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681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5.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课件.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课堂拼搏中,武昌教研培训中心 杨定成,学会教学,一、追求卓越的职业生涯二、异化了的课堂教学现实三、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理论四、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一、追求卓越的职业生涯,1.教师是个终身学习的专业教师走向专业成功的三大支柱:,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态度(情感与意向),教师在职学习以提升教育实践智慧为核心,由此确定此项工作的目标指向与行动特征。,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是智慧,更是一种美德。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于明德”。,2. 教师职业生涯与知识结构变化,专家教师 经验教师 职初教师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教学法知识) 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

2、别经验) 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教师职业生涯有走向成熟与追求卓越的两次跨越 案例成为联结教师成长各阶段的纽带(主题、细节、问题、解读),3. 职初教师走向成熟,19992000,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彭恩霖等,在全球范围开展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多国案例研究(中国上海、法国、日本、纽西兰、瑞士)。结果表明:内容涉及学科教学、教学管理、职业责任与道德的新教师入职教育对教师成长有关键性的意义。实践说明: “师带徒”。新教师从导师那里学做人、学处事,受益匪浅,与导师共同工作,使他们加速了经验学习的进程。 “教研活动”。融入公开性的交流及对教学的审视,让新教师获得公众评论其教学

3、优缺点的机会,使他们从教学的边缘参与到中心参与,是新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4. 经验教师追求卓越,20002001,香港大学徐碧美教授,采用对教师工作、生活的人种志案例研究的方法,结果发现,别人(德莱弗斯兄弟、斯腾伯格等)提出的“卓越”理论,尽管把握了专家教师的静态特征,但并未把握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的关键差异(动态形成过程)与特征: 组织结构良好的基础知识以及思考和反思的知识技能特征; 实践知识理论化、理论知识实践化的知识发展特征; 不断探索和实验,始终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上(“挑担子”)和不断质疑看似没有问题的问题(“找岔子”) 的行为特征。 徐碧美的研究以教师课堂教学为对象,倡导了一种从

4、课堂教学角度分析专家(名师)知能的研究风格。,学科教学知识成为教师教育的重点早期 强调教学内容知识近年 关注一般教育学方法的有效性(课程、教学、作业评价等)现在 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同为关键格罗斯曼将学科教学知识解析为四部分 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 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 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 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的知识,5.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二、异化了的课堂教学现实,1.课堂教学的片面理解 课堂即传授知识 课堂即教师表演 课堂即教案实施 课堂即备考训练2.课堂教学的误区 滥用课件:重新潮轻传统。 表演

5、作秀:重形式轻实质。 无效讨论:合作的形式化。 满堂发问:师生对话过于频繁。 滥用赏识:评价语言过甜、过泛。 探索泛化:放任自流。,片面教育:成绩有效背后的兴趣缺失,教学有效背后的教育缺失。过度教学:低效、无效、负效。,3.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4.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片面认识课堂教学:自始至终盯着高考。有效教学意识不强:多的是时间。教学策略准备不足:灌输教学。准确把握标准不够:教学标高、考试标高。知识有待充实更新:模块教学新内容。,5.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学习生活单调。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缺乏(单一)。厌倦校园生活。,6.过于功利化,一心奔考试,主要着眼目前利益,忽视国家民族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

6、;牺牲学生身心健康;牺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长远发展。 教学传统:题海战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高考啦,领导告诉同学们,双休日、节假日不补课了,三、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理论,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所在;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萌发的园地。上课和听课自己讲课和听别人讲课,是最富有生气、最具有成效的科研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1. 树立课堂生存生活观,课堂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为主要目标,为学习者创造一个学习和生存的环境。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

7、象逻辑。 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案例】一堂科学探究课:“水能爬高吗?”,学习毛细现象的知识,改变以往只是告诉事实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 玻璃棒、粉笔、细沙柱、玻璃细管、宣纸插入有色液体中, 用放大镜观察“能爬高”物品的共同特征,观察与分类: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分成“能爬高”、“不能爬高”两类,找原因:“小孔”、“缝隙”,这就是“毛细现象”, 有学生发觉:管子越细、缝隙越小,爬得越高,能否做做试验?,有发现:简约因素,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还得到一条漂亮的曲线, 解释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毛细现象,会应用:酒精灯的芯,月季花的颈,2. 强化课堂三维目标观,教学中要做好三维目标的

