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骗贷、诈骗、非法放贷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79430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骗贷、诈骗、非法放贷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银行骗贷、诈骗、非法放贷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银行骗贷、诈骗、非法放贷培训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银行骗贷、诈骗、非法放贷培训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银行骗贷、诈骗、非法放贷培训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骗贷、诈骗、非法放贷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骗贷、诈骗、非法放贷培训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骗贷、诈骗和非法放贷,山东五莲农商银行资产管理部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1,打击骗贷活动开展情况,根据总行统一部署,从二月份开始我行联合公安机关在全行开展“打击骗贷铁腕年”行动,通过与公安部门合作,严厉打击符合骗贷条件的贷款,对当事人起到“打击一个、震慑一片、清收一方”的效果。随后利用公安机关震慑力对那些不符合骗贷立案条件但也存在违规行为的贷款,我行将协调经侦大队予以协助清收。,2,打击骗贷活动开展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打击骗贷工作,我行协商经侦大队专门抽调一个中队驻扎我行,总行资产部安排专人靠上,协同经侦民警共同办案。联合行动前期工作是对符合“骗贷”条件的贷款再次进行筛选,对形成不良贷款时间相对较短

2、,骗贷手段较为明显,贷款数额相对较大的骗贷贷款进行摸底排查,经过两个月的攻坚工作,截至四月底共筛选出6户作为打击骗贷对象,现已立案2户,网上追逃2户,收回贷款本金22万元。,3,培训目录,骗取贷款贷款诈骗 违法发放贷款 以上三者的不同,4,骗取贷款,骗取贷款的概念解读骗取贷款的常见表现 骗取贷款的立案追诉标准,5,骗取贷款的概念解读,骗取贷款:我们所讲的骗贷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在骗取贷款中关键词就是欺骗手段四个字。所谓欺骗手段,是指行为人在取得银行贷款时,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掩盖客观事实,骗取金融机构的信任。只要申请人在申请信贷资金或使用过程中,有虚构事实、

3、隐瞒真相的情节,提供假证明、假资料以及没有按照申请时所承诺的用途去使用信贷资金,都可以认为是使用了“欺骗手段”。,6,骗取贷款的概念解读,“欺骗手段”通常表现为两种:一种是虚构材料,一种是虚构主体资格(所谓虚构主体,就是凭空虚设,实际上虚设的主体是根本不存在的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注册的非法组织。虚构主体资格,往往要伪造营业执照,虚构名称),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欺骗手段,行为人通过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到贷款,银行已经把款贷给了借款人。,7,骗取贷款的常见表现,骗取贷款的常见表现:(1)提供虚假身份证明和户籍证明;(2)提供虚假营业执照和经营场所;(3)编造贷款用途,改变贷款用途;(4)提供虚假收入证明;(

4、5)在贷款时伪造单位公章、印鉴;(6)利用假签字、假印章骗取贷款;(7)贷款后携带贷款逃跑;(8)虚构投资项目、虚构担保单位、虚设抵押物等;(9)未按照借款用途使用贷款而是挥霍致使贷款无法偿还;(10)使用贷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用于高风险经济活动、致使贷款无法偿还; (11)谋取不正当利益,改变贷款用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8,骗取贷款的常见表现,(12)提供虚假担保申请贷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致使贷款无法偿还;(13)贷款实际为自己使用,但是为了逃废银行债务,而声称自己只是名义借款人,把偿还贷款的责任推到另外一个毫无清偿能力的所谓“实际用款人”身上;(14)空壳公司借贷,实

5、力公司经营,致使银行债务悬空;(15)同一发起人成立的公司贷款之后,为了逃废银行债务,而又另外成立新公司继续经营,致使原负债公司没有履约能力;(16)将自己的近亲属分成两个或几个公司的股东分别成立公司,甲公司借贷,乙公司经营,赔钱是甲公司,挣钱是乙公司。(17)借款注册成立公司,然后再采取各种办法抽逃注册资本,致使企业大大降低的偿债能力。(18)以房地产或机械设备办理抵押贷款之后,又采取种种手段(或租赁承包占去了使用权,或干脆变卖抵押物),致使抵押形同虚设,逃废信用社债务;,9,骗取贷款的常见表现,(19)改变贷款用途,将贷款用于赌博、炒股等违法犯罪和高风险活动;(20)贷款后人去楼空,举家外

6、逃,再也无法联系到借款人,致使信贷资金无法追回;(21)贷款企业或个人将自己的财产办理假租赁、假转让、假抵押,致使银行债务悬空;(22)利用假判决、假调解,将本该清偿贷款的财产过户给他人,导致借款企业名义上没有偿债能力;(23)一人拥有两个以上身份证明,用甲身份证贷款,用乙身份证经营,催款时谎称只有一个没有贷款的身份证,骗取贷款后拒不偿还;(24)改变借款人住址、改变家庭成员关系,骗取贷款后,无法到提供的借款人地址或家庭成员主张债权;(25)利用假离婚、假分家将财产转移,致使借款人没有履约能力;(26)提供虚假的企业报表。,10,骗取贷款的常见表现,以上虽然列举了骗取贷款的种种欺骗手段,因为欺

