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唐】李颀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988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唐】李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唐】李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唐】李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唐】李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唐】李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唐】李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唐】李颀课件.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送魏万之京,李 颀,送别诗意象和情感,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基本情况。2.学会根据诗题分清诗歌题材。(送别诗)3.理解诗歌内容。4.掌握诗歌表达技巧。,作者简介:李颀(?757?),唐代诗人。祖籍赵郡。开元二十三年 (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他的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都有交往。李颀以边塞诗和送别诗闻名于诗坛。其送别诗现存五十多首,他善于在这类诗歌中用饱含感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志趣、处境、身份、年龄等,分别给被送者以关切、同情或者慰勉,很少千篇一律的套话。,解题:,送魏万之京,诗歌分类:送别诗,

2、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他是李颀的晚辈朋友,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首联点明事件,渲染环境,颔联以物衬情,由景生情,颈联虚写晚景,景中蕴情,尾联直抒胸臆,劝勉友人,言事,抒情写景,实,虚,即景,抒情,诵读诗歌 解释词语,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关城:指潼关。寒气越来越重

3、,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诵读诗歌 疏通诗句,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冒着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到了长安不要看见可以行乐的地方,(就去行乐)(如果那样)就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按照诗韵翻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了薄霜你刚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何况落寞的过客。潼关树色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

4、衣声到晚上更多。到了长安不要去那行乐之处,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骊歌 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骊歌】告别之歌。逸诗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骊歌”。,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微霜:点出“秋”。描写了景物的萧条,渲染了心境的凄冷,暗示了旅程的艰辛。,“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珍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岑参巴南舟中夜市 ,鸿雁:游子的惜别思乡之情,羁旅伤感;代指书信,云山:“云横秦岭家何

5、在”云雾缭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和故乡、亲人的重重阻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陈子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深院静,小巷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砧声:捣衣之声。点明秋。秋天,家家捣练,为征人游子赶制寒衣。这种声音单调而亲切,常常引起在外之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解读诗歌,赏析首联:1.倒叙手法:“朝闻游子唱离歌”,先叙说朋友要走,再写“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2.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解读诗歌,赏析颔联:秋夜微霜,挚友别

6、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凄唳的叫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面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解读诗歌,赏析颈联:诗人对友人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催寒近”,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寒天越来越近。“砧声多”也点明天气越来越冷了,既反衬出身处繁华

7、都市的寂寞,又暗示独居异乡的凄凉。言外之意是:年轻人,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千万不要异想天开地认为,到了理想之地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露痕迹的担忧、提醒,为后文直言劝诫作铺垫。,探究问题,“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讨论明确: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再加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探究问题,砧声也是诗人常常引进的意象,说说这个意象的情愫。 讨论明确:砧声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砧声里渗透的情愫有:天气转凉,为亲人做寒衣

8、,亲人即将别离,怀一种思念之意。,解读诗歌,赏析尾联:寄寓怎样的意味。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以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然有“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忘了自己一路而来的艰辛苦痛,如果沉溺享乐,只会白白消磨大好的光阴而理想无成。语气近乎严厉,完全是长者口气。一个“莫”字,不容友人置疑;一个“易”字,足教友人深思。语谆情切,劝勉之意如警钟长鸣,令人不敢忘怀。,课堂总结,1.表现手法: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首联,叙事中有写景、抒情;整首诗歌,首先叙事抒情,接着写景抒情,最后议论抒情。运用贴切的意象渲染气氛。如:“微霜”“砧声”“鸿雁”“云山

9、”。体现送别诗的特点:尾联表达劝勉之情。2.思想感情:担忧、思念、劝勉等情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别诗的意象时间意象,古人因为交通不便,所以要远行都要及早出门,所以清晨这个特殊的时段往往成为人们分别道离的时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时间意象:,空间意象:,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

10、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王维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空间意象:,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灞陵桥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 韩琮,灞陵: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为销魂桥也。”古人心里,灞桥、灞桥柳、灞亭,简直成为友朋、亲人、情人离别之痛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人们情

11、感寄托与抒发的一种文化心理,空间意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诗的情感,-旷达洒脱乐观,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安慰,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诗人志节,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旷达洒脱,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安慰、难舍难分表现诗人志节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送人归东 温庭筠荒戍落黄叶,

12、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练习:,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练习:,送沈子福之江

13、东 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注释: 罟,读音:g 意思:1、网的总称。引申为法网。2、用网捕捉 鱼或鸟兽。如:罟客(罟师。用网捕鱼的人);罟船(捕鱼的船)。,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王维与哪位诗人被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这首诗的前两句包含了哪三重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举例:七言绝句 孟浩然 前两句诗包含了三重意思:渡头的杨柳,是行客途中看到的春景;“行客稀”,点染出旅途中寂寞的环境气氛,这是行者的感受,也是送行者临歧念远的离情;“向临圻”,表明由江北到江南的行程。这样,把离人惆怅的无边春色和黯然销魂的别情离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布置作业:1、完成品读与探讨第二小题。 2 、背诵这首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