8、整合,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叠加,要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三维目标要细化、系列化、学科化 课程内容具有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 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方法性、指导性 教学评价多元性、发展性、差异性,教师观课视角走向能力为本,3. 落实课堂有效教学观,有效教学可以界定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而实施的兼顾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动态有效生成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基于预设教学方案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富有成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重视对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教学。,什么是有效的交流? 小学数学“两位

9、数减两位数”课例研究,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 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主题明确,先进理念的挂靠点,我们教研组决定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展开研究。沈老师的一堂公开课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开始。 沈老师课的内容是 “两位数减两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和退位)”。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区教研员何老师一起观了沈老师的课。,交代背景:是教研组进行一个教学研究活动、课题材料、有教研员的参与等信息,第一次授课:“谁再来说一遍”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

10、0以内的口算减法。(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春游你花了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学生回答:47,37)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

11、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沈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教学过程的资料,第一次课后教研组讨论 沈老师自己对课不满意而且困惑:这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有什么办法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起来? 教研组教师的看法是:沈老师教的还是扎实的,只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明显不够。 老师们普遍感到沈老师的课没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研员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国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要“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探究计算方法”的新要求 。,新的教学决定产生过程,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关注的重点

12、是: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计算的熟练程度。课堂上,在教授了计算规则后,一般会让学生反复地操练,有的老师要要求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等简便运算要达到“脱口而出”、自动化的程度。 这种注重计算结果和算法一统的教学,对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多大价值? 我们在集体反思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个共同认识: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不意味着让学生重复别人的正确算法,更应更尊重学生计算过程中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有教学决定的过程再现,教师们达成的这个共识向我们暗示:课堂中的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尤其是口头语言,它是学生数学思维外显的载体;让学生“表达”,就是通过学生的语言交流表达

13、他们思维的结果。 “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来”,与学校教学向来以书写结果作为终断依据的文化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对比。或许教师们并没有对他们的“共识”进行过这样深层的思考,但我们从这个角度不难认识交流的价值。,案例撰写者的评论,第二次授课:“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生1: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生2: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

14、1=57。所以76-19=57。生3: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4:我是想竖式算的。生5: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生6: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生7: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生8: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教学过程的资料,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 “还有不同意见吗?” “真行!”的课

15、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整个交流过程教师流露出满意的神态,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描述,第二次课后讨论 我们教研组的所有老师观课后,一起坐了下来。 对于这堂课,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有老师说:沈老师让学生独立地尝试、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交流尤其充分! 也有教师认为,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向全班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共享智慧。 还有教师觉得沈老师的 “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新的教学决定产生过程,不过

16、,也有教师提出提出质疑:学生交流的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呢?热烈的赞扬突然陷入了平静 我们马上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 结果出乎意料: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47-18=”的测试中仅有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 困惑、疑问再一次流露在老师们的脸上。,有关键性事件:冲突和矛盾。突出问题的细节描述。,通过仔细观看课堂录像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也没有用归类来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 大家觉得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

17、异同以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 看来“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做出比较和判断。授课老师也觉得很有必要借班再上一次,对什么是“交流”做出改进。,有教学决定的过程再现,这次讨论所达成的共识中,课堂交流不但被视为对思维结果的外显表达,更被视为对不同的思维过程的表达。 让学生表达不同算法的思考过程、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实际上就是承认了学习是一个群体中互动的经验过程;对不同的算法做出比较、判断和优化,也即把学习视为一个具有“社会协商”性质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交流”的实质与当前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是一脉

18、相承的。,案例撰写者的评论,第三次授课:“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

19、一样的吗?生4: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教学过程的资料,课结束后,教研组的老师们再一次进行了讨论。 反馈会议上老师们说了许多,各人表达的共同意思是:原来还以为课堂中只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就行了,现在知道了仅仅充分交流还是不够的,交流中还要引导学生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还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 其中不少老师这样说:“听

20、了沈老师的课,我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了。 老师们感到很兴奋,恍然大悟:交流中有很多学问。,结果的描述,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在两位数减两位数三次授课中,教师们的研究主题是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在不同阶段教师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交流就是让学生充分“说话”、尽可能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交流还要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算法并相互启发交流更要让学生之间沟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算法 可见,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象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

