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确定重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25940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确定重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确定重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确定重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确定重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确定重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确定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确定重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区的确定,7.1 区域间相互关系,一、聚集效应 二、规模效应三、优位效应 四、创新效应五、辐射效应,一、聚集效应,1、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成本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总成本,提高利润和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是生产场所与市场的集中。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劳动力、资金、物资等的集聚,会使供求信息更加对称,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增加,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对某一地区进行纵向考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好的基础环境设施,使企业或某一单位内部的经营成本降低。这种成本的降低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由大家共享,即具有外部经济效益。,2、引起初始聚集的原因,城镇等区

2、位点特殊的有利条件,运费和劳动费的最低。城镇具有高度的聚集性,是区域人口、经济、信息、技术、活动等的集中地,集中程度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提高,是区域内高质量的点。,3、聚集的次序,(1)原始聚集,农产品的流通交换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交换。(2)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的聚集。聚集: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各类工厂的集中不同产业的集中。(3)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聚集,管理、金融机构、法律组织、技术咨询、通讯交通、研究机构、高校。(4)为了前两种服务的聚集,如房地产、建筑业、宾馆、饮食、商店和娱乐,家庭服务。,4、聚集的效益来源,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使用公共设施、集中管理。如果某区域的聚集效

3、益的增加引起的生产成本的降低运输费用劳动费用,更多的企业将聚集该点。聚集效益服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有一定的限度。拥挤后下降。,5、聚集经济的来源,一种外部经济(1)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的、价格较低的专门服务的共享。(2)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通过人际交往进行传播和互相学习。(3)高效率的区域劳动力市场。(4)厂商之间的合作加强。(5)相互竞争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6、交易以及集市的形成,人的经济行为是追求自身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对于自然是生产,对于社会是交换或者更为广泛的交易。交易过程中,必须确定产权,支付交易费用。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越大,交易成本越高。使用企业这种组

4、织可以替代这种不确定性交易。空间距离、交易技术和交易方式能够影响交易费用,货币的出现减少了交易等待的时间和费用,市场的出现,降低了搜寻成本。,7、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1)较高级的生活方式、安全、舒适吸引了一些富人居住。富人的城镇。(2)较高的收入,吸引了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及其家属。有一定技能的人的城镇。(3)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进入,所有人的城镇。(4)穷人的城镇。,二、规模效应,1、规模效应,规模扩大导致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下降,购销两旺。城镇不断发展,人口集中和生产要素集聚形成越来越大的规模,生产者和居民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追求规模经济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市场

5、潜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应该有销路才行,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市场的集中。城镇的存在正是满足了企业的这种不断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需求。,2、城镇的合理规模,城市的规模究竟有多大是最好,争议很大主张大城市论者认为,发展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其边际产出和经济效益较高,如测算各类城市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提供的利税。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城市只有达到15万人的聚集,经济效益才能表现出来,而还没有事实证明城市大到什么程度才不经济。讨论:从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城市规模越大,工资水平越高,地价也越高。,3、规模经济,产出增长的倍数大于投入增长的倍数,规模利益。规模是指生产批量。规模变化:(1)生产设备条件不变,生产规模的变化

6、;(2)生产设备条件变化时,生产规模的变化。规模经营:随产量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地降低。规模经济指规模的收益递增现象,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即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一般指工厂的规模经济;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指若干工厂联合成一个经营实体,形成规模的扩张和纵向一体化。,4、规模经济的四个层次,(1)工厂plant的规模经济:工厂内部。干中学对于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规模扩大,实行专业化,节省劳动转换过程中闲置的时间;大规模生产有利于新技术。(2)企业Firm的规模经济,企业规模大有利于各工厂的专业化分工和各工厂的协作,节约企业间交易成本。(3)产业industry的规模经济,产业密集

7、便于提供各种基础设施与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以及各种专门零部件生产集中都带来规模经济。(4)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更加广泛瑞士的手表生产。,三、优位效应,1、优位效应,城镇一般是交通便利、环境条件优越的地点。经济活动布局的边际效益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活动聚集。大量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部门,互为市场,相互提供和利用燃料、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甚至废料,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协作性。,2、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城镇总是最先在最适合的地理位置产生并发展。 (1)自然资源的差异,影响了制造业的定位。如煤矿、金属矿所在地、油田所在地等等

