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域经济发展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7178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3.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县域经济发展课件.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县域经济发展,李 安 平,1,古人云: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行政区划概念。“导扬风化、抚黎民、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养鳏寡,恤孤穷,务知百姓之疾苦”,这是古代“县”的主要职责。到今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壮大地方经济,则是“县”级行政单位的最大主题。,2,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探讨三个问题: 一是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是我国县域经济的现状; 三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3,一、什么是县域经济?,(一)县域经济的定义。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4,首先,从县域经济的空间存在讲,它具有鲜

2、明的区域特征,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5,第二,对比宏微观经济来讲,县域经济属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范畴,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分析,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微观经济单位,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宏观角度分析,,6,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是多种经济成分的结合体,具有综合性、层次性、网络性等特征,既包含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经济、

3、私营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形式,又包含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及金融、保险服务业等多种产业,还包括财政、计划、税务、物价、土地、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各种经济管理活动,几乎包括了主要的国民经济部门与经济活动。,7,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旅)游则游”,注重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产业。,8,第三,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界线明确。它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一定的能动性,并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

4、特定资源相关联。同时,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县,9,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此外,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和调控。,10,第四,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11,(二)县域经济的时代背景。,第一,县域经济首次被写入党的文献。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县域”和“县域经

5、济”概念第一次被写进党的文献。自此,“县域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 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壮大,12,县域经济”;同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表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2008年10月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加对县,13,的一

6、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并提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2009年3月,全国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14,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从2008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出:有23个省提到了有关县域经济的问题,共提出49处。提及县域经济最多的是广东省,达6处之多。,15,2008年部分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县域经济表述次数统计,16,第二,地方政府顺势而动。在实践中开始着眼“体制突破”进行发展县域经济的探索。广东、浙江

7、、福建、安徽、湖北、辽宁等省进行了“强县扩权”等不同形式的“放权”改革,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县。“强县扩权”之举,直指上世纪80年代兴起继而约定俗成的“市管县”体制。2004年,中国经济周刊评出的中国十大经济关键词中,县域经济和执政能力建设、市场经济地位、中部崛起、民工荒等一起并列其中,县域经济进入了大发展新阶段。,17,第三,县域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第三阶段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遵循“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普遍性趋向”发展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一“遵循”客观上也强化了中国经济的二元制结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

8、济呈现出“割裂式并存”状态。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18,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中国的农村经济时代。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重点在乡村。农村经济获得了短暂的较快发展。但严格说,这是不完全的农村经济时代。因为农村改革重点在土地,将土地承包给农民。,19,第二阶段,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入城市经济时代。1984年,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拉开序幕;1992年中国进行土地要素和资金要素的体制改革,真正开启了城市化进程;1997年,国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大规模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启动内需,城市化进程加快。到

9、2000年,中国设市城市从1980年223个增加到663个,出现了东南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城市群。,20,第三阶段,2002年后,特别是“十一五”后,中国进入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21世纪初,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割裂式发展掩饰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出口外需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的弊端显现,内需的经济发展拉动力不足的难题凸显,而拉动内需的重点在农村。城乡协调发展和复苏农村需求都要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后,更加认识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县域经济大发展成为了中国改革开

10、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性特征。,21,第四,县域经济所处的时代特征已出现新的变化。发展县域经济将受新的时代特征约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22,一是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剧。进入新世纪,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参与多边贸易机制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不同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主义的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十一五”期间首次把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新的区域经济关系是在区域相互开放、市场一体、产业相联、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开放系统,而不再是“画地为牢”、相互封闭、各自为战的行政区经济。,23,二是政府“服务型功能”强化。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

11、服务”两字折射了中国政府改革的基本走向: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初期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政府替代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经济发展模式结束。,24,三是经济“生态型特征”凸显。从实践看,人类经济长期处于“旧式现代性”阶段,即社会与自然不协调,经济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的阶段。为此,国家划分优先发展区、生态保护区、限制发展区等功能区。,25,(三)县域经济的主要竞争力。,一是自然优势力。自然优势是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县市,有自然优势的县市会在起跑线上有领先的机会。自然优势有两种: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26,二是政府能动力。在县域经

