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堂记越中山之大者【明】徐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豁然堂记越中山之大者【明】徐渭课件.ppt(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豁然堂记,明 徐 渭,一、徐渭简介,徐渭,字文长,原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阴人。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 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 。 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 。招为幕僚。,为胡宗宪出谋划策,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 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 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 。 后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
2、度过七年牢狱生活。 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 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 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 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最终潦倒终生,在忧愤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绘画与书法,泼墨大写意画 他的写意花卉,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简单的追求物象外表形式,独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来的影响很大。书法学米芾 ,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戏剧:四声猿,梅花图,越中山之大者,若(像)禹穴、香炉、蛾眉、
3、秦望之属(类),以(有)十数(数目,数量),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定语后置,别出支流,另外流出的支流),益(更加)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祠城隍神,其祀多为求雨、祈晴、禳灾等事),在卧龙山之臂(山腰),其(代城隍庙)西有堂,当(在,处在)湖山环(环抱)会(交会)处。语其似(类似,像),大约缭(缠绕)青萦(萦绕、缠绕)白,髻峙带澄(髻、带,名作状,像发髻一样,像衣带一样,山似发髻般峙立,水如衣带一般澄澈)。而近俯雉堞(zh di泛指城墙),远问(通“闻”,听到)村落。,其间林莽田隰(x低湿之地)之布错(散布错列),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qin)之产,畊渔犁楫
4、之具,纷披(散乱的样子)于坻(ch高坡地)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早晚。)。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全)集人衿带上。或(有时)至游舫冶(华丽)尊(通“樽”,酒器),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宋代学者王十朋)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即使)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浏览),烦虑顿消。,而官(名词作动词,做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邀请)庖(厨师)于此。独(仅)规制无法,四蒙(遮蔽)以辟(通“壁”,墙壁),西面凿牖(yu窗户),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朝东),而既背(背靠)湖山,起(离开)座一观,还(入座)则随失。是为(因为、由于)坐
5、斥(放弃)旷(空旷)明(明亮),而自取晦塞(晦暗闭塞)。予病(不满)其然(的样子),悉(全、都)取西南牖(名词作动词,做成窗户)之,直(只)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小桌子)以临即(面对)湖山,(省略景色)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前面所说的)诸景,若舍(舍弃)塞而就(靠近)旷,却(消除,去掉)晦而即明。工既讫(q,终止,完毕),拟(打算)其名(命名),以为(认为)莫“豁然”宜(合适)。,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被)私(私利)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亲人),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原先)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徹(通
6、“撤”,去掉),即四海之疎(通“疏”,疏远),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萦绕,羁绊)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已经命名了,又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阻碍时,只知道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眼前,却什么也看不见,(这)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墙壁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挡着他的东西已经去除,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障碍)耳。而私一己、公(意动,以为公)万物之几(几乎)系(维系)焉(代障碍)。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互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命名)于是(这些)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写)之记。,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但是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几乎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欣赏一下湖山的景色吗?”我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将拿它与众人共享,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