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唐风鸨羽注释翻译欣赏题解译文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9053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唐风鸨羽注释翻译欣赏题解译文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诗经唐风鸨羽注释翻译欣赏题解译文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诗经唐风鸨羽注释翻译欣赏题解译文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诗经唐风鸨羽注释翻译欣赏题解译文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诗经唐风鸨羽注释翻译欣赏题解译文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唐风鸨羽注释翻译欣赏题解译文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唐风鸨羽注释翻译欣赏题解译文课件.ppt(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唐风 鸨羽,诗经 国风,云库网 专业PPT/商务演示设计制作,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译文,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靠谁养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何时才能回家乡?大雁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赡养父母哪有粮?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大雁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用啥

2、去给父母尝?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注释,徭役繁重,劳动人民不能耕种以养父母的控诉。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鸨(音保):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苞栩:丛密的柞树。苞,草木丛生;栩,柞树。靡:无,没有。盬(音古):休止。蓺(艺y):通“艺”,种植。稷:高粱。黍:黍子,黄米。怙(音户):依靠,凭恃。曷:何。所:住所。棘(音及):酸枣树,落叶灌木。极:终了,尽头。行:行列。一说鸨腿;一说翅。常:正常。,主题,这是一首叙事的山歌,描述了普通老百姓为王事服役的情景。鸨鸟不善于飞行,只善于行走,无后趾,故栖树不稳,但鸨鸟们却被逼迫站在丛树枝上,这象征着农夫们只善于种植,而不善于

3、做其它事。但是,王爷的差事却没有停息的时候,这使得农夫们不能在田野里种植粮食,而且使得他们的父母也乏人养育。他们只有抬头问苍天,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有尽头。周易中有个无妄卦,周文王用六个爻,代表了六个时间段:初九爻为惊蛰,是春耕大忙季节,所以称为“无妄往”。六二爻时值谷雨,为春耕后的小休时期,因此“利有攸往”,可到集市上相互交换生活中的必需品。六三爻为小满时期。九四爻为芒种。九五爻为小暑。上九爻为立秋,万物成熟,宜收割贮藏,故曰“无妄行”。这就是周文王在当时的施政方针。依据这个施政方针,小邦周才逐渐繁荣富强起来。这说明了古时人们顺天时,抓农耕的情状。并力图规范人民的行为,要人们象万物一样率性而行,

4、顺应天时;不妄为,不妄行,以农业生产为重,方为吉祥。因此,在这始发的春雷震响时,如果人们的行为不正,不抓春耕种植生产,而去征伐打仗,而去营建宫室城堡,则会有灾祸。有如冬雷、夏雷,或是秋雷乱震一阵,则就不正常了,违背了天命。因此,无妄行,不利于有攸往。若是想有所前往,会怎么样呢?那么上天就不会保佑了。即使有所前往,也是不会有什么意义的,最终会招来灾祸。所以,该行则行,不该行时就不要有所行为,才能有所得。,主题,所以,不论是国家也好,不论是个人也好,凡有所行动,就一定要看清时势,才能获得成功。若不依照形势而行,其后果必然是失败的。只有“对时”,才能“育万物”,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因此无妄卦诸爻所强

5、调的“无妄往、行”,“利有攸往”等,便具有了很重要的时间意义。而在周文王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爷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自己的享受,不顾农时,因而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赏析,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古今各家认识比较一致,都以为是晋国政治黑暗,没完没了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安居乐业,赡养父母妻子,因而发出呼天怨地的声音,强烈抗议统治者的深重压迫。毛诗序云:“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是诗。”方玉润诗经原始云:“鸨羽,刺征役苦民也”,“始则痛居处无定,继则念征役之何极,终则念旧乐之难复。民情至此,

6、咨怨极矣。” 全诗三章首句均以鸨鸟反常地停集在树上比喻成群的农民反常地生活长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务农养家糊口。因为鸨鸟是属于雁类的飞禽,其爪间有蹼而无后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于沼泽草地,不能抓握枝条在树上栖息。现在鸨鸟居然飞集在树上,犹如让农民抛弃务农的本业常年从事徭役而无法过正常的生活。这是一种隐喻的手法,正是诗人独具匠心之处。王室的差事没完没了,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大量的田地荒芜失种。老弱妇孺饿死沟壑,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战乱频仍的现实反映,所以诗人以极其怨愤的口吻对统治者提出强烈的抗议与控诉,甚至呼天抢地,表现出人民心中正燃烧着熊熊的怒火,随时随地都会像炽烈的岩浆冲破地壳的裂

7、缝喷涌而出,掀翻统治阶级的宝座。,赏析,全诗三章语言大同小异,这是民间歌谣的共同点。至于三章分别举出栩、棘、桑三种树木,则纯粹是信手拈来,便于押韵,别无其他深意。戴君恩读诗臆补评曰:“亦平平敷叙耳,中问缩父母何怙一句,咏悠悠苍天二句,而音响节奏俱妙矣。故知诗文全在吞吐伸缩中得趣。”陈继揆读诗臆评评曰:“一呼父母,再呼苍天,愈质愈悲。读之令人酸痛摧肝。”牛运震诗志评曰:“音节妙,顿挫悲壮。”对此诗的艺术特色都分析得很透辟。鸨羽抒写了农民对繁重而无休止的王室徭役的抗议和怨恨。表达了人们渴望家人团聚安居乐业的稳定生活。特别是从中揭示出徭役对生产的破坏,对人从头生活的破坏,意义更为深刻。诗以鸨鸟集在树

8、上的摇摆不定,比喻徭役使人不得休息,既形象,又引人联想。,解读,徭役是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强制其管辖下的劳动人民从事无限期、无报酬、无人身自由的劳役。服劳役者除了要忍受疲劳、饥渴等肉体上的痛苦,还要在精神上遭受不能赡养父母、不能与家人团聚等痛苦折磨。家中缺乏劳动力的老年人则将濒临绝境。鸨羽运用平凡的语言和平常的景物描写,深刻地挖掘出重大的民生问题,即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已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然而诗中的主人公所寻找的出路,只是对天呼告,祈求苍天让他回家种庄稼养活父母,在思想上存在宿命论的影响。,解读,虽然如此,鸨羽在艺术上却有其特色。那就是用赋、比、兴的手法,以“鸨羽”起兴,先让主人公触景生情,引起联想,然后直抒胸臆。令读者想象到主人公在飒飒的秋风中,眺望的成群成行的野雁,忽儿凌空飞翔,忽儿聚集停息在树上,显得多么自由欢畅!对比自己,却远离父母和家园,从事无休止的繁重劳役,尤其是不能种庄稼养父母,心中多么痛苦和无奈!因此反复吟唱“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接着又反复吟唱大量的疑问句“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以及“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等。在发出强烈的呼号中,显示出劳动人民尊老养老、孝顺父母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诗语言质朴,内涵丰富、极富教育意义。,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