12、济发展中,县市政府及县市领导的能动作用非常大。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温家宝总理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是关键”。,27,三是产业竞争力。县域经济要有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在这个产业群中,主导要产业明确,产业要结构合理,产业结构要朝优化和高级化演进。,28,四是企业竞争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竞争力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一个县域拥有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企业数量是反映县域经济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方面。,29,五是人力竞争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县域内人口总量固然重要,但人口质量更重要。要加大县域内人才的培养,加

13、强对基础人才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的培训,要留住高科技人才,提高人力的竞争力。,30,六是县域经济活力。县域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的市场机制力量的体现。非国有经济比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力指标,机关人数与就业总人数的比率反映出就业导向和就业活力;人均存贷额反映金融方面的活力;GDP与就业总人数的比率反映出经济产出的活力。,31,七是外界互动力。县域与外界的互动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仅在县内、省内、国内定位,要在全球经济中定位。外界互动力可以用进出口总额与GDP比率、外资企业比重等指标来衡量。,32,(四)县域经济的指标体系。,根据现阶级我国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14、状况,县域经济指标可分为10个大类。,33,、综合经济指标。用于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工业总产值指数,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4,、财政金融指标。包括反映县级财政金融的发展和个私经济发展的指标。主要有:按总人口平均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各项税收总额增长率,非公有制企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银行存款、贷款余额增长率。,35,、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邮电发展指标。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户均用电量,

15、通公路自然村比重,有线电视覆盖率,百户有线、无线电话拥有量,万人国际互联网入网户数。,36,4、国内贸易和对外经贸指标。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实际利用县外资金增长率,外贸出口总额增长率。,37,5、科技、文教事业发展指标。包括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农作物机械作业(含机播、机耕、机收)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万人拥有大学生数,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38,6、人口增长和卫生健康状况指标。包括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千人拥有医生数。,39,7、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由于现阶段我国县级农村人口还占相当大的比重

16、,一般人民生活指标的设置都分为城乡两块。指标包括:职工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城乡),基尼系数(分城乡),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分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分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40,8、社会保障指标。包括社会失业率,享受社会保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参加社会保险职工占职工人数的比重,参加医疗保险职工占职工人数的比重,残疾人就业率。,41,9、环保和社会安全指标。包括“三废”治理达标率,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森林覆盖率,万人刑事案件发案件数,重大事故发生件数。,42,10、主要农产品产量指标。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在大多数县级经济中仍居主导地位,因此,县域发

17、展指标体系专门列出一块农产品产量指标,这类指标应用时可根据地域性经济的不同选择使用。评价时一般采用产量增长率或人均产量两种指标表现形式。,43,二、县域经济的现状,(一)全国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1、全国县域经济的总体规模。2009年,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10%;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15.0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0.05%。全国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9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3.01%。目前,全国共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其中包括1643个县(旗)、377个县级市,还有50个财政收支和市政建设相对独立、并且能够提供完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区。据

18、统计,全国2070个县域经济体占国土面积的95。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44,2、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2009年,县域人口平均46.53万人;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75.2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3.29亿元。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170元,是全国15934元的7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5500元左右的县(市)数量比较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100个县域的17.5倍。县域经济平均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且县域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45,3、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规模。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

19、:人口8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3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9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24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76%、14.15%(当年价比,下同)、20.86%、13.31%、12.57%、10.99%。这些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为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向导,在全国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只重要力量。,46,4、全国涌现出了一批县

20、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总体来看,全国县域大概形成了三类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第一类是广东模式,即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类是江浙模式,即完全依托市场,结合市场需求,走的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通过块状经济振兴县域的路子。第三类是山东模式,山东一方面依托毗邻日韩的区域优势实施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依托专业化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的例子就是寿光,寿光的蔬菜和水果目前在国内外都享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已形成了“买天下、卖天下”的经营模式,当前北京市场30左右的蔬菜都来自寿光。,47,(二)广东县域经济基本情况。,1、全省县域经济的总体规模。2009年,广东省县域共

