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全套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2051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PPT 页数:606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经济学》全套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6页
《制度经济学》全套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6页
《制度经济学》全套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6页
《制度经济学》全套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6页
《制度经济学》全套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经济学》全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经济学》全套PPT课件.ppt(6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制度经济学,经济学院,教学内容,第一章 制度分析的流派 第二章 制度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三章 制度的分类及其功能 第四章 交易费用理论 第五章 社会资本理论 第六章 产权理论 第七章 企业理论 第八章 国家理论 第九章 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主要参考著作: 1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3.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一章 制度分析的流派 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规则。它具体表现为产权安排 、法律体系、意识形态、习俗和习惯以及组织形式等。 制度规定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

2、交往方式和交往目标,进而规范着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人们的选择方式。 制度是重要的,有完善的制度,就有规范的秩序;有好的制度,就有好的社会;有成熟的制度,就有文明的生活。制度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及其对人的交往和经济选择的影响的科学,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制度是最好的?如何建立更好的制度?,制度分析的演进历史: 1,李斯特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19世纪40年代-90年代) 2,旧制度经济学(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3,演化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 4,新制度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至今) 5,认知经济学(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德国)历史学派 1、产生的背景 一)

3、19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一些思想家呼吁国家的统一,并企图依靠国家政权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 二)批判鼓吹自由贸易的英国古典经济学。 三)实质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向当时统治世界市场的英法资产阶级争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争夺对世界尤其是殖民地的控制权。,历史学派以历史主义为旗帜,从德国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地为德国寻求强国之策。他们所得出的某些结论及思路,对后进国家的起飞仍有借鉴意义。 历史学派反对以世界主义,以静态的、单因素的分析方法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和方法论。他们强调国家民族(具体是德国)的特殊性,以发展的眼光、从宏观上为德国设计强国之路。,2、历史学派方法论 一)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基本

4、的和独特的信条是:科学的经济学应该专注于历史专题研究。 二)经济学家所应该掌握的首先是历史的技能。 三)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调查研究各时各地的种种具体类型或过程的活生生的细节。 3、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一)重视国家的作用;反对以全人类的名义开展研究。 二)重视法律的作用; 三)重视伦理道德因素的重要。 4、德国历史学派有旧新之分。 旧历史学派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是李斯特;新历史学派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代表人物是施穆勒。,1)旧历史学派:李斯特(G. F. List, 17891846) 1789年8月6日,李斯特生于德国符藤堡(Wurttemberg)罗伊特林根(Reutli

5、ngen)的一个皮革匠家庭 1806年开始在符藤堡政府部门供职 1817年任图宾根大学教授 1820年当选为符藤堡国会议员。后因触犯当局被捕入狱 1822-1824年流亡法国、瑞士 1825年赴美,1830年加入美籍,此后多数时间以美国公民身份游荡于比利时、法国和德国之间 1825年到美国经营农场并开办媒矿 1832年回到欧洲参与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设工程 1834年,德国关税同盟建立 1837年在美国的矿山破产,在德国没有一份固定职业。法国和俄国政府邀 请他,他拒绝 1841年被委任为莱茵报主编,由于健康原因未能成行(不久后马克思担任了这一职务) 1846年11月30日,李斯特在一个小镇开枪

6、自杀,结束了57岁的生命,德国经济学家,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积极参加反封建活动,倡导成立德国工商业协会,力图废除关卡,统一关税。 主要著作有: 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1827)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1837)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一)李斯特的经济学说以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德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为中心思想,采取历史方法论证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从而与英法经济学家大不相同。 二)李斯特认为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缺陷在于宣扬世界主义经济学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民族特征。李斯特认为不存在政治经济学,而只存在国民经济学,力图证明政治经济学应当探讨的是本民族经济

