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第二分册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736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8.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第二分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第二分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第二分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第二分册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第二分册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第二分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第二分册课件.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三册 第二分册,第一章 水针刀盘骨针疗法,水针刀盘骨针疗法是在传统“刀针”基础上与现代水针疗法相结合的中医微创针法。该闻法依据人体软组织(筋膜、肌肉、肌腱)三角动态平衡的应力集中造成的病理损伤点,作为进针点予以松解分离,同时注射活血化瘀的中药针剂,主要适用于软组织损伤病、骨伤病、疼痛病及脊柱相关疾病。,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常用针具 根据水针刀筋骨针法临床应用及针体的形状不同,可将水针刀筋骨针分为:扁圆刃型、锋勾型、马蹄型、勺状型、埋线型等九种类型(图1)。,基本操作方法 1、三点定位 根据人体软组织立体三角平衡原理,在病变关节周围肌肉、肌腱三角应力点,触摸局部

2、的条索、结节、阳性压痛点,作为进针点,通常按三维平面寻找三个治疗点,又称“三针法”。,2、常用针法 (1)筋膜扇形分离针法:选用扁圆刃水针刀筋骨针,在病变结节处快速斜行进针达浅筋膜层,进行扇形分离。 (2)筋膜割位分离针法:选用锋钩型水针刀筋骨针,对腱鞘或筋膜进行割拉松解、摇摆注药。 (3)一点三针分离针法:选用樱枪型水针刀,采用一点进针入路,进入囊腔后抽出滑液,根据不同疾病注射相应药物,然后向三维方向通透分离。,(4)旋转分离针法:选用勺状水针刀筋骨针,沿神经根周围,进行旋转分离。(5)骨膜扇行分离针法:选用扁圆刃水针刀筋骨针,沿增生病变部位肌腱牵张应力点,快速斜行进针,扇行分离骨刺周围肌腱

3、牵拉点,解除静态牵张力。(6)经筋飞挑针法:选用小号水针刀筋骨针,沿四肢及躯干部筋膜分布区,或神经线路反射点,轻快飞挑。要点为:有响声、皮不破、不出血。,二、常见病的水针刀筋骨针疗法,项痹病(颈型颈椎病) 本病是骨伤科中的常见、多发病、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为多,常因慢性劳损或急性外伤引起。由于颈项部日常活动频繁,活动度大,易受外伤,因而中年以后颈部常易发生劳损。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诊断标准。,治则治法:松解粘连,化瘀止痛。采用筋膜扇形分离针法。针 具:圆刃水针刀筋骨针。针 剂:川芎嗪注射液4ml、维生素B12注射液1000g、0.

4、25%利多卡因2-3ml,混合备用。进 针 点 :a针点:枕部阳性点(图2);b针点:棘突阳性点(图3);C针点:横突阳性点。操作步骤:结合X线片,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方向与脊柱纵轴平行进针,按筋膜扇形分离针法,进入筋膜层,松解肌筋膜结节3-6针,回抽无血再注射药物2-3ml,出针,无菌敷料覆盖针眼。3-4天1次,3次为一个疗程,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本病又称“五十肩”,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主要由于肩关节周围长期劳损、内分泌失调、无菌性炎症、寒冷因素而引起以肩部疼痛及功能受限为特点的病症。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

5、行诊断。,治则治法:松解粘连,化瘀止痛。采用筋膜扇形分离针法。针 具:扁圆刃水针刀筋骨针。针 剂:川芎嗪注射液2-4ml、0.25%利多卡因2-3ml,混合备用。进 针 点:a针点:肩前方喙突阳性点(图4);b针点:肩外侧方大结节阳性点(图5);c针点:肩后方盂下结节阳性点(图6)。操作步骤: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以90。角在肩三针治疗点,快速进针达筋膜层,按筋膜扇形分离法,松解3-6针,回抽无血再注射药物2-3ml,出针,无菌敷料覆盖针眼。,腕痕症(腕管综合征) 本病是由于腕关节劳损引起腕横韧带损伤挛缩,导致腕管狭窄,使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压而引起其支配区域的手掌顽固性麻木、腕部疼痛等症状。依