21、计67个县(市),包括23个县级市、44个县(其中3个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主要是分布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其中有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占县域数量的24%。全省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其中县域面积14.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1.1%;全省户籍人口7899.6万人,其中县域人口4901万人,占全省户籍人口的60.9%。全省67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6601亿元,约占广东GDP(35696亿元)的1/5;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3.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7.36%。县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216.68亿元,占全省的14.96%,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00亿元的县(市

22、)有9个,如增城市、从化市、台山市、博罗县、鹤山市、开平市、高要市、四会市和普宁市。,48,2、全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2009年,县域人口,平均75.46万人;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97.2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3.64亿元。可以看出,我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与全国大体相当,略高于全国水平。,49,3、广东县域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情况。2010年,我省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县有2个,其中增城市位居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前十名。我省县域经济出现分化,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曾经是百强县首位的顺德,百强县第二的南海等;另一部分发展相对较慢,退出了百强

23、县的行列。百强县中,对比江苏28个,浙江25个,山东27个,甚至对比河南8个,福建7个,辽宁7个,河北4个,湖南4个,陕西省3个,我省都有较大差距。,50,可以看出,国家通过振兴东北、开发中西部,东北、中西部地区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有了较大的突破,县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我省的县域经济虽然对比自己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比其他发展较快的省份我省的县域经济还是显得慢了。,51,(三)韶关市县域基本情况。,2009年,韶关共有县域7个,其中2个县级市,1个自治县。全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2.43%;县域GDP达264.16亿元,比重为46.2%。全市地区

24、生产总值571.73亿元,县域地区生产总值264.1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2%。由于韶关地处粤北欠发达山区,城市经济还不是很发达,财政蛋糕不大,全市县域经济的比重为46.2%。这说明在我们粤北山区,一方面,我们的经济拉动主要还是靠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大有所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市的城市经济还不够发达,对县域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城市经济发展的提升空间还很大。,52,(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1、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特征和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是一致的。从大的区域来看,发达的县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落后的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百强县的分布也表现出同样的特

25、征,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内。,53,2、县域经济产业层次极端低下。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一产比重大概为23%,而2008年全国GDP中一产的比重是11.3%。因此,县域经济整体上表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总体特征。目前,全国县域中很大部分县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都局限在种植业和养殖业这个层次,根本谈不上战略性调整。,54,3、县乡财政问题的突出。目前的财政现象是: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从广东2008年67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仅占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36%。据统计,现在全国平均每个县的赤

26、字是一个亿,全国赤字县占全国县域的比重大约在3/4左右,赤字总量占这些地方财政总量的80%左右。因财政缺口大,县级政府调控手段虚无,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前几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了一个报告,结论是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危机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县(市)有限的财力加上普遍存在的历史债务,直接影响了县级政府履行推进经济建设及社会管理的职责。,55,4、农民增收的极端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纵深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1995年城乡收入对比为2.71:1,200

27、5年为3.22:1,2009年为3.33:1。而且农民收入受自然灾害、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较大,县域广大农民增收缓慢,还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农村市场消费偏冷的问题比较突出。,56,5、县域内、外生产要素互动活力不足。目前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受到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的制约。一是县域金融等要素制约明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转制,导致县级金融机构功能萎缩和弱化。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上收,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存贷款差普遍很大,不少县(市)的存贷款差高达70-80%,大量存款转到大中城市,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加剧,发展县域经济的资金需求无法满足。 二是县级,57,政府“责权”不对等

28、。从体制上看,近年来,县级行政单位出现了事权下放、财权上收,好的事权上收,差的事权下放倾向。县级政府部分部门如工商、税务、国土资源等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之后,县级政府权力和义务出现了非对称。一方面,县级政府原有权利削弱,动用各方面力量发展经济,进行经济调控的手段明显弱化;另一方面,县里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义务,给县级政府带来了很大,58,压力。三是人才严重不足。县域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无法对引进的中高级人才给予优厚的报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难以有效地吸引外地专业人才和留住本地专业人才。,59,(五)县域经济要走出三大误区。,一要走出“县级政府经济圈”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区域化”,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

