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21757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政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财政政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财政政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财政政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财政政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政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政策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7章 财政政策,Main contents: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应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2,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一、财政政策的含义 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活动、处理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它涉及整个财政活动领域,体现了政府财政活动的取向和行为规范。狭义:是政府为了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目标,对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的准则和措施的总和。,.,3,对财政政策的理解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政策主体即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的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由于各国的财政体制不同,中

2、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财政政策方面的权力划分亦有所区别。(二)政策客体即财政政策所要调节的对象。如前所述,财政政策可以直接调节总需求,对总供给的调节则是间接的。,.,4,(三)财政政策的目标即目的,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一致的。概括来讲,是通过追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四)财政政策的手段即实现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公债、等收入工具、财政投资、补贴等支出工具和预算政策等。,.,5,二、财政政策目标 与宏观调控的目标相一致,分层次的。从短期看,通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节,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从中长期看,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收入分配方面

3、的矛盾,促进公平目标的实现。从长期看,通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国财政政策目标体系包括: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相对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收入的公平分配、资源的合理配置等。,.,6,(一)经济稳定增长概念:指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条件相适应,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状态。基本目标。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二者相辅相成,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又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内容。使经济稳定增长,实质就是“熨平”经济周期,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二)物价相对稳定概念: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用物价指数来衡量,各个时期大体保持不变,是相对稳定,价格波动的幅度较

4、小。说明社会供求总量基本是相互适应的,经济运行也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反之,如果某一时期物价总水平急剧波动,大幅度上涨不停,说明出现了通货膨胀,它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降低,经济发展处于膨胀或过热的状态。如果物价总指数大幅度下跌不止,说明发生了通货紧缩,它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增加,经济运行处于萧条和不景气的状态。两种情况都说明商品供求之间出现了失衡。一般认为:5%内,.,7,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对经济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1、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依靠工资和其他固定收入的人群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债权人遭受损失纳税人的税负随着物价水平的升高产生“档次爬升”现象由于不同商品的价格上涨速度并不一致

5、,使不同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而扭曲资源配置,降低整个经济的效率。-大敌2、通货紧缩:严重挫伤经营者的信心;抑制企业的投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 所以,客观上要求政府利用财政分配与总供求的内在联系,既要防通胀,又要防通缩。5%内较合适的。,.,8,(三)充分就业 概念: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接受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较低的失业率,一般23%,美国5%。 失业率:未被雇佣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率。代价:劳动力资源造成浪费,致使社会生产量下降;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剧社会动荡。高失业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高犯罪率、高离婚率、高死亡率以及其他各种社会骚乱。 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6、。所以,控制失业率应该是政府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9,(四)国际收支平衡1、国际收支:指一国与世界其他各国间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它不仅反映其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而且还反映出该国的经济稳定程度,是现代开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国际收支平衡表内容:经常性项目、资本性项目、统计误差和官方储备四部分。平衡表中,借方表示外国对本国货币或外汇持有额的索取权增加,主要由进口和资本外流所引起;贷方表示本国对外国的本国货币或其他货币持有额的索取权增加,主要由出口和资本流入所引起。如贷方大于借方,为顺差,表明本国对外国的索取权净增加,从而加强了本国的储备地位;如借大于贷,为逆差,表明外国对本国

7、储备的索取权增加,从而加重了对本国储备的压力。而借贷绝对相等几乎是不存在的。 政府宏观调控关注:长期赤字会导致国际储备不断减少,本币地位不断降低;国家被迫大量举借外债,利息的偿付导致本国资源的大量流出,不仅进一步恶化国际收支,而且还会削弱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程度日益增大,因此,财政的宏观调控活动必须对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予以关注。,.,10,(五)收入公平分配市场机制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调节,是以其为社会提供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准的。受竞争条件、就业机会、劳动能力及财产占有量等因素的

8、影响,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收入分配体现效率、难以兼顾公平。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有碍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调节市场分配结果的重要手段,自然应当将公平分配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调节都可以使收入分配向均等化的方向发展。不过,财政调控的目的,弥补市场分配的缺陷和不足,防止收入差距拉大。,.,11,(六)资源合理配置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是个总量问题,而资源配置是个结构问题。社会总供求平衡了,但如果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存在重大比例失调,仍会破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资源配置合理化要求: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二是资源必须

9、分配给生产能力最强的产业。 事实上,社会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即资源合理配置。2、财政参与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环节,但也会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如垄断等,而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制定和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过程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规范,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宏观调控目标。,.,12,上述六个目标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但是在一个既定时期内,财政政策是不可能同时实现这六个目标的,只能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目标作为一定时期财政政策要达到的主要目标。,.,13,三、财政政策工具萨缪尔森对