6、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松解粘连、解除压迫、活血化瘀。采用筋膜割拉松解针法。针 具:锋钩水针刀筋骨针。针 剂: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12B12注射液500g、0.25%利多卡因2-3ml,混合备用。 进 针 点:a针点:腕横韧带附着点,手舟骨及大多角骨部位;b针点:腕横韧带附着点,碗豆骨及钩骨部位;c针点:腕横韧带中点,正中神经压迫部位(图7、8) 操作步骤:患者腕部平放在治疗台,掌心向上,常规消毒后,快速纵行进针达骨膜面,采用筋膜割拉分离法,纵行弹拨松解36针,回抽无血在啊注射药物12ml,出针,无菌敷科覆盖针眼。34天1次,3天为一个疗

7、程。,腰痛病(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本病多由于肾亏、湿寒、劳损引起,此处仅介绍腰痛病中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有外伤或劳损史,腰痛向臀部或大腿外侧放射,弯腰后直起困难,不能久坐。横突尖部有明显压痛结节,双侧多于单侧。弯腰试验阳性。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松解粘连。舒筋活络。采用筋膜扇形分离针法。针 具:扁圆刃水针刀筋骨针。针 剂: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2 注射液500g,0.25%利多卡因23ml,混合备用。 进 针 点:a针点:患椎横突尖端筋膜压痛点(图9);b针点:患侧髂嵴背面筋膜附着点;c针点:患侧关节囊。操作步骤:患者俯卧位

8、,腹下垫薄枕,皮肤局部常规消毒后,在a针点、b针点、c针点,快速纵行进针,达筋膜层,逐层分离36针。回抽无血再注射药物3ml,出针,无菌敷科覆盖针眼。34天1次,3次为一个疗程。,跟痛症(跟后滑囊炎和跟骨骨刺) 本病是由于足底跖腱膜和跖长韧带的跟骨附着点,受到长期的牵拉,发生粘连挛缩,引起疼痛。中医认为多由于肾亏、劳损所致。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的中医伤科学进行诊断。,治则治法:松解粘连,解痉止痛。采用骨膜扇形分离针法。针 具:扁圆刃水针刀筋骨针。针 剂:骨肽注射液24ml、0.25%利多卡因2ml,混合备用。进 针 点:a针点:跟骨底前部跟下结节跖长韧带附着点(图10、11),适用

9、于跟骨骨刺;b针点:跟后及内侧滑囊压痛点,适用于跟骨滑囊炎。 操作步骤:患者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a针进针方向和跖长韧带垂直。快速透过在跖腱膜后,边进针、边回抽,逐层松解达骨刺尖部,然后行骨膜扇形分离针法,松解36针,回抽无血再注射药物12ml,出针,无菌敷科覆盖针眼。 b进针方向与局部皮肤垂直,达滑囊腔,采用一点三针法松解,抽出滑液,再注射药物12ml,出针,无菌敷科覆盖针眼。34天1次,13次为一个疗程。,三、禁忌症,1.发热或感染性疾病。2.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凝血功能不全者。3.严重心脑血管疾病。4.患有结核、恶性肿瘤患者。5.严重传染病患者。,四、注意事项,1.熟悉病变部

10、位解剖结构。2.诊断明确、掌握适应症。3.严格无菌操作。4.在治疗中回抽检测,注意观察有无回血,避免对血管神经及内脏的损伤。5.针法治疗后配合手法及常规理疗。6.术后48小时避免针眼着水。,第二章 眼针疗法,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疗法,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下、痿证及痛证。,一、基本操作方法,(一)眼区的划分 眼针是根据后天八卦将眼睛分为八个区十三个穴。也可以用钟表的时间显示法来掌握眼区的划分。将眼区看成是一个表盘,以时针计算,一周是12小时,将12小时分成八份

11、,每份代表一个区的时限,为1.5小时即90分钟(图1、图2)。,眼针穴区即:1区肺、大肠;2区肾、膀胱;3区上焦;4区肝、胆;5区中焦;6区心、小肠;7区脾、8区下焦。1、2、4、6、7五个区,每区一脏一腑2个穴,中心线前为脏,中心线后为腑(图2)。,1、一区:肺区穴、大肠区穴 肺区穴:在瞳孔的内上方,左眼相当于时针9:4510:30之间,右眼相当于时钟2:151:30之间,左右对称。 大肠区穴:在瞳孔的内上方,左眼相当于时针10:3011:15之间,右眼相当于时钟1:3012:45之间,左右对称。 主治:肺系疾病、大肠病症、眼病等。2、二区:肾区穴、膀胱区穴 肾区穴:在瞳孔上方偏内侧,左眼相

