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特色及成因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531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特色及成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特色及成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特色及成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特色及成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特色及成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特色及成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特色及成因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特色及成因,一、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一)交流内容 古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在内容上是双向流动、起伏变化。(二)交流方式古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在形式上是由少到多、由单一到丰富。,二、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特色的成因,(一)文化势能,(二)道路交通,一、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明代以前,中国以输出为主、输人为辅,西方国家却以输入为主,输出为辅。 。 到明清时期出现极大转变,双方交流内容更多、规模和影响也急剧扩大,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的输出由高转低,大多集中在物质层面,茶叶及饮茶习俗、瓷器对西方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而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的输出则由低转高,直至占据交流中的主导

2、地位,而且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并重,西方的食物原料、饮食习俗、饮食品种及制作技术、食品科学与机器等全方位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一)交流内容 古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在内容上是双向流动、起伏变化。,汉代至宋元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向西方国家输出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食物原料与餐饮器具。如中国原产的生姜,中国最具特色的汉代漆器和唐宋瓷器已经传入西方国家尤其是瓷器在宋代已作为远航商船理想压舱物和大宗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出。,据宋代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当时的瓷器被运往50余个国家。从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海域打捞出的南宋沉船南海1号显示,在长30.4米、宽9.8米的船上装载了30余种、7万余件

3、瓷器,其中有众多的酒壶、碗、盘等饮食器具。,二是饮食品及制法和饮食习惯。其中主要源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该书较详细地记载了中国的许多饮食习俗、饮食品及其制法,包括面条、馅饼与米酒等,是第一本由西方人撰写的较详细地介绍中国文化包括饮食文化的书籍,受到西方人的喜爱,在欧洲广为流传。,相传他还将中国面条、葱油馅饼的制作技艺带回意大利并由当地厨师变化、创制出了著名的意大利面条和比萨饼。至今,意大利面条的基础品种之一Spaghetti的形状与中国的面条基本相同。,而汉代到宋元时期,西方饮食文化向中国的输出则较少,更少见于文字记载。汉代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了胡葱、胡椒、胡荽、胡麻、胡桃、胡豆

4、、石榴、葡萄等食物原料,但它们大多产于中亚、西亚等地,有无来自西方古罗马帝国则不得而知,唐代至宋远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兴旺,西方国家许多商人、使节、旅行家等历尽艰往来于中西方,他们在向西方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同时,也会把西方的一些饮食文化尤其是饮食习俗带入中国,只是未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很难见到文献资料的记载。在明清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向西方国家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食物原料与餐饮器具。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茶叶与瓷制饮食器具。二是饮食品种及其制作技术。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中国菜是李鸿章杂碎。三是饮食习俗与礼仪。其中,主要是日常食俗和宴饮习俗。,西方国家饮食文化向中国传播

5、的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食物原料。二是饮食品种及其制作技术三是西方饮食习俗、礼仪。四是饮食科学。主要是西方营养学和卫生学等。五是食品工业。西方国家不断向中国展示和输出了大量的食品工业产品、食品机械与设备。,(二)交流方式古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在形式上是由少到多、由单一到丰富。 明代之前以商品贸易、使团来访为主、明清时期则不断丰富、扩大,不仅有商品贸易与展会、往来人员的言行,还有馆饭店的创办、专业著述、学校教育等。 汉代至宋元时期,中西饮食文化交流最常见的形式是西方人通过商品贸易、使团访问,通过口述或撰写见闻,将中国的食物原料、饮食器具和饮食习俗传播到西方国家,同时也通过言谈举止将西方国家的饮

6、食习俗等展示给中同人。其中,在介绍中国食物原料、餐饮器具和饮食习俗方面,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贡献极大。,明清时期,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形式不断丰富和扩大,主要包括4个方面:第一、商品贸易与展示。商品展会则主要是世博会。第二、往来人员言传身教。这些人员类型众多,有外交使节、传教士、留学生、商人、旅行家及其他人员,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着中西方文化包括饮食文化。第三、开办餐馆饭店。这是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中西方饮食文化。西方国家的中餐馆大多由清代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开办。第四,专业著述和学校教育。,二、古代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特色的成因,(一)文化势能 文化势能是指在特定时期内

7、,一个基于更强综合实力或独特文化异质性而获得相对强势地位的文化体对其他相对弱势的文化体在心理上产生的吸引、可信任和可接受程度的总和。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自的文化出现了相对优势和弱势;二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各自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异质性。 而文化势能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双方通常不是对称性流动,而是以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的输出为主,并且其输出总量和有效性、影响力会随着文化体之间综合实力差距的扩大而扩大。中西饮食文化交流也遵循着这个基本规律。在明代以前与明清时期,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差异导致文化势能的差距与转换,使中

8、西方饮食文化交流出现了不同特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极早拥有先进的农耕文明、在战国时就已进入封建社会。从秦汉到宋元时期,社会经济长期发达、强盛,因此,中国文化体系早在夏商周三代就已基本形成,汉代时已日益成熟,直到明代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相同时期的西方文化发展则相对缓慢。汉代到明代以前,中国文化属于高势能文化,西方文化则属于低势能文化,因此,在中西方文化包括饮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西方国家却以输入为主、输出为辅。,但是,到明清时期,中西方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上发生了极大变化,文化势能也随着发生改变。这时,中国仍然处于农耕文明,封建社会由强盛转向衰微直

9、至灭亡,尤其是清代统治者长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固步自封,阻碍了中国对外交流和对域外先进文化、科学技术的吸收借鉴,使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出现停滞、落后局面,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逐渐成为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国家却随着1492年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蒸蒸日上,工业文明快速崛起,社会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加速殖民扩张。由此,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势差逐渐缩小、最终发生逆转,西方文化进入“高势能”状态,以输出为主、输人为辅,而中国文化转人低势能状态,以输人为主、输出为辅。王介南指出:明清时期,一向被认为是高势文化的中国文化,变成了低势文化。因此,在

10、中外文化交流中,由以输出为主、不得不变为输人为主。这种势位的调换、磨合、适应、会通,便成为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调。”与此相应,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出现极大转变,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的输出由高转低,并且主要在物质层面,而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的输出则由低转高、直至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并重,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强大武力和先进科技大规模、全方位地传人中国,对中国饮食及其文化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二)道路交通道路交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渠道。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特点的形成,与中西方之间道路交通,尤其是丝绸之路有着极其密切关系。古代两北丝绸之路穿越沙漠戈

11、壁、许多国家,主要以骆驼为工具、承载力低、使得中西方文化包括饮食文化交流在多个方面都较为有限;而海上丝绸之路穿越海洋,直接借道的国家较少,以轮船为交通工具、承载力较大,当造船及航海技术取得重大成就之后,便促使中西方文化包括饮食文化的交流在在内容、形式、规模、速度等方面都有了极大发展。,据记载,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首次直接接触则始于汉代,并且是通过罗马帝国使团进行的。中西方首次直接接触,意义极大。汉唐时期,由长安出发、跨越亚欧大陆的北方丝绸之路可达罗马帝国的中心区域,非常繁荣。到宋代,由广州,泉州、登州等沿海地区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兴旺起来,为中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的道路。元代时,蒙古帝国横跨亚欧大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和富庶的国家,中西交通更是直接联系在一起。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形式也以商品贸易、使团来访为主。公元14世纪中叶,元帝国灭亡,中西方国家通过西北丝绸之路的交流因道路被阻而基本停滞。 到明清时期,尤其是15世纪郑和下西洋和地理大发现”后,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飞速发展,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海上交通变得较为顺畅,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扩大。,丝绸之路上的美食宣传片,谢谢观赏 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