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关系与习俗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26022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社会关系与习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三章社会关系与习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三章社会关系与习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三章社会关系与习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三章社会关系与习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社会关系与习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社会关系与习俗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社会关系与习俗,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结构严密的社会,由此而衍生出来的礼仪制度和社会习俗纷繁复杂。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社会阶层、宗族与家族、礼制及各种习俗。要求同学们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阶层、士的作用、宗法制、家族与家庭、礼制的本质与主要表现和社会意义,古代主要礼俗及表现等。,一、社会阶层,原始社会人是平等的没有阶级和阶层,进入阶级社会后,不同的人们因为阶级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天壤之别。每个社会成员都隶属于一定的阶级和阶层。如奴隶主阶级有天子、诸侯、士等阶层,封建社会则有良民和贱民之分。下面主要介绍封建社会的主要阶层。、贱民封建社会的贱民主要由奴婢、部曲、匠户和兵户组成。奴婢分为官奴婢

2、和私奴婢。官奴婢服务于皇室、朝廷、官府。如宫中的侍女、宦人等。私奴婢为贵族、官僚和富豪服务,以家内劳动为主。奴多指男性,有童、仆、僮奴、奴仆、苍头等;婢多女性,有青衣、家婢、丫环等。奴婢处在社会的最低层,是主人的私有财产,任由主人买卖。奴婢可以拥有少量的私人财产,法律上也不能随意杀害,但其取得良民的身份异常艰难,主要有放免、赎买、脱籍等。,一、社会阶层,部曲原是军事建制单位,后转称军队卒伍。东汉时期,军阀将部曲占为私有,同时大批农民为逃避战乱也寻求豪强的保护,形成人身依附关系,世代相属。部曲的地位高于奴婢,有私有财产和独立人格,但需为主人生产服役、看家护院等,也不能做官和自由迁徙。匠户是封建社

3、会身份低微的手工业劳动者。为了控制他们将其从普通民户中划分出来,且世代相传,不得脱籍(籍贯,籍指户口性质,贯指户口所在地)。东汉末年,为保证兵源,强迫现役兵终身为兵,并挑选俘虏当兵,将他们另立户籍,形成世兵制,士家指兵士及其家庭,称为“兵户”或“军户”。士家子女只能内部婚配,寡妻再嫁只能选士家,以防止兵源流失。唐代以后,兵户地位始终较低,因此,中国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说。此外,贱民还有乐户、蜑户等。,一、社会阶层,、士农工商在封建社会中,以职业分良民包括士农工商四大类。农工主要指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普通百姓。商人是受剥削和限制的阶层。战国时期,商人的地位还比较高,经常参预政治,左右

4、诸侯。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重农抑商,认为商人与民争利,受到不公正待遇。如秦律有七科谪戍条,四种谪戍与商人有关: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祖父母有市籍七。汉代规定:市井子孙,不得在官,不能丝衣乘车等。但中国的商人往往经济实力雄厚,依靠财力改变待遇的很多,甚至交结王侯、纵横天下。士在奴隶社会中指贵族,又是贵族的最低阶层,主要承担战争时的武士。战国时,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破坏,士摆脱了旧宗法的羁绊,成为没有固定职业,但有知识、有文化,活跃在政治文化舞台上的核心力量。由武士转为文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一、社会阶层,私学的兴起和战国政治的需要,大批学有所长的士成为各国争相追逐的目标。士的价值取向

5、也成为“学而优则仕”,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战国的士在各国作用重大,“六国之士,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丧”。国君们也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士子们则“合则留,不合则去”。战国的士还形成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不怕挫折,为自己的目标反复努力,不惜牺牲。封建社会的士以治国救世济民为己任,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东林人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封建知识分子的集体追求,因此他们积极入世。士在封建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上也做出巨大贡献,正统文化正是他们的代代相传而悠长恒久。当然,士当中也有远离尘世,隐居修行的,被称为隐士、高士、

6、处士、逸民、幽人等,对中国人文化建设也颇有成就。,二、宗族与家庭,宗法制度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是父系氏族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父家长为中心的财产继承法则及其观念形态祖先崇拜在奴隶社会的遗留和发展。西周宗法制最完备,其核心内容就是大小宗之分和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是大宗,其它贵族是小宗,又依次是自己统辖区内的大宗。异姓诸侯通过联姻与周天子结成甥舅关系,也奉周天子为大宗。嫡长子称宗子,是父祖身份、封邑的继承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嫡长子之外的儿子有受封权,在其封邑内是大宗和始祖。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政治上的共主,将政治与宗法身份集于一身,成为无可争议的权力中心,以血缘区别贵贱,形成

