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讲座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474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胃病讲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脾胃病讲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脾胃病讲座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脾胃病讲座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脾胃病讲座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脾胃病讲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病讲座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 中医对脾胃病的诊治特色,一 概 述,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具有对水谷受纳和消化及对精微的吸收和输布的作用,将水谷转化为人体需要的物质基础津液、营卫和气血,三者层层深化,津液化生营卫,营卫化生气血。 随着现在社会节奏的加快,脾胃病的患病率也大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社会70%80%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脾胃病。,二诊查要点,1、望舌象 望舌象包括望舌质,舌体,舌苔三部分。舌为心之苗,舌质的色泽变化,舌体的形态改变,反映人体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盛衰。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的蒸腾所生,有苔质,苔色等变化,反映病位的浅深,疾病的寒热性质,病邪的进退

2、和胃气的有无等。,舌质红多见于肝热犯胃或胃热积聚,并且舌苔黄腻或灰腻,厚腻为脾胃俱热或食滞胃肠。舌体胖边有齿痕多见于脾胃气虚;舌质淡舌体胖,苔厚白为脾胃阳虚;舌色红或绛,舌面无苔如镜为胃津干涸之象;舌红有裂纹或花剥为胃阴不足,阴虚内热;舌暗或紫暗或边有瘀点,瘀斑均为胃络瘀阻之象。,舌苔有色泽,厚薄,润燥等变化。有苔表示胃气存在,有抵抗病邪的能力;少苔,剥苔,无苔表示胃气受损或胃阴损耗;其程度少苔较轻,剥苔,无苔较重;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逐渐加重,舌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逐渐减轻。 灵枢经脉篇指出,足太阴脾经“散舌下”,必要时临诊还需查舌脉即舌下系带两旁的静脉,如增粗、增长迂曲暴露,色紫色暗,其

3、外侧小血管呈囊柱状,粗枝状或囊状突起,均提示有瘀阻。,2察脉象难经: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肺为十二经之终始,营卫气血循行复会于气口,诊寸口能够了解营卫气血的盛衰,独取寸口,动脉浅,可触之,易分辨。正确掌握诊脉方法,寸关尺要定位准确,指力适度,浮中沉应细心体会,且病人体位要自然,注意异常脉位置,如斜飞脉,反关脉。胃病患者的脉象多为弦,细缓,数,涩等,右手甚显。,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饮食不下” ,即指出该病是以胃脘部疼痛,胀痞,满闷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该病包括了西医的“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溃疡”

4、,“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炎” ,“反流性胃炎” ,“疣状胃炎” ,“食道炎” ,“食道息肉” ,“食道癌” ,“胃癌” ,“胃贲门迟缓症” ,“胃息肉”等。,三病证相关,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证治分类,1寒邪客胃证症状-寒邪犯胃或饮食生冷,寒积于胃,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恶寒喜暖,得温则痛减,遇寒加重。 口淡不渴胃无热邪 或喜热饮热能胜寒 苔薄白寒痛之象 脉弦紧弦脉主痛,紧脉主寒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郁滞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四、证治分类,证治分类,前方理气散寒-外感风寒,胃气郁滞后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暴作、喜热恶

5、寒得胃痛之证 香苏散 : 香附理气止痛 紫苏疏散风寒 陈皮理气和胃木香、乌药 甘草益气和中 良附丸: 高良姜温胃散寒荜拨、干姜、吴茱萸、生姜 香附理气止痛,证治分类,2饮食伤胃证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中气机阻塞 嗳腐吞酸宿食不化,食浊之气上逆 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食经吐出气机得顺 不思饮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 大便不爽食积下迫,大肠传导失司 苔厚腻,脉滑宿食停滞之象证机概要饮食停滞,阻塞胃气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代表方保和丸加减,证治分类,本方消食导滞-脘满不食、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保和丸: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 茯苓、半夏、陈皮和胃

6、化湿 连翘清热散结,证治分类,3肝气犯胃证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肝气郁滞,肝气犯胃,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情志怫郁,气郁加重 嗳气、矢气则舒气滞暂得缓解 脘闷嗳气,善太息肝气郁结,肝气乘脾之征 大便不畅气机不利 苔薄白,脉弦肝郁气滞之象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泄肝以安胃)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证治分类,本方疏肝理气,用于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柴胡疏肝散: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佛手、延胡索陈皮、枳壳、香附(苏梗)-理气和中-沉香、旋覆花川芎理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证治分类,4湿热中阻证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湿热蕴结于

7、胃,胃气郁滞 嘈杂,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热中兼湿 纳呆恶心湿热中阻 小便色黄湿热内盛,下注膀胱 大便不畅湿热蕴结于肠,气机不畅 苔黄腻,脉滑数湿热中阻之征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代表方清中汤加减,证治分类,本方清化中焦湿热-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清中汤:黄连、栀子-清热化湿-黄芩、蒲公英茯苓、半夏、白蔻-健脾除湿-藿香、苍术陈皮、甘草-理气和胃,证治分类,5瘀血停胃证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似刀割瘀血内阻,胃络壅滞,不通则痛 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血属有形之邪 食后或入夜痛甚血属阴,食后、夜间瘀血加重 或见吐血黑便瘀血内阻,血不循经 舌质紫黯,有瘀

