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23289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5.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提 纲,认识 IT与课程整合的意义解读 IT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剖析 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思考 IT与课程整合的反思探究 IT与课程整合的技术选择,认识 IT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信息时代呼吁教育变革,- Gerhard Fischer, Making Learning Part of Life http:/l3d.cs.colorado.edu/philosophy.html,信息技术驱动教育全面变革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 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技术特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教学特征: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教育信

2、息化促进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结构改革。,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教师: 权威者学生:被动接受教材:唯一学习材料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老师教授、学生聆听,传统教学结构,从“传统教学”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模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数字化环境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平台,数字化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与人交流协商:QQ、SKYPE、博客,认知探究、信息加工、评价工具:概念图、SPSS,IT与课程整合,10,引起教学结构的变革,数字化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最有效的途径,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

3、我国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在信息化环境中,利用资源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实践和创造学习。利用网络通信工具协商交流、协作学习;,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

4、是建立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小节结束!,解读 IT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营建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何克抗,解读:IT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一),理论依据: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成为教与

5、学工具整合教学要素: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整合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模式、教学环节等要素,实现教学最优化。,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教学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整合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2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数字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6、。,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解读:IT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二),整合环境: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学习,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整合资源: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电子课本,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专题资源库,整合工具:利用认知探究与评价工具学习,信息加工工具:文字处理工具,培养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 如:Word知识建构工具:“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创作作品能力。 如:Photoshop知识表达工具:“集成” 工具,培养信息组织、表达能力; 如:Powerpoint交流协作工具:培养信息获取、组织、交流能力。 如:Prontpage教学评价工具:评价教与学的效果 如:SPSS

7、,整合平台:利用交流工具合作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工具MSN、SKYPE、QQ、 E-mail、BBS、博客等,实现交协作、讨论、会话,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本小节结束!,探究 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一、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探究: 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荷花案例分析创设计算机网络环境(教学环境)提供大量网上的荷花图片、视频资料、专题学习网站(学习资源),让学生去品味用词造句(加工信息)提问:冒出水面的荷花有几种姿态?分别像什么?思考打字(重构知识)相互讨论(讨论协作)交流作业,给予评价(测试评估),案例:广州体育东路小学 游彩云,视频片断,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8、的形态,探究: 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案例:信息技术课人口问题研究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分别制作电子表格,研究人口与经济、资源的关系;汇总表格;美化表格;表达信息。学习目标:形成信息素养:(1)利用信息技术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2)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如表格制作与美化(3)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实践(4)形成信息伦理与道德,L-about IT,学习信息技术,案例1:小学数学:三角形内角探究教学模式学习任务:老师提出任务,学生分小组、利用几何画板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小组成员面对老师的提问,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与推理,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并将自己得出的结论与推理过

9、程表达出来)教学目标:(1)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原理(2)学会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L-with IT,L-about IT,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 学习任务 :教师创设了五一黄金周出游的情境,要求学习者通过单元活动,包括查询、整理分析数据,小组论证,制订出假日旅行路线和旅行计划,并向全班呈现结果,交流汇总。学习目标:(1)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时间、路程、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2)主题探究形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信息获取、加工、表达等技能,L-in IT,L-about IT,L-with IT,在信息技术中学习,三、IT与课程整合策略(

10、文史类),探究: 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三、IT与课程整合策略(数理类),探究: 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本小节结束!,思考 IT与课程整合的反思,案例:一节澳大利亚的数学“整合课”,教学任务:巩固多边形内角和的性质,探究外角和的性质教学方法:要求把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多边形外角和性质的探究中,从而理解有关的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澳大利亚初二的数学课,案例研读,“整合课”的教学过程,整节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推测:要求从五边形开始,发现外角和的一些性质。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推测。第二阶段验证: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机模拟,应用数学教学软件验证自己的推测。,案例研读,“整合课”的学习

11、工具,模拟验证过程:教学模拟软件中有一根滑干,移动滑干可变动图形的边的数目,按提示按钮可将添加辅助线把正多边形分割为若干三角形,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正多边形内角和性质,此外还提供了测量正多边形边长和内(外)角角度大小的工具。,案例研读,评述: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教师不是把五边形外角和的求解作为一个简单的习题来处理,而是突出了数学猜测、验证、归纳的实验属性,强调推测、强调容错、强调知识迁移,这样学习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案例研读,信息技术是给学生“做”的,不是给学生“看”的,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技术、淡化学科教学本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12、确信息技术手段滥用整合内容选择不恰当教学设计模式不恰当信息技术应用效益不高,“课程本位” 与“技术本位” 的对比,技术本位的整合观(technology-based),为了炫耀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优势,人为设置不必要的活动,或让学生迁就于技术环境课程顺应信息技术,重新审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本质要求:通过高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教学内容呈现、有助于学生发展。有效整合的关键: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要素有机统整;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融入教学过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线教师应坚持 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本小节

