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疾病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23512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2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与疾病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健康与疾病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健康与疾病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健康与疾病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健康与疾病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康与疾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与疾病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一章 健康与疾病,健康、疾病医学概念、最重要,复杂运动形式 致病因素 器官 形态结构机体反应功能 组织 功能 代谢内外环境相对平衡状态破坏 疾病,医学研究疾病,更健康科学。,医学的任务微观系统中阐述健康和疾病的特征宏观层面上揭示生命、健康、疾病、衰老和死亡等的本质微观系统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宏观层面家庭、社区、社会、生物界、地球、宇宙等,第一节 生命,一、定义由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所组成的生物体进行的,由物质、信息和能量三种要素为代表的综合运动形式。是自觉、理性的存在,是生物属性、社会属性高度统一的整体。,二、生命的起源,自然因素无生命物质 简单 复杂物理化学连续演化

2、无机物、有机物大分子、细胞、原始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高等生物生命原生质(蛋白质/核酸)及其产物,三、人的生命的标准,1个体/生物学标准早期说 受精卵着床开始晚期说 28周孕龄胎儿离开母体后(分娩后)全期说 受精卵围产期(全孕期),2承认/授权标准,社会学标准 社会父母对胎儿的承认由于人工授精、人工子宫,克隆技术的发展,因此更应从生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和政治、道德、文化等人文背景来综合考虑生命的承认问题。,生命的价值,物质价值(创造价值)精神价值(心理学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全部医疗活动,包括人工流产、试管婴儿、克隆生命、安乐死等都需要从三个价值的统筹考虑中,体现和判断生命的综合价值

3、。,第二节 健 康,一、健康的定义: 健康(health)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患和病痛。,现代健康观,把人作为结构与功能,身体与精神、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和谐的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体,是人与生存环境的协调适应和良性互动。,健康与疾病,(一)相对立而存在 没病健康(二)全面健康 生理健康基础, 心理健康条件, 优质环境保障。,(三)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1社会组织有责任优质、公正地为社会成员 提供免除疾病、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2社会成员应该增强健康意识,自觉地参与 到保障社会大众健康的工作中去。,表1 不同学科的健康定义,学科 定义 流行病学观点宿主对环境中致病

4、因素具有抵抗力的状态生态学观点人和生态间适应协调关系的产物社会学观点个人身体和/或行为状态符合社会规范生物医学观点身体在结构、功能上的良好状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点 躯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经济学观点一种可以通过购买健康服务而获得商品,二、健康的标准,1精力充沛,睡眠良好,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2身体能顺应外界环境的变化。3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4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腿 位置协调。5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和睑不发炎。6无龋齿,牙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7头发有光泽、无头屑。8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脏器结构功能正常。,(一)躯体健康,(

5、二)社会心理健康,1生活目标明确,态度积极,理想切合实际。2人格完整,情绪稳定,自我感觉真实。3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估计。4在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 良好的人际关系。5能适度发泄自已的情绪,并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6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个性。7满足个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欲望要求。8乐善好施,对弱者充满同情心;嫉恶如仇,对损害 社会的现象表示愤慨。,三、亚健康(人体第三状态)的概念,健康 疾病量变 质变 健康 亚健康 疾病 死亡 (第一状态) (第三状态 ) (第二状态),每个人占一个位置健康(亚健康)(疾病)死亡随时间推移、机体状态、环境变更而波动健康具有两重性和动态

6、性。医生责任促进向健康转化,避免转向疾病与死亡个体自我调控、强化外界因素达到驱病健身目的,第三节 疾 病,一、疾病的定义致病因素 自稳态调节紊乱 生命活动障碍机体对病因及其造成的损伤产生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低和生命质量下降。,1. 病理变化(简病变),是指不同疾病时机体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局部性或全身性异常改变如炎症、损伤、休克、肾功能衰竭等。,2.症状(symptom),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头痛、恶心、畏寒、不适等。,3. 体征(sign),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如肝脾肿大

7、、心脏杂音、神经反射异常、血脂增高等。广义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4. 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人际交往、劳动等社会活动。,二、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病因(cause of disease) 是指引起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原因。,(一)疾病发生的外界因素(外因),1生物性因素 各种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及有害动植物。由病原生物所致的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2物理性因素,温度、压力、电流、辐射,声波等超过机体耐受阈值后便可成为致病因素。,3化学性因素,外源性无机毒物:强酸、强碱 有机毒物:有机磷、氯化物 生物毒素:蛇毒、蕈毒 内源性:变性坏