7、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普遍的理论概括。,三)旧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 其一,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各个民族经济发展特殊道路的科学,而不是研究共同规律的科学; (以国别研究为主) 其二,经济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方法。按照时代的顺序研究经济问题(以史为鉴,认识现在,展望未来) 其三,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时,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根据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相应的特殊的政策),李斯特的生产发展阶段学说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中,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 1)原始未开化时期, 2)畜牧时期, 3)农业时期, 4)农工业时期, 5)农工商业时期。 德国当时还是个农业国,处于第

8、三阶段,所以李斯特主张德国应保护关税,过度到第五阶段,同英国争霸,向世界扩张。,旧历史学派的B.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则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三分法,他以财货的流通形态为标志,将经济发展阶段分为: 实物经济; 货币经济; 信用经济。 这里的“实物经济”是指物物交换的经济;“货币经济”是指近代市民社会,包含有资本主义经济一切特征的经济阶段。由于“货币经济”阶段产生了种种的弊害,他认为“信用经济”是可以解除“贫困”的理想的经济状态。,新历史学派更偏重于理论的发展阶段的划分。G.von施穆勒在重商主义及其历史意义(1884)一书中提出: 种族及马尔克经济; 村落经济; 城市经济; 领域经济;

9、、 国民经济。 这种划分方法是根据经济生活的平面的扩大和经济政策的主体变化,,K.比歇尔(18471930根据欧洲各民族的发展和财货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财货由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所经由路程的长度,将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封锁的家庭经济阶段, 城市经济阶段, 国民经济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古代和中世纪庄园制时代,没有交换。 第二阶段指中世纪城市经济的时代,以及近代统一的国民国家成立以前的经济阶段,存在交换。 第三阶段是统一的国民国家成立以后的经济阶段。是企业生产的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要经历许多流通环节的阶段。,把人类经济生活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早在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发展,就已

10、被划分为狩猎、游牧和农耕三个阶段 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沿用三阶段划分来说明市民社会以前的人类经济发展过程。,马克思的观点 一、社会经济形式(生产力): 1)自然经济、 2)商品经济、 3)计划经济。 二、社会经济制度(生产关系):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经济成长的阶段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1960年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在该书中将经济发展分为: 1)传统社会阶段、 2) 起飞前提阶段、 3)经济起飞阶段、 4)成熟推进阶段、 5)

11、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其中经济起飞阶段指经济发展由传统经济进入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传统社会”阶段 这个阶段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农业居于首位。 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 “起飞”阶段 即产业革命的早期,工业化开始阶段,新的技术在工、农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投资率显著上升,工业中主导部门迅速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向“成熟”发展的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经济持续增长,投资扩大,新工业部门迅速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增加。一般从“起飞”到成熟阶段,大约要经过60年左右。

12、成熟后就要销费。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起飞”和“追求生活质量”是两个关键性阶段。他把美国看成处在最先进的理想阶段,第三世界国家是处于“起飞”阶段。,起飞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次突变。一国经济要能起飞,必须具备3个相互有关的条件: 提高生产性投资率,使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 建立和发展一种或多种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即主导部门。 进行制度上的变革,迅速出现一种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推动现代部门的扩张。 3个条件互相联系,缺一不可。,日本经济的起飞阶段大体从1957年到1975年,这段时期日本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5%,而通货膨胀率年平均值只有4.7%。 战后日本百

13、废待兴,根本不具备经济起飞的条件,只是在美国的扶持和朝鲜战争的刺激下逐步恢复国内经济,当积累起一定经济实力后,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支持私人企业发展,扶持重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改革促使日本进入将近二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韩国经济的起飞阶段从1963年到80年代末期,这段时期韩国的平均GDP增长率达到10,这段时期韩国平均通货膨胀率只有3.6, 韩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和日本一样,韩国政府在60年代为促进经济发展也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扩大财政赤字投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扶持钢铁、石油、有色金属等重工业优先发展。,2)新历史学派:施莫勒(1838 1917) 施穆