7、等级制度,并以此分享大小权力,形成统治网络。,二、宗族与家庭,姓氏制度是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称号,起源悠久,秦汉之前的个姓多从女傍,如姬、姚、嬴等来源于母系社会。姓形成后就相对稳定,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姓,并终其一生。周代贵族男子称氏(如鲁为姬姓,后有季孙、孟孙、叔孙等氏),因姓是固定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所谓秦晋之好。氏由姓衍生,标明人身份的贵贱。氏的来源复杂,有以官为氏如师、司马,以受封国为氏如陈、宋,以居处为氏如东郭、西门,以职业为氏如陶、樊、张。相对于姓,氏是可以变的,有人一生多个氏,如公孙鞅、卫鞅、商鞅。宗法制崩溃导致姓氏制度发生混乱,秦统一后,姓氏合二为一,汉代

8、已融为一体。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尊亲亲”的原则,但春秋以后,诸侯强权,楚、吴竞相称王,与周王室分庭抗礼,宗法制度逐渐破坏,代之而起的是封建宗族制。,二、宗族与家庭,、宗族秦以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促使宗族和家庭取代以往的宗法组织。分散的小农家庭世世代代稳定地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为了生产上的协作和经济上的互助、社会上的互保,大多同族聚居,形成“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的局面。同一祖先有宗族,长期居住在一起,又由族产和封建伦常把他们从经济上、思想上联系起来,形成封建的宗族制度。聚居的宗族有严密的组织。全族推族长一到两人,族下各房有房长管理族田、钱谷、义学的职事人

9、员。族长总管全族事务,是宗规族约的主持人和监督者,还主持祭祖、解决族人婚嫁、分家、立嗣、财产继承及其它纠纷,并对不服族长者依族规给予制裁。,皖南胡氏宗祠及外景,二、宗族与家庭,宗族的一般成员称族人或宗人,凡同祖同姓的男姓及其妻女都是族人。族人要遵守族规、维护宗族共同利益、抵御外敌等。崇祖祭祖是宗族的首要义务,族长称祠长,祠堂是宗族的精神象征,有宗祠和支祠之分,分别祭祀始祖和支派祖先。记录宗族历史和宗族成员间关系的叫族谱,也称宗谱。宋明以后的族谱记载全族的世系源流、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及祖宗坟墓和族产公田的数目、方位,有的还附族规、家训等。通过撰修族谱,既可以团结族众,又可对后世子孙进行宗法教育

10、和族规训诫。族田也叫公田,包括祭田(祭祀)、义田(济贫、赈灾、兴修水利等)、学田(办学、助科举考试)等,在经济上将宗族聚在一起。宗法组织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经济上为国家征纳赋税,政治上“自治”乡村,思想上维护封建伦理规范。历代封建政府都重视宗族组织,维护族长的权力,将所有社会成员有效禁锢在封建统治之中。,二、宗族与家庭,、家庭进入文明社会,家庭就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古代是父家长制家庭,父家长在家庭中居统治地位,握有绝对权力。封建家庭规模大小不一,一般三代同居,人数在十人以下,常用“五口之家”概之。而豪门大族多累世同居,人口可达数百之众。家庭成员除父家长外,均为家属,包括在一起生

11、活的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宗族成员及部曲、奴婢等。所有家庭成员在某种意义上是父家长的私有财产,故卖妻鬻子是封建社会的合法行为。服从家长,敬奉主人是家庭的基本准则。家长在单系家庭中由年长男性承担,多系家庭则是嫡系长者为之。家庭关系的维系不仅基于婚姻和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家庭财产私有制。财产全部由家长统理,归属家长名下,家长对其有绝对权力。其它成员不能有私产,也不能私自动用家庭财产。成年子孙已立室并生育儿女,也不允许别立户籍,分割财产,否则,唐代判刑三年,宋朝“察民有父母而别籍异财者,论死”。,二、宗族与家庭,封建家庭依靠家法对家庭进行统治。家法,有“家规”、“家训”或“家范”等形式,是封建伦理道德