21、程,并最终形成学生对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研究的结论,在两位数减两位数课例中,主题是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那么本课的学科本质表现在哪里? “两位数减两位数”中的难点是“退位减法”,而“位置值”(place value)和“重组”(regrouping)是构成退位减法的核心要素。正是位置值上数字的权重才会有“退一当十”,而退位后数字之间重组的多样化才导致了学生的多种算法,有效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理解数字之间“重组”的方式,体验到“位置值”的核心作用(尽管这个概念并不在教学中给出)。这是数学角度对本案例的实质问题的审读。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

22、数学实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实质的有效交流。,再反思:从学科角度理解“交流”,又一角度的诠释,四、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加强备课组建设 备课组是学校执行学科教学教研计划的最基本单元,是学生学科素养与学科成绩提升过程的最直接的设计者、实施者。通过学科备课组这一学习型组织的建构,发挥集体研究的优势,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便捷、最可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建构学科备课网络格局建构学科备课活动基本模式 问题驱动集体研讨个性实施反馈反思 完善学科备课活动内容践行生本课堂备课理念,生本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为了学生、基于学生、通过学生来发展学生的课堂。

23、学情与教学:要根据学情特点,把握教学起点定位教学目标。要根据学情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组织教学内容。要根据学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定力:课堂的活力来自课堂活动和教师的定力。 深度与广度:均衡配置 究竟追求内容精尖还是理解深刻? 究竟是人在学知识还是学知识的人?,2. 实施有效教研与有效教学评价,关于有效教研的基本内涵 主题研究意识。 合作共享意识。 校本行动意识。关于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目标意识。 生本意识。 反思意识。,3. 重视行动学习,三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 人见解准备方案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

24、的不同见解(我 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 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 三个关注(自我、文献、收获)和两个反思支架(更新理念、改善行为)的课堂改革经验,无一例外是教师成长的捷径。,【案例】一位语文名师 “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4. 走进课堂做研究,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1.教学结构记录2.教学活动转换记录3.课堂提问记录4.课堂反馈记录5.结构性语言记录6.学生语言流动记录7.学生学习状态记录8.移动路线记录9.叙事性文字记录10.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教学结构,也称教学环节,即把课堂教学过程按照主要的教学内容板块划分成几

25、个大的环节,在每个大环节里,又可以拆分成若干个小环节。通过这样的板块划分和时间份额的标注,可以使人获得本节课教学流程的整体概貌,并初步获知实际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哪里。,教学结构记录,把课堂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分为四类:教师讲解(A)、师生交流(B)、学生合作(C)、学生独立思考(D)。按照教学展开过程,对各种教学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每种活动的持续时间加以记录。结合教学内容观察各种活动发生和转换的频率;对每种活动的内容在时间上进行累加,观察本课主要采用了何种教学活动形式。,教学活动转换记录,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的方式问题的指向学生回答的方式教师理答的方式问题之间的结构关系问题之

26、间的思维跨度,课堂提问记录与分析,把教师问过的所有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多种角度的再分析,能为教学改进提供建议。问题分析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结合起来考虑。其中问题的大小、问题的结构关系、问题的思维跨度和思维空间能够为教学设计提供最直接的建议。,课堂反馈记录,反馈的类型 复述:用教师自己的语言复述; 修正:概念化来修正学生的意见; 推演:把学生的观点加以应用、推演或引发下一个讨论问题; 评论:把学生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作分析、比较、归纳或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是及时的反馈,教师反馈的数量可以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质互动”的程度。但反馈的层次本身有高低之分,对学生而言,不同程度的反馈获得的信

27、息也很不一样。此外,简单的划分反馈还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有效与无效”之分。,学生学习获得的知识是否能够形成网状和层级,往往取决于对知识之间关联的理解程度。课堂里教师的结构性陈述语言,往往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间的关联。结构性陈述语言也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加以研究。结构性陈述语言分为过渡性语言、归纳性语言两种,既发生在大的内容板块之间,也会发生在同一内容的不同学习任务之间。,结构性语言记录,语言流动主要指师生间的语言互动方向和数量,这是一种基于座位表的记录方法。通过座位表记录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语言沟通,可以反映出一节课当中语言流动的分布情况和分布类型。如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陈述,用