8、,往往形成城镇;(2)交通便利地区也容易形成城镇,所以城镇所在地往往具有资源优位效益。穷乡僻壤指的便是交通闭塞。如在硬化公路产生以前,城市往往在水边建立;在航海业发达的国家,沿海地区城市崛起;铁路产生后,铁路沿线开始出现大量城市。,四、创新效应,1、创新,(熊彼特):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一种内生因素。,2、创新的内容,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定型、产业投资、产品商业化和产品对市场的适应等复杂的过程。 创新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中,主导产业群所在城市就是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腹地的发展。,3、创新的条件(一),(1)单个企业不能操纵技

9、术创新的全部过程和创新所需的各种要素,个人或单个企业无法闭门造车。(2)高新技术所需的合作创新,市场或等级组织都无能为力;一方面市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创新所必需的知识难以交易或交易费用很高;另一方面单个企业不能控制全部的创新过程,它必须跨越组织边界。因此,实现技术创新必须通过众多企业的合作,造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的文化氛围,3、创新的条件(二),(3)创新需要创新企业所建立的他们自己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创新是一种社会过程,需要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文化氛围。创新孕育在一种氛围之中。(4)区位的共享使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面对面谈判、信息交换、新思想的交流和创新的扩散成为可能。当大量人口集中在

10、某一区域并从事类似的工作时,通过与其他人的交往可以得到培训,并通过工人他们自己的语言形成一种从事工作所需的工作能力和技能的氛围,年青人从小吸收它。,五、辐射效应,1、扩散效应,辐射效应:城镇的发展对于周边地区产生有利的扩散作用,从而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2、辐射扩散的类型,(1)无形扩散,信息技术、教育。(2)有形扩散,人才流动和资金、物资流动。通过发展经济增长点,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或产品的发展,诱发新的市场需求,扩大对其它部门产品的需求。,7.2 增长极理论,7.2.1空间极化发展思想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s) 最早提出了增长极(growth

11、 pole)的概念。他反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认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他通过对实际经济活动的观察,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可见,佩鲁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虽然他也使用“经济空间”概念,但他把经济空间定义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他认为,在经济空间中,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一些经济元素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元素。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中。在经济空间中,存在着类似“磁极”

12、作用的现象,一些经济元素对另一些经济元素施加不可逆的或部分不可逆的影响,就是支配关系,他称之为支配效应。他指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民经济像是相对活跃的集合体(一些领头产业、在地理上聚集的产业极与活动极)和相对被动的集合体(受推进产业和依存于地理上集聚的一些活动极的地区)的组合。前者导致后者产业增长现象”。,佩鲁认为经济空间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和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其中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理论的出发点。这类空间“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每一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

13、的场相互交汇”。,7.2.2 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1)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s) 最早提出了增长极(growth pole)的概念,然而F佩鲁的“增长极”主要基于纯粹的“经济空间”,忽视了对地理空间的研究。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udeville)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了地理空间,井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相对于F佩鲁阐释的“增长极”,布德维尔强调了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 “作为经济活动在地理上集聚的极比作为不同于全国矩阵的部门

14、复合体系统更为可取”,而且,“增长极将作为以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的城镇出现”。因此,布德维尔认为,“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和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这样,增长极的含义不仅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而且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布德维尔的增长中心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认为投资应该集中于增长中心,并且增长会从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传播。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

15、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2)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一般认为,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可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由于极化作用,增长极可能对周围区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增长极推动型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对周边区域产生了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增长极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两者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种负效果被称为极化效果。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在研究极化发展理论时也把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他认为,增长中心无论最初扩展的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累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这一过程是通过资本、货物和服务等的

16、流动得以实现的。,由于扩散作用,增长极又可能对周围区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扩散作用是由于增长极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的流动,对周边区域的发展发挥了促进和带动作用,使之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增加了周边地区的农业产出(因为增长极主要是城镇,其周边主要是农村),提高了那里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推动了那里的技术进步。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又称为“涓滴效应”,也有人形象地把这一效果称为“波及效果”。,一般认为规模经济效应和聚集经济效应是增长极产生极化作用的主要原因。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由于推动型产业的

