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写作背景【唐】魏征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17069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背景【唐】魏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背景【唐】魏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背景【唐】魏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背景【唐】魏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背景【唐】魏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写作背景【唐】魏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写作背景【唐】魏征课件.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导入课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唐太宗,作者介绍,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

2、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苟合取容:苟合:苟且附合;取容:取悦,讨好。苟且迎合,取悦于人。,题解,谏:规劝、劝诫。 疏: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包括奏、议、疏、表、对策。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

3、,恳切深厚。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朗读全文,正音正字,并注意句内停顿,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通假字,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词类活用,名做状貌恭而不心服 表面上名作动克终者盖寡 坚持到底,第一自然段,简析第一段的内容与写作(论证)方法。求木之长 固其根本 喻证 正反对比欲流之远 浚其泉源 居安思危 (论点) 戒奢以俭思国之安 积其德义,第二自然段,简析第二段的内容与写作(论证)方法。(史实)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取之易 守之难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殷忧之时(正反对比) 得志之后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结论) 竭诚待下 纵情傲物

4、 (喻证) 吴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词类活用,名做状貌恭而不心服 表面上名作动克终者盖寡 坚持到底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词类活用,形作名而况与明哲乎 明智的人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权居域中之大 重大的地位 尊位盖在殷忧 深重忧患的处境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人;奸恶小人简能而任之 有才能的人择善而从之 有益的意见动作名欲流之远者 河流戒奢以俭 节俭的方法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路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诚能见可欲 能引起喜爱(好)的东西,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5、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 使稳固(形、使动)欲流之远者 使远 (形、使动)必浚其泉源 使疏通(动、使动)必积其德义 使积累(动、使动)载舟覆舟 使覆(动、使动)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安 (形、使动)则思虚心以纳下 使虚 (形、使动)则思正身以黜恶 使正 (形、使动)宏兹九德 使光大(形、使动)何必劳神苦思 使劳(动、使动)意动用法乐盘游 以为乐,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判断句怨不在大,可畏惟

6、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被动句虑壅蔽。,第三自然段,用现代汉语一个词两个字概括十思的具体内容。思知足、思知止、思谦虚、思容纳、思节制、思敬终、思纳谏、思正身、思赏罚公正 将“十思”归结为五个方面(两句成对,归结为五个方面):“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虚心纳下“赏罚公正”,不任个人喜怒。 指出“十思”的核心内容及“十思”的意义所在“十思”的主要内容核心: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故这两条亦包括在“治平”的条件之内)“十思”的意义: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

7、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

8、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总结内容旨要:,作为一位政治家,魏征不仅有敏锐的眼力,还有严密深刻的思想。这也表现在本文清晰、严密的结构上。文章第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是什么”);第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为什么”);第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怎么做”)。,总结写作特点,(魏征不但敢谏,而且善谏。这一点从文章的论证方法上可见一斑)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本文所

9、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

10、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总结语言特点,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