8、斑,脉涩血瘀之象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证治分类,前方活血化瘀 ,后方化瘀止痛,合用加强活血化瘀作用 -胃痛如针刺或痛有定处之证 丹参饮: 丹参-活血消瘀止痛 檀香、砂仁-行气和胃失笑散: 蒲黄、五灵脂活血消瘀止痛,证治分类,6胃阴亏虚证症状-胃脘隐隐灼痛郁火伤阴,胃络失于濡润,且阴虚则生内热 似饥而不欲食虚火消谷则似饥,胃虚不能消磨水谷则不欲食 口干咽燥,或口渴思饮胃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 消瘦乏力胃虚精微不足,形体失养 大便干结津液不足,大肠失润 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阴虚火旺之象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代表方一贯

9、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证治分类,本证可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碱性返流性胃炎 前方养阴益胃,后方缓急止痛,合之滋阴而不腻,止痛又不伤阴-隐隐作痛、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的胃痛一贯煎: 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 当归-养肝活血而具疏通之性 川楝子-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证治分类,7脾胃虚寒证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脾胃虚寒,胃络失于温养 喜温喜按虚则喜按,寒则喜暖 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胃络借饮食之暖,以温通血脉 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劳则气耗,受寒则虚寒加重 时呕清水,神疲纳少,四肢倦怠乏力脾运迟缓,水饮停留,胃虚和降无权 手足不温脾阳不能达于四肢 大

10、便溏薄,舌淡,脉软弱中虚有寒,脾阳虚弱之象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证治分类,本方温中散寒,和胃止痛,适用于喜温喜按之胃脘隐痛黄芪健中汤: 黄芪、桂枝、饴糖甘温补中,辛甘化阳 白芍、甘草缓急和营止痛 生姜、大枣温胃和中补虚,备用方-或合良附丸、理中汤,五临证备要,古人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以调脾胃升降之气机,认为治疗胃病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以清为道,病症相同有异当辨证治之。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现代检查数值为中医辨证延伸,如慢性胃炎辨水肿,充血,色红,黏膜糜烂,为热郁湿重;胃黏膜苍白,或是红白相间,血管显露,为气虚血瘀;肠腺化生或见上皮

11、细胞者为瘀毒郁结;若伴胆汁返流者,为胆胃不和之象。这些微观现象可弥补中医之不足,并有力的促进疗效的提高。,2.脾胃病治疗与整体调节结合 辨证时不仅要注意脾胃主运化与升降失常的临床表现,更应关注全身整体状态以及年龄,体质,性别和职业,环境,气候,饮食等对机体的影响,综合考虑。通过整体调节不仅脾胃病症状得以好转,全身情况也会有明显改善。3.肝脾(胃)同治: 如肝失疏泄,脾胃纳运失常,肝郁气滞血瘀或肝郁化火,肝气横逆犯胃可见胃胀胁满,嗳气反酸,治以泻心汤,四逆散加减。,4.通降治酸抑菌: HP、胃酸和胃蛋白酶是形成溃疡的必要条件,郁热犯胃,湿热中阻,胃失和降为主要的病理特征,和降胃气可使胃酸减少,如

12、左金丸,生姜泻心汤,枳壳,煅瓦楞,乌贼骨,浙贝, 黄芩,川连,公英酌情选用,如虚寒症可选砂仁,木香,陈皮,生麦芽等。5.溃疡宜托剂: 先贤云:“形不足者,调之以甘药”,治用小建中汤或黄芪,桂枝,当归,白芍,乳香,没药等。,6.胃脘嘈杂,灼热: 法宜清热温润,用川连5g,酒干姜3g,蒲公英20g,加九香虫5g,酌用连翘,百合,芦根等。 7.脘腹隐痛: 宜温通降气,用白术,元胡,当归,没药,蚕砂等。8. 脘腹刺痛: 宜活血和胃,用白芨,三七,蒲黄,灵脂等,以上三种病症均可加白芍30g,炙甘草10g,予柔肝缓急。,9.呃逆嗳气: 宜平冲降逆,施半夏,橘皮,生姜,苏梗,赭石,丁香,柿蒂,香橼,佛手等。

13、10.痞满,胀满实证: 宜理气通脾,用枳壳,榔片,厚朴,旋覆花等,满闷虚证者,宜健脾和胃,用党参,云苓,陈皮,半夏,生白术(3060g),运脾除湿,畅腹消胀。,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得养”,胃病的治疗尤重保养。1.注重心理疏导 脾胃是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人的忧思和恼怒与脾胃病的病情进退关系十分密切,治疗时必须将心理疏导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可谓治病的又一手段。,六重视养护与药疗结合,2.药味剂量宜小,同药宁可再剂,不可重剂: 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的种类过多,都将给已经受损的脾胃加重负担。3.饮食宜少,不可过饱: 一般主张细嚼慢咽,八分饱,少食对一般人健康有益,对患胃病者的康复更是必不可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