28、向上的表示学生主动发问等。使用语言流动图可以简明的了解一个班里好中差学生的大致分布情况。,学生的语言流动记录,这也是基于座位表的一种记录方法,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或某个小组的学习状况。这个记录方法可以了解某个学习任务在学生身上实际发生了什么、是怎样被学生实施的(包括常见错误、操作困难等)。该方法的实质是不停地在某个学习任务发生过程中,用眼睛“给学生拍照”,继续学生在该任务中的实际表现。,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移动路线记录,这是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观察课堂,可以记录教师和学生的移动路线。学生在自由讨论时,通过绘制讨论关系图,从信息学角度可以表明信息的沟通程度和沟通方式。教师在巡视时,其移动路线表明了教

29、师的信息反馈所分布到的区域。,叙事性的文字记录,课堂里随机记录的关键性叙事片段,往往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而特别描述一个事件。叙事性文字记录可以记录全体学生的事件,也可以是个别学生的事件,但须注意使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论性语言:每个叙事语言要分行记录,前面最好标注时刻。,这个方法用以对师生对话交流的某个关键片段的语言做出分析,目标是通过语言互动分析,检视该对话表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核心是对师生对话的语言先分类统计其时间,然后再按表明“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的语言归到大类,从而做出检视。是一种使用课堂录像会比较方便的记录方法。,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案例】课堂中的意外是学生给的机会

30、,喜欢上网查询名师的课堂实录。看到王菘舟老师的新概念作文课爱的抉择,心中一喜。因为年初阅读毕淑敏女士著的心灵七游戏,当时就想将这些游戏搬进语文课堂其中有“我的重要他人”,“我的五样”,“再选你的父母”王老师爱的抉择便由其中的“游戏二:我的五样”改编而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与我的心思不谋而合,岂不令人沾沾自喜?,背景介绍,“拷贝走了样”,语文兴趣活动课上,我开始演绎王菘舟老师的课堂实录“真人秀”:“在那么多关心爱护我们与我们相亲相爱的人当中,你最爱谁呢?请在白纸上写下你最爱的五个人。”交流中,董宇岩说他最爱的是“奶奶、外婆、爸爸、妈妈、弟弟”,倪子凡说他最爱的是“妈妈、舅舅、外公、外婆、爸爸”“现

31、在,我要下一道残酷的指令:拿起笔,在这五个最爱的人之中,划去一个,想象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第一次授课,当其他同学瞪着眼睛看着我,还没跟着这个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指令转过弯来的时候,倪子凡就开始嚷嚷了:“噢,是这样,我马上换一个,换一个我讨厌的人。”说着就拿起橡皮在纸上擦了起来。还没等我想好该怎么制止他,就已经有好几个同学受他的启发开始换人了。情急之下,我赶紧宣布:“不能换人,这是游戏规则。你只能在你最爱的人里划掉一个”“凭什么呀?”“谁规定的呀?”这回嚷嚷的不只是倪子凡一个人了 其实,在王菘舟老师的课堂上,也有学生不肯下笔划去自己最爱的人的名字,王老师也说:“你必须划。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事

32、你必须选择。”学生就听话地作出了痛苦的选择。然而我的课堂毕竟不是王老师的课堂,这场“真人秀”从这里开始“拷贝走了样”:,与名师的教学作比较,“游戏规则么在游戏设计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这个游戏是为了让大家体会到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的,所以要在自己最爱的人里选择他的离去。”我口气坚定的解释暂时制止了学生们的换人计划。可还没等我开口组织交流,刘怿就举起了手,他问:“我可不可以让我的爷爷上天堂?”我一时语塞,因为如果我说“可以”的话嘛,肯定会削弱学生对作出选择的两难体验;我说“不可以”的话嘛,好象意思就是要让他的爷爷下地狱。学生们乘我犹豫之时讲开了,课堂里说话声笑声雀起。 而在王崧舟老师的

33、课堂里,学生们都哭着诉说自己划去一个亲人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课堂中会接连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的情况呢?,引发思考问题,我赶紧强调:“我们不要去考虑亲人们离开世界后到哪儿去,而是要体验所爱的人离去时我们的感受。来,让我们拿起笔,划去其中的一位,想象你和他在一起时的画面,再想象从此以后这些画面将不复存在,你再也见不到他了。”一会儿,李翰冰率先举起了手:“我划去了我爸爸。因为他常常打我,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就不能再打我了。”我只觉得气不打一处来:“这么说来,你是恨你爸爸的罗,那你为什么还要把他写在你最爱的人的名单里呢?”“我以前是爱他的,现在他常常打我,我就不爱他了。”邻座的王东宜听了,还做了个拳头猛击

