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1500774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篇1杨绛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们仨。知道我们仨这本书,是在杨绛先生走后。知道杨绛是在钱钟书先生走后。这时候我想起了鲁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没看此书,一直觉得我们仨写的是和朋友圈一样秀恩爱,秀家庭温暖和谐的回忆小说。书的封面是古朴的,内容也是古朴的。而最让内心感觉凄凉的却是封面背后的那句话_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完却发现,里面有温暖有恩爱,但却生生通篇是流水账,一个叙述得不行云流水的依旧是家长里短的流水账。内容平实低调得如述家长里短,邻里乡外。里面没有凄凉,没有抱怨,没有吵闹,没有哀伤,仿佛是一个食人间烟火,却没有人情五味的世界。但里面有爱情,有亲情,有道德,

2、有礼仪。更有呵护,有尊重,有思念,有担当。有家国的选择,有忠孝的抉择。杨绛的流水账又似乎是不同的,里面是豁达的,对社会的豁达,对国家的豁达,对家人的豁达,对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达。杨绛叙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顽皮的,顽皮得就是三个孩子在一起过家家,只是这个过家家过得有些认真了些,认真得一直到老,但他们一直没老过。钟书先生说,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仿佛任何大风大浪与他们无关,任政治风云变幻,我仨自岿然不动。写回忆中写夫妻恩爱者居多,而把三口浑然一体者少之又少。曾看过一个学者写道,中国几千年的稳定和道德传承来自于一个个的大家庭,那种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几代同世依旧在,但同堂几度闻

3、?小家一成立,就马不停蹄的逃离了大家,从此没了长幼卑尊,你妈是你妈,你爸是你爸,妈家是妈家,自家是自家。私有化的彻底已经延伸到了每个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独立的法人,也有了独立的道德体系。每个痴迷的无用的书呆子后面必然站着一个强人。钱钟书就是这样一个食人间烟火却不管人家烟火的书呆子,他钻进书里就不再出来。而杨绛就是站在这个书呆子后面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得了桌椅盖得了楼房的强人。强人是无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强说能的,总不能让一个更不能的书呆子去说能吧杨绛的字里行间是有钱钟书的风格的,或者说也未必逊于钱钟书的,但无论是生活多么愁苦,杨绛从没有要把钱钟书从书堆里拉出来,爱一个书呆子,就要爱让

4、呆子在书堆里呆着。道理是简单的道理,有几人参透,参透的那几个人是否又做到了呢?大家之所以成为了大家,就是无论多纷扰的事情在那里都很简单,简单得如孩子,简单得如白纸,简单得每个人都会认为很复杂。有初心,坚持初心就好。任风雨飘摇,你自不动就好。读完我们仨,就一直觉得杨绛是钱钟书后面的钱钟书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篇2我们仨读后感800字:我是怀着想了解杨绛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们仨。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则是以回忆讲述了自1935年杨绛、钱钟书夫妻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5、。读完此书,我对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杨绛先生和钱老虽是文学界的知名人士,本书真切地记录了二人却都是生活中的白痴。钱老在生活中,连个灯泡坏了,门锁坏了都修不了,打泼了牛奶还像个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们的杨绛先生也烧不出几个像样的菜。然而他们却彼此包容着。在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总觉得他只知道吃喝玩乐,其实想想他的优点还是挺多的,他除了没有钱老这样的文学才华,不会写*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钱老强多了。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热情好客,而且还会做得一手好菜。修门锁上灯泡这样的小事,从不让我操心。想到这,我觉得杨绛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应该更懂得珍惜这样的幸福才对。这应