29、。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局限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的设计、运作,形成“县级政府经济圈”现象。突出表现在:县域工业结构雷同,发展路子互相照搬,在政策优惠上互相拼杀,在资源整合上互相掣肘,在产业区域分工上不协调等。县域经济是一个区域性、开放性兼备的经济体系。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县域行政边界”,将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融汇,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一是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产业基础等,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在全国的定位;二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主动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在区域范围内获取、组织和配置资源。,60,二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在许多

30、地方呈现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干部经济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发展思路受领导干部个人影响大,往往是新官新思路,新年新口号。县域经济要大发展,需要领导干部进行“自我革命”,自觉放弃权力,管市场不管企业、管服务不管事务、管规划不管计划。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让所有人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61,三要走出“全能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特色性”,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但不能搞成“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县域经济也不可能“全面开花”。各县域的历史人文、产业基础、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县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要研究比较优势,跳出

31、“全面发展”的圈子,在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坚持特色型原则,扬长避短,“扬长”就是要有所为,重点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避短”就是要有所不为,有所放弃,不搞“鸡零狗碎式”经济。在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经济”。产业集群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现象。浙江县域经济就是“特色产业集群经济”。,62,三、怎样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巩固基础政权,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县一级的农民占大多数,农村占很大比重,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更多地解决三农问题。,63,(一)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就是要: 一是给足政策; 二是支持资

32、金; 三是创造条件。,64,第一,给足政策。结合区域政策,制定发展县域经济的专门政策措施,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做了较大的动作,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最新的珠三角规划纲要等等,这些措施,虽然多多少少提到了县域经济,但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对县域经济的指导性不强。为此,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制定专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65,第二,支持资金。中央财政设立直接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并整合各项支农资金直接对县域,并要加大省管县试点范围,在适当的时机实行省管县。

33、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积极争取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农民信用合作和民间借贷。,66,第三,创造条件。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的空间依托,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为此,中央要大力实施“三化”战略、落实全面发展。,67,就是要做到: 1,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为重点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2,以体制改革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重点推动富县强镇。 3,以土地优化开发与人口及产业集聚为重点

34、加快县域城镇化。 4,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为重点扩大内需。 5,以实现与珠三角有效对接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6,以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县域“三农”发展。 7,以合理规划和金融服务支撑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上水平。 8,以选择不同发展模式为重点推动县域多样化发展。,(二)从广东省的层面来讲。,68,第一,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为重点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县域经济结构是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我省县域经济要以办好32个产业转移园为重点,制订出台产业园区管理办法,探索园区建设和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园区的管理行为,引导园区向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将产业

35、转移园区建设当作带动当地工业发展上水平的得力措施来抓。同时,重视县域经济的自主创新工作,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县域自主创新政策激励体系、投融资体系,促进当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高深加工水平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特别是要引导本地民营企业以原来的产业体系为基础和依托,通过不断技术引进、吸收、改造、消化和突破创新,提升本地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69,第二,以体制改革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重点推动富县强镇。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赋予县(市)更大的行政自主权和决策权。按照财权、事权统一原则,启动和推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财政

36、管理方式的改革,将义务教育、基本卫生防疫及保健等最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全部划归中央和省,调减中央省市县分成比例,扩大县域财政收入来源,使县域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对等。县域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晰自身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定位,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将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优化当地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各种性质经济主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条件。,70,第三,以土地优化开发与人口及产业集聚为重点加快县域城镇化。城镇化是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中心工作。推动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发展必然与土地开发相联系。今后,应制定科学的土地开发策略,一是要实施高品质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明确城镇开发的意向,借助高品质规划吸纳投资。二是适

37、当储备县域城镇建设用地,确定合理增长边界,通过对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有预见性地进行储备,为未来城镇发展留下空间。三是引入土地开发资本对中心城区进行综合开发,主要可采用分期拍卖和出售的方式进行开发,通过招拍挂土地转让增加土地财政收入,将增加的这些收入按步骤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镇发展从规划期、半成熟期、成熟期的不断转变。在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同时,还应实现,71,人口和产业向城镇的适当集聚。一方面要放宽购房入户政策,对购房入户者实行鼓励政策,加快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引导第二和第三产业适当向县域城镇周边集聚。,72,第四,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为重点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

