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专题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21293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8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法专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民法专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民法专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民法专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民法专题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法专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专题ppt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 法 学,(上)4 主讲人: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朱建农 副教授 律师,第二编 物权法 第六章 物权法概述,第一节 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一、物权的概念 1、定义: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利益的排他的权利。,2、物权的性质和特征: (1)物权为绝对权(对世权); (2)物权为支配权; (3)物权的客体原则上是有体物; (4)物权的客体具有特定性、独立性、现在性; (5)物权为排他性权利。,二、物权的效力 1、所谓物权的效力:物权是支配特定物的排他权利,这种对物的支配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物权人在行使支配权的过程中与他人发生具体的关系时,权利人可以向他人主张的权利,即为物权的效

2、力。包括优先权、追及权和物上请求权三个方面。,2、优先权:即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当债权的标的物上成立物权时,物权具有优先性。 3、追及权:物权的标的物无论辗转落入谁人之手,物权人均可追及至物之所在而主张自己的权利。 4、物上请求权:是指当权利人对物的支配受到妨碍时,基于其物权而产生的,以回复对物的圆满支配状态为内容的请求权。,关于物上请求权的性质: A、物上请求权是基于物权产生的,因此与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同,只有当物权存在时,物上请求权才能产生,物权消灭时,物上请求权也不能产生。 B、物上请求权的产生以物权人的支配权受到妨碍为条件,其目的在于回复物权的圆满支配状态。 C、物上请求权获得满足时,

3、物权回复圆满状态,而债权的请求权获得满足时,债权消灭。,物上请求权的种类: A、物上返还请求权;(物权法第34条) B、妨害排除请求权;(物权法第35条) C、妨害防止请求权(我国物权法称为消除危险请求权);(物权法第35条) D、恢复原状请求权;(物权法第36条) E、修理、重作、更换请求权。(物权法第36条),买卖合同,胡先生(出卖人,债务人),孙先生 (买受人,债权人)(所有权人),高先生(买受人,债权人),付款,买卖合同,交付,能否请求返还?,图示1,关于物权效力的几个例证:,刘先生 (贷与人)(抵押权人),吴先生(所有权人)(抵押人),赵先生(借用人),借款合同,陆先生(买受人)(善

4、意占有人),抵押,买卖合同,交付,是否能主张抵押权?,图示2,三、物权的分类 1、自物权和他物权(完全物权和定限物权); 2、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对他物权的再分类); 3、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 4、主物权和从物权; 5、本权和占有。,物权法的体系,物权法,占有,物权,完全物权所有权,定限物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动产质权,权利质权,第二节 物权法的原则 一、物权法定原则 1、基本含义: (1)物权的种类依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在法定以外创设新的物权类型; (2)物权的内容依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改变各种物权的法定内容和效

5、力。 2、理由: (1)便于物权的公示; (2)有利于交易的迅捷和安全。,二、公示原则 1、基本含义:物权在发生变动时,必须以一定方式予以公示,以表现其变动,才能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 2、公示方法: (1)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登记; (2)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交付。 3、例外:对抗效力,动产交付的方式: A、现实交付:即对动产的直接占有的转移; B、简易交付:受让人在受让动产权利之前已经占有动产的,当事人之间成立转移动产权利的合意时,动产视为交付,即以转让动产权利的意思代替交付; C、占有改定:受让人在受让动产后,让与人需继续占有动产的,在当事人之间达成转移动产的合意,以代替现实交付,使受让

6、人取得间接占有; D、指示交付:即返还请求权的转让。当动产为第三人占有时,转让人将其享有的对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转让给受让人时,以代替现实交付。,关于登记和交付之效力的立法主义: A、登记生效主义:不动产登记和动产交付作为物权变动的绝对要件,当事人之间达成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后,如果没有履行登记和交付手续,即使在当事人之间也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德国民法采此立法主义; B、登记对抗主义:不动产变动经登记,动产变动经交付后,仅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未经登记,不影响当事人之间物权变动的效力的发生。日本民法采用此立法主义。 中国物权法第158条规定: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