12、当于时针11:1512:00之间,右眼相当于时钟12:4512:00之间,左右对称。 膀胱区穴:在瞳孔上方偏外侧,左眼相当于时针12:0012:45之间,右眼相当于时钟11:1512:00之间,左右对称。 主治:脑病、肾系疾病、膀胱病证、眼病等。,3、三区:上焦区穴 在瞳孔外上方,左眼相当于时针12:452:15之间,右眼相当于时钟11:159:45之间,左右对称。 主治:脑病、心系疾病、眼病等。 4、四区:肝区穴、胆区穴 肝区穴:在瞳孔的外方偏上,左眼相当于时针2:153:00之间,右眼相当于时钟9:459:00之间,左右对称。 胆区穴:在瞳孔的外方偏下,左眼相当于时针3:003:45之间,

13、右眼相当于时钟9:008:15之间,左右对称。 主治:脑病、肝系疾病、胆腑病证、眼病等5、五区:中焦区穴 在瞳孔外下方,左眼相当于时针3:455:15之间,右眼相当于时钟8:156:45之间,左右对称。 主治:脾胃病、胁病、消渴、眼病等,6、六区:心区穴、小肠区穴 心区穴:在瞳孔的下方偏外侧,左眼相当于时针5:156:00之间,右眼相当于时钟6:456:00之间,左右对称。 小肠区穴:在瞳孔的下方偏内侧,左眼相当于时针6:006:45之间,右眼相当于时钟6:455:15之间,左右对称。 主治:心系疾病、神志病、小肠病证、眼病等。7、七区:脾区穴、胃区穴 脾区穴:在瞳孔内下方,左眼相当于时针6:

14、457:30之间,右眼相当于时钟5:154:30之间,左右对称。 胃区穴:在瞳孔内下方,左眼相当于时针7:308:15之间,右眼相当于时钟4:303:45之间,左右对称。 主治:脾胃病、眼病等。,8、八区:下焦区穴 在瞳孔内侧,目内眦外,左眼相当于时针8:159:45间,右眼相当于时钟3:452:15之间,左右对称。 主治:脑病、膀胱病证、痿痹、眼病等。,(二)针刺方法 眼针最常用的针刺方法是眶外横刺法(即平刺法),即选好穴区,用0.35mm13mm毫针在距眼眶内缘2mm的眼眶上,从穴区的一侧刺向另一侧,通过真皮层,到达皮下组织中,留针30分钟。针体保持在选定的穴区内,不可超越穴区的界限(图3

15、)。,二、常见疾病的眼针疗法,中风(脑梗死) 本病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醒脑开窍,通经活络。操作方法:眶外横刺肝区穴、肾区穴、上焦区穴、下焦区穴。风痰阻络者加脾区穴;痰热腑实者加脾区穴、胃区穴、大肠区穴;气虚血瘀者加心区穴、脾区穴。每日1次,2周一疗程。特别提示:下焦区时,针类从鼻梁正中线与两眼内眦连线交叉点刺入,分别刺向两眼内眦,刺入0.5寸。,眩晕 本病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依据

16、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操作方法:眶外横刺肝区穴、肾区穴、上焦区穴。痰浊上蒙者加脾区穴;气血亏虚者加心区穴、脾区穴。每日1次,2周一疗程。,头痛(原发性头痛) 本病是由肝阳上亢、痰浊互结而致清阳不升,或浊邪上犯,清窍失养,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平肝潜阳,通络止痛。操作方法:眶外横刺肝区穴、肾区穴、上焦区穴。痰浊上扰者加脾区穴;瘀阻脑络者加心区穴;气血亏虚者加心区穴、脾区穴。每日1次,2周一疗程。,不寐 本病是指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

17、导致不能正常睡眠。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调和脏腑,养血安神。操作方法:眶外横刺肝区穴、心区穴。气郁化火者加胆区穴;心脾两虚者加脾区穴;阴虚火旺者加肾区穴。每日1次,2周一疗程。,三、禁忌症,1、脑出血急性期禁用。2、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禁用。3、震颤不止、躁动不安、眼睑有瘢痕组织者慎用。,四、注意事项,1、针前要做好解释工作,避免病人的恐惧心理。2、起针要慢,要用干棉球即压针孔避免出血。 3、一旦出现晕针和出血现象,要按常规处理。,第三章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该疗法根据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