7、骗方式多种多样,所以很难一一列举。对此,提醒大家注意两点:一是只要达不到贷款诈骗罪标准的,就按骗取贷款罪去追究;二是欺骗手段不仅存在于申请贷款时,而且贯穿于从借款申请一直到贷款收回之前的整个过程当中。,11,骗取贷款的立案追诉标准,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2)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12,骗取贷款的立案追诉标准,(3)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

8、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的;(4)其他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13,骗取贷款罪的法律解读,本罪的概念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金融机构贷款,给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14,骗取贷款罪的法律解读,骗取贷款罪的刑法规定(见刑法第175条):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5,骗取贷款罪的法律解读,造成5

9、0100万元以上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造成重大损失”;造成300500万元以上损失的,可以认定为 “造成特别重大损失”。严重情节”的认定。除了“重大损失”外,如果有“其他严重情节”,也可以构成本罪。在这一犯罪构成要件下,除了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经济损失以体现其社会危害性外,笔者认为,如果有下列情形,可视为“其他严重情节”,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16,骗取贷款罪的法律解读,(1)骗取巨额贷款从事高风险经营。如从事股票、期货交易。(2)实施多次骗取的。这一次数可以限制为3次。(3)因相同行为已受到相关机构行政处罚。(4)因相同行为已被银行等金融机构停止支付尚未使用的贷款,并提前收回贷款。(5)

10、造成恶劣影响的。如导致金融机构信誉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负面影响。,17,贷款诈骗,贷款诈骗的概念解读贷款诈骗的常见表现贷款诈骗的立案追诉标准贷款诈骗罪的法律解读,18,贷款诈骗的概念解读,贷款诈骗:使用下述方法,骗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非法据为已有。“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是指没有从自身以外的任何地方引进资金、项目,却虚构引进资金项目的事实,以达到从金融机构骗取贷款的目的。“使用虚假经济合同”,是指不存在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的事实,却制作虚假的经济合同,并以此为依据从金融机构骗取贷款。,19,贷款诈骗的概念解读,“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是指本不存在该证明文件,却制作假的证明文件,并以

11、此为依据从金融机构骗取贷款。“证明文件”,主经是指银行的存款证明(似存单质押)、公司或者金融机构的担保函(公司的假担保)、划款证明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所需要的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是指本不存在产权证明,却制作假的产权证明,并以该假的产权证明为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担保(篡改土地使用证,由划拨改为出让),以骗取金融机构的贷款。,20,贷款诈骗的概念解读,“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是指抵押物已经作为贷款抵押或者其他担保行为的抵押,又以超出抵押物价值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以骗取金融机构的贷款。“使用其他方法”,是指除了上述骗贷方法以外的其他方法,公安部采取:“如伪造单位公章、印

12、鉴,以假币作抵押,用合法方法贷款后拒不归还等,以骗取金融机构的贷款。”,21,贷款诈骗的常见表现,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的一些规定如下: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明确规定了对可以认定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七种情形:(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5)抽逃、转移资金、藏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22,贷款诈骗的常见表现,公安部掌握的追诉标准,又在上述七条之外,加上了“行为人使用贷

13、款的用途”。“如果行为人在贷款过程中使用了欺骗手段(当时不是非法占有),然后将贷款用于赌博、走私犯罪活动,或者大肆挥霍,携款潜逃,一般可认定成立贷款诈骗罪。”“如果一部分贷款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部分贷款用于赌博、走私犯罪活动,或者大肆挥霍,一般可按结果来认定:如果行为人不能按贷款合同还本付息,可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认定成立贷款诈骗罪,否则不应认定成立贷款诈骗罪。,23,贷款诈骗的立案追诉标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24,贷款诈骗罪的法律解读,贷款诈骗罪的刑法规定(见刑法第193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

14、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25,贷款诈骗罪的法律解读,(1)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3)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26(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5)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26,贷款诈骗罪的法律解读,本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贷

15、款诈骗罪的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将诈骗所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据为己有的目的。这里的“非法占有”是广义的,既包括将诈骗所得贷款置于个人的控制之下,也包括将诈骗所得贷款任意挥霍,或者控制后携款潜逃等。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其非法占有目的存在于从产生骗贷动机到主动归还贷款的整个过程中。本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金融机构的贷款,其一方面侵犯了金融机构的财物所有权,另一方面扰乱了国家对金融机构贷款的管理秩序。在客观方面,其表现为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或者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或者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或者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

