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人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7970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PPT 页数:8 大小: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蛇人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蛇人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蛇人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蛇人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蛇人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蛇人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蛇人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课件.ppt(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代 蒲松龄,聊斋故事,东郡某甲1,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蛇人爱之,异于他蛇。期年2,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q)呼,迄无影兆3。然每值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怏怏遂行。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中4,窸窣作响5。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 大喜,如获拱璧6。息肩路隅,蛇亦烦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7。小侣而所荐耶8?”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9。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

2、者。蛇人又饲之,乃食。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炫技四方,获利无算。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10;大则过重,辄便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蛇人挥曰:“去之!世无百年不散之筵。从此隐身大谷,必且为神龙,笥中何可以久居也?”蛇乃去。蛇人目送之。已而复返,挥之不去,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11。方意小青不返,俄而踽踽独来12,竟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1

3、3,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后得一头,亦颇驯,然终不如小青良。而小青粗干儿臂矣。先是,二青在山中,樵人多见之。又数年,长数尺,围如盌;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下担呼曰:“二青,二青!” 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觉其意殊不恶;但躯巨重,不胜其绕;仆地呼祷,乃释之。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 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14。”二

4、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大者前,小者后, 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竚立望之,不见乃去。自此行人如常,不知其何往也。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15。且其从谏也如转圜16。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17,数世蒙恩之主,辄思下井复投石焉18;又不然,则药石相投19,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 亦羞此蛇也已。”,1东郡:秦置郡名,洽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汉时领有今山 东及河南两省部分地区。隋开皇九年(589)废。隋大业初(605),又改兖 州(今山东兖州县)为东郡。清时东昌府、曹州府,即个山东聊城地区及菏 泽地区,为秦汉东郡故地。2期(j几)年:一周年。3影兆:形影迹象。4

5、丛薪错楚中:草木错杂之处。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 刈其楚。”薪,草。错,交错,杂乱。楚,牡荆,泛指灌木丛。5窸窣(xis悉苏):形容声音细碎。这里指蛇行草丛中的声音。6拱璧:大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与我其拱璧。”疏:“拱,谓合两手也。此璧两手拱抱之,故为大璧。”7逝:往。这里意思是逃走。8小侣而所荐耶:这个小伙伴是你引来的吗?而,你。荐,荐引。9瑟缩:蜷缩。吕氏春秋古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 达。”10止以二尺为率(l律):只以二尺长为标准。止,只。率,标准。11委蛇:也作“逶迤”。曲折行进的样子。12踽踽(jj举举):独行的样子。诗唐风杕杜:“独行 踽踽。”朱熹注:“踽踽,无所

6、亲之貌。”13随在物色:随时随地访求。14天谴:犹言天罚。15故人之意:老朋友的感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然公之所 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故人,旧交,昔日的朋 友。16从谏也如转圜(yun 圆):意思是听从规劝像转动圆物那样容易。汉书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颜帅古注:“转 圜,言其顺易也。”圜,通“圆”,圆的物体。17把臂之交:亲密的友谊。把臂,挽着手臂,只有极亲密的朋友间才 如此。18下井复投石:即落井下石,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的卑劣行为。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 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1

7、9药石相投:投以约物、砭石,以治疗疾病。喻苦口相劝,纠正人过 失。,东郡有个人,以耍蛇为生。他曾经驯养着两条蛇,都是青色的,把大的叫大青,小的叫二青。二青的前额上长有红点,尤其聪明驯服,指挥它盘旋表演无不如意。因此,蛇人对它的宠爱,超过了其它的蛇。过了一年,大青死了,蛇人想再找一条来补上空缺,但一直没顾得上。一天晚上,他寄宿在山里的一所寺院。天明,打开竹箱一看,二青也不见了。蛇人懊恼得要死,明处暗处搜寻呼叫,始终连个影子也没见到。先前每到草木丰盛的地方,就把蛇放出去,让它们自由自在一番,不久自己就会回来。由于这个原因,蛇人还希望它自己能回来,便坐着等待。直到太阳升起很高,自己也绝望了,才怏怏不

