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基本知识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8670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锥的基本知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圆锥的基本知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圆锥的基本知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圆锥的基本知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圆锥的基本知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圆锥的基本知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锥的基本知识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圆锥的基本知识,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圆锥的基本知识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车工工艺学(第四版)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车削的基础知识,轴类工件及套类工件的加工之后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之一,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所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本堂课在学习圆锥的车削加工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圆锥的基本参数2、掌握圆锥基本参数的计算及应用3、掌握标准工具圆锥的分类及特点技能目标:1、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互渗透,为下一步的技能训练做准备。2、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

2、点:圆锥基本参数的概念;标准工具圆锥的分类。难点:圆锥基本参数的计算及应用突破方法: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获得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结合图形,利用数形结合扫清障碍。,二、教法设计,(一)概念的引入:运用参与式,情境式教学引发学生们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二)图形的分析:通过观察,分析图形,认识各基本参数,推出计算公式。并通过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三)计算方法的应用(四)作业布置,三、学法指导,(一)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车工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大部分理论课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

3、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偏见,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二)学法指导,本堂课我注意面向全体,通过生活,生产例子的课堂导入,让学生能实际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学习圆锥基本参数的路径,进一步运用概念与图形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学会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观察、归纳、类比、综合的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1、轴类工件的加工2、套类工件的加工(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观察实物:学生通过对已加工好的圆锥工件的观察,获得圆锥的初步感性认识。2、联系实际:将课首问题与生活实践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并顺势引入新课。,(三)启发诱导

4、,探求新知,1、引入圆锥基本参数概念,圆锥基本参数,(1)最大圆锥直径D,简称大端直径。(2)最小圆锥直径d,简称小端直径。(3)圆锥长度L最大圆锥直径与最小圆锥直径之间的轴向距离。工件全长一般用L0表示。(4)锥度C圆锥的最大圆锥直径与最小圆锥直径之差与圆锥长度之比,即C=,(5)圆锥半角圆锥角是在通过圆锥轴线的截面内两条素线之间的夹角。车削圆锥面时,小滑板转过的角度是圆锥角的一半即圆锥半角 。其计算公式为:tan = = 由此看出,锥度确定后,圆锥半角可以由锥度直接计算出来。,圆锥基本参数,2、圆锥基本参数的计算及应用,例1、如图a所示的磨床主轴圆锥,已知锥度C=1:5,最大圆锥直径D=4

5、5mm圆锥长度L=50mm,求最小圆锥直径d。,求解,解:根据公式 C=d=D-CL=45mm- 50mm=35mm,例2:车削一圆锥面,已知圆锥半角 =315, 最小圆锥直径d=12mm,圆锥长度L=30mm,求最大圆锥直径D.解:根据公式 tan = D=d+2Ltan =12mm+230mmtan315 = 12mm+230mm0.05678 =15.4mm,(三)启发诱导,探求新知,例3、车削图a中的磨床主轴圆锥,已知锥度C=1:5,求圆锥半角解: C=1:5=0.2根据公式 tan = = =0.1 = 54238 应用以上公式计算时,必须利用三角函数表,不太方便.当圆锥半角 6时,可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28.7 =28.7C,(三)启发诱导,探求新知,3、标准工具圆锥的分类,国际常用标准工具圆锥有:莫氏圆锥米制圆锥,(四)巩固新知,在完成了圆锥基本参数的计算与应用后,设计例题,师生合作完成对例题的解答,然后同学讨论,教师小结,以此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五)反馈练习,新课结束后,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选取课本中的两道习题,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能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六)作业,习题册P29、30,结 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