6、该算是我第一次在大众面前秀恩爱吧!那文人秀恩爱又是怎样的呢?文人秀恩爱是让人觉得甜而不腻的。他们能在各个方面欣赏对方,如杨绛能把钱钟书的幼稚当成有趣,钱钟书能把杨绛的怕黑记在心里。两个人之间的情话更像是从偶像剧里出来的台词。钱钟书说:“从此只有死别没有生离。”“我不要儿子,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而杨绛的情话丝毫不输给钱钟书。她说:“阿圆温厚,不与人争,像钟书”,“阿圆好静,像钟书”,“阿圆胆子大,像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他们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却也能恩爱有嘉,他们秀恩爱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轻人,晒晒礼物,秀秀图,说上几句甜言蜜语,而是一种欣赏与包容。我想真正的爱情与婚姻不是作秀

7、而是暖于心的真情。如果我们也能做到处处欣赏对方,欣赏对方优点,包容彼此不足,婚姻还何谈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篇3近来我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深有感触。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时候,她与爱人在异国享受他乡的乐观;大半辈子坎坷飘摇的时候,她珍惜苦中作乐、忙里偷闲的点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亲情温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杨先生坚持在法国留学的那一年时间是她最快乐的日子,我却从阿圆来到家中之后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温馨的、踏实的情感,她每每写到女儿,必是怜惜、喜爱的自豪语气。一对可爱的父女从她的笔下跳脱纸卷,学识渊博却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脚”钱钟书,聪颖懂事却“随父造反”的

8、杨绛“平生之杰作”钱瑗。一家三口,从年轻时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后的相互依偎,他们心态平凡,只愿相聚不生离便一切满足。有爱人陪伴,有女儿承欢,这就是家,亲人离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栈,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荡着,在孤寂中充盈着。从质朴简洁的语风中走过三人的一生,历尽曲折却仅存温情。杨先生在书中写道:世间好物不牢坚,彩云易散琉璃脆。单是书中的章节名称就能够字字印证此话: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们仨。尽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读完却没有伤痛难抑、同情怜悯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羡慕不已。悲欢离合,动荡不安在她的笔下都如此顺其自然地随时光而过,甚至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更没有怨恨,没有自怜,没有委屈不

9、公。在她眼中,世间只爱侣、女儿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学问,一同“探险”,一同把玩“石子”,其乐也融融。二人的离世,令人悲恸,却不招人绝望,这般年纪的先生,一路走来总归会看淡。曾经的肝肠寸断、心如死灰,如今却是一番无阴无晴的平静述之,平淡而不贫乏的文字怀念的是从前快乐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忆自家的气息,用一颗百岁老人沉淀的心寻找至亲相会的通途,无旁人无关,不为告白与揭露,更非写与他人博取同情与围观。语气淡而情感挚,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够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阖家团圆。先生毫不矫正揉造作地缓缓道来,叫人牵肠挂肚。读一读这本书,在还来得及之时

10、,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篇4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相信很多人对围城还记忆犹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钱钟书和杨绛这对伉俪情深的佳人,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杨绛暮年的经典著作我们仨,相信很多人阅读时都会如我一般湿润了眼眶我们仨用叙述的方式讲着一家三口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话语给我们讲着故事。故事从一个走失的梦境开篇,写着古道驿站的离别,写到最后一家三口天人永隔,真正的走失了。讲述了钱钟书晚年一千多天的住院就医期间杨绛在身边陪伴的点滴,讲述了女儿离世后一位母亲锥心的痛,讲述了杨绛晚年期间一个人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钱钟书、杨绛这对夫妻是一对爱国的文化人,从来都

11、是淡薄名利,他们的女儿圆出生在英国确毅然放弃了英国国籍,跟随父母回国生活,看似大义凌然的一家人在我们仨这本书中确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挂念。我们仨的初稿并非出自杨降,而是圆o,附录中不少圆o的手稿,然而我想,最后成书多半也是妻子想在书中与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再次团聚,所以她在书中写到“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们必须感谢杨绛先生在自己92岁时带给我们这样一部作品,我们还应该感谢我们仨,让我们看了之后更加觉得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可贵,我们更应该感谢让我们在