10、政策工具的定义:指一个处于政府控制之下的、能够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财政政策工具也是各种财政变量的集合,它具体包括预算、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三个方面。(一)政府预算类政策工具 政府预算:是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全面反映着国家财政收支的规模和平衡状态,是财政手段运用结果的综合反映。 1、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预算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收支规模的变动及其平衡状态,以有效地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14,(1)收入:预算通过对国民收入的集中性分配与再分配,可以决定民间部门的可支配收入规模;(2)支出:决定政府的生产性投资规模和消费总额,可以影响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量,从而对整

11、个社会的总需求以及总供应关系产生重大影响;(3)收支差额,三种类型:赤字预算:体现的是一种扩张性政策,在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通过对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扩张总需求,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盈余预算:体现的是一种紧缩政策,在需求过旺时可以起到抑制总需求的效果;平衡预算:是一种维持性政策,在社会总量大致平衡时可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15,2、调节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增加对某个部门预算支出,就能相应地促进这个部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而减少对某个部门的预算支出,则这个部门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国家预算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关系极大。一般来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越高

12、,国家预算调控力度就越大。,.,16,(二)财政支出类政策工具 1购买性支出政策工具 购买性支出:政府用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方面的支出,包括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其规模和结构不仅能够直接影响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而且能够间接影响总供给的规模和结构。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对就业水平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为公务人员加薪,则能够直接带动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通过乘数效应,有效推动国民收入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政府的投资和消费也是平抑经济周期的有效手段。在经济繁荣时期,利用购买性支出的缩减可以为过热的经济“降温”,在萧条时期,政府扩大购买性支出则可能起到雪里送炭的效果。,.,17,2转移性支出政策工具

13、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单方向的、无偿的流动。包括资金的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横向转移主要包括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的增减有着与增减税收相反的调节效果。对居民个人的补贴可以直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对企业的补贴则可直接增加其投资需求,而且财政贴息还可以带动庞大的社会资金转化为现实的投资需求,因此它不但影响社会需求而且调节社会供给,所以是反经济周期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政策工具。社会保障支出则是低收入和无收入人群的“保护伞”,在他们遭受年老、失业、疾病、各种不可抗拒的灾害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转移性支出对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也能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由于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

14、性支出政策有着不同的支出内容,它们的调节作用又存在着差别,这就要求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组合的支出政策,而且还要考虑和税收政策紧密配合,才能提高财政政策的调节效果。,.,18,(三)财政收入类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税收和公债政策工具。1税收政策工具 可用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收入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目标。作为主要的财政变量,税收对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看,增加税收将相应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使资源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两部门配置,从而抑制社会需求;反之,则对社会需求产生相反的影响。国家征税会引起纳税人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产生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从

15、相对价格及经济利益的变动方面影响纳税人的经济行为选择。所以,通过税收制度的确立和调整可引导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收入公平分配的角度看,通过设置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及消费税等税种,对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进行调节,促进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公平。从稳定经济的角度看,经济稳定增长是以社会总供求大体均衡为基本前提的。在社会需求膨胀、供给相对不足、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时,增加税收可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相应地降低纳税人收入的增长幅度,起到收缩社会需求,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的效应;反之则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19,2公债政策工具公债是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最初:公债只是弥补财政

16、赤字;现代:已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作为国家信用的筹资手段,公债的发行的作用:在社会需求不足时,将社会闲置资源调动起来,进行公共投资,从而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在社会需求膨胀,经济发展过热时,增加政府对社会需求的控制程度,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公债还能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需求总量的有效手段;政府外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平衡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是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替代的。,.,20,四、财政政策的类型(一)按照调节作用层次分类,分为宏观和微观财政政策。1、宏观财政政策:即通过税收、财政支出等政策工具的变化来调整整个国民经济需求和供给的总量,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侧重

17、于对经济总量的控制,也被称为总量调控的财政政策。2、微观财政政策:通过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解决其财政激励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的财政政策。侧重于资源的配置和收入分配目标,在一定的税收和支出总量的前提下,通过税制要素、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补贴的变化来影响相对价格,进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再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解决产业结构的失衡、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及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不公平问题。因此,被称为结构性的财政政策。 并无准确的划分。,.,21,(二)按作用机制,分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指财政制度内部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而自动发生稳定作用而无须政府采