17、快速增长,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生产成本逐渐下降,从而使产品价格下降,进而诱导相关产业进一步得到扩张,并且向增长极地区集中,增强了该地区的竞争能力。,所谓聚集经济效应是指生产部门在同一地点的聚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论是相同生产部门或不同类型的生产部门在同一地点的聚集,都能产生这样的经济效益。这主要因为生产的聚集,能引起人口的增长,促进服务行业的发展;能引发科技人才和科技信息的汇集,促进区域产业创新;能方便各行业、各部门共同使用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能便利专业化协作和联合化生产,促进社会就业和社区建设。,扩散作用是与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它的表现是经

18、济要素从增长极地区向周边扩散、展延,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扩散作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增长极地区的带动作用和经济“外溢”,此外,政府为充分发挥增长极在促进整个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也常会采取政策措施促进扩散作用的发生。,增长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促进作用至少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增长中心的发展,必须从逐步扩大的地域范围内和其周边地区取得日益增多的农副产品、矿产品及各种初级原材料的供应,因而带动、促进了整个区域农业和初级加工工业的发展。增长中心还要利用甚至依赖周边广大地域的市场。,第二,增长中心先进的技术装备、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周边地区,带动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进步和科

19、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极化中心为满足自身需要并提高经济效益,势必将一些创新活动和一些加工过程中失重大的初级加工工业、原料易腐烂变质或者加工后产品不宜长距离运送的加工工业放在周边地区,因而使增长极周边地区的一些工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随着增长中心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对增长中心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一些产业,如劳动密集型工业、自然资源密集型工业、某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仓储业等将逐步内外围转移,这是增长中心经济“外溢”的主要表现形式。增长中心的产业外移带动和扶持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增长中心居民的外出旅游也是经济“外溢”的一种表现形式,周边区域可以通过发展多种类型的旅游业促进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政

20、府为了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更为了通过增长极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可以通过税收、地价、投资优惠、工业区位等政策、法规对极化过程进行干预,以强化扩散过程,缩小增长中心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同时存在,方向相反,但作用力的大小不相等。极化作用使区域经济向增长中心移动,将扩大增长中心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扩散作用则起到离心力的作用,会使增长极地区的信息、资金、产品、人口向周围地区转移,影响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增长中心地区与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从两者的作用力大小看,极化作用的强度一般比扩散作用的强度更大。因为增长极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增长在地区之间

21、的不均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通过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提出了累积因果循环理论。他认为市场力的作用通常是倾向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在增长极的作用过程中,回流效应(即极化作用)总是大于扩散效应的。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会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贫因地区相对越来越穷的现象。要缩小地区差距,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国家干预。,但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却认为,增长极的累积性集中增长,在起始阶段会扩大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差距,或扩大增长性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但从长期看,地理上的涓流效应(即扩散作用)将足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因为增长的累积性集中不会无限地进行下去。一旦推进型企业的

22、增长在国家领土的一部分生根,显然会产生一种力量作用于领土的其他部分。这种趋势的不可避免性是由于增长中的“极”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促使工业的分散,使地区差距趋于缩小。,极化作用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例如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在中国都具有全国性增长极的意义,但中西部地区许多的中小城市往往只具有区域性或地方性的意义。从增长极的数量和分布来看,一个区域可能只有一个极化中心,为单极吸引方式;也可以出现多个极化中心,形成多极吸引方式。,例如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前长期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单极吸引方式,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城市

23、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广(州)佛(山)、(香)港深(圳)、珠(海)澳(门)三个双城为核心的多极吸引方式,珠江三角洲各地同时受到上述三个增长极的吸引作用。,从极化现象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有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过程;有等级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极化;有波状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中心向外作波状圈层式展开。在一个区域中,几种极化方式可能同时存在。,极化作用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例如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在中国都具有全国性增长极的意义,但中西部地区许多的中小城市往往只具有区域