14、勒系统论证了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将之归纳为“历史归纳法”、“历史生理法”和“历史统计法”三类。认为罗雪尔的研究是“历史生理法”的代表,他自己的方法是更科学的“历史统计法”。他力图通过归纳历史和统计资料,建立他所谓的国民经济学,全面讨论所有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此认识的指导下,他创立与主编了被称为“施穆勒年鉴”的德国立法、行政和经济年鉴,全面搜集和记录历史资料。因此也使历史学派成为当时德国的主流经济学派。 他坚决反对门格尔所采取的“英国演绎学派”的方法,认为他们将经济学说建立在一两个心理命题上的做法,把经济学弄得过于狭隘,演绎方法的使用要服务于和从属于归纳方法。他宣称:“政治经济学的

15、一个崭新时代是从历史和统计材料的研究中出现的,而绝不是从已经过一百次蒸馏的旧教条中再行蒸馏而产生的“。,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是施穆勒(1838-1917),瓦格纳(1835-1917),谢夫莱(1831-1903)等。 新历史学派的方法论特点是: 一)对归纳法采取更为极端的看法,把历史方法和演绎方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必须利用历史的方法,抽象演绎方法是不可能得到任何成果的。,二)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大量地利用统计资料,统计学和历史统计学被认为是最基本的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旧历史学派:历史生理学) 三)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施穆勒特别强调,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光是仅仅局限于

16、满足自身物质方面的欲望,还有为满足高尚的、完美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欲望。 生产、分工、分配、交换不但是技术范畴,同时也是伦理范畴。经济组织是被伦理道德所规范的一种秩序。经济问题只有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才能予以说明。,四)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在前进的文明中,国家公共职能正在不断地扩大和增加。十八世纪末叶的德国后康德时期的哲学中的国家有机学说是其渊源。 (该学说反对人是独立的个体,而主张人是社会全部有机组织的一个部分。国家有机说旨在取代法国卢梭提出的国家契约说。费希特(1762-1814)代表人物) 五)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瓦格纳认为,一个人的

17、经济地位不是决定于所谓的自然权利,而是决定于法律制度,而法律制度是历史的产物。经济自由,财产权利,契约关系,都决定于法律制度。 六)他们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国家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一方面同意对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私有制的改良,同时,又要求在社会利益的前提下给予国家以管理社会经济和节制私有制经济的权利。,二、美国旧制度学派 (一)以凡勃伦、康芒斯和密契尔等为代表的老制度学派。 20世纪20年代制度学派是美国经济学界的主流。他们中包括凡伯伦、康芒斯、米切尔、汉弥尔顿、JM克拉克等。 康芒斯致力于分析资本主义的法律体系与经济体系的关系; 米切尔则因运用制度主义的方法对经济周期问题进行解释并作出了一系列

18、的统计工作而著名,他还是著名的“国家经济研究署”(Natioan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即NBER)的创立者; 汉弥尔顿是“制度经济学”这个词的命名者; 克拉克的研究领域在于经济体系中的法律问题,尤其是对劳动关系的研究最为著名。 经过他们的努力,制度主义者不仅成为经济学界的主要力量,而且对政府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个中心:芝加哥大学(凡伯伦正是在此奠定了制度主义的基础;威斯康星大学(康芒斯是这个中心的领袖);哥伦比亚大学(米切尔、克拉克、图格维尔、多夫曼等人聚集此地),(二)贝利、米恩斯为代表的制度学派 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贝利

19、和米恩斯(G. C. Means)等,代表作是贝利和米恩斯的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1933)。 从社会和企业结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问题把经济制度微观化为企业制度,具体化为权利结构。 贝利和米恩斯认为,美国企业大多数股权分散,企业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经理层手中。这就造成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贝利和米恩斯揭示了现代企业内部结构特征,也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提供了命题。,(三)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 约翰加尔布雷思(Galbraith,John Kenneth,19082006.4.29) 1908年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苏格兰移民的农场主家庭里。 1931年毕业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农学院,