18、取干预行动的功能,所以又被称为“自动稳定器”、 “内在稳定器”或“非选择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的自动稳定性和政府转移性支出的自动稳定性来表现。(1)税收的自动稳定作用。假设征收累进所得税:当经济处于繁荣或通胀时,纳税人收入增加了,税率的档次随纳税人收入增加而提高,所得税税额相应增加,对社会需求和通货膨胀有一定抑制作用税收自动抑制的功能。在经济处于衰退时期,人们收入下降,边际税率亦会往下降,税收自动减少,如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就会产生预算赤字,这种赤字会“自动”产生一种力量,对社会需求产生维持或相对扩大的作用,以防止需求的过度萎缩。,.,22,(2)政府转移性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政府对个人的

19、转移支付是最普遍的自动稳定器,例失业金。转移支付水平一般与社会成员的收入呈反向关联,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或通货膨胀时,人们收入水平上升,进入社会保障范围的人数越少,社会保障支付的数额自动减少,以转移支付形式形成的社会需求相应减少;反之,则相应增加。这样,政府转移支付机制随着经济发展的兴衰自动增减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数额,也可以产生自动调节社会需求,抑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作用。自动稳定器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转的第一条防线,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部分地减小商业周期的波动,但是却不能百分之百地扫除这种扰动的影响。,.,23,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而主动采取的财政收

20、、支变动的政策措施。是政府逆经济运行态势所采取的财政措施:当失业持续增加、总需求不足、收入水平下降时,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收增支,以刺激总需求,解决经济衰退问题;在经济繁荣、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时,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增收减支,以抑制总需求,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有意识干预。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1)“汲水政策”,就是模仿水泵抽水的原理,如果水泵里缺水就不能将地下水吸到地面上来,需要注入少许引水,以恢复其抽取地下水的能力。特点: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是以资本主义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政策;其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活跃民间投资的手段。财政支出规模有限,

21、不能进行超额支出,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它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24,(2)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运行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因素,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的措施抑制和减少民间的过剩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期,为了减少通货紧缩因素,政府又必须通过增支减收的措施来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以达到减小经济波动的目的。,.,25,(3)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关系:相同点;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经济的政策;不同点: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

22、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26,(三)按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1)概念: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或“松”的财政政策。它是指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使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

23、以至平衡;如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就是平衡的,那么该政策就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2)载体:主要有减税、增加财政支出规模和发行公债。通过减税等措施,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流通中总的货币购买力,达到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目的;而增加政府支出规模可以提升政府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增加流通中的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可能提供的资源条件相适应。增加政府支出规模一般表现为当年政府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形成财政赤字;其结果实质上是政府当年所支配的国民收入超过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得部分,并通过这种超额分配的办法来提升政府渠道的购买能力,来弥补社会需求小于社会供给的缺口,达到启动闲置

24、资源、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发行公债可以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动员社会闲置资金,使其转化为现实的支付手段,扩大现实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显然,扩张性财政政策适用于社会需求不足、供给相对过剩的条件下使用。,.,27,2紧缩性财政政策(1)概念:又称盈余性财政政策或“紧”的财政政策。它是指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使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利用财政盈余抑制社会总需求,以平衡社会总供求缺口,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已出现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如果总供求原来就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2)载体:主要有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规模

25、。增加税收:可以减少民间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流通中总的货币购买力,达到降低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减少财政支出:可以降低政府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减少流通中的购买力,抑制社会总需求,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可能提供的资源条件相适应。形成财政盈余,这种财政盈余所代表的社会需求从社会总需求中扣留下来,从而使当年的社会总需求增长低于总供给增长,以缓解社会需求膨胀的压力,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无论是增税还是减支,都具有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效应。显然,紧缩性财政政策适用于社会总需求膨胀、社会供给相对不足,经济增长趋于过热的条件下实施。在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时,也应把握好政策紧缩的尺度,避免紧缩过度引起供给急剧下降

26、,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28,3中性财政政策概念:是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使预算收支大体均等,以保持社会总供求同步增长,维持社会供求基本平衡的政策。在中性财政政策下,财政收支规模及其增长速度,使其在数量上基本一致,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对社会总供求关系只起维持作用而不起调节作用。因此,它适用于社会总供求处于基本平衡状态的经济条件下实施。,.,29,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应,财政政策效应: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以及社会经济各方面对此政策的相应反应。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具体包

27、括以下几个方面:,.,30,一、“内在稳定器”效应“内在稳定器”:指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内在调节机制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一)累进的所得税制 累进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31,(二)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计划是普遍的自动

28、稳定器。在健全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下,各种对个人的社会福利支出,一般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需求的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自动增加,这有助于阻止需求的萎缩,从而促使经济趋于稳定。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很多人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内在稳定器”效应的两个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32,二、乘数效应 财政政策的乘