12、和封建传统习惯相结合的产物,是封建家长约束家属言行的准则,代表有颜氏家训、朱子家礼。违背家规要受到处罚,包括庭训(责打);告祠(在祖宗牌位前责打);告官,处死(封建社会最初允许父祖杀害子孙,后不允许直接杀害,但支持父祖杀害子孙的意志,如以不孝等罪名控告子孙,则子孙必死。实际上父祖杀害子孙的极少,积蓄私财的也有,在“尊尊”的同时也“亲亲”)。家庭中的继承制度包括财产继承和身份继承。财产继承以家长临终遗言决定,若无遗言,封建法律规定两大原则:一是妇女没有继承权,寡妻妾可承夫份或子份,但不能变卖和改嫁带走,女儿只分得少量嫁资。二是不分嫡庶,诸子均分,兄弟死亡者子代,绝户或女儿继承,无女则按亲疏由近亲

13、继承,再收归官有。身份(身份、特权)继承由嫡长子,嫡长子死或罪、疾则嫡长孙,再嫡次子。如无嫡子,嫡妻年满五十立庶长子,奉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舍嫡立庶,舍长立幼均触犯封建法律。,二、宗族与家庭,、亲属关系中国古代亲属关系根据重男系轻女系的原则,分为宗亲、外亲和妻亲三类。宗亲指同祖同宗亲属,包括同一祖先的所有男性亲属及双方没有血缘关系但在礼制上同属一宗的亲属关系,如婆媳、妯娌,继子与继父母,庶子与嫡母等。宗亲以九世为限,上推四世至高祖,下延四世至玄孙,在此范围内的人均为宗亲。外亲是指女系血统,如母系血统、姐妹血统、女儿血统等。妻亲指妻子的亲属,主要指妻之父母。古代亲系上有直

14、系、旁系之别。直系直上直下的亲属,旁系为没有直上直下关系的同源亲属。尊亲指辈份高的亲属,卑亲指辈份低的亲属。亲属关系中,父母和子女是核心关系。古代有五父十母之说。五父:亲,生父;养,继立我之父;继,父亡母再嫁者;义,受恩结拜类;师,授业之师。十母:亲,生母等。,二、宗族与家庭,直接血缘关系的子女则有三种:嫡子,正妻所生;庶子,媵妾所生;奸生子,地位最低,可分婚生子一半财产。间接血缘关系和无血缘关系的子女有两类:嗣子,近支亲属过继来的,与嫡子享相同的权力和地位;养子:包括义子、螟蛉子(养子,螟蛾幼虫,蜾蠃捕之喂其幼虫,人们误认为其抚养之)和收养弃儿等。兄弟关系的重要性仅次于父子关系。确定兄弟辈中

15、长幼有序关系的原则是在嫡庶之别明确后再按年龄大小区分。在这一关系序列中,兄地位很高,常与父并称,如“长兄如父”。兄权由父权派生,长子是家庭的当然接班人。宗法血缘在古代社会中还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庞大的亲属网中,任何人的升降荣辱都可能带来亲属的兴衰生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广泛的亲属故旧是封建官场最重要的资源。同样,古代法律的株连亲属也是普遍现象。汉代以后,有三族之诛、五族之诛、七族之诛和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或称宗亲九族)之诛等。明初方孝孺案诛十族,株连宗族、母族、妻族直至朋友、门生,共杀人。,三、人生礼仪,人生礼仪是指人一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和礼节,最常见的有诞

16、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诞生礼和葬礼是以亲族为中心,而成年礼和婚礼则显示本人的作用。人生礼仪浸透着传统的人生观念,与吉凶祸福、穷通利达的传统心态相关。汉族的人生礼仪反映的传统观念可用福禄寿禧四字概括,并以寿为基础,希望长命富贵,祈求多子多福,死后在冥世也能幸福安康。、诞生礼仪。主要礼仪:洗三,满月,百日,周岁及抓周。特点:以祈求长寿为中心;重男轻女。、成年礼仪。指人生成年时的标志仪式,表示可以享受成人权利,也承担成人责任。主要礼仪:冠礼,男子成年礼,始于原始社会的成丁礼,古代贵族岁举行冠礼,由父兄在宗庙主持,以示郑重,有授冠、命字等仪式。笄礼,女子成年礼,古代一般岁举行,将幼时发式梳成发髻,

