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77307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2,一、焦点问题,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2、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原因。,二、背景材料,1、创作背景,.,3,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皓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之。”(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4,2. 关于苏东坡的生平和创作苏轼(1037110

2、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既不见容于新党,又为旧党所不满,所以屡遭贬斥。仕途上的坎坷波折,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积极进取和达观放任共存于一身。诗、词、文兼擅,俱为一代大家。,.,5,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他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6,3. 乌台诗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在各地游历做官。元丰二年(1079),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3、这是宋朝第一起因文字获罪案)。经各方营救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受到监视。从元丰二年到元祐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谪居七年。为了摆脱谪居生活的苦闷,苏轼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命为“东坡”,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自号“东坡居士”。黄州的谪居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在黄州作了临江仙(夜归临皋)就充分体现了苏轼思想的变化。,.,7,4. 苏东坡与杭州“苏堤春晓”“东坡肉”,.,8,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东坡肉”,据传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 看到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

4、就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这就是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老百姓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给他送猪肉表示自己的心意。,.,9,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后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

5、情。现在成为杭州一道传统名菜。,.,10,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11,三、文本内涵分析,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谪居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回到位于江边的临皋住宿。夜深人静之际,诗人耳边不断传来江流声,突然心灵顿悟,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苏词的魅力: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12,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开头写“夜饮东坡醒复醉”,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坡是少见的。为什么这样呢?46岁

6、的东坡,被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静。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东坡只有借酒浇愁。因此,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后面写“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写由于归家太晚,家童已经酣然入睡,鼻息雷鸣,一点也听不见主人敲门的声音。,.,13,于是,他便走到长江边上,倚杖静听那夜色中的江流声。置身于这样一个境界,人的精神仿佛才能真正得到一个空间,尘世的得失荣辱、功名利禄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任凭自己心灵超然、自由地翱翔,于是对自由人生的向往便产生了。 下片写静夜伫立江边的感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

7、却营营!”感慨人生总是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这里化用庄子的话。上句出自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14,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很敏感,对自由人生境界的渴求,是贯穿他整个人生的主旋律。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夜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之后,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尘世的烦恼忧愁,心境也正如这风平浪静的江水一样,波澜

8、不兴,甜美、悠远、自由自在。,.,15,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写苏轼在精神上的自我已乘一叶扁舟遨游于江海之上,脱离了那不能忘情于营营的世界。 这是一首重在理趣的词作。此词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趣盎然。这种理趣,不在于理的高深,而在于趣的点化。所谓“趣”就是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关照自我。特别是“小舟从此逝”两句,以想象中的行为的放纵狂打,表现心灵的自由解放。诗人面对苦难的那一份洒脱和幽默,跃然笔端。此外这种以哲理入词、以古语入词的手法,也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6,内涵:1. 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2. 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

9、,四、写作特点:,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1.以哲理入词、以古语入词2.写景、抒情和说理融为一体。,.,17,五、思考题,1、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2、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课文后面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18,六、课后阅读,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0、,.,19,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在和诗中对苏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20,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作者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崤山,骑驴至渑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