、油仓油品测深杆防静电系绳应为11051107/m),英标中未规定相应数值。故综合考虑采用国内标准的数值。,修订点的说明 -19,4.3.7条款增加在设计和制作工艺装置或装备时,应优先采用红外、超声等原理的装备,以减少静电产生的可能。增加此条款的目的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取样、测温及检尺过程中人员操作有可能产生的静电危害,目前红外、超声等检测或计量设备已经有单位使用,为本条款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修订点的说明 -20,增加条款6.3.13贮存可燃液体的容器在清洗过程中应该避免可燃的环境气氛,并且在清洗后静置一定时间才可使用。增加本条款参考了(BS5958:

19、Part 1:1991)4.2.2条款,主要目的是给出一个解决静电危害的思路,即如果静电积聚不可避免,那末采取其他方法使燃烧的必要条件不足,从而达到避免引燃的目的。,修订点的说明 -21,修改条款6.3.8 为在烃类液体中加入防静电添加剂,使电导率提高至250 pS/m以上,数值引自PD CLC/TR 50404:2003的条款5.3.4.。执行比较可行。,修订点的说明 -22,增加条款6.3.13在非封闭环境的灌装、检尺、测温、清洗等操作时,应避开可能发生雷暴等危害安全的恶劣天气同样强烈的阳光照射可使低能量的静电放电造成引燃或爆炸。 同样修订6.4.12增加同时要避开可能发生雷暴等危害安全的

20、恶劣天气。 。本条款的制定参考了(PD CLC/TR 50404:2003)5.4.9条款。现在在国内安全规程及出版物很少能找到静电危害同气象相关的内容,故增加此条款,作为一个预防的方面。,修订点的说明 -23,修订条款6.5.2为在可能发生静电危害的场所工作的人员,外露穿着物(包括鞋、服、帽)应具防静电(导电)功能,各部分穿着物应存在电气连续性,地面应配用导电地面。此条款的修订顾及了电子行业对防静电的要求,引用了GJB3007-97中对服装要求(电气连续性)的描述。,修订点的说明 -24,修改条款6.5.3增加应避免剧烈的身体运动的要求,修订点的说明 -25,增加条款6.5.4在气体爆炸危险

21、场所的等级属0区和1区工作时,应佩戴防静电手套。本条款参考了PD CLC/TR 50404:2003的9.5条款。,修订点的说明 -26,增加条款6.5.5防静电衣物的表面电阻率51010。此条款引自PD CLC/TR 50404:2003的2.18条款,此条款增加的特别意义在于给出了一个通用的界限,有别于现行的规定带电量的做法,避免出现一种新产品,当时无适用标准规定的情况。,修订点的说明 -27,增加条款6.5.4可以采用安全有效的局部静电防护措施,以防止静电危害的发生。 增加条款主要考虑到人体静电主要来自鞋底同地面的剥离过程,对于在生产线上走动比较少、运动幅度不大的工人,只对同工作台接触的

22、部分进行防护即可。比如只配备腕带、手套、套袖或上衣,为企业降低静电防护的成本。,修订点的说明 -28,增加条款6.2.2条款用非金属材料制造可燃液体贮存罐、输送管道时,材料表面电阻和体电阻率分别低于1 109及1 109 m。此条款事实上是条款6.2.1的延伸,数值界限引自PD CLC/TR 50404:2003 ,介于6.2.1规定安全界限之间。增加此部分主要考虑用非金属材料制造可燃液体贮存罐、输送管道涉及到进出口设备较多,同国际贸易有一定关系,同时比原标准条款更明确,可执行性较强。,修订点的说明 -29,附录E 进行了较大的增加,引用资料来源于IEC79-20 1996-10。其中同GB1