29、数效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乘数效应、挤出效应、货币效应。乘数效应主要包括公共支出乘数效应、税收乘数效应和预算平衡乘数效应。(一)政府支出乘数效应政府支出乘数:反映财政支出的增减变化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GDP)增减变化的程度。公式:Kg=1/(1一C)其中:Kg为政府支出乘数,C为边际消费倾向。,.,33,政府的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这两者的支出乘数是不一样的。购买性支出直接消耗资源,形成当期的消费和投资。当政府的某一个部门的购买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其他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

30、递增。转移性支出到了居民或企业手中后,一部分转为储蓄,因此转移性支出的乘数要比购买性支出的乘数小。当政府采用减税和增加支出两项政策并举时,一方面税收乘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支出乘数的效果叠加在税收乘数上,可能会产生“放大”效应,即国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会远远大于单独采用税收或支出政策对国民收入拉动的幅度。但无论是税收乘数还是政府支出乘数,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政府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并举,则又可能会产生“微缩”效应,即国民收入会以更大幅度减少。,.,34,(二)税收乘数效应概念: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

31、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三)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概念:指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用公式表示:Kb= =yG =yT其中,Kb为平衡预算乘数; Y为国民收入增量;G为政府支出增量; T为税收增量。这意味着即使政府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效应

32、。当存在紧缩缺口时,平衡预算通过乘数能起到反紧缩、扩大就业、提高国民收入的作用;当存在膨胀缺口时,平衡预算通过乘数可起到引起或加剧通货膨胀的作用。,.,35,三、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具体情况:第一,通过出售债券增加支出时的挤出效应。出售政府债券为其支出筹资,使市场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第二,通过增加税收增加支出时的挤出效应。增加税收为其支出筹资,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

33、消费倾向大,则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多。第三,充分就业时增加支出的挤出效应。充分就业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引起挤出效应。第四,支出增加对私人预期的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即私人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报悲观态度,从而减少投资。第五,固定汇率制时的挤出效应。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36,四、货币效应 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主要体现在政府支出和公债政策两方面。首先,从政府支出角度看,不论是购买性支出,还是转移性支出,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

34、定规模的购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产生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其次,从公债政策角度看,由于财政政策措施可能产生赤字,而弥补赤字主要依靠发行公债。如果政府所发行国债的承债主体是中央银行,实质上就是增加了货币供应量,极易出现通货膨胀;如果政府所发行国债的承债主体是商业银行,而且将其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由于货币乘数作用的存在,同样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37,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概念1、概念: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2、组成: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35、。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进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38,3、分类:扩张性货币政策:指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运行过程中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刺激总需求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指货币供应量小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其主要功能是抑制总需求增加;中性货币政策:指货币供应量大体上与经济运行过程中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保持平衡,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状况不产生影响。 传统: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 市场经济体制: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杠杆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39,(二)货币政策目标1保持本国货币稳定一国货币

36、币值稳定,意味着物价稳定,从而构成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基础首要目标。2经济增长使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中,不出现大起大落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目标。3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对外经济交易和往来中,维持一种收支大体均衡的状态。它可以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也能影响其物价水平,还会间接地影响到就业水平,所以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那些开放型的国家更是如此。,.,40,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也有矛盾: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

37、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币值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41,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顺差时,货币供应量呈增加趋势;逆差时,货币供应量将减少。,.,42,(三)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有三个

38、: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要将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率缴存中央银行,这里所说的“一定比率”实际上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自然就会增加,而用于放贷的资金相应减少,实际上就减少了货币供应量,从而对经济产生收缩的作用;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的作用。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各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和利润,因而效果非常猛烈,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并不经常使用。,.,43,2再贴现率概念: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时候使用的利率。当商业银行面临资金不足时,可以用手中

39、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实际上就是向中央银行申请的一种再贷款。当然这种再贷款并不是无偿的,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所支付的利息比率就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通过调高和调低贴现率的方法,可以控制商业银行能够用于放贷的资金量。如果中央银行调高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就会增大,从而迫使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进而紧缩企业借款需求,减少贷款数量和货币供应量;反之,则会刺激扩大贷款和货币供应规模。,.,44,3公开市场业务概念: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性行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中央银行买进证券,相应的就向市场注入了货币,这样一方面刺激证券的需求,提高证券的价

40、格,鼓励投资证券;另一方面,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促使扩大贷款,这都有利于扩大生产。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卖出有价证券,回笼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对经济产生收缩的作用。由于公开市场业务传导过程短,中央银行通过其可以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经常使用的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45,除了上述三种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还经常采用其他一些辅助性的政策手段,主要有:道义劝告(窗口指导),这是中央银行采取书面或口头方式,以说服和政策指导的方法,引导各金融机构扩大或收缩贷款。行政干预。不少国家规定,中央银行有权对各商业银行规定最高贷款限额,以控制信贷规模;或是对