7、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三、公信原则 1、含义:物权变动经公示后,即使其公示的权利与真实的权利状态不一致,因善意信赖该公示方法所表示的物权而与权利人进行交易的第三人,也应受到与真实权利进行的交易相同的保护。 2、功能:确保公示方法的效力,保护第三人利益。 3、公信原则与公示原则的关系:公示原则强调物权变动以公示为必要条件,而公信原则强调公示方法为在一定条件下公示方法对物权变动效力的充分条件,以保障第三人的交易安全。,第三节 物权的变动 一、物权行为 1、概念:物权行为是德国民法上的概念,是指以直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和内容的法律行为。 2、特点: (1)物权行为以

8、物权变动意思表示为要素; (2)物权行为以直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和内容; (3)物权行为的标的为特定物、独立物、现在物; (4)物权行为以处分人对物有处分权为有效要件; (5)以登记或交付为物权行为成立的形式要件。,二、物权行为独立和无因原则 3、物权行为独立原则:是指在买卖等交易中,买卖、赠与、互易等合同为债权合同,仅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效力,当事人为履行合同所确定的义务,转移所有权或其他权利时,尚需完成一个独立与买卖、赠与、互易合同的物权行为。前者为后者的原因行为。 4、物权行为无因原则:是指在买卖、互易、赠与等交易中,当事人为履行债务而实施的转移物权的行为,其效力独立于其原因行为,即使原因

9、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转移所有权的行为仍可有效。,三、物权的得丧变更 1、物权的取得:对于特定主体而言,即为物权的发生。 (1)原始取得:是指不依赖于他人的权利而依法独立取得物权。 主要方式:生产、先占、收益、添附、善意取得、时效取得、绝卖等。,(2)继受取得:是指基于他人的权利而取得物权。又分为两种:设定的继受取得、转移的继受取得。 主要方式: A、设定的继受取得:他物权的设定; B、转移的继受取得:法律行为、继承、法人合并等。,2、物权的消灭:是指对于特定主体而言,物权不复存在。包括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 (1)绝对消灭:是指一项特定的物权绝对地不再存在。如标的物消灭导致物权的绝对消灭;

10、混同导致他物权消灭; (2)相对消灭:是指对于特定主体而言,物权消灭,但对于另一主体而言,物权产生,即物权的转移。,第七章 关于所有权的问题,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 1、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建筑物的所有权人即业主对于一幢建筑物中自己专有的部分的单纯所有权、对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以及因共有关系而产生的成员权的结合。 2、性质:是一种具有复合性的独立的不动产所有权。,二、特征 1、复合性:区分所有权的内部由专有所有权、共用部分的持分权(共有权)以及因共有关系而产生的成员权构成; 2、专有所有权的主导性:区分所有权所包含的三项内容中,专有所有权具有主导性。表现为: (1)区

11、分所有权人取得专有所有权,意味着取得了共有部分的持分权以及成员权; (2)专有所有权的大小决定共有部分持分权和成员权的大小; (3)区分所有权的登记,仅登记专有所有权,而共有部分持分权和成员权不单独登记。,3、一体性:区分所有权的三项内容相互结合成一体,而不可分离,任何一项内容均不得单独处分;同一建筑物,不能既设定区分所有权,又设定一般共有权,否则在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上将发生混乱。 4、登记公示性:区分所有权须经公示而成立; 5、主体身份的多重性:区分所有权人既为专有部分的所有权人,又是共有部分的持分权人和共用部分的成员权人。,三、建筑物内各项权利的归属 1、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归业主共有,但城镇