8、死的分解产物 代谢末产物:氨、自由基 药物、农药、卫生制剂的双重作用,4营养性因素,营养素指食物中所含有的对人体具有营养功能且安全有效的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水和膳食纤维被认为是人体7大营养素。营养素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疾病。,(二)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内因),1神经内分泌因素 各种激素、神经介质 2免疫因素 因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疾病 变态反应病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缺陷病 AIDS 免疫增生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遗传因素,直接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子代遗传病(先天愚型) 容易诱发 遗传缺陷 遗传易感性 (精神分裂症),4先天性因素,损害正在发育的

9、胚胎或胎儿的因素。 (1)遗传性 (2)非遗传性:大部分疾病,如先心病5年龄因素 儿童易感疾病:某些传染病,因缺乏免疫力所致 老年易感疾病:慢性非传染病、退行性疾病,6性别因素,两性在解剖生理特点、内分泌状态和生活劳动环境上的差别 男性:肿瘤,动脉粥样硬化 女性:胆石症,囊炎,地方性甲状腺肿7种族因素 马来人:淋巴癌 印度人:口腔癌 中国人:肝癌、鼻咽癌 欧美人:乳腺症、大肠癌,(三)疾病发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心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空气、水、土地、太阳幅射、植物、气候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生态系统恶化生活“三废”(粪便、污水、垃圾),2社会心理因素,(1)社会制度:家庭、国家、

10、卫生保健 (2)社会经济状况:贫穷病、富裕病 (3)社会文化变迁:社会动荡、制度更叠、价值观 (4)社会结构:阶层、城乡、婚姻 (5)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 物质精神消费、社会变态 (6)社会性灾难 战争、自然灾害、重大事故 (7)社会心理状态 社会刺激、社会歧视、社会隔离人格、 精神、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精神和人格因素在神经内分泌免疫多个系统参与下,引起的器质性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肿瘤等。,常见的心身疾病 系统 心身疾病,心血管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不齐、 闭塞性脉管炎消化系统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 过敏性肠炎、习惯性便秘呼吸系统 支气

11、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泌尿生殖系统 遗尿症、阳痿、性欲障碍、月经不调、经前期综合征、 痛经、不孕症内分泌系统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肥胖症运动系统 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腰痛神经系统 血管性偏头痛、神经性厌食、神经衰弱、癔症官感系统 原发性青光眼、弱视、过敏性鼻炎、梅尼埃病其他 癌症、神经性皮炎、荨麻疹、斑秃、慢性湿疹,3医源性疾病,由于卫生服务不当引起的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卫生防护、服务行为常见有医源性感染、药源性疾病、医源性营养不良医护人员职业病等美国每年医疗事故44000不必要死亡7000开错处方或用错医疗方案,疾病病因的相互关系,三、疾病的自然进程与转归,(一)易感期(二)发病前期(潜

12、伏期)(三)发病期(临床期)(四)发病后期(转归期)1. 完全恢复健康(痊愈)2. 不完全恢复健康3. 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4. 蔓延扩散 5. 合并症、继发症和后遗症6. 死亡,外因 内因 环境 致病因子作用 正常机体 易感期 健康携带者,1.完全恢复健康2.不完全恢复健康3.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4.蔓延扩散5。死亡,后遗症和 障碍 合并症和继发症(临床水平) 体征和症状 功能、代谢等病理变化发病前期(潜伏期) 发病期 (临床期) 发病后期 (转归期),疾病的自然进程,(一)易感期 尚未发病,但是已具备发病基础和条件的时期,一旦具备则可构成充分病因而致病。预防最佳时期(二)发病前期(潜伏期) 从

13、病因开始作用到出现早期临床症状、体征前这段时期。在传染病从感染到发病前的时期称为潜伏期。此期可呈生化、细菌、影像等检查阳性是早期发现疾病的最好时期。,(三)发病期(临床期),发病机体在形态、功能,代谢等方面都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和相关症状、体征,是疾病的显露和高潮时期。发生于致病因素较强、机体抵抗力较差或治疗不彻底时,此期特别需要及时的治疗与护理。,(四)发病后期(转归期),1. 完全恢复健康(痊愈) 患者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各器官代谢,结构、功能恢复正常,人的躯体、精神和心理状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重新达到平衡。,2. 不完全恢复健康,发病期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已经缓解或基本消失,但机能、代谢和