13、结束!,探究 IT与课程整合的技术选择,探究:,(一)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特长,并实现优势互补,有效表达信息。(二)符合课程内容需要:利用适当信息技术教授与学习课程内容(三)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四)符合学科/领域特点: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与认知规律,课程本位整合观的技术选择,(一)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长,并实现优势互补,有效表达信息。,操作要领1: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误区:“万能药”,课程本位整合观的多媒体技

14、术选择,选择恰当的符号来表达教学信息,信息表达的符号类型,语言符号: 语言、文字、学科符号 非语言符号:体态语(动作、手势、表情、板书) 视听觉符号(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讲抽象理论,必配合形象 (图形;板书;手势;教具)讲形象,必同步揭示理论(本质、规律等) -赵伶俐,符号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因为不同符号可以表达相同的信息,48,没问题,运动的方向,原则2: 选择多种符号组合,保证准确,提供多重刺激,促进理解与记忆。,因为相同的符号可以表达不同的信息,原则1: 选择某种恰当的符号表达信息,促进理解,学科符号的处理,语言符号: 数学符号:物理符号:化学符号:生物符号:地理符号:,49,K12

15、符号王绘制,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音频,多媒体元素,表达抽象概念,刻画事物细节和人的心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多媒体元素),蛙泳:是一种模仿青蛙游泳动作的一种游泳姿势,发挥信息技术特长、优势互补文科:结合照片讲故事社会学科:结合图表讲案例理工科:视频、动画呈现实验操作,图表讲解操作流程,真实表现声音、音响信息,(二)符合课程内容需要: 利用适当信息技术来教授或学习课程内容,操作要领: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多媒体符号)呈现教学内容误区:“滥用技术/为技术而技术”,课程本位整合观的技术选择,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教学内容,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音频,多媒

16、体元素,信息技术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是对大量事实资料抽象概括形成的,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思维形式。例:浮力定律,客观世界发生的事件、试验操作过程和结果。例:某些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若干基本概念的概括与组合,高度抽象形成的,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例: F浮=P液*gV排,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或智能系统。例:如书写、骑车等动作技能、演算、写作、朗读等智力技能,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教学内容,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音频,多媒体元素,多媒体元素的有效选择要领,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教学内容,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音频,多媒体元素,归纳:

17、媒体提供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通过感知、归纳、概括,形成概念;演绎:形象化表达抽象难懂文字中的含义,帮助理解概念。,多媒体元素的有效选择要领,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教学内容,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音频,多媒体元素,多媒体元素的有效选择要领,概念图,呈现过程:媒体提供事物运行、发展的完整过程。表示关系:图示知识逻辑关系,便于归纳或演绎推理,进行类比学习,以突破难点,掌握规律。,事实,概念,技能,教学内容,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音频,多媒体元素,多媒体元素的有效选择要领,原理,(三)符合学生的需求 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符合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操作要领:教师要考虑学

18、生的学习需求、认知偏好和认知过程来选择信息技术;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评价和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利用信息和IT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习目标,获得全面发展。误区:“想当然/随意选择”信息技术沦为教师表演的道具;学生只是被动的看客,课程本位整合观的多媒体技术选择,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视觉认知能力”不同,符合主观偏好在彩色和黑白之间偏爱彩色;喜欢形状和颜色都逼真;对于简单和插图和复杂的插图,小孩子偏爱简单的,而大孩子喜欢复杂的。,褶皱山.ppt,多媒体技术选择要符合学生需求与认知特点,有效信息原则(实效性原则),(四)符合学科/领域特点

19、: 根据不同领域/学科的认知特点,选择恰当的多媒体进行教与学,操作要领:根据不同领域/学科独特的内容体系结构,选择或组合多媒体技术来呈现相对独特的认知过程;误区:“想当然/随意选择”信息技术沦为教师表演的道具;学生只是被动的看客,课程本位整合观的多媒体技术选择,以英语学科为例,英语学习的核心目标:,学会以合乎规则的方式(语法)综合运用(双向解读)字、词、句等(书面和口头)文本。所以,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情景性、社会性、复杂性、生成性。,英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分析及信息技术应用建议,接触语言情景,产生学习兴趣,感知加工语言材料,语言符号表征与实物或意念之间建立联结,类似情景中的练习:内部联结的外化,情

20、景变式中的应用:生成富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语言能力,以信息技术应用于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学习为例,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培养目标:1. 获得较为客观、全面的社会和历史知识;在仿真的、复杂的社会或历史情景中,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有关问题,形成可适应社会和历史复杂性、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观点,交流、讨论观点。2.获得研究历史与社会问题的方法,形成理性判断的能力。 3.形成对历史、对个体、对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正确态度,根据这种态度自律言行,养成良好相关,承担社会责任。,社会领域学习的认知过程分析及信息技术应用建议,产生兴趣,明确任务或主题,将有关问题置于复杂的社会或历史背景下观察、体验,分析、思考有关问题,因果推理原因,查考正反证据,交流、协商,社会建构,总结并形成态度,反思实践,总结,认识 IT与课程整合的意义解读 IT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剖析 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思考 IT与课程整合的反思探究 IT与课程整合的技术应用,谢谢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