34、脸庞的假动作。不能再这样跟他们扯下去了,我当机立断,自己做一个示范。,教师的处理策略:示范,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女儿、爸爸、奶奶、妈妈、妹妹”,说:“我希望这个名单上能再写上我的外甥和我的先生,可是游戏规则规定只可以写五个,我只能忍痛割爱。”说完,我望着黑板思索了一下,在“奶奶”上面划上了杠。不知是谁在下面叫起来:“我知道,因为奶奶年纪最大,已经活够了。”我没理他,继续自顾自地说:“我是我奶奶带大的,我的女儿也是我奶奶带大的。小时候,我的头发老梳不通,是奶奶买来生发油,用梳子蘸着慢慢地把我的头发梳通;我的头发里染来了虱子,是奶奶用醋细心地替我洗头除虱。现在,她老了,我每个星期五晚上都要打电话去跟

35、她聊天。可要是她从此不在了,我这个电话该往哪儿打呢”我竟然哽咽着说不下去了。一定是我的哽咽令他们感到震惊,课堂中出现了少有的安静。我吸了口气说:“如果我把我刚才说的这段话写下来,就是在记录我的感受,就是写作。同学们,把你划去自己所爱的人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吧!”这一回,学生没有异议,都拿起笔来开始写了。,后悔中的思考,读着学生“当我拿起笔,划去某某某时,我的心里难受极了。因为”式的作文时,我就开始后悔了:我为什么一定要让全班所有的同学都参加这个游戏呢?难道做一个旁观者就不可以吗?我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最爱的人离去时的那份痛苦感受呢?难道去感受游戏规则的残酷就不值得吗?我为什么一定要把“痛苦的选择

36、”作为写作内容,还套上“爱的抉择”之名呢?如果有学生写“因为爱而不抉择”,不也很真实而发自内心吗?要知道,我们都不是掌握生杀大权可以在冥冥之中对人的命运作出安排的神,我们是在不同程度上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抗争命运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去体验只有神才可能去做的安排谁先死去的痛苦选择呢?,第一次课后反思,且不论游戏本身的用意如何,当我们把这个游戏引入课堂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我们的课堂目标是什么?在达成课堂目标的过程中,这个游戏可以起什么作用?我们的课堂目标是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按照游戏规则去执行的感受,也可以是拒绝按照游戏规则行事的感受,还可以是对游戏规则不满而重新认定的感受这个游戏无非

37、是各种不同感受的触发点,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非按游戏规则行事不可。如果非要照着这个游戏规则去做,那只能说明我们还不明白“教材”的真正含义材料不是目的本身,材料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围绕主题的问题讨论,新的尝试,好在周六读写兴趣班的学生来自本市其他各所不同的学校,我还有再次尝试的机会。当我说出了那道残酷的指令后,学生们的反映出奇地相似:要在名单中换掉自己最爱的人。我镇定地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灵游戏,如果你能说服自己按游戏规则去尝试,你将会有全新的深刻感受。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说服自己尝试,你也可以选择做个旁观者,或者试着修改游戏规则。” 这是

38、我根据上一次课的教训,早已“蓄谋”好的“将计就计”。,第二次授课,顺应策略,“拿起笔,划掉其中一个,想象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看到沈帷宇始终没有动笔,我问他:“为什么不划?”“因为这五个人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我不能没有他们。”“难道就不能比出个高低,排出个先后吗?”他支吾着说不出来。我顺水推舟:“凡是有良心的人,都不愿意去做这样的选择。还有哪些同学像沈帷宇这样下不了笔的?”零零落落举起了七、八只小手。我对他们说:“你们需要仔细思考一下:你所爱的这五个人是真的比不出高低,还是你不愿意去将他们比个高低,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使你下不了笔?你能把你不愿意下笔的原因详细地写下来吗?” 很满意自己成功地推动

39、了不愿意参加游戏的同学从他们的思路上去体悟这个游戏的本意。,顺应策略,“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做的同学,你划掉了谁?为什么?”坐在门边的陈言亮嬉皮笑脸地说:“我划掉了你。”全班哗然。我不急不燥地问:“为什么?”“因为你是我认识时间最短的。”“我很荣幸,我们认识不久,就被你列入了最爱的人的范围之内。能不能冒昧地问一下:你爱我什么呢?”一翻回答后,我又问:“那你可知道,我离开了这个世界,会有哪些人伤心欲绝呢?”“你的爸爸妈妈。”“是呀,我父母如今都已年过六十。他们的记忆力开始衰退了,眼睛耳朵牙齿还有手脚都开始不好使了。我走了,谁来照顾他们呢?我还有一个86高龄的祖母还有一个刚上初中的女儿”一翻介绍后,我