41、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的最高利率加以限制等等。金融检查。中央银行省权随时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金碰监督与检查。这种检查包括检查业务经营范围、大额贷款的安全状况、银行的资本比率和流动资产比率等等。,.,46,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两大政策体系。它们都可以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来促进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即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相对均衡,进而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降低公债发行额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调节社会总需求方面有着同样的市场功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这种共性

42、说明了两者可以相互配合,具有相互配合的共同基础。同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有着相互补充性。例如,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调控社会总需求直接有效,而货币政策相对直接无效,间接有效;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调控社会总需求相对直接有效,财政政策相对直接无效,间接有效。因此,在不同汇率制度下,把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起来使用,更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值得注意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具有各自明显的特性和相互的区别,这种特性和区别则说明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协调与配合。,.,47,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

43、一致的,即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对均衡,可以说两者共同肩负着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职责,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明显的区别。货币政策的目标侧重在保持物价的稳定方面,这是由于中央银行掌握着国家的货币发行,直接制定利率水平,因而保持币值稳定和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货币政策对价格水平的影响非常直接,但货币政策调节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作用则相对较弱。而财政政策的目标更侧重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由于财政与国家有着本质的联系能够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与消费,对调节整个社会的投资、就业、生产和收入水平更具有直接的作用。2调节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原则上不能创造信

44、用和货币,其直接作用对象是国民收入再分配。财政可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财政投资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货币政策的调节重点是货币金融市场,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或市场利率间接影响融资主体的借贷成本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投资需求。,.,48,3两者传导机制不同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调控来实现,其政策工具有税收、预算、国债、转移支付和财政投资等,这些政策工具具有行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较为直接,弹性差。而货币政策通常是通过利率或货币供应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的,其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无论利率的升降还是贴现率的变化,都需要通过引导企业或居民改变自身的经济行为

45、才能取得调节效果,对企业和居民来说并不具有直接的强制力,所以是一种间接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例如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减低存款利率以吸引居民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但居民是否接受这种降息的刺激,是否会减少储蓄而增加消费,银行并不具有强制力。如果居民不接受这种间接的刺激,仍然将钱大量存入银行,则货币政策的效用就会降低。因而货币政策较多地表现了传导机制的间接性、引导性和灵活性,而财政政策更多地表现了传导机制的直接性和强制性。4两者调节的时滞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存在着政策的时滞。这种时滞一般可以分为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财政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政策

46、决定须经过议会部门审议,因而具有决策时滞长、政策作用时滞短的特点;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直接决定的,但其政策工具需经过商业银行才能传导至企业和居民个人,具有决策时滞短而政策作用时滞长的特点。,.,49,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模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两大体系,它们的宏观调控目标是一致的,但两种政策又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决定了两者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协调配合。否则,必然会导致宏观经济运行失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一)扩张性财政政策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配合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

47、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为目标,以抑制经济危机,扩大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税和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利息率等工具来扩大信用规模和增加货币供应量。“双松”的配合对于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大的力度是很强的。在社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大量闲置时,这种“双松”的配合往往可以迅速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实现经济复苏。应当注意的是“双松”配合要注意防止扩张过度,如果过大过猛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50,(二)紧缩性财政政策配合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配合紧缩性货

48、币政策即“双紧”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和削减财政支出规模来减少消费和投资,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利息率等来增加储蓄,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大幅度大于总供给时,“双紧”政策的配合往往可以快速压缩社会总需求,减低物价,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如果调控力度过大过猛,也可能造成通货紧缩、经济停滞甚至滑坡等问题。(三)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配合即“紧财政松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配合即“紧财政松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而松的货币政策,可扩大社会总需求,保持

49、经济的适度增长;两者的搭配实际上是一种平衡的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大体均衡,但是政府开支过大而企业投资欲望不强时可以采用此种配合,以适当刺激企业的投资欲望,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同时紧缩的财政政策又可以压缩政府支出,防止出现通货膨胀。,.,51,(四)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配合即“松财政紧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配合即“松财政紧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较高、通货膨胀率较高,但同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支减税等手段,有助于缓解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率;而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减少货

50、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这种政策组合的目的在于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避免通货膨胀。不过,如果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四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只是大致在理论上进行的抽象研究。在实际运用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非常复杂。政府采取何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取决于政府对当时经济形势的判断。所谓“相机抉择”最重要的在于“相机”,即对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如果“相机”的判断出现失误,政府宏观调控不仅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52,本章结束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