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官制度课件.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军功爵制,战国,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夏商周,察举制,科举制,标准,血统,军功,道德才学,品第,考试成绩,征辟制,时期,名称,.,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阶段?,世官制(先秦)军功授爵(秦)推举制(两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至清末),.,4,秦军功受爵,形成背景: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新的制度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可以通过征战立功、或因政治上的才能而成为将相。王侯不必贵胄的观念深入人心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5,两汉察举制,察举制:以德行为标
2、准,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中央根据地方的推荐加以选用,.,6,察举制,四科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才任三辅令。(汉官仪卷上),.,7,缺点:标准过于笼统;二缺乏严密的考核。 加之政治昏暗和公卿守相举荐的多是门生故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弄虚作假。 东汉民谣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8,两汉察举制,消极影响: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3、。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9,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目的:改变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积极作用: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10,隋唐科举制,产生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士族衰落,
4、鉴前之弊,大势所趋,统治之需,打破门阀世族政治垄断,扩大统治基础,.,11,发展演变:a、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以考试取士,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b、唐代加以完善,分为制科与常科,定期考试,唐中期以后以进士科为主。c、宋代重文轻武,对科举制进行改革,实行三年一考,殿试及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实行的糊名法。d、明清随着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12,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
5、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另一个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由于做了书生才能做官,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面。余秋雨十万进士,.,13,17、18世纪,来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对科举制称羡不已,纷纷向本国介绍推荐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在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下,法国首先于1791年开始了文官考试制度。一位英国学者总结了中国科举制的优越性:“首先,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其次,学习使他们睿智明察。第三,能人为官,即使他们无法杜绝某些官员贪婪腐败而酿成的祸害,至少他们可以注意防止无知无法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
6、正地黜退那些无能之辈。”连英国自己也承认英国于1855年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影响。因此,西方人将中国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贡献。,.,14,正面影响打破了门第士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政机会,从而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将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将考试成绩与选官相结合,有利于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影响了中国周边国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影响,.,15,负面影响科举制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 在古代社会后期,科举制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僵化,对中国教育起了负面作用,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禁锢了思想,又不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影响,.,16,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