24、性或地方性的意义。从增长极的数量和分布来看,一个区域可能只有一个极化中心,为单极吸引方式;也可以出现多个极化中心,形成多极吸引方式。,扩散作用的形式也很多。从扩散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全国性的扩散和地方性的扩散,例如香港可以称之为影响全国的一个扩散中心。从区域扩散中心的数量来看,在一个区域中,可能只有一个中心扩散,为单核辐射方式;也可以有几个扩散中心,存在多极扩散,形成多极辐射方式。从扩散作用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对应于极化方式,同样有核心辐射扩散、等级扩散、波状圈层扩散和跳跃式扩散方式等,与极化方式相类似,在一个区域内可能同时存在着多种扩散方式。,7.2.3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自从佩鲁提出增

25、长极的概念后,模糊不清的“增长极”概念,一下子便具有魔术般的吸引力,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以后,增长极、增长点、增长中心、发展中心、生长点等概念不断地出现在众多的描述性研究和规划研究的文献中。,增长极理论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并被广泛运用到区域规划的实践中。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印度等许多国家先后都曾以增长极理论作为地区发展规划的指导。但是,由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并不是相等的,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往往比扩散效应大得多。因此有些国家应用增长极的发展理论并未引发起增长极腹地的快速增长或发展,落后地区的状态没有明显的改变,反而扩大了它们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城乡之间差

26、距的扩大。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起,许多人怀疑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中的有效性。,不少人在对增长极继续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理论成果。如布赛尔在1979年3月于加拿大召开的关于平等、相互依赖和国际组织讨论会上,在其提交的论文增长极:它们死了吗?中,重新检验了增长极战略的目标,分析了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以及不同区城增长极战略的不同形式。,又如英国的经济学家理查逊认为,断言增长极政策无效的结论为时过早。他认为,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在第二阶段,扩散效应增长,回流效应减弱;第三阶段,扩散效应继续加强,回流效应

27、降至零。从第一阶段至第三阶段约需15年或更长的时间。,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而且经过后人的不断发展,已派生出增长中心、生长点的概念和核心边缘理论、发展中心理论等,增长极理论已成为内涵十分丰富的一个理论。,5.4.1.3增长极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运用,增长极理论对于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增长中心本身的经济增

28、长,二是增长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前者是极化效应,后者是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有关的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的集中而产生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主要是通过规模经济和生产协作、生产联合、城市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等外部经济的节省而实现的。扩散效应既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上,也表现在区域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上,是通过区内的乘数作用和区际乘数作用来实现的。,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启示是,特定区域的发展可以通过优先发展区位条件优越的少数城市或城镇,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既而通过扩散效应的不断发挥,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这是落后地区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当有限的条件下,集约使用资源,以

29、更有效地实现整个区域发展的现实途径。但是由于极化效应的存在,并且可能强于扩散效应,应用增长极理论促进区域发展必须始终注意保护增长中心以外的地区的发展能力,并适时采取措施促进扩散作用的发挥。,不仅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印度等许多国家先后曾以增长极理论作为地区发展规划的指导,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开发规划中也尝试引入增长极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加以应用。实践表明,在区域规划应用增长极理论需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认识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不能把增长极简单地与城镇等同起来。增长极一般要依托城市,或在城市附近建立,但并不是所有的城镇都是增长极。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型工业的产业聚集点

30、,它能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挥经济集聚与扩散的作用,同地方经济融合为一体。只有拥有推动型工业的城镇才可能成为区域的增长极。二是要正确规划增长极的类型与规模,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外经济联系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市场的变动趋势,选择适合的推动型工业及其发展规模。,四是要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增长极最主要的功能是区域产业中心、创新中心、社会交往和信息集聚中心以及服务中心。因此,增长极建设不仅要大力培育推动型工业,也要大力发展满足区域发展多种社会职能的服务设施。三是要选择适宜的地点培育增长极。在落后地区的规划中,增长极经常不在原有相当规模的城镇建成区中,而是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甚至在不发达的较低层

31、次的发展轴线上。这样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7.3 上海讨论,明确四大功能片区定位。浦东、南汇地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先行先试的作用,建成以金融、物流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中心城区是体现上海繁荣繁华内涵与历史文脉特色的地区,要着力完善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服务功能,建成服务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区域。郊区是提升上海经济实力水平的重心所在,要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和新兴城镇体系。崇明三岛地区是上海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要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