8、乐地离开。出门刚走了几步,蛇人忽然听见杂乱的草丛中,传米窸窸窣窣的声音。他停下脚步惊愕地一看,是二青回来了。蛇人非常高兴,像得了无价之宝似的。把担子放在路边,二青也停下来。再一看它的后边,还跟着一条小蛇。他抚摸着二青说道:“我还以为你跑了呢。那小家伙是你推荐来的吗?”说着就拿出饲料来喂它,同时也给小蛇一些。小蛇虽然不离开,但畏缩在那里不敢来吃。二青用嘴含着饲料喂它,好像主人招待客人似的。蛇人再喂它,它才吃了。吃完,小蛇跟随二青一块钻进了竹箱中。蛇人挑回去训练,小蛇盘旋弯曲都合要求,与二青没有多少差别。因此给它取名叫小青。蛇人带着它俩,四方表演献技,赚了不少钱。一般耍蛇人耍弄的蛇,不超过二尺,再

9、大就太重了,就得更换一条。因为二青很驯良,所以蛇人没有马上把它换掉。又过了二三年,二青已长到三尺多长了,卧进竹箱里,竹箱被塞得满满的,于是蛇人决定把它放走。一天,蛇人来到淄川县东山里,拿出最好的食物喂二青,向它祝福一番后便把它放了。二青走了,一会儿却又回来了,围着竹箱蜿蜒地爬。蛇人挥手赶它说:“走吧!世上没有百年不散的宴席。从此以后,你隐身在深山大谷中,将来一定能修练成一条神龙。竹箱怎么可以长期居住呢?”二青才离去,蛇人目送它离开。但一会儿二青又回来,蛇人怎么赶它也不走,还用头碰竹箱,小青在竹箱里也不停地窜动。蛇人恍然大悟说:“你是不是想和小青告别呀?”说着就打开竹箱。小青从竹箱里径直窜出来,

10、二青与它交头吐舌,好像互相嘱咐话语。接着两条蛇依偎着一起走了。蛇人正在想小青不会回来了,一会儿小青却又独自回来,爬进竹箱卧下。从此,蛇人随时都在寻找物色新蛇,但一直没有合适的。而小青也渐渐长大,不便于表演了。后来蛇人得到一条蛇,也很驯服,然而到底不如小青出色。这时小青已经长得比小孩的胳膊还要粗了。先前,二青在山中,打柴的人经常见到它。又过了几年,二青长得好几尺长,碗口那么粗,渐渐地出来追赶人。因此,行人旅客都互相告诫,不敢从它出没的那条路走。一天,蛇人经过那里,一条蛇猛然窜出,行如骤风。蛇人大为惊恐,拼命奔跑。蛇追得更急。他回头一看已经快追上了,突然看见蛇头上俨然有一个红点,这才明白这就是二青

11、。他放下担子,高声叫道:“二青,二青!”那蛇顿时停住,昂起头来呆了很久,纵身上前把蛇人缠住,就像以前表演的样子。蛇人察觉到二青并没有害他的意思,只是身躯太重,自己经不起它缠绕。只好倒在地上高声祈祷,于是二青就放开了他。二青又用头去碰竹箱子。蛇人明白了它的意思,打开竹箱放出小青。两条蛇一相见,立即紧紧交缠得像饴糖一样粘在一起,很久才分开。蛇人祝福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分别,今天你有伴了。”又对二青说:“小青原本是你引来的,还可以领它走。我再叮嘱你一句话,深山里不缺你的吃喝,不要惊扰过路行人,免得遭受上天的惩罚。”二条蛇都垂下头,好像接受了他的劝告,马上窜起离去,二青在前,小青在后,所过之处,树木

12、草丛都被从中分开,向两边倒去。蛇人久久地站在那里望着,直到看不见了才离开。从此以后,行人经过那一带像先前一样平安无事,不知那两条蛇到哪里去了。异史氏说:蛇,笨拙迟钝的一种动物,但依然恋恋有故人之情,并且它们听从劝谏也如同转圆物那样容易。唯独奇怪的是那些堂堂为人者,对于那些有十多年深厚情谊的朋友,对于那些几十年(或几辈人)都对你有恩典人,动辄便思落井下石。也有那些对你忠言劝谏,不但悍然不理,反而把他当作仇人的人,如果这两条青蛇听说了恐怕也会引以为羞耻吧!,聊斋志异里面卷一十七篇,就是蛇人。全文颇长,详细的描写了一个耍蛇人与他的一条灵蛇的故事。灵蛇也名二青,和耍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蛇人将它放归山

13、林之后,二青茁壮成长,以至于成为山中旅途一害。耍蛇人一次遇见后,语重心长的劝诫它,二青于是再没有出来迫害行人。本文寓意是动物尚且循循接受劝化,但是有的人却怙恶不悛,与动物相比,实在惭愧。,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