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不吼不叫读书心得7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不吼不叫读书心得7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年级不吼不叫读书心得7篇 二年级不吼不叫读书心得篇1在当今浮躁的时代,父母自己很难冷静下来,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很难避免使用“大吼大叫”的方法,这使得一些家庭教育变得粗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读到了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感慨颇多。说实话,对于那些养成习惯的父母来说,做到“不吼不叫”,这是相当困难的,作者对此做了充分的估计。因此,笔者用三章的篇幅来研究“吼叫”的成因。首先是了解自己。那些意识到减少吼叫的必要性,以及他们能做些什么来扭转下意识反应的父母,正在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心理学家默娜舒尔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用呵斥和命令来管教孩子
2、,孩子更有可能在精神和语言上变得咄咄逼人。但与此同时,这本书提醒家长们要了解引发吼叫的日常因素。毕竟,嚎叫不是猛兽,也不是怪物,而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例如,他们的情绪变得消极,因为相关的事情,如父母缺乏睡眠,不规律的工作和休息等。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如父母从小受教育的影响、成长环境、遗传因素、身体健康问题等。知道了原因,作者就该开药方了。一是使教育方式适应孩子的天性。孩子一出生就有一系列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会影响他或她从婴儿期就面临的挑战和经历。了解孩子的性格和行为问题、社会互动、偏好和冲突模式至关重要。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性格,从而达到两相协调。当然,在书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减少“大吼大叫
3、”的日常策略,包括观察和收集自己的情绪,逐步调整,加强沟通,规划自己的情绪控制路线等,使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逐步摆脱消极情绪。罗娜雷纳,是这本书的作者,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多个医院工作,参与多个项目,在世界各地的妇女和儿童的心理健康慈善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果。作者在书中,有自己的经验,也有自己的课程,还有其他父母,志愿者的例子,这些都增强书的适用性,可读性和权威性。二年级不吼不叫读书心得篇2五一期间,去朋友家玩,正碰上朋友陪孩子作业,开始的时候和风细雨,一会儿孩子有不会做的题,朋友指导了几次孩子还是不会做,然后和谐的画风一转,娘俩就吵了起了,一个说:“这你都不会做,好好看看,再做一遍”一个说:“妈,
4、还是不会”“笨死了”情况越演越烈,最后朋友情绪激动,把孩子的作业本撕了。我作为旁观者,看着从母慈子孝变成了鸡飞狗跳,深深地同情这位朋友和孩子,是什么使那样温柔的朋友变成了河东狮吼,是什么使懂事的孩子无所适从?没有熊孩子,就有熊大人,孩子小时候一点都不熊,很乖巧,长大可能更熊,缺乏责任心。可是,面对让人时时抓狂的熊孩子,我们怎样能做到心平气和,成为温和体贴又原则坚定的父母呢?很幸运,我碰到了不吼不叫这本书。它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看清了管教这个问题的实质。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书吧。不吼不叫作者是罗娜雷纳,美国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这本书没有对父母的批评和说教,只是分析吼叫的原因,明白自己与孩子气质
5、的区别,提供减少吼叫的策略。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表现完美,都希望孩子出类拔萃,但是所有人都有失去控制的时候对孩子大吼大叫。比如:马上要迟到了,可孩子还在玩他的玩具,衣服没穿好,鞋子没换,催了几遍没有效果,这时你不得不大声吼他。也许第一次是有效的,可是慢慢你会发现,孩子会根据你发怒的节奏,安排他的行动,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动,于是每天早上你都会吼一遍,于是每天你都很懊恼,很羞愧,你周围的人也会痛苦不堪。不用急,这本书就来告诉你如何来改变这种事。1、告别这些,看看让你吼叫的外因和内因吧。你要理解自己,在吼叫时保持正念,观察、觉知自己的吼叫和后果,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改变自己的习惯。2、带上气质的眼镜
6、。我们常说人生而不同。有些孩子恬静温顺,有些孩子活泼好动,有些父母温柔细致,有些父母急躁粗心。这里面我们要明白这里面的三个因素:你的气质、孩子的气质以及两者如何互相适应。结合这本书,考察自己和孩子的气质,接纳对方本来的面目,调整自己的期望,协调亲自到相处模式,孩子就更少犯错,你也会更少生气。比如:我儿子是个慢性子,我性子比较急,过去我常常为了早上出门的事生气。看了这本书后,我会让他早起一点,规定起床时间,洗漱时间,吃饭时间,游戏时间,出门时间,并把表放在显眼的地方。开始时我会偶尔提醒,时间长了他就会自己看时间,提醒我什么时间到了。3、怎样减少吼叫。这本书从13个方面提了建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
7、情况对症下药。这里面提到了沟通的重要性。使用简短、具体、简单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还是觉得不够,可以结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体会非暴力的力量吧。总之,父母是大人,你是家中定基调的人。当你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你就会找到更好的办法,让孩子不再满心恐惧,不再满心怨恨,从而获得爱与改正的动力。无论在克服吼叫的路上,有多么困难,都不要忘了吼叫本身就是错的,对孩子和家庭的成长毫无意义,我们比孩子更强大、更有控制力,为了孩子我们得保持冷静和清醒。我把这本书介绍给了我开头说的朋友,她看完给我打电话过来说,看完这本书她觉得轻松多了,书里的好多情况正是她感同身受的,她找的了自己激动地原因,