16、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应该如何办理贷款,从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再到其他一些管理制度,贷款行为有很多严格的法律规定,而贷款诈骗罪正是直接违反了这些规定。,27,违法发放贷款,违法发放贷款概念解读违法发放贷款常见表现违法发放贷款立案追诉标准 违法发放贷款法律解读,28,违法发放贷款概念解读,违法发放贷款:就是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29,违法放贷的常见表现,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它初步构

17、建和完善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在目前情况下,只要是违反了这“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规定的,就应该认定为违法放贷,因为从贷款通则到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的贷款规定都已经容纳到这些办法里来,并且规定很详尽。,30,违法发放贷款的立案追诉标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违法发放贷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2)违法发放贷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31,违法发放贷款罪的法律解读,违法发放贷款罪就是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1979年的刑法没有专门的违法放贷罪名,

18、当时把这种行为定为玩忽职守罪的一种,以玩忽职守罪定罪处罚。1995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党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第9条的规定,是我国第一次单独针对违法放贷行为进行的刑事立法,是打击违法放贷犯罪行为的一个里程碑。到了1997年修正刑法时,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第9条的规定,纳入到刑法第186条中。不过当时是两个罪名,一个是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一个是违法发放贷款罪。再后来到了刑法修正案(六)将两个罪名合为一个罪名,即违法发放贷款罪,只是规定了向关系人违法发放贷款加重处罚的情节。,32,违法发放贷款罪的法律解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1)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定的,虽然既可以是

19、单位也可以是自然人,但是单位必须是金融单位,人员必须是金融单位中从事贷款业务活动的工作人员,具体包括:主要负责人、分管信贷的负责人、贷款调查人、贷款审查人等。(2)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还是过失,这要看具体犯罪情节,如果是与受贿、徇私、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相联系,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主观故意;如果是因为业务不熟、工作疏忽而造成违法放贷,可能是过失违法。但是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不影响追究其违法放贷的刑事责任,只不过有的可能要与受贿罪一起数罪并罚。,33,违法发放贷款罪的法律解读,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具体说来就是国家的贷款管理制度。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地法律法规,对有关贷款问题作了规

20、范性的约束。贷款人在办理发放贷款业务过程中,玩忽职守或是滥用职权,违反这些规定办理贷款,不仅破坏了国家的信贷管理制度,而且还会造成贷款的损失,影响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4)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实施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也就是说犯罪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违法”二字上。这里的“法”主要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及其部委(人民银行或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等。也就是说无论是法律还是法规,只要是对信贷管理明确规定就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是违法。再就是具有数额巨大的情节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结果,才能构成本

21、罪。,34,违法发放贷款罪的法律解读,所以说,如果实施了违法放贷的行为,数额达到一百万元以上,或者造成损失二十万元以上,就构成了本罪。骗取贷款和贷款诈骗都与违法放贷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说前两个罪名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外部,那么后一个罪名就是专门针对金融机构内部了。往往是一笔贷款的被骗出,有着里应外合、内外勾结的因果关系,35,三者之间的不同,骗取贷款罪与违法放贷罪内在联系骗取贷款与贷款诈骗的界限违法放贷与贷款诈骗的界限,36,骗取贷款罪与违法放贷罪内在联系,骗取贷款罪与违法放贷罪具有内在联系,在制定立案追诉标准时也是对应的,可谓里应外合。骗取贷款罪是行为人骗取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信用的犯罪行为,违

22、法放贷罪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发放贷款的行为,因此骗取贷款的追诉标准是参照违法放贷罪的追诉标准制定的。如:第一项骗取贷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正好与违法放贷罪的追诉标准相同;第二项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二十万元以上的,也正好与违法放贷的追诉标准保持了一致;第三项未规定数额,只规定“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的”,表明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大,所以也应立案追诉。,37,骗取贷款与贷款诈骗的界限,贷款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或者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或者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或者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使用其他方法,诈骗金融机

23、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因为有的贷款很难界定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以骗取贷款造成损失后,行为人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惩罚,刑法在贷款诈骗之外,再新设骗取贷款,主要是为了加大打击骗取金融机构贷款行为的力度。,38,骗取贷款与贷款诈骗的界限,从行为特征上看,虽然骗取贷与贷款诈骗都采用了欺骗手段,但是二者又有一定的区别:(1)骗取贷款在主观上不要求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贷款诈骗则要求行为人必须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2)骗取贷款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而贷款诈骗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单位实施骗取贷款的行为,不能按照贷款诈骗追究刑事责任,符合条件的也只能按照合同诈骗定罪量刑。,39,违法放贷与贷款诈骗的界限,违法放贷与贷款诈骗的区别主要在于:(1)侵犯的客体不同。违法放贷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贷款管理制度,而贷款诈骗侵犯的既有金融机构的财产所有权,也有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管理秩序。(2)犯罪主体不同。违法放贷的主体是特定主体(金融单位及其员工),贷款诈骗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并且只能是一般自然人。(3)主观方面不同。违法放贷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无目的要求;而贷款诈骗只能是故意,而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40,谢谢大家,资产管理部 二零一四年五月,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