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肺复苏术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7376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心肺复苏术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三章心肺复苏术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三章心肺复苏术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三章心肺复苏术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三章心肺复苏术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心肺复苏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心肺复苏术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珍惜生命 从你我做起, 心肺复苏术,你可曾知道:,人类猝死87.7%发生在医院以外,没有医护人员参与抢救猝死人员有35 40 % 如经现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挽救生命,急 病 创 伤 中 毒 溺 水 触 电,呼吸心跳骤停!,时间就是生命!,6分钟脑组织发生损伤10分钟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救命的黄金时刻最初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早期高级心肺复苏早期心脏电除颤早期徒手心肺复苏早期通路,急救生命链,一、早期徒手心肺复苏,A 打开气道 B 人工呼吸 C 胸外心脏按压,Early CPR,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二、早期心脏电除颤 Early

2、defibrillation,三、早期高级生命支持:Early advanced life support,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通过用药进行的抢救治疗,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判断意识立即呼救放置CPR体位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胸外按压(C)判断,心肺复苏操作程序,一.判断意识,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了?” 如均无反应,则确定为意识丧失,轻拍重喊,婴儿意识判断方法,拍打婴儿足底观察有无反应,二.呼救 意识丧失即为危险状态,故必须立即呼救,寻求他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120)第一目击者马上开始CPR,来人呐!救

3、命啊!,体位摆放,仰卧位翻身时整体转动,保护颈部摆放于地面或硬板床救护人跪于病人右侧 (左右脚分别置于颈部和腰部)解开病人衣领、领带以及拉链,A:打开气道 (Airway , A ),1.判断意识,2.呼救,3.翻转为复苏体位,4.打开气道,A:打开气道,开放气道之前清理口腔(将病人头偏向一侧)开放气道方法: 仰头举颏法 双手抬颌法 仰头抬颈法,开放气道方法,仰头举颏法,双手抬颌法(脊椎损伤时,专业人员采用),仰头抬颈法(现基本不采用),伤病员下颏经耳垂连线与地面呈90度,判断呼吸,若无自主呼吸,则 进行人工 呼吸!,B . 人工呼吸,5.判断呼吸,6.口对口吹气,如何判断呼吸?,一听是否有呼

4、吸声;二看是否胸廓起伏;三感觉有否呼吸气流?,时间10秒,若呼吸心跳存在,仅为昏迷,则摆成复原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无呼吸时,人工呼吸,怎样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仰头举颏打开气道;捏紧鼻孔;张大口包紧其口唇;,始终保持气道开放吹气时不能漏气连吹2次,注意让病人出气确保胸部升起并维持1s频率:成人10-12次/分,儿童/婴儿12-20次/分,注意事项,口对口人工呼吸术 (2005指南要求事项) 首次吹气二口、时间应各 2秒 以上,以后每次人工呼吸时间 1s,避免强力快速吹大潮气量( 2000指南:迅速而强力 ) 每次吹气量500600 ml (6-7ml/kg),胸部起伏+呼气时有气流为原则和

5、有效; ( 2000指南:8001200 ml ) 按压30次、吹气2次(302) ( 2000指南 152 ) 呼吸频率 810次/分,不强调与按压同步,尽量减少对按压的干扰,牙关紧闭时如何进行人工呼吸?,口对鼻呼吸,婴儿人工吹气方法,口对口鼻呼吸,C . 人工循环(Circulation,C),7.检查脉搏,8.心脏按压,成人颈动脉搏动检查,中、食指横放颈部中央,向气管一侧轻按滑动23cm,时间10秒力度适中,婴儿肱动脉脉搏检查法,中、食 指于婴儿上臂中点内侧部触摸检查肱动脉,胸外心脏按压,部位1:乳头连线中央,部位2:胸骨中线中下1/3交界处或者胸骨下半部,定位:成人/儿童,胸外按压步骤

6、,步骤1:沿肋弓向中间滑移,步骤2:胸骨与剑突交界处向上二横指,步骤3: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区,步骤4:四指交叉抬起不接触胸壁进行按压,定位方法,婴儿:乳头连线下方一横指,按压方法,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C),成人按压方法,按压与吹气比,成人:单人或双人: 比例为30:2 B与C反复交替进行每5个循环或2min检 查一次,儿童及婴儿 :-单人:同成人-双人:15:2,B与C反复交替进行,每8个循环或2min检查一次,成人CPR,单人-按压:呼吸=30:2,双人-按压:呼吸=30:2,胸外心脏按压术 2010年指南要求事项 (1)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上。 (2)按压姿势:

7、伸直上肢、肩手正对,身体重力,垂直下压。(3)按压幅度:大于5cm,搏动有效 (应可触及颈or股动脉)。 (4)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min;压/通比例 = 302。(5)按压周期:在 30次内,保持双手位置固定,不要移动。(6)按压间隔:压松相等,间隔比例为11时可产生有效的 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7)按压连贯:按压中尽量减少中断;每2min 更换按压者。(8)按压平面:硬质平面(如平板or地面),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152,2000指南: 单152;双51 51 51 胸骨下1/3 胸骨中部 胸骨中部,儿童/婴儿胸外心脏按压,B与C交替进行五个回合为 一个周期,为避免施救者过度

8、劳累.,条件允许时: 每2min转换一次,每次转换的时间均不应超过5s,心肺复苏有效指征,眼球活动,手脚抽搐开始呻吟等自主呼吸逐渐恢复触摸到规律的颈动脉搏动面色转为红润双侧瞳孔缩小,心肺复苏可以终止的条件,伤病员已经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有专业医务人员接替抢救医务人员确定被救者已经死亡,2010版本CPR新变化,顺序从 A-B-C 的順序变更为 C-A-B仍持续强调高品质的CPR(包括以足够的速度和深度进行胸部按压,确保每次按压后完全的胸部回弹、尽量减少按摩中断,以及避免过度通气) 按压速率应至少为每分钟100次,而非大约每分钟100次。成人按压深度已从4-5cm的范围变更为不少于5cm。,11醉

9、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

10、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

11、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12、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

13、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

14、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

15、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

16、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17、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

18、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

19、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虚词“而”的用法用法文本举例表并列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表递进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承接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修饰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虚词“之”的用法用法文本举例表助词“的”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

20、5.宴酣之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代词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教学提示】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三、板书设计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与民同乐(醉情) 可取之处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足之处文章难度相对较高,基础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会员免费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