20、获学士学位。 1933年在美国伯克利学习农业经济,获硕士学位,次年又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名为加利福尼亚州的县支出) 1934年,加尔布雷思来到哈佛大学任讲师,讲授农业经济学。在哈佛工作期间,加尔布雷思结识了约瑟夫肯尼迪和约翰肯尼迪兄弟,后来与他们交往甚密。 历任美国物价管理局副局长、战后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团长和美国国务院经济安全政策室主任。加尔布雷思还曾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的副教授、财富杂志的编辑。 1949年就开始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19611963年期间出任美国驻印度大使。 1972年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去世前一直是哈佛大学保罗M. 沃伯格讲座经济学名誉教授。,加尔布雷思的代表作

21、有: 美国资本主义:抗衡力量的概念(1952年) 1929年大崩盘(1955年) 丰裕社会(1958年) 新工业国(1967年) 经济学与公共目标(1973年) 、 不确定的年代(1976年) 一个永久开明人士的记述(1971年)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探究存在种种弊端的原因,建立了“二元结构”理论模式,并提出了社会改良的政策主张建立“新社会主义”。,1、权力转移论 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会不断发生变化。 在不同的社会和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谁掌握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谁就掌握了权力。 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工业化时期的最重要生产要素是资本,因此权力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在后工

22、业化时期,资本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的地位被技术(加尔布雷思所指的技术其实包括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在内的专门知识)取而代之,所以社会权力落到了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阶层在内的技术型组织成员或技术专家手中。,2、生产者主权论 加尔布雷思从现代公司以实现“稳定”为首要目标这一点出发,提出了“生产者主权”论。 “生产者主权”是一个与“消费者主权”相对立的概念。消费者主权是指在商品市场上消费者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状况,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决策决定着生产者生产什么;而生产者主权则是指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产品并控制价格,消费者要根据生产者的意志来进行购买和消费。 加尔布雷思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

23、设计和生产产品,并控制着产品销售价格,然后通过庞大的广告、通讯网络和推销机构对消费者进行“劝说”;现代大公司还对政府进行游说,以左右政府的采购决策。这就是“生产者主权”论的主要内容。,3、二元体系论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由一千多家大公司所构成的计划体系与数以万计的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所构成的市场体系两部分组成。“权力转移”、“目标变化”以及“生产者主权”现象都发生在计划体系内部;而在市场体系内部,权力仍然掌握在企业主手中,企业还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首要目标,消费者主权仍占据重要地位,生产者依旧听命于市场。 二元体系是导致现代资本主义这样的“丰裕社会”仍然存在贫困、资源配置失调等各种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根

24、源。 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权力是不平等的,导致收入上的不平等。计划体系力量强大,市场体系力量弱小,前者居于强势地位,后者处于弱势地位。 应该减弱计划体系的权力,扩大市场体系的权力;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把权力均等化和收入均等化作为目标。,4、新社会主义论 加尔布雷思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最终会走向趋同,只要进行社会改革就能够实现“新社会主义”。 加尔布雷思认为,这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趋同是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计划终究要取代市场。其具体表现就是管理需求、控制物价;技术阶层终将取代资本家掌管计划体系的权力;国家必将行使调节总需求、物价和工资的职能,并且致力于兴办教育和发展科技。 加尔布雷思

25、认为,通过限制资本主义社会计划体系的权力,提高市场体系的地位,就能够在这两个部门实现权力和收入均等化,从而实现“新社会主义”。 加尔布雷思的新社会主义论看到了现代化大生产的某些一般发展趋势,如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过,他为解决这对矛盾所开的处方(如国家负责调节总需求、物价和工资等)只能起到缓解矛盾的作用,达不到根治的目的。,(四)凡勃伦的制度观 制度学派是美国的经济学学派。美国没有经历过古典经济学的阶段,十九世纪末以前,基本上是输入英法的旧经济学。十九世纪末,美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经济学。 凡勃伦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读书面很广,曾涉略哲学、心理学、自然历史、考古学、生物学等学科,这对他

