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距离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21779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点到直线距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到直线距离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高中数学课,说课 者:苏 永红,点到直线的距离,2,教 材 分 析,教 学 目 标,教 学 方 法,教 学 过 程,教 学 评价,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线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时也学习了用代数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以数论形,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材在第七章的中间安排了这一节。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对点与直线从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定量的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用于研究曲线的性质,也可以求点的轨迹方程,如抛物线的方程等。,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公式的推

2、导及公式的应用;,教材的内容安排和处理 教参安排“点到直线的距离”这部分内容的授课时间为1个课时,侧重于公式的推导及应用。,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巩固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牢固地掌握它们,能较熟练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德育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思路的探索、评价,优化思维品质,培养辩证统一思想。,能力目标: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用代 数方法(坐标、方程)讨论图形性质的能力,培养运用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导法,共同探索公式推导的思路并完成公式推导,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严密性、批判性等,渗透数学思想。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共同回忆起平面几何的知识,使之顺利找到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与直线倾斜角的关系,突破难点。通过讲练结合法,共同完成公式的推导,熟练公式。通过题组教学法,因材施教,发展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思想,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学法指导,首先明确“为什么在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节讨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公式的推导中,比较两种推导思路的不同,体会到“思路难,难在什么地方?”“思路妙,妙在哪里?”,熟悉解析法,同时领会到用解析法结合其它数学方法的妙处。,四、教学过程,公式的推导,公式的应用,问题的引入,问题的解决,思想方法的回顾,

4、推导思路的再研究,公式结构的教学,A组题 (容易题),B组题(中等题),问题的引入,C组题( 难 题即拓展题 ),1你认为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垂线段长),2我们学过哪些求距离的方法?分别是什么?(两点间距离公式解RT),复习引入,【问题一】,求点P(1,2)到直线 l :2xy10=0的距离。,o,x,y,P,Q,l,思路:,【问题二】,求点P(x0 ,y 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o,y,x,P,l,四、教学过程,公式的推导,问题的引入,问题的解决,思想方法的回顾,推导思路的再研究,公式结构的教学,公式的应用,A组题 (容易题),B组题(中等题),C组题( 难

5、题即拓展题 ),【问题二】,求点P(x 0,y0 )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o,y,x,P,l,讨论A0,B0,求点P(x 0,y 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思路:,【问题二】,求点P(x0 ,y 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思路:,o,y,x,P,l,Q,构造直角三角形,M,求点P(x0 ,y 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思路:,o,y,x,P,l,Q,构造直角三角形,M,求点P(x 0,y 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思路:,o,y,x,P,l,Q,构造直角三角形,M,求点P(x0 ,y 0)到直线l:Ax+By+C=

6、0的距离。,思路:,o,y,x,P,l,Q,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M,o,y,x,P,l,Q,解直角三角形,M,边:PM=,=,另一边?还是角?,另一元素是?,求点P(x 0,y 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思路:,o,y,x,l,Q,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M,P,再寻找角,当90时,=;,当90时,=180;,M,o,y,x,P,l,Q, 90, cos=,=,=,l tg tg sec cos,PM=,cos=,PQ= PM cos,=,=,,,在RtPMQ中,MPQ=,求点P(x0, y0 )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思路:,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

7、角三角形,当A0,B0时,,当A=0,B0时呢?A0,B=0呢?,(1) 求点P(2, 3)到直线 2x=5的距离;(2) 求点P(2, 3)到直线 3y= - 4的距离;,补充说明:A=0,B0;A0,B=0 ;,可套用公式或画图直接求解,点P(x0 ,y 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是:,综上所述,d,=,四、教学过程,公式的推导,问题的引入,问题的解决,思想方法的回顾,推导思路的再研究,公式结构的教学,公式的应用,A组题 (容易题),B组题(中等题),C组题( 难 题即拓展题 ),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思路,仅用解析法,“以数论形” ;思路,综合地运 用解析法、平面几何 、三

8、角等知识,及“数形结合” 。,思想方法的教学,四、教学过程,公式的推导,问题的引入,问题的解决,思想方法的回顾,推导思路的再研究,公式结构的教学,公式的应用,A组题 (容易题),B组题(中等题),C组题( 难 题即拓展题),公式结构的教学, 简单应用(组合投影片),例1 求点P (1,2) 到直线 2x+y-10=0 的距离。例2 已知点 (4, m) 到直线 4x3y1=0的距离为3,求m。,2x+y=10;y=2x+10; 2xy=0 ;y= ;y=2 ;x=2。,引导自学 (P52) ,并回答例1例2。,师生共同总结:1公式特征:分子是将点的坐标代入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左边得到的代数式加绝对

9、值;分母是 ;2公式的适用范围:当A=0或B=0时,公式仍成立,但计算时常用图形直接求解。,使用公式应注意的问题:,1套用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时,应先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2该公式对于任何位置的点P(包括直线上的点)都适合;3公式是含有6个量的方程,知道其中5个量可以求第6个量。,四、教学过程,公式的推导,问题的引入,问题的解决,思想方法的回顾,推导思路的再研究,公式结构的教学,公式的应用,A组题 (容易题),B组题(中等题),C组题( 难 题即拓展题 ),提示学生其他的推导思路,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到直线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小值,用代数方法借助函数、不等式来推导 利用点P关于直线 l :Ax+B

10、y+C=0的对称点P推导,四、教学过程,公式的推导,问题的引入,问题的解决,思想方法的回顾,推导思路的再研究,公式结构的教学,公式的应用,A组题 (容易题),B组题(中等题),C组题( 难 题即拓展题 ),B组题(等价转化,数形结合), 已知点A(1, 2),动点B(x, y)在直线 2x3y2=0上移动,求A、B两点的距离 的最小值。 过点(2, 3)的直线l ,在两平行线 l1 :3x4y8=0, l2 :3x4y7=0 上截得的线段长为3 , 求 l 的方程。 求证:直线 l :6x2y3=0是直线 l2 :7xy4=0到直线 l1 :xy2=0 所成的角的角平分线。,组题,(1)阅读作

11、业(2)书面作业 (3) 弹性作业,作业:,五、教学评价,1授课过程的出发点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的品德、思维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重视探究问题的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2、 板书设计:,学生板演,3过程反思评价 反思促使我们学习,学习促使我们进步。 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注意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 技能演练突出解题规范,强化过程分析,刻意思维品质。,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采用启导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讲练结合法,题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公式推导思路的过程,有意渗透“以数论形,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教育改革的时代精神。,4总评价,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