40、再问:“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决定仍然将我划去呢?”他摇着头坐下了。,移情策略,我补充说:“我知道,在我下了那道残酷的指令后,有好几个同学将自己深爱的人从名单上换了下来,换成了对自己不那么重要的甚至讨厌的人。这个举动正说明了你们的爱在第一时间很本能地保护他们。但你们是否想过,生活中,有的人对你来说也许不那么重要,但对他的父母亲人来说就很重要了。你们能把自己换人的过程以及从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启发写下来吗?” “我划掉了你”,这个出乎我意料的回答,带着一点挑衅,它的潜台词是“看老师你接下去怎么说”,这是很多顽皮的聪明小孩想引起同学关注时常耍的把戏。如果我一定要按照游戏规则请他谈谈划去我时的感受,则会陷

41、入尴尬的境地。好在我对他们的“换人”游戏早有准备,可以从容地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在另一个生活圈子中体会游戏的本意。,移情策略,“当我们真正选择自己内心中深深爱着的人离去时,我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我划去了我外公,因为他年纪最大。我划掉他的时候一直在说这是假的、这是假的,但我还是觉得很对不起他。”“我划去了我弟弟。尽管他老是要跟我抢东西。但想到今后再也不能和他一起玩了,也不会再参加他的生日会了,我就很痛心。”“每年,弟弟都邀请你参加他的生日聚会,对吗?”“是的。昨天就是他的生日,我们去吃了肯德基。”“是啊!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并没觉得珍贵,一旦失去了,才感受到它的珍贵。可那时,往往已

42、经来不及了。” 这是我自己觉得很满意的“重彩一笔”,因为事先我并没有想到可以把这个道理如此水到渠成地说出来。,移情策略,“我划去了我自己,因为我不舍得划去他们,就只能划去我自己。”“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你,你爱着的那些人会有什么感受,他们可能会有什么变化?”“他们会哭的。妈妈可能会晕倒。爸爸伤心得吃不下饭,脸也不洗胡子也不刮了。爷爷奶奶的高血压病又犯了,说不定会中风的。还有外婆,肯定会发疯的”女孩的描述令我的喉头发涨。我轻轻地问:“那么,你忍心让他们这么痛苦吗?”“不忍心。”“那如何才能让他们不遭受这样的痛苦呢?”孩子无语。另一个女孩却举起了手:“要保护好自己,不让自己先死。”“说得太对了!我

43、们是父母亲人的希望,身系父母亲人的幸福。所以我们要爱自己!爱自己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人!来,把你自己的名字重新写上,要写得大大的,重重的,端端正正的。”,移情策略,这“一笔”更令我满意,我与学生一起经历了从“划去”到“重新写上”的过程,所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自己对亲人单向的爱,还有亲人对自己的爱。所以,我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同学说出“划去我自己”,是她这一句令人感到意外的回答给了我对话与引导的机会,这样的对话令我懂得了“让课堂焕发出师生生命活力”的意义。 仔细想来,前一节课中学生那些使我对王老师的“拷贝”走了样的想法,虽然出人意料,却都在情理之中。这些令人感到意外的回答给了我思考的机会,才有了第二次的尝试

44、。感谢学生!灯下,我读着学生的作文,也读着自己教学这节课的心路历程。学生作文中情感的诚挚源于我们对学生想法的尊重;学生作文中内容的丰富基于我们对教材的开放理解;学生作文中文字的个性生发于宽松的课堂环境所孕育出的自信这诚挚的感情、丰富的内容、有个性的文字令我们内心充溢欢欣,它们的发源地就是“意外”呀。没有“意外”就只剩下“预设”了,是“意外”给了我们精彩“生成”的机会,我们怎么能不感谢学生在课堂中制造的意外呢?,第二次课后反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你的教师走上从中研究的这条幸福之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把研究作为生存的方式,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教育要回归教学原点-把教材变成生活的总合教育要回归标准原点-不让课程标准轻易“流失”教育要回归课堂原点-为师生提供一个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谢谢大家的倾听 欢迎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