26、后来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84年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八十年代他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此时他30多岁(18571929)。1899年发表有闲阶级论等。 制度经济学是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演化论和十九世纪末美国的本能主义或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混合物。,美国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最重要的先驱是凡伯伦(1857-1929)。 凡伯伦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美国早期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制度主义方法。,凡勃伦认为,国民经济怎样和为什么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持续不断地发生结构深化的问题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27、。新古典经济学是无法“解释增长现象的,除非增长只是指大小、体积、质量、数目、频率方面的变化。”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把注意力囿于一些狭窄的偶然现象,拒绝对经济活动发生在其间的广阔文化环境进行理论上的探究。凡勃仑认为,有些经济学模型考虑的经济调整,是“没有滞后、漏洞和摩擦的”,所以,这些模型是完全不现实的。,一、 在凡伯伦的理论中,他将经济视为一个进化的系统,经济系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经济系统的性质由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 经济系统中的个人是文化的产物,个人行为由社会环境和人的本能共同支配(凡伯伦,索尔斯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二、凡伯伦认为人

28、的本能由两类相反的要素构成: 一类是建设性的本能,包括作业本能(instinct of workmanship)、随意的好奇心(idle curiosity)和父母本性(parental bent); 另一类是破坏性的本能,包括竞赛(emulation)本能、好斗(pugnacity)或运动本能(sporting instinct)以及掠夺(predation)的本能 这两类本能何时对人的行为发生决定性作用,取决于社会环境中流行的思维习惯。,三、社会环境中流行的思维习惯被凡伯伦定义为制度。 凡勃仑认为制度不是组织结构,而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一些“固定的思维习惯”。它们是在给定的时间、地点占统治地

29、位的一些“固定做法、习惯、行为准则、权力与财产原则”。 制度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如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法律、谋利行为都是制度。社会习惯是逐渐形成的,所以制度是逐渐形成的,制度本身有着一个历史进化的过程。 任何制度都会产生一个这种制度下的既得利益集团,在竞赛本能等破坏性本能的驱使下,这个集团倾向于用身份、阶级、财产等带有明显歧视性差别的指标来衡量人的能力和价值。这些指标显然不利于人类生命过程的延续。因此制度是保守的。 人类生命过程的延续是靠技术进步来实现,人的建设性本能、尤其是其中的作业本能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制度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就其性质而言,

30、它就是对这类环境引起的刺激发生反应时的一种习惯方式,而这些制度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这就是说, 环境变化了,人们的习惯随着发生变化,制度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制度变迁,就是人们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心理方面的调整或改变。 由于制度是与人的心理和习惯相关的,而人的心理和习惯的变化是缓慢而迟滞的,所以,制度变化是缓慢而非一蹴而就的。,四、由于制度总是滞后于技术进步的要求,因此,社会发展过程就是技术不断克服制度阻力的过程,社会就是在这两股力量的冲突中向前发展。 凡伯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它的经济体系就是由两种相抗衡的力量组成:一种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主要是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业

31、巨头、商人和金融家;另一种是代表着技术进步要求的技术工人、工程师和普通大众。 资本主义一切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仪式性(ceremonial)的制度体系支配了工具性(instrumental)的技术体系。,五、一切生命和生活都不断地变更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物的发展一样,也是一个过程。他认为传统经济学的错误就在于把寻求不变的自然规律作为自己研究的目的。因为这样一来,为了寻求自然规律,便要事先假定有一个正常状态的存在。事实上,过程总是否定所谓的常态。,六、制度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起点。他认为现代的一切制度都是从它们远古时代的历史胚胎中产生出来,而不断地演变为各种不同形态。 要了解当前的社会

32、经济和其将来的发展倾向,必须从制度发展过程的了解入手。因此它们致力于描述和探讨各种制度从远古以来的各种形态,进而解释这些制度的作用以及和它们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关系。 他强调,经济学是一门演化的科学,其任务就是在于通过对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来考察和分析社会经济,尤其是当前的社会经济。,七、用心理学解释制度。传统的古典经济学以边沁的苦乐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是理智地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的,在这样的动机下,人进行着有意识的经济计算。 而到了十九世纪末,这样的心理学被认为过时了,凡勃伦用威廉。杰文斯的所谓新心理学,把本能代替理智来解释人类一切的经济活动。 他们强调经济制度是人类利用天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物质需