12、公共道路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 2、规划区内的停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之间的买卖、附赠及租赁合同约定。这些车位、车库首先应满足业主的需要。,第二节 不动产相邻关系,一、相邻关系的概念 1、相邻关系也称相邻权,是指相邻接的不动产权利人之间因一方的自由支配力与他方的自由排他力相互冲突时,为调和其冲突,以谋求共同利益,依法律之直接规定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性质: (1)相邻关系是所有权的限制和扩张; (2)相邻关系是一种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因而与地役权的约定不同; (3)相

13、邻权与不动产所有权和其他权利同命运,不得单独抛弃,也不因时效而消灭。,二、不动产相邻关系的内容 1、邻地损害的防免: (1)不可量物及类似物的侵入; (2)流体固体的侵入; (3)邻地地基摇动或其他危险的防免; (4)工作物危险的预防。 2、关于水的相邻关系:地下水、排水、流水使用; 3、邻地使用的相邻关系:管线安置权、邻地通行权、邻地使用权; 4、越界建筑; 5、越界竹木根枝和越界自落果实的归属; 6、渔樵权和逸失物取回权。,三、处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 1、有利生产和方便生活原则; 2、团结互助、公平合理原则; 3、尊重历史和习惯原则。,第三节 共有 一、共有的定义和性质 1、概念:共有是指

14、两个以上主体对同一项财产共享所有权。 2、共有与一物一权原则:共有不违反一物一权的原则。 3、性质和特征: (1)共有是多数主体的所有权,与单独所有权不同; (2)共有的客体为一项统一的财产,各共有人的权利及于共有物全部; (3)共有的内容是各共有人对共有物共享权利,共担义务; (4)共有关系是所有权的联合形式,而不是一种所有权的类型。,二、共有制度的历史发展 1、大陆法系民法学关于所有权分割的理论: (1)所有权的质的分割说:认为所有权的权能可以与所有权人相分离而形成他物权; (2)所有权的量的分割说:认为共有是所有权在各个共有人之间的平行分割,每个共有人的权利只有量的大小区别,而没有质的区

15、别。,2、大陆法系民法上共有制度的历史: (1)总有:为日耳曼村落共同体的制度。其团体成员分别对财产享有使用、收益权,其管理权和处分权属于团体总会,各成员不得请求分割共有物,成员离开团体时,其权利也随之消灭。 (2)共有:为罗马法上的制度。其对所有权的分割是一种量的分割,分割后个人的权利性质不变,各共有人对共有物有收益权能,有各自的应有份额,可请求分割和转让应有份额。而共有中的“互有”关系,共有人不得请求份割共有物,如不动产。 (3)合有:是德国民法上的制度,介于总有与共有之间,以共同关系为基础,各共有人虽有应有份额,但不得请求分割,也不得自由处分。,三、我国民法上的共同共有制度 1、共同共有

16、:即依据一定原因成立共同关系的数人,及于共同关系,而共享一物的所有权。 (1)特征: A、不分份额,不得请求分割; B、以一定的共同关系为基础; C、各共有人享有平等权利,承担平等义务。 (2)种类: A、夫妻共同关系; B、家庭共同关系; C、合伙关系; D、未分割遗产。,2、按份共有:各共有人依照确定的份额,共同对一物享有所有权。 (1)特征: A、各共有人对共有物存在一定的应有部分; B、共有人的权利及于共有物全体; C、按份共有的成立具有任意性; D、共有人的应有部分可以自由处分,并可请求分割; E、各共有人的权利在性质上完全相同,各人的权利分割只是量的分割。,(2)效力: A、对内效

17、力:按比例的利用权、分割请求权、优先购买权、应有部分的处分权、独立的对共有物的保存权、协同的改良和管理权。 B、对外效力:独立的对第三人的物上请求权、对外连带的赔偿责任。,第八章 定限物权,第一节 用益物权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 1、用益物权是为使用收益目的而在他人物上设定的定限物权。 2、特征: (1)以不动产为标的; (2)在他人不动产上设定; (3)为使用、收益目的而设定; (4)具有处分的效力。,二、用益物权与不动产的债权利用权 1、土地利用的二元体系:物权的利用和债权的利用。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为类型强制及内容固定,后者为类型及内容自由。 2、我国民法上的土地租赁制度:依照我国民法,土

