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简介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8675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4.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家族简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土家族简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土家族简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土家族简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土家族简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家族简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家族简介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山的儿女 土家族,小组成员:丁楠,孙琴令,张皓程,符江鹏,土家族简介,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区),目前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

2、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他们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的8县市: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张家界市的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常德市的石门县、桃源县;怀化市的沅陵县、芷江县、溆浦县、麻阳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来凤县;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兴山县、宜昌县、秭归县、枝城市等县市。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杂居区有巫山、巫溪、云

3、阳、奉节、万县、涪陵等县市;贵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德江、江口、石阡、思南县、铜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县。,习俗,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开始了解:,饮食,服饰,建筑,土家族特色婚嫁哭嫁,哭嫁歌:哭爹娘“哎呀我的爹耶”“哎呀我的娘呀”“慈母怀里我长大”“养育之恩儿难忘啊”“离别之心如刀割”“父母保重永安康啊”,土家族特色舞蹈之一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

4、族民族史诗。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社巴”。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梯玛唱的歌也叫梯玛神歌,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徒、英雄事迹为内容。,土家族特色文化织锦,织锦,土家族的族徽,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土家族的族徽,是以该民族的图腾神和家族保护神“白虎”为原型设计。白虎呈一对出现,上下对称,庄重大方。族徽以“白虎图腾”崇拜而设计,既反映了土家族人白虎神崇拜的精神信仰,也体现了勤劳、朴实、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土家特色饮食,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土家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5、因为土家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其饮食喜好自然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的特点。如果要进行归纳的话,大体为以下四点: 一是喜酸辣。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于温胃健脾。”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谚所说,筷子碗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蒸、炒、煮、卤、拌,均要放辣椒。二是好饮酒。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赋。”而对土家人而言,“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三是喜饮茶。土家地区自古为茶乡,产好茶,唐陆羽茶经这样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6、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时巴山县,于天宝八年(749)归入土家地区。土家地区的“宜红功夫茶”蜚声中外。而在土家人眼里,“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淡打扮”。喝粗茶成为土家人的养生秘诀之一。四是重山肴。土家多山区,以产苞谷、洋芋、红薯、稻米为主,间作黄豆、绿豆及其他杂粮。所以土家人的主食向以苞谷、洋芋、水稻、红薯为主。,包谷饭,包谷饭由包谷碾成包谷面制作而成,包谷最原始的吃法就是把嫩包谷掰下来,连同壳叶一起瓮在火中烧,壳叶烧毁,包谷也就熟了,从柴火灰里刨出来,吃起来津津有味。金秋十月,包谷成熟了,籽粒硬了,就掰下来背回家撕开,连上壳叶一串串吊在屋檐下自然风干。爷爷说,还有最好的吃法是,把

7、包谷坨烤熟后扭下来,吃时掺上几颗核桃米,嚼着品着别有一番风味。再后来,不知谁发明了石磨,用两块大青石凿成圆形,上面那块中间打成漏斗形,可装两升包谷,上下两块石头相接触的一面凿上齿,做个丁字形磨担子,把上面装上干包谷米后,逆向转动,包谷被磨成面后从磨缝中洒下来,用筛子一筛,去掉皮壳,把细面做成耙耙,打成糊糊,或者用木甑子蒸熟了吃。,鲊广椒,鲊广椒,也称为鲊辣椒,它是以恩施本地鲜红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具体制作是:将鲜红辣椒去蒂洗净,沥干水分,用铡刀剁成细沫,加入食盐拌匀,再加入苞谷面拌匀(也有的还拌入花椒、桔皮等调料的)。盛入干净的坛子里,上面盖上菜叶,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

8、倒置于盆中,加入水(称为倒腹水)。优点是重力压住坛口,密封效果好,吸水有度,为无氧发酵提供了保障,使成品口味更醇更香。制作少量的鲊广椒也可用正腹水坛子,即有沿可放水的,正放,在沿内槽中放水,盖上盖,但这种坛子制作的鲊广椒不可存放太久,因为坛子内气压有可能将坛盖冲开进入空气,也可能吸水过多变稀走味。拌好的鲊广椒装坛后让其充分发酵,大约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一般是在锅中焙熟后与土家腊肉一起炒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泽微红,酸辣味十分特别。还有用鲊广椒做蒸肉、扣肉底料、伴料,这样做出来的蒸肉不油腻、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它与苞谷面做成苞谷糊喝的,叫鲊广椒糊。,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

9、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土家腊肉,香肠,土家腊香肠原料来源于土家山寨家中“吃野菜”的猪,高挂于农舍瓦屋中长时间用柴火薰制而成的。口味均与多种腊制品不一样,这类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逢年过年送人之最佳选择。,霉豆腐,土家山寨的土家族人,一到冬春季节,最喜欢作霉豆腐食用。其做法是,将白豆腐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坨,放入锅内用冷水煮至水开,翻均匀后起锅滤干、再将豆腐坨置于放入草把的木桶内,一层草把一层豆腐,最上层用棉被或衣物遮盖保温,待豆腐长出寸长的白霉后取出拌入食盐、辣椒粉、

10、五香、花椒粉,最后用冷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即可食用。如果需长时间存放,则用白酒或植物油浸泡,这样可以存放两三年。,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

11、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土家族服饰的情感传达,图案是土家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土家族传统文化心态与其他民族一样,崇尚吉祥、喜庆、圆满、幸福和稳定,这一理念反映在服饰图案上,则表现为追求饱满、丰厚、完整、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情感意愿,通过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层底蕴和生

12、命情感。如喜欢在作为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对纹样造型赋予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在我国古史记载中,有“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说。这是最古老的裙子样式,类似围裙的形状,为一帘式样,女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矮

13、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包一丈多长的青丝帕,缠成人字形,饰以银梳、瓜子针、茉莉针、芭蕉扇等银质饰品;喜欢戴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金、银、玉制的首饰。,土家族建筑特色吊脚楼,吊脚楼简介,吊脚楼这一古老民居,为“干栏”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鄂、渝、湘、黔地区土家族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模式。传统吊脚楼属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板、椽、檩、榫均以木加工而成,一般依山就势,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故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式建筑”。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尤其是近年来土家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吊脚楼在用材上也开始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传统土家族吊脚楼的现代转型与调适。,吊脚楼,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