12、他们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篇5读过人间词话的人,都会对王国维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其提出的“六不”观点,则是许多人热议的话题之一。六不,指“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而无论是哪个“不”则都是对生活的准确描述,包含的都是对素质甚至人性的考量。不管是“六不”中的哪一点,都会让我想到一个人,她的一生仿佛一首温柔绵长的歌曲,悠长而动人。杨绛在我们仨里倾诉了对家庭满满的爱意和对生活的感慨。当我读完整本书却发现,书中完全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话语,这些浓浓的情感都在每一件家庭琐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家人早年颇多的坎坷波折,人到暮年,才有了安定的

13、居所,而此时的她已不再年轻。正如她所言的那样,“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的忧虑”。而我们也同样应该知道,人间没有永远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忧虑。“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对万物来讲是如此,而对一个家庭一个人来讲更是如此。我原以为她有着那么多儿女情长,苦辣酸甜,然而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却是那么简单快乐而坚强地如流水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之路有喜有悲,就像一首有起有伏的歌曲一般,但又有多少人依然可以选择从容与淡然呢?我们要让自己的心境如这流水般不涛不逆,正如杨绛所言,“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却只身于水中不觉水流”。世间万物还有那么多的

14、惊喜未被发现,而世间万物的路也有千千万万条,杨绛却坚定的选择了淡然平静。我们仨让我感触颇多,杨绛的一生的旅途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苦旅”,而这也只是俗世眼中的苦,那些快乐、忧虑、烦躁、悲欢离合,都是她漫漫一生所经历的,而她却从这尘世中光怪陆离的生活,孕育了闪耀的钻石,在朴实无奇的尘土中,熠熠生辉。我们经常抱怨人生,但是我们更应该反省自己,我们身上缺少的是什么。是那份豁达、乐观,还是淡然、洒脱?也或许都不是吧。只是没有那份心境罢了,我们都愿去作那波涛汹涌的江河,而没有人愿去作那平静的潭水。在这一刻,我也许并未真正领悟到书中所写的那种静如止水、淡定从容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我们也应该寻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路

15、,为了我们的生活和梦想坚定地走下去,这才是我们的人生之路,这才是我们在世俗和利益的红尘中最该做的一生的追寻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篇6“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六十年间缘起缘灭,因为离合成就了一段段故事,也成就了杨绛先生的经典回忆录我们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钟书大概是记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杨绛先生云淡风轻地写下这句话,她的心里,是否也像这般云淡风轻?第一部是以杨绛常做的梦开始的,虽然篇幅只短短两页,却传达出无尽的无助与寻觅,她深深的思念着他的丈夫。“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

16、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踪影。我喊他,没人应。只有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没人应。”第二部:我们仨走散了杨绛先生说“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带着烦恼与忧虑。”丈夫、爱女纷纷病重,先生近九十的高龄,惶恐地踽踽独行在古驿道上,静静地陪伴在已无法起身的钱钟书身边。由于分身乏术,与爱女只能在梦里相见,如梦似幻,却是真实的情景再现,一家三口在梦境里诉说离情,依依惜别,互道珍重。钱媛也于1997年早春撒手先行一步。痛失爱女的杨绛先生强忍悲痛,继续艰难行走在古驿道上,陪伴着日渐衰弱已口不能言的丈夫,1998年岁末,钟书

17、去世。先生用沉淀了近百年的墨笔,一笔笔地勾勒出“我们仨”曾经美好的生活与真挚的情感,一点点地吞吐出对夫女的无尽思念。“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以平实朴华的文字记述了自1935年夫妇二人赴英留学并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丈夫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杨绛全书都在围绕一个主题“家”。他没有去评价他的生活和家庭,而是像讲故事一样述说着她最美的回忆。书的最后写到“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人生不会有像电视剧小说那样的结局,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百岁老人坚强的背影,他站在人生路上回望,心里满是凄凉和哀伤,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彷徨,仅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或许我们还没能真正去读懂书中的那种意境,或许只有用成长,用精力,用生离死别去填充,才能感受其真正的艺术魅力和其中映透出来的亲情。正如书中所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总结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