18、地一级市场上不存在租赁交易,建设用地的租赁必须随着房屋一并实施,农地的租赁必须由承包经营权人作为出租人。(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条第四款:“本法所称房地产交易,包括房地产转让、房地产抵押和房屋租赁。”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第四款:“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三、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基本制度 1、效力:在土地上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期限在法定限度内约定; 2、权利标的:地表、地上、地下; 3、设立方式:出让、划拨; 4、权利取得时间:登记时取得;

19、5、权利公示方式:登记和颁发证书; 6、流转方式: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抵押; 7、建筑物、构筑物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可分原则; 8、权利转移方式:登记。但未规定登记究竟是权利的成立要件抑或对抗要件,故应认为是成立要件。,四、土地承包经营权 1、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以种植、养殖、畜牧等农业目的,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农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2、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人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为家庭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土地的权利不得被剥夺和非法限制。 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合同成立取得,登记对抗。承包经营权

20、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并登记造册。,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耕地为三十年,草地为三十至五十年,林地为三十至七十年。期满后由原承包人继续承包。 5、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以转让、互换、转包、入股、出租等方式流转。受让人应当是承包农户或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或个人。同等条件下,本集体成员享有优先受让权。受让方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6、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应当事先向发包方提出申请并经发包方同意,其他形式的流转,应当向发包方备案。,五、地役权的有关问题 1、意义:地役权是指为自己土地使用的便利,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

21、2、性质:从物权,地役权在成立、转移上,均从属于地役权人对自己土地的权利,他物权设立时,他物权人继受地役权。 3、地役权的成立:地役权合同,登记仅为对抗要件。 4、地役权的期限不得超过需役地和供役地上的物权存续期限。,5、地役权的分类: (1)积极地役权和消极地役权;前者为地役权人可以在供役地上为积极行为的地役权,后者为限制供役地人为积极行为的地役权; (2)持续地役权和非持续地役权:前者是指行使地役权无需每次有权利人的行为的地役权,后者是指地役权的行使每次需有权利人的行为的地役权; (3)表现地役权和非表现地役权:前者指依据外部表征可以辨别的地役权,后者指不能依外部表征辨明的地役权,如地下排

22、水地役权、瞭望地役权。,6、地役权的不可分性: (1)需役地为共有时,共有人不得仅为自己的应有份额设定地役权; (2)供役地为共有时,共有人不得仅在自己的应有份额上设定地役权; (3)需役地分割后,地役权为分割后的各部分的便利而继续存在; (4)供役地分割后,地役权在分割后的各部分上继续存在; (5)需役地为共有时,部分共有人抛弃地役权的,不影响地役权的存在; (6)需役地或供役地部分灭失的,不影响地役权在尚存土地上存在;,第二节 担保物权 一、担保物权的意义 1、担保物权的概念:担保物权是指以担保债权利益的实现为目的而设定的他物权。 2、特征: (1)他物权; (2)以担保债权利益的实现而设

23、定。,3、性质: (1)从属性:担保物权从属于债权。表现在成立(相对的)、存续、转移、消灭上的从属性; (2)不可分性:债权部分消灭、分割转移、担保物部分灭失或增加、担保物价值增减,不影响担保物全部对剩余债权的担保关系; (3)物上代位性:因担保物灭失毁损而取得的赔偿金、保险金以及其他补偿金,债权人可以就此优先受偿。,二、担保物权的其他问题 1、担保物权的标的范围:担保物权的标的范围,包括担保物及其从物、孳息、添附、代位物。但抵押权人实行抵押权而扣押抵押物后的孳息,只有在抵押权人通知应当清偿法定孳息的义务人时才作为抵押权的标的。 2、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主债权、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存和