14、结构仍未恢复正常,在存在某些病变(如合并症,继发症或后遗症)的情况下,通过代偿康复等来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过程。,3. 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4. 蔓延扩散 细菌、病毒 组织间隙 邻近组织(蔓延)肿瘤细胞等 血管、淋巴管 全身脏器(扩散),5. 合并症、继发症和后遗症,合并症(并发症) 在所患某一疾病基础上,同时患有另一独立疾病继发症 在某一疾病自然进程结束后,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后遗症 某一疾病自然病程结束后所遗留的相对永久性的结构与功能障碍6. 死亡,四、疾病发生的一般机制,是指参与各种疾病形成的共同机制,它是个别疾病机制的总和。,(一)神经体液机制,体液的增减,电解质浓度变化,激素与介质等生理活

15、性物质的生成与释放等多通过内分泌机制来实现。内分泌腺活动受到神经机制的调节,同时神经机制也受到体液机制的反馈。,(二)细胞机制,致病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细胞代谢功能和结构障碍,从而引起疾病细胞理化性损伤,引起细胞膜和细胞器功能障碍,(三)分子机制,从广义上说,基因突变、缺失或表达调控障碍均可引起疾病。大多数疾病是多基因疾病。细胞生长因子、癌基因等的研究为了解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后基因组蛋白组学计划的发展。,五、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从医学、生物学和哲学角度来分析健康与疾病 发生发展矛盾运动的性质、特点与转化规律。1稳态与紊乱动态平衡2损伤与抗损伤贯穿始终3因果关系交

16、替转化4局部与整体相互影响5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6本质与表象对立统一,六、疾病的分类,病因学解剖学病理学 综合分类法(疾病与健康问题分类) 心理学,WHO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CD-10),1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肿瘤3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病4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5精神和行为障碍6神经系统疾病7眼和附器疾病,WHO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CD-10),8耳和乳突疾病9循环系统疾病10呼吸系统疾病11消化系统疾病12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13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1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5妊娠、分娩和产褥期,WHO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ICD-10),

17、16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17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18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 他处者19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20疾病和死亡的外因21因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七、疾病谱变化,由于国家民族、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个人行为的差异和变动,疾病在不同时期人群中的发病率、死亡率会发生较大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疾病谱(spectrum of disease)变化。,总趋势:,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脑心血官疾病,第四节 衰老,一、衰老的定义与特征 1. 衰老(senescence)是生物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变化的总和。,2. 衰老的特征

18、,(1)普遍性(2)进行性或不可逆性 细胞萎缩丢失(3)内因性 器官缩小硬化 功能代谢降低(4)有害性 适应能力减弱,二、衰老的机制,(一)遗传程序学说生物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都是细胞基因库中即定的基因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依次表达完成。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机制与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结构和端粒酶有关。,(二)错误积累学说,体内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及其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相结构,促使机体衰老。,三、人口老年化及老年病,1老年化标值 60岁和60岁以上人口比例10% 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例7% 我国2000年已进入老年化社会,2老年病,老年期较为多见的疾病 如老年性白内障、高血压、癌症、

19、慢性支气管炎等。,第五节 死 亡,一、定义是生命活动发展的必然结局多细胞动物个体死亡时并不是所有细胞也同时死亡,“生中有死,死中有生”(一)死亡的性质 生理性:衰老死亡(老死),自然死亡病理性:疾病、意外事故,(二)死亡的分期,濒死期:各系统结构功能代谢已发生严重障碍,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深度抑制,尚有抢救机会。临床死亡期:自主呼吸和心跳停止,对光反射消失生物学死亡期:不可逆性生命器官代谢停止,整个机体已不能复活。,二、死亡的标准,脑死亡人类个体死亡标准包括大脑、间脑特别是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脑死亡判断依据:,1不可逆性昏迷2脑干反射消失,如瞳孔反射消失 3无自主呼吸,

20、施行人工呼吸15分钟后自主 呼吸不能恢复4脑电波包括诱发电位消失,零电位脑电图5脑血管造影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证明脑 血液循环停止,脑死亡既生物学死亡,也社会学死亡, 具有人类个体生命终结全部涵义。医生作用不仅延长生命,更改善生命质量。,三、安乐死与临终关怀,1安乐死通常指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濒死状态时,为了免除其精神及躯体上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亲友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医学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情况下终结生命。 其目的不仅是终止生命,更重要的是终止痛苦,象有权选择优生一样,人们也应该有权选择死亡及其方式 2001年11月荷兰议会正式通过安乐死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安乐死立法的国家。在我国全面推行安乐死的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医生应对此采取慎重态度,避免引起医疗纠纷。,2临终关怀(善终服务、安宁照顾),全方位照顾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在舒适安逸状态中走完人生最后旅程原则:(1)尊重临终病人的生命价值与权利(2)重视生命质量胜过重视生命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