33、要所形成的社会习惯,而一切社会习惯又来源于人类的本能。 本能树立了人类行为最终的目的,推动了人类为达到这一目的而作的种种努力。他认为,人的本能是天赋的、不变的。,八、制度的演化不但是一个永不结束的过程,而且改变的趋向和演化的将来形态,除了短期外,都是不可能预期的。认为制度的变化是逐渐的、演化的,否认革命。 美国制度学派的其他代表有康芒斯(1862-1944)和米歇尔。美国制度经济学的发展高峰期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 后来的米恩斯和贝利(现代公司制度与所有财产的作者)、加尔布雷思等也是其主要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否定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特别是价格,价值分析,主张以社会的、发展的观念来代替个人

34、的、静止的观念来分析社会经济,强调制度和制度演化对社会经济形成和变革的作用,赞成以某种集体控制办法来进行社会改革。 大危机后,特别是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凯恩斯革命成为时髦,而制度经济学则开始暗淡下来。,三、演化制度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或(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新制度经济学有两个流派,一是以凡勃伦的制度演化思想为主要渊源的新制度学派,又叫演化与制度经济学,一是以康芒斯,特别是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为主要渊源的新制度学派,又叫交易费用经济学。 一、演化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出现有深刻的背景。 (一)演化经济学对经济世界的认识

35、体现了一种与新古典完全不同的思想。演化经济学首先是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拉马克的遗传理论中获得最初的思想灵感的。不过演化经济学在发展中又借鉴了其他的许多自然科学的发展的成就,如量子力学理论,混沌理论等。,(二)演化经济学是一门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和自然科学多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经济现象和行为演化规律的学科。它将技术变迁看做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研究对象,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演化经济学是20世纪和8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创新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枝。现在,演化经济学应用演化理论对产业竞争、市场过程、制度变迁和社会交往等问题做了大量的

36、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就是在该理论的支持下进行的。,二、演化经济学的历史简述 (一)凡勃伦是经济演化思想的先驱。凡勃伦强调了演化和变异性,反对新古典所强调的静态和均衡思想。 (二)马歇尔的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演化色彩。他认为,经济学的目标应该是经济生物学而非经济动力学,他强调他的经济学体系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三)德姆塞茨在50年代运用了演化的方法。他认为,经济系统其实是追求成功和利润而进行行为选择的一个适应性机制。 (四)熊彼特对创新的研究是演化经济学产生的重要根源。他把创新看做经济发展和经济变化过程的实质,强调了非均衡和质变,认为资

37、本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演进的过程。创新性破坏是他的重要命题。这个概念与生物学中的古尔德等间断均衡的生物进化理论很相似。 (五)温特和纳尔逊提出了一个自然选择和企业组织行为的分析框架。企业在市场上经历的是自然选择的过程。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反对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命题,利润最大化和经济均衡。认为这两个概念妨碍对经济变迁的认识。,关于利润最大化,他们认为,企业追求利润,但不是最大化,因为企业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知道和实现所谓的最大利润,只能是满意的利润。关于经济均衡,他们认为,均衡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他们基于有限理性和知识的分散性提出了惯例“Routine”概

38、念,企业是以日常惯例为基础的,诸如生产计划、价格确定、研究与开发资金的分配等都遵循以惯例为基础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随时计算最优的解决方案。每个企业的惯例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知识和经验的载体,这些惯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它们构成企业之间相互区别的特征。企业的惯例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有时需要根据适应业已改变的市场情况而对企业的惯例作修改。企业的惯例可以是遗传的,老厂建新厂也可以把老厂的惯例遗传给新厂。遗传的惯例如果使企业的运行效果很好,则不发生变化,如果企业的运行出现异常,则企业可能对惯例进行调整。企业调整惯例的行为叫搜寻。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行为以及市场开拓都属于这种探索性行为。,关于利润