18、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一) 、针具及基本技术 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0.22mm、0.20mm、0.18mm; 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充分为型、型、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二)腹针取穴方法 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

19、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径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三)腹针的针刺方法 1、针刺手法 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1)进针 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 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 (2)行针 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 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 (3)出针 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二、常见疾病的腹针疗法,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本病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痹阻,

20、以颈项部疼痛及上肢麻木,头、颈、肩部活动受限,甚者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论断疗效标准进行论断。,治 则: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腹针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操作步骤: 1.患者爷卧位,医者站于患者右侧,检查患头部前屈、后伸及向左右旋转活动度并进行记录。 2.医者一手握住度量尺分别对处方穴位进行度量标记。 3.针刺顺序: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附近行针刺,根据患者体型选择适当的A类针具刺入皮下。 4.针刺深度:将中脘、关元深刺、商曲浅刺、滑肉门患侧浅刺、健侧中刺。 5.检查患侧的活动度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如

21、果病情没有改善,继续调整针刺深度至临床症状改善。,特别提示: 1.在针刺过程中用双手托住患者枕部,引导向运动障碍方向做徐缓地主动运动。 2.症状较轻者,在针刺过程中即可进行适当的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环转等主动运动。,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或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 则: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腹针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者右侧,检查患肢的外展、外旋被

22、动活动度并进行记录。 2.医者一手握住度量尺分别对处方穴位进行度量标记。 3.针刺顺序: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进行针刺,根据患者体型选择适当的A类针具刺入皮下。 4.针刺深度:将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浅刺。 5.检查患肢的外展、外旋被动活动度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如果病情没有改善,继续调整针刺深度至临床症状改善。,特别提示 在治疗同时必须配合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要求患者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可选用前后摆动、回旋运动、爬墙高举、内收外展以及牵拉滑车等。,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本病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肝肾不足、外邪痹阻经脉所致。临床以膝关节疼痛、

23、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 则: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腹针处方:中脘、关元、气旁(健)、外陵(患)、下风湿点(患)。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者右侧,检查患膝的屈伸活动度并进行记录。 2.医者一手握住度量尺分别对处方穴位进行度量标记。 3.针刺顺序:中脘、关元、气旁(健)、外陵(患)、下风湿点(患)附近行针刺,根据患者体型选择适当的A类针具刺入皮下。 4.针刺深度:中脘深刺、关元深刺、气旁中刺、外陵中刺、下风湿点浅刺。 5.检查患膝的活动度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24、。如果病情没有改善,继续调整针刺深度至临床症状改善。,三、禁忌症,1.凝血机能障碍的患者。 2.孕妇。 3.急腹症。 4.腹部肿瘤。 5.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患者。,四、注意事项,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排空大、小便。 3.天气寒冷时针刺完成后,要注意腹部的保暖。,第四章 刃针疗法,刃针疗法是源于“古九针”的一种中医针灸外治方法,用特制的刃针在颈、肩、腰、臀、四肢、关节病变部位进行切刺,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疼痛,以及非器质性的功能紊乱。,一、常用针具和基本操作方法,刃针外观

25、为针灸针形状,端部为刃。针径有0.35mm、0.5mm、0.7mm和0.9mm4种;刃针针体的长充,有40mm、60mm和75mm3种(图1)。分别适用不同的部位、治疗不同的病症。配有塑料外管,兼具保护和辅助叩击进针作用,为一次性使用针具。,操作方法 1.定位:按经络和肌肉走向切循、触摸条索、结节、包块和压痛,并标记为切刺点。 2.消毒:局部常规消毒。 3.进针: (1)手指按压并捏住套管,快速叩击穿过皮肤。 (2)按浅筋膜深筋膜肌肉骨面的顺序,逐层深入进针,以阻力突然减小的“落空感”来判断层次。 (3)患者有较强的酸、沉、胀和微麻、微痛感;术者感觉针下组织较正常组织硬、韧,难以通过,是达到病

