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岳麓版.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0010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岳麓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岳麓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岳麓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岳麓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岳麓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岳麓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岳麓版.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第21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 苏联经济改革,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思考】,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这幅漫画意在表明什么?,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

2、集中分配。,(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4.评价,(1)意义: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什么好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会不

3、会使苏俄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

4、允许自由贸易。,4.意义,(1)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思考】,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这说明苏联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对日后的苏联造成了何种影响?,三、斯大林经济体制,1.确立,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1)途径: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2)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2.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

5、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形成了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四、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

6、问题尤为突出。,(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2.措施,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1)农业:用收购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卖给集体农庄等。,(2)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结局: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4.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2)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7、,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也阻碍改革的进行。,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环球时报以勃列日涅夫让苏联盛极而衰为题,对其进行了全面评解。文章说,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这位执掌苏联大权18年之久、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魁祸首。,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失败?,五、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造成的混乱。,2.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

8、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结果,【思考】,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1)收到了一定成效,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国民收入增加。,(2)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4.失败原因,(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2)改革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3)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思考】,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戈

9、尔巴乔夫是如何进行改革的?为什么会失败?,六、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2.措施,(1)经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政治: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3.结果,(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2)戈尔巴乔夫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细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1)适应战时需要。它是以“一切为了前线”为口号的非常措施。(2)具备共产主义的

10、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配给制等措施,但实践证明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主观超前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凭主观意愿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细节2】新经济政策究竟“新”在哪些地方?,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面的措施区别在哪里?,余粮收集制是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

11、力发展水平,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短期措施;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过当,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细节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吗?,(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细节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在农业方,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

12、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精析一】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点,1.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者则是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后者则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经济效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

13、建立起,“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精析二】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1.特征,(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

14、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2.评价,(1)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3)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影响了社会主义

15、制度优越性的发挥。,(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国家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些概念在教材上都没有展开阐述,备考复习时应予以关注。,【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指国家能够直接控制、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政权能够加以限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最早出现

16、,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曾有租让和租赁等形式,存在时间很短。在中国,它是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种过渡形式,带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作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链接高考】,(2011高考海南历史,2

17、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点评:列宁的认识中包含着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其目的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生产。据此,苏俄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么,是怎样实施的,没有给出评价。下述材料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使千百万农民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牧民在这场变动中遭受许多本可以避

18、免的苦难与死亡。苏联学者估计,集体化时期遭到迫害的有5001000万人。而19321933年乌克兰、北高加索地区的大饥荒使300400万人饿死。集体化运动中,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甚至连迁徙自由也受到限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间的商品货币关系,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所有这些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人民版教材,点评: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只简单提到“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没有对其做任何评价。而人民

19、,全盘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措施,教材只叙述了它是什,版教材则给出了“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的结论。,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对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学术界历来有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它超越了客观历史发展阶段,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供应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从而保卫和巩固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点评:教材既

20、承认这种政策(主要是余粮收集制)“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同时也客观地指出它“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等。对此,你怎么看?,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带着问题读史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

21、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要点关键词,概括材料,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结合所学,整理得出答案,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22、,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单 元 整 合,一、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的高度集

23、中的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俄国民经济的发展。,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6.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经历了曲折与探索,取得了正反

24、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七)比较型选择题,【题型特征】比较型选择题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作为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的选择题。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

25、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而后一种更常见。,【解题技巧】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四审,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示例】(2011高考江苏历史,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

26、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命题分析】注意区别土地性质、所有权、使用权等概念解答。建国以来,农业合作社下,土地的使用权属于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的使用权归属于“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使用权归属于农民,故A项符合题意。在这三种制度下,土地的用途主要是农业生产,故B项是二者的共,同点;土地的所有权都属于集体,故C项也是二者的共同点;土地的规模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排除D项。,【答案】A,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八)评价型选择题,【题型特征】评价型选择题的常见命题形式有:,一是主体+评价类,即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选项提供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

27、最合适的评价。经常呈现的形式是“关于某某(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评价(或者说法、解释、表述、分析)正确(或错误)的是”。,二是评价+主体类,即题干给出对某事物的评价,选项提供与评价相关的主体,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主体。,【解题技巧】(1)理论法。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对历史的评,价离不开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支撑,许多题目命制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2)史论结合法。弄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根据题干给出的结论,分析其与选项中的史实的关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3

28、)直选法等方法有时也会用到,如解答非组合型否定式评价型选择题时常用此法。,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示例】(2010高考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命题分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词“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限制时间“唐朝”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学子的必读之书,与限制时间“唐朝”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第20讲,第21讲,单元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