8、也知道了改变的方法,当她在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时平静了好多。我真心的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家庭。我们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何和世界越来越和谐,做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呢?如果你感到迷惘,就借助书籍来帮助自我成长吧!读书使我们不再孤单。二年级不吼不叫读书心得篇3看了书名不吼不叫,就让我感到很亲切,很感动,这正是我的目标,由于我本身属于急性子,有点什么事特别着急,所以工作中也就很累,有活必须马上干完,所以也就很累,所以有时候回家就对老公会不耐烦,有时候会发点小脾气,但有个孩子之后,我知道我不能以这种脾气对待宝宝,一定要有耐心,宝宝小的时候不会说的时候,你跟他急,他就会哭;宝宝大的时候,你跟他急,他肯
9、定会跟你对着干,所以我一直内心提醒自己一定要对宝宝有耐心。闹闹现在26个月了,经老公总结,我对闹闹还是很有耐心的,几乎没有特别吼过或者叫过,但也有过几次不耐烦,老公说,如果我拿出对待闹闹的一半耐心的来对他,他就非常满足了,我告诉他,我对闹闹有耐心,对你也耐心,我会好累不过心里也想,以后得对老公还是要好点啊,毕竟这个是跟我过一辈子的。说说看过这本书之后给我的提醒和警示吧。1.要注意男孩跟女孩的不同,正确对待男孩淘气,吵架和打架,冒险的心态。2.多陪宝宝。男宝宝小的时候可能都跟妈妈特别亲,我家闹闹就是,特别愿意跟我在一起,老是说妈妈陪闹闹看书,妈妈陪闹闹玩。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放下其他事情来陪闹闹
10、。以后周末要多陪闹闹去公园,游泳,逛街。希望闹闹能够快乐健康的长大,妈妈爱你学习了二年级不吼不叫读书心得篇4我是一位老师,同时,又是俩个孩子的妈妈,我对各种有关教育理念和育儿理念非常的感兴趣,作为教师的我有着教师普遍的缺点喜欢说教。有了宝宝之后,就想要把最好的温情、最多的关爱给她,可现实是,我好像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在本书中,作者将带我们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善待自己,接着才是将爱投射到孩子身上。不吼不叫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需要了解吼叫本身。第二部分,减少吼叫的实用日常策略。第三部分,是一些特殊情况。大多数喜欢吼叫的父母都是努力想把孩子培养得更好,却往往因为找不到适当的方法而备感无力,
11、我们常常以爱之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发生争执,从而触发自己吼叫和情绪爆发的开关。罗娜雷纳在这本书中,用逐步剖析的方式告诉我们那些停止吼叫的秘诀:1.在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退出争吵场景,想象自己是旁观者,就能够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2.排除各种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温和从容地面对孩子,用更加单纯的心情去解决与孩子间的问题。3.用对待朋友的宽容去帮助自己减少内心对完美的追求,我们不完美,也不能要求孩子在所有的领域都出色。4.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他们面对问题不能逃避。需要强调的是,不吼不叫并非溺爱,而是采用更为温和的处理方式去解决父母与孩子间的争端,是
12、耐心的接纳和温柔的坚持。教育不是赛跑,而是放慢脚步,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与改变。用最美好的心情,牵着蜗牛去散步。二年级不吼不叫读书心得篇5生活中不吼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夫妻之间,每天面对的生活上的小事,争吵不休,不是你吼我就是我吼你,性格再好的也被影响着;管教小孩,更是这样曾经,带着外甥去肯德基吃汉堡,就看到过一幕,一个小孩很顽皮,不时的这里动一下那里摸一下,妈妈很生气,制止了好几次小孩子没听,那妈妈就开始要打小孩了,一直在那边吼,很大声的叫着,小孩就是不听,然后就更生气了,硬拉着小孩过来要他跪下来认错,小孩子哭着不愿意,妈妈大声吼了好久,小孩子才屈服跪下来认错当时吓到了,心想以后自己对小孩不会是
13、这样的,但是,真正当自己有了小孩才发现,虽然没这个妈妈那么恐怖,但是整天面对小孩各方面的事,还是会耐不住性子,经常性的吼他,大声的叫,比如早上去上学的时候,早上起来很慢,要叫很多遍才起来,刷个牙也是慢慢的,吃个早餐更是慢吞吞的,一早上都在吼着,大声的叫着,有时吼着吼着真是累,又没效果,经常想着要是不吼的话,更不会听这周刚好读了这本书,相信慢慢的会好一点的,确实应该要去改变下方式,与孩子好好的正确的沟通沟通,从自身的原因找出问题,好好分析分析,同时站在孩子的立场也要去多考虑考虑不吼不叫这本书的作者罗娜雷纳(Rona Renner,RN)一直致力为帮助家庭解决麻烦、减少痛苦。这本书是她从工作及自身
14、经历中学习后总结得出的一套“不吼不叫”的有效方案。本书分为理解吼叫、喊少吼叫的日常策略、特殊情况三部分,针对“吼叫”这种日常普遍存在的育儿难题进行了解读。书中主要提到“认知行为疗法”,观察自己的想法,留意并分辨自己的情绪,然后追踪到行为的根源,这是减少吼叫的关键过程。具体策略就是练习ABCDE法则,再配合管教的4C法则。ABCDE法则,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s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4C是以尊重为基础的管教核心要素:沟通(Communication),选择(C