26、灶的依据,即可切刺治疗。,4.切刺法: (1)纵行切刺:在切刺点,针刃与组织的轴向一致,间断切刺1-3次。 (2)横行切刺:在切刺点,针刃与组织的轴向垂直,间断切刺1-3次。 (3)十字针刺:在切刺点,针刃与组织的轴向一致,先切刺1次;随即退出病灶层,调转针刃90,再切刺病灶层1次。 (4)通过切刺,针下组织不再如前硬、韧,难以通过,是达到刺激量的依据,立即结束切刺,不能刺激过度。 5.出针:用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稍按压, 无菌敷料覆盖进针点24小时,二、常见疾病的刃针疗法,项痹病(椎动脉型颈椎病) 本病是由于外伤、劳损、风寒、血虚、痰饮、湿热、气滞血瘀或肝肾不足引起,症见眩晕、头

27、痛、颈痛、项强、肩背痛及肢体不仁或不用等,严重者猝倒。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解痉通络。,操作步骤: 1.定位:患者俯卧,胸部垫枕、头呈前屈位。 (1)枕骨下项线:切刺点多在天柱、风池、完骨、安眠、翳风穴附近,位于头后大、小直肌,头上斜肌附着点。 (2)颈椎棘突旁:切刺点多在颈夹脊线附近。 (3)胸椎棘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切刺点多在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穴附近。 2.消毒:常规皮肤消毒。 3.进针: (1)枕骨下项线:与枕骨骨面垂直刺入,至骨面。 (2)颈椎棘突旁: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逐层为项筋膜,斜方肌和关

28、节囊。 (3)胸椎棘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与局部体表向上或向下呈45刺入,逐层为胸腰筋膜、斜方肌、骶棘肌、横突棘肌和附着点。,4、切刺: (1)枕骨下项线:达到病灶层,纵行切刺,横行切刺。 (2)颈椎棘突旁:达到病灶层,纵行切刺,横行切刺,必要时十字切刺。 (3)胸椎棘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达到病灶层,纵行切刺,横行切刺。 5.出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发于20-40岁之间,致病的内因是椎间盘本身的退变,致病的外因是损伤和劳损等。症见腰、腿疼痛和/或麻木,参考影像学改变。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疏经通络,活血止

29、痛。,操作步骤 1.定位:患者俯卧、腹部垫枕。 (1)腰椎棘突旁:切刺点多在夹脊穴、膀胱经内侧线以及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附近。逐层分布有胸腰筋膜浅层、背阔肌、骶棘肌、横突棘肌、关节囊。 (2)臀部:切刺点多在秩边、环跳、居髎穴附近。分布有臀大、中、小肌,梨状肌和阔筋膜张肌。 (3)大腿后侧:切刺点多在承扶穴和殷门穴附近。分布有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 (4)大腿外侧:切刺点多在风市、中渎和阳关穴附近。分布有阔筋膜张肌。 (5)小腿后侧:切刺点多在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穴附近。逐层分布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6)小腿前外侧:切刺点多在阳陵泉、外丘、光明、阳辅穴附近。分布有

30、胫骨前肌、趾长伸肌。,2.消毒:常规皮肤消毒。 3.进针:均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 4.切刺:均达到病灶层,纵行切刺,横行切刺,必要时十字切刺。 5.出针。,骨蚀(股骨头坏死)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功能受限,以及影像学改变。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刃针疗法适用于治疗1期和2期股骨头坏死。 治则法法:活血化瘀,舒筋止痛。,操作步骤 1.定位:患者分别俯卧和仰卧 (1)髂结节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上2/3由浅入深分别是阔筋膜、阔筋膜张肌、臀中肌和臀小肌;上2/3和下1/3交点深层是关节囊和关节间隙;下1/3中点深层是股骨大转子尖端,为臀中肌、臀

31、小肌和梨状肌止点。 (2)大腿内侧:为股内收肌群,主要是肌薄肌,起于耻骨下支,止于鹅足部,切刺部位在起点腱围。 2.消毒:常规皮肤消毒。 3.进针:均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 4.切刺:均达到病灶层,纵行切刺,横行切刺,必要时十字切刺。 5.出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本病属痹证范畴,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严重者关节变形,以及影像学改变。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刃针疗法适用于关节间隙尚未消失,以及无变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操作步骤 1.定位:患者分别仰