24、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三、抵押权 1、抵押权的成立: (1)抵押合同; (2)登记:抵押权设定的登记,采用分别主义,即按照不同的抵押物,分别规定登记的不同效力。 2、抵押权的顺位(一物上并存抵押权): (1)抵押权已登记的,按登记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债权比例清偿; (2)抵押权有已登记,有未登记的,已登记的优先受偿; (3)抵押权均未登记的,按债权比例清偿。,3、最高额抵押权: (1)抵押人为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债权设定抵押权,债权不能实现时,债权人有权在约定的最高债权限额内,就抵押物行使优先受偿权。 (2)特征: A、为将来发生的债权提供担保; B、担保债权数额

25、的不确定性; C、担保债权数额的限定性; D、债权发生的连续性; E、特别约定性。,(3)最高额抵押权合同的约定内容: A、债权发生的原因; B、决算期; C、担保债权的最高限额。 (4)最高额抵押的其他问题: A、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数额确定前,非经抵押人同意,抵押权不得转让; B、抵押当事人之间约定变更主合同债务关系以及担保的最高限额的,不得损害顺序在后的抵押权人的利益; C、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不包括抵押物因保全或执行程序而被查封后,或债务人、抵押人破产后所发生债权。,四、质权 1、质权的意义:债权人因担保债权的实现而占有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的质物,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对质物变价并优先

26、受偿的权利。 2、质权的种类: (1)动产质权; (2)权利质权。,3、动产质权的转质: (1)转质的概念:是指质权人在质权存续期间,为了对自己的债务提供担保,而将质物向第三人转移占有,从而在该质物上设定新的质权。 (2)转质的种类:承诺转质、责任转质。 (3)承诺转质是指质权人经出质人同意,为了担保自己的债务,而将质物转移占有于第三人,并在质物上设定新的质权。我国物权法对承诺转质没有规定,应适用合同自由原则而予以承认。,(4)责任转质是指在质权存续期间,质权人未经出质人同意,而以自己的责任将质物转质于第三人,从而使第三人取得质权。 物权法第217条:质权人在质权存续期间,未经出质人同意转质,

27、造成质押财产毁损、灭失的,应当向出质人承担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第94条第二款:质权人在质权存续期间,未经出质人同意,为担保自己的债务,在其所占有的质物上为第三人设定质权的无效。质权人对因转质而发生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现行物权法的规定实际上对责任转质是承认的。,3、权利质权的有关问题: (1)权利质权是指以所有权以外的可以转让的权利为标的而设定的质权。 (2)标的种类:票据、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基金份额、股权、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应收账款等。 (3)标的的提存:以票据、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其兑现期先于债权到期

28、日的,质权人可以兑现或提货,并将兑现的金额或提取的货物提存,并与出质人协议提存或提前清偿债务。,五、留置权 1、概念:留置权是指债权人依据一定法律关系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对其动产予以留置,并对该动产予以变价并优先受偿的权利。 2、特征: (1)留置权的客体以债务人的动产为限; (2)留置权的成立须具备法定条件: A、债权已到期; B、留置的动产与债权有牵连关系; C、债权人对该动产的占有非因侵权所致。 (3)留置权是债权到期时留置债务人动产的权利; (4)留置权为法定担保物权。,3、留置权的效力: (1)留置物的范围: A、从物:以债权人已占有者为限; B、孳息:

29、以债权人占有留置物后产生者为限; C、代位物。 (2)权利义务: A、占有权:留置物为不可分时,可留置全部占有的动产; B、必要费用的偿还请求权; C、孳息收取权; D、变价和优先受偿权。 E、保管义务、返还义务。 4、留置权的实行:(自学),实行登记成立主义的抵押物(物权法第187条): 1、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2、建设用地使用权; 3、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4、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实行登记对抗主义的抵押物(物权法第188条): 1、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2、交通运输工具; 3、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 但以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抵押时,其登记究竟具有何种意义,法律未明确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