38、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目前,在扩大内需要上,县域经济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县(市)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吃饭财政”问题,省、市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努力帮助这些县域走出吃饭财政的困境,使县域财政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断提高。此外,目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要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全面突破激励县域经济内需增长的制度,73,瓶颈。要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一是

39、改革税种安排。开征资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从而形成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多种财产税为辅的税收调节体系,同时对个人收入的流量、存量和转让进行调节。二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并规范地方税收减免政策,从而使得个人所得税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个人所得税将收入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74,第五,以实现与珠三角有效对接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前,珠三角与外围地区还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落差,这种落差的存在,使外围县域经济低成本优势突显,增强了珠三角产业向外围县域扩散的动力。随着广东沿海及珠三角外围县域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沿海及珠三角

40、外围的县域基本被纳入珠江三角洲3小时经济圈。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在实现共同发展的同时,产业也将实现互补(珠三角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珠三角外围重点发展资源加工业、能源工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要素同样也将实现互补(珠三角在资金、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优势,珠,75,三角外围在土地、劳动力、水力、矿产资源等方面有优势)。为促进珠三角与外围县域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对流,实现协同发展,需要在构建互为补充的产业配套体系方面做好工作:一方面要围绕珠三角核心区的主导产业进行生产性配套建设;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大项目如大商业、大物流等发展,有预见性地在外围地区预留发展用地空间,积极引入国内外大

41、型集团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以大型集团为主导的,带动配套中小企业为特征的较大区域产业集聚体。,76,第六,以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促进县域“三农”发展。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广东县域经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广“市场+公司+农户”模式。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特色农产品产业,形成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布局;与此同时,以集约发展潜力大的镇作为中心镇和副中心,进行乡镇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撤消规模过小的乡镇,与邻近城镇合并;引导乡镇企业向中心镇的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集中,,77,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分离出的第二、三

42、产业向中心镇集中,引导自然村人口居住向中心镇新住宅区集中,积极实施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鼓励劳动力转移,降低农村人口密度。要全面推进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要素,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批宜居村镇示范点,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78,第七,以合理规划和金融服务支撑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上水平。广东县域需要协调好统一的跨境规划,特别是交通网络建设的规划,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并付诸实践,从而实现区域的互动发展。其中规划建设高效、完善、统一的广东基础设施体系,是促进广东县域经济与珠三角核心区以及县域经济间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流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重要条件。同时完善县

43、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农村,79,金融服务试点,在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间金融的协调配合及功能互补上多做探索,使金融服务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重要组织部分。,80,第八,以选择不同发展模式为重点推动县域多样化发展。针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状况,广东67个县应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81,经济实力大、活力大的县(市)工作重点在于通过“优化”实现发展。实力大、活力大的县(市)今后发展应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积极实施大企业战略,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集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占地、低污染的集约型产业。,82,经济实

44、力大、活力有待提升的县(市)工作重点在于通过“集聚”带动发展。以完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为导向,将县域城镇功能设施进行升级与改造,为产业与人口集聚创造条件。借助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入外部资本、技术,并促使其与本地项目与土地优势相结合,形成内外源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局面。,83,经济实力小、活力大的县(市)工作重点在于通过 “引导”促进发展。中等发展水平县大多存在产业规模小,过于分散的特点,应制定政策逐步引导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骨干支柱产业,把这些县潜在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中等发展水平县成为广东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中坚。,8

45、4,具有发展潜力县(市)工作重点在于努力获取“扶持”的同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广东省,特别是发达地区对这些县(市)的生态建设作用应高度重视,并在资金等方面大力采取扶持措施,做到让这些地区通过生态建设,也能得到可观的发展回报。对其中的贫困县扶持重点应从扶贫款划拨为主逐步转为项目建设为主。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县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使这些县(市)财政实力,85,尽快从“吃饭财政”向服务型财政过渡。同时,具有潜力县(市)还应在生态文明、产业转移园区和城镇化建设以及扩大内需方面多探索,进一步改变“等、靠、要”的观念,使这些县域的发展一方面能分享全省经济发展的果实,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开发潜力,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86,今天就谈到这里,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仅当抛砖引玉。 谢谢大家!,乐 昌 人 民 欢 迎 您 !,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