23、2158-89重复的物质的相关数据采用IEC79-20 1996-10,IEC79-20 1996-10中没有的物质仍沿用GB12158-89的数据。 删除了原表中的最小点燃能量,增加了质量浓度上下限,原标准的最小点燃能量在实际使用中可操作性较差,故在修订中引用了国际上已经认可的数据方式。最大限度方便使用者。,修订点的说明 -30,经与参考标准核对同GB12158-89数据及内容无矛盾条款,在本标准沿用,不逐一论述。 未变化的数据:6.2.36.2.7条款中的界限值,同EN标准一致,未作修订。其中6.2.3外露静电非导体部件的最大表面积的表达不如EN标准的详细,考虑未修订时的条款在使用中证明现

24、实可行,故沿用。,参考资料简介-1,油船防静电缆绳技术条件(JT/T 407-1999)电子设备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SJ/T 10533-1994)电子元器件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SJ/T 10630-1995)防静电工作区技术要求(GJB3007-97)静电学的测量方法.基本静电学指南(BS7506:Part 1:1995)有害静电控制用实用规程.总设想(BS5958:Part 1:1991)已被取代,参考资料简介-2,控制静电干扰实用规程.特殊工业环境用推荐规程(BS5958: Part 2:1991)已被取代液态石油.手工取样(BS EN ISO 3170: 1999)爆炸性环境.爆炸防止

25、和防护.基本概念和方法(BS EN1127-1:1998)建立一个静电放电控制大纲ANSI/ESD-S20.20-1999,参考资料简介-3,机械安全.避免静电危害的指南和推荐规范(PD CLC/TR 50404:2003)取代(R044-001:1999 )输送油料用橡胶管(BS 3170)机械安全性.电气敏感保护设备.一般要求和试验(BS EN 61496-1-1998) 静电学.第5-1部分:有静电现象的电子设备的保护.总要求IEC 61340-5-1 1998-12静电学.第5-2部分:电子设备防静电现象防护.用户指南IEC 61340-5-2 1999-02爆炸性气体的静电点燃危险性

26、IEC79-20 1996-10,GB 12158-2006,1。本标准描述了静电放电与引燃,规定了静电防护措施、静电危害的安全界限及静电事故的分析和确定。本标准适用于存在静电引燃(爆)等静电危害场所的设计和管理。其他的静电危害(如静电干扰、静电损坏电子元件)可以参考本标准的有关条款。本标准不适用于火炸药、电火工品的静电危害管理。,GB 12158-2006,规范性引用文件GB 6950 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GB 6951 轻质油品装油安全油面电位值GB 12014 防静电工作服GB/T 15463-1995 静电安全术语,GB 12158-2006,术语和定义 静电存在点燃可能静电消除,G

27、B 12158-2006,典型静电放电的特点和其相对引燃能力 电晕放电 、刷形放电 、火花放电 、传播型刷形放电 本节内容属于统一思想的内容。,GB 12158-2006,在下列环境下,更易发生引燃、引爆等静电危害。可燃物的温度比常温高;局部环境氧含量(或其他助燃气含量)比正常空气中高;爆炸性气体的压力比常压高; 相对湿度较低。,GB 12158-2006,静电危害控制方案在静电危险场所,应制定静电危害控制方案,并成为单位内部管理规范文件的一部分。其内容应包括:可能产生的静电危害;静电危害的表现形式;静电危害的产生原因;静电危害的控制措施;人员的培训计划;防静电措施的验证。,GB 12158-

28、2006,人员在静电危险场所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防静电危害培训。培训应同本单位的实际工作结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法规的培训、防静电措施的执行方法、必要的演习及知识的补充。对短期来访的外来人员,应配备公用的个体防静电装备。进入静电危害区域前,应由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以适合的方式告知有关规定。,GB 12158-2006,检查 任何技术措施都有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失效,在工作中应按照静电危害控制方案对采取的防静电措施进行定期检查。检查的频率取决于控制对象的用途、耐久性及失效的风险。,GB 12158-2006,标志与记录 所有静电危险场所应设立明显的危险标志。静电危险场所必须有接地点、应使用的防静电物品