32、卧和俯卧。 (1)髌骨上方:切刺点多在阴市、梁丘、鹤顶和血海穴附近。逐层分布有股四头肌和深层的髌上囊。 (2)膝关节两侧:切刺点多在阴陵泉和阳陵泉穴附近。逐层分布有髌骨支持带和膝内、外侧副韧带。 (3)髌骨尖两侧:切刺点多在内膝眼和犊鼻穴附近。分布有膝关节髌下脂肪垫。 (4)腘窝:切刺点多在委中、阴谷、委阳、浮郄穴附近。分布有半腱、半膜肌腱、股二头肌腱、腘肌和跖肌。 2.消毒:常规皮肤消毒。 3.进针:均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 4.切刺:均达到病灶层,纵行切刺,横行切刺,必要时十字切刺。 5.出针。,三、禁忌症,1、局部皮肤破损及软组织存在感染病灶者。 2.有凝血功能不全或出血倾向者。 3.患有

33、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 4.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者。 5.孕妇。,四、注意事项,1.熟悉切刺点局部解剖结构和层次,逐层深入仔细体会针下感觉。 2.治疗时要询问患者感觉,如有突然剧烈疼痛、强烈放射感或胸闷、气短,应立即停止进针,提针1-2mm,改变进针方面继续操作。,第五章 捏积疗法,捏积疗法以中医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捏拿小儿脊背,刺激人体督脉及其两侧的膀胱经的腧穴,调整小儿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机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一、基本操作方法,(一)体位 较小的儿童可由家长抱扶。罗大儿童俯卧位,平卧于床上。脱去衣服暴露脊背。,(二)、操作手法 捏积疗法主要由

34、推、捏、捻、放、提、按揉几个手法组成。,1.推法:术者用双手的示指第二、三节的背侧紧贴着患儿施术部位脊背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一推。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注意的是,术者双侧示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力量不可过猛,如果力量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患儿的皮肤。,2.捏法:在上述推动的基础上,双侧拇指与示指合作,将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运用时应注意的是术者捏拿皮肤的面积及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影响施术的速度,患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患儿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性小,影响疗效。,3.捻法:术者在捏拿着患儿施术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示指合作,依法向前捻动

35、患儿的皮肤,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一鼓作气,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4.放法:是在上述推、捏、捻三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5.提法:术者从捏拿患儿脊背第五遍开始,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腧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示指合作,分别将脏腑腧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重提一下。治疗小儿不同疾病时选的腧穴不同,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对背部脏腑腧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脏腑的功能。提拉力量要因人而异。年龄大的、体质强的力量可重一点,年龄小的、体

36、质弱的力量要轻一点。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6.按揉法:术者在捏拿小儿脊背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腰部的肾俞穴处,肜拇指腹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并在原处揉动。,二、常见疾病的捏积疗法,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是儿童摄食行为异常的一种疾病,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生,但以1-6岁小儿多见。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且以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小儿厌食主要病位在脾胃,病因多由先天不足、喂养不当或患其他病后损伤脾胃等所致,其中以喂养不当引起者居多。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

37、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健脾运脾,和中开胃。,操作步骤 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施术时应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术者用双手的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为一遍,如此循环,捏拿6遍。捏第5遍时,术者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地刺激背部的俞穴,治疗小儿厌食时选胃俞、脾俞、大肠俞重提,以便加强疗效。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术者

38、用双手的拇指腹部,采用按揉手法,对腰部的肾俞穴按揉数次。 每天捏1次,连续捏6天为一个疗程。,小儿夜啼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夜间定时啼哭,甚则可通宵达旦哭闹的疾病,多由因寒、热、受惊等而导致。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调理脏腑,安神定惊。,操作步骤 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施术时应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术者用双手的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

39、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为一遍,如此循环,捏拿6遍。捏第5遍时,术者采用“重提”的手法,治疗小儿夜啼选择胃俞、肝俞、厥阴俞、心俞重提,有针对性地刺激背部的俞穴,以便加强疗效。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术者用双手的拇指腹部,采用按揉手法,对腰部的肾俞穴按揉数次。 每天捏1次,连续捏6天为一个疗程。,三、禁忌症,1.北部皮肤红肿或破损,患有严重心脏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2.患儿在患有急性热病期间禁用。,四、注意事项,1.捏积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手法需轻柔和缓,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强,力量过强,因施术面积仅有拇指腹部的大小,患儿会感到异常疼痛。 2.治疗期间禁食寒凉、油腻之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