17、插笄固定,并命字。,三、人生礼仪,、婚姻习俗、婚姻状态。人类的婚姻状态有多种,从乱婚到辈份婚再到族外群婚、对偶婚,最终为一夫一妻制,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婚姻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古代的婚姻状态大致也经历过这些阶段,到原始社会末固定为父系为主导的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在正常的婚姻关系中,还存在过以下特殊婚姻习俗。买卖婚:男方以金钱财物换取女子为妻。表亲婚:兄弟的子女与姐妹的子女或姐妹子女之间构成的婚姻,是族外群婚的遗留。换亲与转亲:两个家庭达成协议,互换女儿为媳为换亲,有时多个家庭互换;转亲为发生与家庭内部的古老共夫共妻制遗俗,表现为兄亡嫂嫁弟、姊亡妹嫁姐夫、弟亡弟媳嫁兄、伯叔母转给

18、侄儿和嫡子继承父妾等。主要目的是财产不外流。,三、人生礼仪,招赘婚:男方进入女方家庭生活的婚姻。典妻婚:男子以财物租用已婚女子临时为妻的婚姻。童养婚:将从幼年养大的外姓女子定为儿媳的婚姻。冥婚:已经死亡的男女婚姻。指腹婚:相约双方在怀有身孕时约为儿女亲家。B、婚姻六礼。中国古代婚姻有复杂的婚聘仪式,紧典型的为“六礼”。纳采:男方家请人向女家提出缔婚的请求,俗称“提亲”、“说媒”,奉行的原则是门当户对。问名:双方互控男女的姓名、年龄、生辰、籍贯、三代、名号、官职等,俗称“请八字”。纳吉:男方根据双方生时年月,卜得吉日,备礼通知女家,决定订婚。问礼之后对双方八字进行考察,最后决定是否成亲,这个过程

19、称“合婚”,俗称“批八字”。“八字”指个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四组干支。,三、人生礼仪,纳征:男家正式给女家送聘礼,这也是人们视为买卖婚姻的依据。请期:男方择定婚期,请女家同意。亲迎:新郎到女空迎娶新娘,一般在一天内完成,分为迎亲、拜堂、入洞房三个环节。3、“七出”与“三不去”。当婚姻关系出现问题时,夫妻关系会终止。这种状况的主动权在男方,多满足男方的意志。古代离婚称“出妻”或“休妻”,具体条件有七条,称“七出”或“七去”。包括“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嫉妒,七恶疾”。这些条件男女严重不平等,维护封建族权和夫权。“三不去”是对男子休妻权力的限制,即“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

20、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三、人生礼仪,4、死丧习俗死亡对初民来说是一件难以理解和非常恐惧的事,世界各地都有死人崇拜习俗,形成一套复杂的丧葬礼俗。中国的丧葬早在山顶洞时期就有,在“生有所养,死有所葬”观念的影响下,厚葬之风经久不绝。死丧之礼是丧葬礼俗的一部分,指人行将咽气到棺材下葬期间的各种礼仪,主要包括哀悼、殓殡、下葬等内容,有停尸、吊丧、入殓、下葬等几道程序。按古代礼俗,尸体下葬后,孝子及到时候家庭还要举行追荐礼,表示对亡人的哀悼、思念,称“丧居”。其中最重要的是“三年之丧”。这一理论依据是孔子所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去世后子女也应丧居三年以报答。制服属于斩衰的孝

21、子,要执行此礼,称“丁忧”或“丁艰”,并有许多服丧的规定。,、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进入阶级社会后,墓葬与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并形成整套的埋葬制度,违背者为僭越,天子有权对其处分。早期墓葬地表是否有标记现在不清楚,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在墓堆土,称为“坟”,巨大的坟则是“陵”或“山陵”,唐朝皇帝因山为陵,最为显赫。曾侯乙墓平面图(多),、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中国古代早期的墓葬均为归竖穴土墓,即在地面挖坑,大型墓由于坑深达十米,要在坑的边上修长长的墓道,墓的四周有二层台。墓内用原木为椁,并分割成多间象征着房屋,棺床居中。西汉中期开始,洞室墓取代了土坑墓,墓室由耳室、前室、后室等组成,