15、hoices),结果(Consequences),连接(Connection)。我们被孩子激怒是很正常的,尤其是我们都知道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她发脾气、尖叫、威胁和羞辱孩子的借口。孩子并不能从被羞辱、恐吓和被拒绝中获得任何好处。”如果是一个像牵线木偶一样的孩子,我们反而更惶恐。然而,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谁也不愿意在年幼的时候面对一个总是吼叫的父母。父母的吼叫如果能起到作用,那也只是孩子出于恐惧而做出的妥协,而不是合作。不论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还是为了自己的“平静与安宁”,我们都需要好好学会“不吼不叫”。如果你正为克制不住的吼叫而苦恼,不妨一起从“自问”
16、开始,尝试改变,慢慢掌握平静的技巧。二年级不吼不叫读书心得篇6闲杂时间我看了不吼不叫教孩子不发火的育儿法这本书。以下是我的收获和体会:不吼不叫,让赏识成为孩子的生活动力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来自于他们的自信心,它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是孩子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说过:“快乐地生活,不仅仅意味着需要知识,而且还意味着需要信心。”因此,家庭教育首先是应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而不是在吼叫声中让孩子丧失信心。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自信心呢?(一)别把孩子的缺点无限扩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何况是孩子呢。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我的生活经验使我深信,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
17、少。”这也充分可以看出人是优点和缺点的对立统一体,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父母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直接攻击孩子的缺点,甚至把缺点无限扩大,那只会引起他的反感,而应先赞扬他的优点。比如:孩子很粗心,我们可以先夸她做事很果断,就是细心差了一点;而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某些缺点正是他的个性所致,完全不是他自己所能控制的,对于这样的缺点,我们要采取接受的态度,同情孩子的缺点,然后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改正缺点。(二)避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这是一种规律。“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每个人都一定要在体验中成长,成长是不能代替的,所以体验也是不能代替的。可是
18、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则变成了一种伤害。父母把磨难和体验都包办了,都给省略了,看上去孩子一切都顺利了,舒适了,结果却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会使孩子变得软弱,依赖性强而不能独立,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并使得孩子变得无能。那么如何给孩子真正的爱和帮助呢?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人,尊重他,让他用自己的翅膀去飞翔,遇到困难鼓励他战胜它,这就是真爱。其次,我们要对孩子严爱有痕,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我们父母应保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态度也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再次,要给孩子适当的惩罚教育。俗话说:没有惩
19、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一定要给孩子进行适当的科学的惩罚教育。比如:孩子最近的学习态度不是很好,就可以在他以往看电视的时段减少约定的时间,或减少零用钱,而且还要说到做到,不能有丝毫的妥协。最后,对孩子的爱要把握好“尺度”。每一个父母都会把满腔的爱心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个“度”,过分地宠爱,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在你的“爱”中“淹死”,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三)在巧妙的赞美中让孩子树立信心,抬起头来走路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要与人交往,而在此过程中,适当地赞美对方会增强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情感,也能启迪人
20、们内在的动力,使人们怀有一种积极地心态,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成人尚且如此,依赖成人评价的孩子更是如此。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强但自信心不足,他们对自己的每一点一滴进步都非常在乎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都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甚至对于学习中的孩子来说,更能唤起他们强烈的进取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其深刻的含义大家都明白要鼓励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树立信心,相信“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的愿望一定能实现”、“这点挫折算什么”假如孩子能拥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我儿子就缺少自信,所以我恰当赞美,多鼓励让孩子找回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