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 外动力(地下水地质作用)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697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基础 外动力(地下水地质作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地质学基础 外动力(地下水地质作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地质学基础 外动力(地下水地质作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地质学基础 外动力(地下水地质作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地质学基础 外动力(地下水地质作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学基础 外动力(地下水地质作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基础 外动力(地下水地质作用)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外动力地质作用,地下水指埋藏于地下的水,即地表以下松散堆积物和岩石孔隙中的水。,三、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一)概述1、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的水,即地表以下松 散堆积物和岩石孔隙中的水。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源于地表水,由大气降雨、冰雪融化、地表流水和湖水通过各种裂缝、孔隙和孔洞渗入地下聚集而成。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气体:O2、N2、CO2 矿物质: Na+、K+、Mg2+、Ca2+、SO4-2、HCO3-1 胶体物质:SiO2、Al2O3、Fe2O32、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地壳的改造作用。发育地区:气候炎热且具有可溶性岩石分布的地区。,3、地下水储存空间: 孔隙、裂隙和洞穴,

2、4、影响地下水的数量及运动特点的重要因素: 孔隙度、渗透率(1)孔隙度: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的总体积之比。 PP=(VP/V)100%.影响因素:颗粒的大小、分选、磨圆、胶结和压实程度。(2)渗透率:指水流过岩石的相对难易程度。 渗透率的大小决定了地下水的运动速度。影响因素:孔隙大小、连通情况。 砂岩、砾岩:孔隙度30-50%,连通性好,渗透性好 粘土岩:孔隙小,渗透性极低。 透水层:渗透性好、能透水的岩层。如砂岩、砾岩等。 不透水层(隔水层):不能透水的岩层。如泥岩等。 含水层:被地下水充满的透水层。,2、地下水的运动类型(1)包气带:水以薄膜或水滴形式存在,其余被空气充填,故称包气带。主

3、要呈垂直运动,故称垂直运动带;吸附力大于重力称毛细管水,此带常发生氧化作用。(2)饱和带包气带以下,地下水下渗,遇到隔水层汇聚,而充满孔隙,形成饱和带;因受重力影响,饱和带的水沿隔水层顶面近水平方向运动,故称水平运动带。,层间水,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含水层里的地下水。受重力影响缓慢流动,其顶面为潜水面。层间水: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水的流动自高处向下流动。承压水:承受上部水的静水压力。自流水:自行喷出地表的承压水。,承压水,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二)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包括溶蚀、搬运、沉积,地下水的流动以缓慢渗透为主,地质作用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包括侵蚀、搬运、

4、沉积。,1、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指地下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1)机械潜蚀作用:冲力比较小,一般仅能冲出松散沉积物中的粉砂、粘土,比较微弱。(2)化学溶蚀作用:富CO2和有机酸的地下水溶蚀矿物的作用。 CaCO3+CO2+H2O Ca(HCO3)2,CaCO3+2HNO3 Ca(NO3)2+H2O+CO2,喀斯特(岩溶):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地貌。,岩溶发育于气候湿热地区与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世界占34%,我国占14.3%。,包气带,地下水在地表附近沿裂隙流动,溶蚀岩石溶沟、石芽进一步扩大石林。,溶沟与石芽,云南石林,常见岩溶地貌(

5、喀斯特):石林、落水洞、溶蚀漏斗、溶洞、溶蚀谷、天生桥、孤峰、峰林,岩溶形成条件:节理等裂隙发育; 厚层的产状平缓的可溶性岩石; 丰富的可流动的地下水。,2、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地下水的动能较小,因而机械搬运力较小,只搬运细小的泥砂物质,而以化学搬运(溶运)为主。化学搬运方式:呈胶体、真溶液搬运 溶运物:以重碳酸钙为主, 其次为氯化物、硫酸盐、氢氧化物等。,3、地下水的沉积作用 地下水的沉积作用以化学沉积为主,机械沉积仅出现在大洞穴的地下河流中。化学沉积原因:压力降低,水中的二氧化碳溢出;或水温降低以及蒸发等使溶液达到过饱和而发生沉淀。沉积的主要场所:泉口、溶洞、裂缝、孔隙(1)泉口附近的沉积作用泉华温度和压力降低,使二氧化硅和碳酸钙沉淀形成疏松多孔的物质泉华。如:四川北部的黄龙寺景点为阶梯状的钙华。,黄龙钙化池,(2)溶洞内的沉积作用溶洞滴石,地下水渗至洞顶,压力降低,二氧化碳溢出,碳酸钙沉淀滴石。洞顶为石钟乳,洞底为石笋,二者连接成柱子时称为石柱。,博山溶洞,石钟乳及石笋,(3)缝隙沉积石英脉、方解石脉及“假化石”,方解石脉,(4)孔隙内沉积胶结物、晶簇,(5)置换作用(硅化木:树木的有机质被二氧化硅取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