22、汉代内置黄肠题凑、棺椁等,完全仿照宫殿,被称为“地下宫殿”。六安双墩六安王墓,汉洞室墓结构图,北京大堡台汉墓、永泰公主墓,二、中国古代墓葬的种类,中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埋葬文化差异较大,墓葬类型也有很多。如以埋葬方式区分,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塔葬、瓮棺葬、悬棺葬(后三者也可属土葬)、二次葬等。二次葬是指先暂时用一种方式埋葬,再次永久性埋葬,如天葬或为葬加土葬、合葬等。土葬最广泛,又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单人葬和合葬等。墓葬的大小差异是等级社会在埋葬文化中的普遍现象,不同社会墓葬的等级多寡不同,商周至少有七个等级,还不包括死无葬身之地的奴隶。陕西玄奘墓塔。,二、中国古代墓葬的种类,汉

23、墓。汉墓是中国古代最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墓葬。汉墓数量多,结构牢固(多为砖石构筑),装饰讲究,随葬品多(大量的实物和模型明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汉墓中最具特色的是壁画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和崖墓。壁画墓是在墓壁上画画。汉墓壁画内容丰富,画技成熟,是珍贵的艺术品。宁城护乌桓校尉墓壁画。,二、中国古代墓葬的的种类,画像石是在用来砌墓的石头上雕刻图画,工程巨大,技法精美。画像砖是在用来砌墓的砖头上印制花纹,形成图案,有的是单图案,案有的是拼图。崖墓始于东汉,流行于重庆、四川一带,俗称“蛮洞”。其在悬崖上开凿墓穴,分前堂、门阙和墓室等,墓室内有大量的圆雕、浮雕和壁画等,是著名的艺术品。乐山麻浩崖墓

24、。,汉画像石墓,汉画像砖墓,二、中国古代墓葬的种类,悬棺葬悬棺葬是我国古代最具神秘色彩的埋葬方式,其处于悬崖绝壁上,有的棺材如船形,又称“船棺葬”。分布范围从四川到福建,持续了约两千多年。其神秘之处在于:是什么人的墓葬;如何将巨大的棺材安放在悬崖绝壁上。有人认为其属僰人(川南、滇东一带的古民族),但武夷山也有。其放置方式有栈道说、浮船说、崖顶下坠说等观点。江西龙虎山以摆的原理表演悬棺入洞穴。云南昭通僰人悬棺。,宜宾僰人悬棺、龙虎山悬棺葬表演,武夷山悬棺,三、陵墓,、陵墓的发展演变中国墓葬形制大小与死者的社会地位成正比,高高在上的帝王在埋葬方面自然也处于顶尖位置上。自战国以来,帝王墓葬都在地表留

25、有巨大的坟堆做标志,被称为“陵”,帝王墓也称作“陵墓”。作为地面标志,两千多年来外形发生了多次变化,秦始皇陵是覆斗形,唐朝则以山为陵,宋代依然是覆斗,元代地表不留标记,明清则是宝城宝顶。唐乾陵。,汉茂陵和明长陵宝城宝顶,、陵墓的组成,陵墓巨大,其组成也复杂,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有祭祀区、神道和护陵监三块组成。陵墓前的地面祭祀由来已久,但早期并没有固定的祭祀建筑。战国时在坟前设置享堂以方便祭祀,随着历史的延伸,祭祀区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唐乾陵曾有房屋间。祭祀区的主殿称享殿、献殿等,是祭祀区的中心。明长陵的祭祀区除主殿祾恩殿外,还有配殿、廊庑、祭坛、朝房等。长陵全景图。,、陵墓的组成,长陵祾

26、恩殿建于宣德二年(1427年),祾恩殿建在三层重叠的须弥座台基上,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取“九五”之尊,殿内木结构构件如梁、朽、柱等全部由楠木为之,共用整根的楠木柱子60根,其中32根金柱直径都在1米以上,中间最粗者达1.12米,高达12.5米以上。该殿采用重檐庑殿式屋顶,梁枋檐柱施以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等,均使祾恩殿成为封建社会后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殿堂之一。祾恩殿,、陵墓的组成,神道以称“御路”或“甬路”,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路道。中国历代帝王墓前都有宽阔的神道,两边有华表、神兽等摆设。十三陵神道全长公里,两边有石兽、石柱(华表)、石人(文武勋臣),加上神道前巨大的牌坊,堪称世界率第一

27、。明孝陵、清东西陵、唐乾陵等陵墓都有规模宏大的神道,甚至一些大臣墓的神道也极尽奢华。,十三陵神道武臣和牌坊,明孝陵和清东陵神道,、陵墓的组成,神道两边的石像和墓前石刻是帝王陵墓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之一,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石刻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象征帝王生前的朝堂,也有帝王值得纪念的事件、物品,还有各种吉祥祈福的生物。护陵监是保护和管理陵园的工作区,其长官为“山陵使”,多由过气高官或宗族要员充任。昭陵六骏、南朝石刻。,、陵园,作为一处封闭的保护区,陵墓都有陵园来庇护,陵园由高大的城墙圈成,有的陵区有几重城墙,作为国家的精神根基,是重点守卫对象。陵园起源于公共墓地,作为全国