39、最大化,他们认为,企业追求利润,但不是最大化,因为企业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知道和实现所谓的最大利润,只能是满意的利润。关于经济均衡,他们认为,均衡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他们基于有限理性和知识的分散性提出了惯例“Routine”概念,企业是以日常惯例为基础的,诸如生产计划、价格确定、研究与开发资金的分配等都遵循以惯例为基础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随时计算最优的解决方案。,每个企业的惯例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知识和经验的载体,这些惯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它们构成企业之间相互区别的特征。企业的惯例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有时需要根据适应业已改变的市场情况而对企业的惯例作修改。企业的惯例可以是

40、遗传的,老厂建新厂也可以把老厂的惯例遗传给新厂。遗传的惯例如果使企业的运行效果很好,则不发生变化,如果企业的运行出现异常,则企业可能对惯例进行调整。企业调整惯例的行为叫搜寻。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行为以及市场开拓都属于这种探索性行为。,搜寻是在已有的惯例和技术中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创新则是通过研究和开发去寻找原来没有的技术和惯例。创新意味着改变原来的惯例,创新使创新者对非创新者有较大的优势,从而获得较大的利润。 企业的选择受环境的影响。选择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市场环境、产品需求、要素供给、价格等因素)和内部环境(行业内和企业内的环境,如创新引起的变化)。选择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成败兴衰有很大的影响。,

41、他们强调惯例、搜寻、创新和选择环境。经济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惯例的学习过程,惯例是一种光滑序列的协调一致的行为能力,惯例是程序化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知识,并且往往是自动进行的选择,它控制、复制和模仿着经济演化的路径和范围。这些概念是他们的理论体系的基础。,演化经济学的发展。演化经济学关注社会规制和制度的起源和变化,经济演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技术的变化及其对人口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及其理解等几个方面的研究也从不同层次上展开。同时,如自组织理论,演化博弈论实验经济学,混沌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等分析工具也在演化经济学中不断涌现,使得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分析工具之间有了很

42、好的协调,三,演化理论概述 (一)生物进化理论的共性和多样性 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有三个核心概念,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首先在一个物种的成员之间必须存在变异,没有变异,演化过程将无从谈起。其次,必须存在某种遗传机制,这使得后代更像他们的父母而非同一物种的其它成员;三是自然选择是对变异和遗传发生作用,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或,或旧物种的灭绝。拉马克认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产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演化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第一,研究的对象为两类群体,一类是基因型群体,一类是表型群体。前者由遗传组织所构成,植根于DNA中,而表型包括一系列影响生物生存的特征,即有机体外部特征和形态

43、结构。新达尔文主义把达尔文的理论和基因论结合起来,对遗传过程给以了说明。他们认为,基因决定了一个生物的个体或物种间的差异,是代际间遗传连续性的根源,表型生活的环境对基因突变进行选择。表型受基因的影响,但基因不是唯一决定表型,影响生物演化过程进而决定表型特征的因素还包括其生长发育的环境和学习接受知识的行为方式。,第二,代际概念是生物演化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生物从成长、传播、扩展到变异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基因在不同代际间传播,他为生物系统演化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 第三,生物演化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是适者生存。由于环境的变化,今天最优的表型不一定是最优的。,( 二)社会演化理论与人类文化 社会演化理论认

44、为,人类社会的演化是根据日常惯例进行选择的。而日常惯例是由一般的行为经验、习惯构成的,它们形成了人类行为选择的价值体系。 门格尔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就试图以生物演化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秩序的形成。 门格尔的著名观点是:占居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并不一定是由某些行为个体进行协商之后形成的带有意图性的结果,而往往是源于一大群人的非意图性行为。所有个体行为的汇总会自发地形成合作性协调行为,这将有利于社会中每个人。,而且如果社会管理行为规则能够保持稳定并得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遵守,那么,整个社会将形成一种普遍的秩序,每个人都将对为了发展持有较强信心,这将减少社会交往中的交易费用和社会性摩擦。 哈耶克