29、、必备的衣物、静电危险区及运动方面的限制等标志。所有的工作都应被记录在案并保存。,GB 12158-2006,基本防护措施 减少静电荷产生、使静电荷尽快地消散、中和静电 、特殊情况,GB 12158-2006,固体物料的防护措施,5月28日清晨,广东省三水市西南街道洲边一家化工厂原料仓库突然起火,其内部储存的易燃易爆原料随后接连发生爆炸。该仓库庞大的铁皮屋顶完全被炸飞坍塌,四面崭新的墙壁也被炸开了裂缝。经过消防官兵3个小时左右的奋力扑救,大火被完全扑灭。据了解,该仓库过火面积约2000平方米,事故中无人员伤亡。火灾后的1500平方米左右的工厂仓库已经面目全非,所有玻璃已经震碎乌黑,钢梁也被炸扭

30、曲,整个屋顶已经被完全炸飞。仓库内剩余未爆炸燃烧的原料桶也一片乌黑,横七竖八的排列,整个过火面积将近2000平方米。 一位该化工厂员工称,该化工厂才刚刚搬迁和建立起来,主要生产的是涂料、树脂等化工产品,厂区面积有上万平方米。在起火仓库的旁边是工厂车间,对面的两栋楼则是职工宿舍和办公室。 据其介绍,由于火灾发生的时间很早,工人们都还没有起床上班,仓库里面也没有留守的员工,因此虽然爆炸和火灾非常猛烈,但没有人员在事故中伤亡。在爆炸发生后,工厂内的几十名员工全部奔出了厂外,有部分员工则留在门口帮助消防官兵搬运物品、器材等。 至于起火的原因,该工厂的工人则分析,当时仓库里面没有人,因此不大可能是明火导

31、致起火。最大的可能是因为静电产生火花而导致燃烧和爆炸。 目前,起火原因还需要市、区两级公安消防部门共同调查认定,工厂所受损失也需要进一步测算。 由于发生爆炸的工厂在该片地区属于单家独户,周边民宅离其尚有一段距离,因此火灾和爆炸没有影响到周边建筑。 来源:安监总局政府网站 返回,可爆燃物的浓度可爆燃的化学成分,静电危害与减灾,2006年入冬,北京某集团公司的老总,在新装修的办公室频繁挨电击,后来发现是装修材料,特别是地毯起电十分厉害,后找到我单位治理。2005年北京某小区新装修住户,经常挨电击,怀疑建筑有问题,找物业,投诉。搞的风波挺大,后来经分析、验证,祸起于女主人买的塑料拖鞋。 返回,防静电

32、性能检测,防静电性能:考察材料的极化能力 泄露电流 电阻率 返回,实际带电量,导体所带静电,很容易检测与释放。静电亚导体所带静电,检测与释放均须考虑时间因素。静电非导体所带静电不均衡,释放时仅为某一局部的静电,存在检测和表征困难的问题。 返回,项目线索,典型在用设备安全检测检验关键技术与规范研究(一)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在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检测关键技术、装备与检测规范;以煤矿、石油化工行业为重点,研究模拟静电产生数量、积聚状况和能量,研制静电试验装置与检测装置、标准和技术规范;研制精度满足测试要求、适用于矿山井下环境现场使用的非接触式提升速度测量技术、装置和规范;针对矿山实际情况,研究矿用斜井人车现场检测检测技术和规范;研究石化灾区环境典型有毒有害气体快速检测技术和标准方法;进行技术、规范应用示范。,项目,考核指标2研制出分别适用于石油化工行业和煤矿井下用的新型静电模拟评价试验装置及静电检测设备,静电检测装置具备防爆性能;提出静电检测检验技术规范。3研制出适用于矿山井下环境现场使用的非接触式提升速度测量装置,提升速度测量范围020 m/s,精度1.0%;研究出矿用斜井人车检测检验技术,提出检测技术规范。 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