28、最高等级的墓地,各方面都处于极端。陵园选址要求风水龙穴,墓葬排列要符合礼制,随葬用品仿阳间生活,空间布局主次分明。早期陵园受“邦墓”影响,一国数代君主葬在一个墓地中,秦汉以后,一个君主一个陵园,除帝王外,贵族、大臣附葬其中,明清又集中在一个陵园中,但每个帝王又有园中园。十三陵分布图,四、著名陵墓列举,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年)曾国国君的墓葬,为大型木椁墓。年发掘于湖北随县擂鼓墩。墓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约220平方米。木椁分为东、中、西、北四室,其间分布有众多随葬器物。曾侯乙墓共出土遗物15404件,可分为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等八大类。出土物数量

29、众多、规模宏大,为中国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所罕见,其中的“曾侯乙编钟”更是闻名世界。 墓坑平面图。,曾侯乙像、编钟、箱盖天文图、尊盘,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5 公里,南踞骊山北麓,北临渭河,陵地规模宏大,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南北长1356 米,东西宽585 米,周长3880 米;外城南北长2165 米,东西宽940 米,周长6210 米。陵冢建在四级方形高地中心,古代记载陵高丈,今高47.6 米,堪称我国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目前秦始皇陵发掘的有兵马俑坑、陪葬墓、陵园城墙等。,秦始皇陵地宫、兵马俑坑,马王堆汉墓,197274年先后在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市汉墓。一号墓出土的女尸

30、,逾两千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有绢、绮、罗、纱、锦等品种。其中的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婵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一号墓棺椁,辛锥复原像、女尸、素纱襌衣,满城汉墓,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113年)及其妻窦绾之墓(1O4年),位于河北省的满城县。 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

31、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满城汉墓内景。,满城汉墓外景、巨大幕帐,满城汉墓博山炉、墓室、金缕玉衣,定陵,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座陵墓,埋葬的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 1956年开挖,是新中国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主动挖掘的惟一一座帝陵。其建筑的恢弘、典雅、精致令世人瞩目,而且以其出土的3000余件精湛的随葬品震惊了世界。定陵外景。,定陵文物

32、被毁(定陵后殿),“几十名警卫战士喊着号子,将三具巨大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掀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 出土的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来,万历皇帝的尸骨更是被红卫兵焚毁。 “文革一开始,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即被摆到定陵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由一位20岁的定陵女讲解员组织造反派进行批斗。批斗结束后,在“打倒保皇派”的口号声中,人们向尸骨猛投石块,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而后,烈焰腾起。木柴伴着尸骨“叭叭”炸响。烟灰四散飘落 ”定陵的发掘报告,经过33年后,于1989年才整理出来。当时联名报告者均已作古,发掘负责人只剩队长赵其昌一人健在,且已退休。,定陵地下宫殿、前

33、殿、金丝皇冠,其它著名陵墓,禹王坟浙江绍兴商王陵区河南安阳春秋战国陵墓晋侯墓(山西曲沃)、秦简公墓(陕西)、中山王墓(河北)、虢国墓(河南)、曾侯乙墓(湖北随县)等秦始皇陵陕西临潼西汉诸陵陕西关中西汉已发掘诸侯墓满城汉墓、长沙马王堆墓、广州南越王墓、徐州诸楚王墓、江苏泗水王墓、安徽六安王墓、山东银雀山汉墓和洛庄汉墓东汉诸陵洛阳北邙山北魏陵墓洛阳北邙山,东晋南朝陵墓江苏镇江、南京隋炀帝墓江苏扬州雷塘唐帝陵陕西关中、(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均在关中)南唐二陵江苏南京北宋帝陵河南巩县南宋帝陵浙江绍兴明帝陵祖陵(安徽凤阳)、孝陵(南京)、十三陵(北京昌平)、景泰陵(北京西山)、兴献陵(湖北)清帝陵永陵(祖陵、辽宁新宾)、太祖福陵、太宗昭陵(辽宁沈阳)、东陵(河北遵化)、西陵(河北易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