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520309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调研报告*县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重要驿站,为大力弘扬红色传统,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要积极融入大文化旅游圈,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业搭建良好平台,给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有效载体,使红色记忆的传承有声有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力量。一、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问题近年来,*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局限。一是宣传不到位,没有精品路线。*红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将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教育作用渗透到文化、旅游、教育等建设文化强县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形不成规模,制约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有关史料的挖掘研究

2、和搜集历史文化见证的“活资料”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外对内宣传力度不大。全县红色资源点多线散,部分遗址在六坝镇、东寨镇、焦家庄镇、新城子镇等,更无品牌打造和形象塑造,因此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迫在眉睫。二是配套设施欠缺,人才素质不高。随着全域旅游的提出和新型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厕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信息不灵、公共设施落后、服务质量较低是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在专业讲解人员不足,与国家和省、市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了纪念馆的对外形象展示,人员结构急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三是开发程度低,产

3、品结构单调。*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起步晚,整体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不高,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不够突出,“红色”特征不明显。纪念馆陈列展示形式陈旧,内容单调,方式单一,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的基地教育软件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了教育活动的层次和内容。没有更高标准、更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来生动体现红色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二、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的对策建议一是整合资源,推进文化旅游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浅显的、空洞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难以创造完整价值链的文化。以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挖掘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把零散的红色

4、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建立保护与利用体系。*红色文化资源多且分布广,应该在红色文化建设中考虑到旅游景区建设问题,把红色文化资源与旖旎风光更好的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主题线路,大规模、高层次实施市场营销。同时,要深入挖掘丝路文化、红色文化、长城文化内涵潜力,打造御山峡圣容寺景区,形成览汉明长城、观圣容瑞像、逛字灯阵、赏万亩葵花、游车辘沟石林的精品旅游线路,把红色文化游与自然生态游、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贯穿红色主旋律、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新品牌。二是盘活资源,唱响红色文化品牌。应立足县情,独辟蹊径,将红色文化融入全县文化品牌的包装,开发配套的系

5、列产品,开办红色旅游“套餐”专线,进一步盘活现有资源,使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通过“把专家请进来”“从业人员走出去”的方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素质,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建立健全公开、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招商手段,引进省内外客商来*投资红色旅游开发,*也要积极与周边县市合作,加强区域规划上的整合、营销上的联合、宣传上的合作,突出红色旅游主题形象,让红色文化品牌唱响*。三是打造精品,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树立精品意识,多创作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从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心,为建设红色文化强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挖掘西路军珍贵文物、书画作品、图文资料记载等珍藏资源,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编纂出版了反映红西路军廛战*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媒体的集中报道、重点市场的促销、节庆活动的举办、旅游网站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