45、提出了秩序理论。他认为社会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也就是说,社会秩序的出现并不是来自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设计,它是在整个社会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很多行为个体对这些社会秩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在哈耶克看来,文化不是人为设计的,也不是自然的,它是介于本能和推理之间的东西,是一种行为规则的传统,这些规则是通过一种文化传播的过程而继承下去的。哪种规则可以保留,由选择过程所决定。 他区分了自发社会秩序的两种类型,一种是规则系统,如道德,法律和其他规则系统,一种是行动结构,如市场中形成的经济秩序。前者是在非规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个人理性不起作用,后者是在规定的环境中起作用,依据某些规则和个人的理性

46、。 他们都认为决定社会秩序的制度是在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有机的自然演进中浮现出来的,自然进化的结果对于社会来说应当是最优的结论,并以此来支持他们的自由主义观点。,(三)经济学中的演化理论。 一,个体可变性是演化赖以发生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系统而言,个体思维和行为差异的基础来自人的偏好或知识的主观性质,它是由经验和认知模式的不同产生的。演化经济学认为,从群体水平来看,任何个体的决策,无论是创新、模仿还是保守的,都影响到群体中全部行为的相对频率。,这就是威特的所谓频率依赖效应。 二,一个个体对创新者是模仿还是反对取决于群体中有多少成员已作了这种选择。 不管创新者主观偏好如何,市场过程将对其加以检验并进

47、行选择。报酬递增作为频率依赖效应的一个重要特性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在出师阶段,如果大数定律发挥作用,创新很可能被扼杀;但如果系统是开发的和远离均衡的,由于自增强的作用,创新就会通过系统的涨落被放大,从而使之越过某个不稳定的阀值而进入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突变过程中,大数定律失效了。但是当新结构形成后,自增强又会启动大数定律,新思想和新的做事方式进入扩散阶段,逐渐成为社会流行的状态,这就是凡勃仑关于思想和行为的惯例化过程,即新的制度结构最终确定之过程。,三,和生物系统一样,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也有两种机制,一是创新机制,它通过系统的创新产生多样化;一是选择机制,即在多样化中进行系统晒选。创新体现

48、在惯例中,并与激发惯例变化的机制相关联。选择机制是指,经济系统的制度背景会有利于某些惯例,而不利于另一些惯例。因此选择将改变习惯的扩散以及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方式。社会经济演化可以看做是就多种制度进行选择的过程,惯例,就象基因一样,是社会经济演化过程的基本参数,它是信息的贮存器和过程转化的手段,通过惯例发出指令,保持并构造成员与组织的行为和思想。,四,多样化是选择所必要的,多样化是演化过程的基础,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创新的产生和传播发生的很快。在经济系统中,产生多样化的机制在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和模仿可以产生或者修改惯例,它是有意识行为的结果,经济过程涉及的是有意识行为的个人和组

49、织,它们需要信息、解释信息,它们能思考和学习,这是生物和经济演化的不同点。,五,选择的环境影响多样化的产生,而且新行为的引入也改变环境,演化产生多样化,多样化推进演化。 总之,演化经济学的主要议题是解释经济变迁,它把经济看成一个演化的复杂系统,该系统是开放的,系统演化的结果难以预测,影响系统演化的基本因素包括: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易变性,系统的选择机制,这个机制受到内部压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总之 ,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有三个特征: 第一,理论分析表述为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研究某一变化着的系统的运行,或解释某一系统为何及如何到达目前这一状态。 第二,理论解释即包括随机性,又具有系统筛选机

50、制,系统的演化结果即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带有因果性的。 第三,通过系统筛选机制生存下来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惯性,因而很多变量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有着一个非常清楚的轨迹或模式。,四、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ititutional Economcs)交易费用经济学(Transaction Economics)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对象 新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经济学的三大传统柱石是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这是不够的。制度应该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937年美国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