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业力因果与人的主体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业力因果与人的主体性课件.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业力因果与人的主体性,课件存放公共邮箱,密码:zhexue2012,一、对人生现状的几种解释以及佛陀的批评,对现实的几种归因和解释,偶然论者范缜宿命论神意论,对人生解释的一致性原则:对过去和现状如何理解,则对未来就有何种预期。,佛陀的批评,“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宿命造耶?彼答言:尔。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诸贤,若一切皆因宿命造,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
2、方便。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佑造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因尊佑造耶。彼答言:尔。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尊佑造故。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尊佑造故。诸贤,若一切皆因尊佑造,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于中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者,我便往彼,到已,即问:诸贤,实如是见、如是说
3、,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耶?彼答言:尔。我复语彼: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无因无缘故。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无因无缘故。诸贤,若一切皆无因无缘,见如真者,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诸贤,若于作以不作,不知如真者,便失正念、无正智,则无可以教。,神意论、宿命论、偶然论对现状归因于外力,神意论中的责任主体是“神”,宿命论、偶然论归因于不可知或与人无关之因或无因无缘。彻底的宿命论偶然论与部分宿命论神意论中人的首要活动是对神的信仰(祭祀,拜火,拜日,沐浴)并因神的诫谕而规范自身行为。,佛陀对当时流行的宗教行为的引导,关于祭祀关于
4、拜火关于恒河沐浴佛陀的引导逐渐超越民族生活习俗的局限,而指向了更为普世的价值。,反对杀生祭祀,佛告婆罗门:“或有一邪盛大会主行施作福而生于罪,为三刀剑之所刻削,得不善果报。何等三?谓身刀剑、口刀剑、意刀剑。“何等为意刀剑生诸苦报?如一会主造作大会,作是思惟,我作邪盛大会,当杀尔所少壮特牛,尔所水特、水牸,尔所羊犊及种种诸虫。是名意刀剑生诸苦报。如是施主虽念作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实生于罪!,“云何为口刀剑生诸苦报?有一会主造作大会,作如是教,我今作邪盛大会,汝等当杀尔所少壮特牛,乃至杀害尔所微细虫。是名口刀剑生诸苦报,大会主虽作是布施、供养,实生于罪!“云何为身刀剑生诸苦报?谓有一大会主造作大会
5、,自手伤杀尔所特牛,乃至杀害种种细虫,是名身刀剑生诸苦报。彼大会主虽作是念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实生于罪!,婆罗门居家“三火”,“然婆罗门当勤供养三火,随时恭敬,礼拜奉事,施其安乐。何等为三?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何者为根本火?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施其安乐?谓善男子方便得财,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养父母,令得安乐,是名根本火。何故名为根本?若善男子从彼而生,所谓父母,故名根本。善男子以崇本故,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施以安乐。,“何等为居家火?善男子随时育养,施以安乐?谓善男子方便得财,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给妻子、宗亲、眷属、仆使、佣客,随时给与,恭敬施安,是名家火。何故名家?其善男子处
6、于居家,乐则同乐,苦则同苦,在所为作皆相顺从,故名为家。是故善男子随时供给,施与安乐。“何等名田火?善男子随时恭敬,尊重供养,施其安乐?谓善男子方便得财,手足勤劳,如法所得,奉事供养诸沙门、婆罗门,善能调伏贪、恚、痴者,如是等沙门、婆罗门,建立福田,崇向增进,乐分乐报,未来生天,是名田火。何故名田?为世福田,谓为应供,是故名田。是善男子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施其安乐。”,沐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孙陀利河侧丛林中。时,有孙陀利河侧住止婆罗门来诣佛所,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问佛言:“瞿昙!至孙陀利河中洗浴不?”佛告婆罗门:“何用于孙陀利河中洗浴为?”婆罗门白佛:“瞿昙!孙陀利
7、河是济度之数,是吉祥之数,是清净之数,若有于中洗浴者,悉能除人一切诸恶。”,尔时,世尊即说偈言:“非孙陀利河,亦非婆休多,非伽耶、萨罗,如是诸河等,作诸恶不善,能令其清净。恒河、婆休多、孙陀利河等,愚者常居中,不能除众恶。其清净之人,何用洗浴为?其清净之人,何用布萨为?净业以自净,是生于受持,不杀亦不盗,不淫不妄语,信施除悭垢,于斯而洗浴。于一切众生,常起慈悲心,井水以洗浴,用伽耶等为?内心自清净,不待洗于外。下贱田舍儿,身体多污垢,以水洗尘秽,不能净其内。”,思考:,重新审视民俗中、观念中的种种习俗和忌讳。如何理解骨相、风水、生辰等解释系统在某些时候表现出的有效性?,责任归因凸显人的主体性,
8、当下的现状归因于主体过去的行为,对当下现状的理解以及就此理解发出的行为造就未来。唯有人可以对现实有一种“理解”(有浅深等差别),并基于这种理解开启下一刻的生活。这种理解和开启显示出人的自由和高贵。唯有自由的人才可以作为责任的主体。不要埋没了自己。,二、业力因果的基本内容,(一)业力,业:造作、行为,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种力量,此力量又迫使人去作新的行为,此新行为产生新的力量。“行为不但产生力量,而且会产生一种压迫人和约束人的力量,使人不得不接受由行为所产生之后果或约束力。”(当你抽身事外时,才能深切的感到此种业力。通过观察战争来体会业力。)“业力即是驱使、创造和毁灭一切有情生命及其世界之原动力。
9、”,业因、业力、业果,业因:行为的造作称为“业因”,而行为的驱动力是各种心理要素的运转,故业因指由心推动的各种行为。业力:由心所推动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结果。业果:又名业报。业因如同种子,因缘成熟时,形成果报,称为业报。“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业的分类(侧重业因),从行为的发动、实行者分:身业、语业、意业。从伦理性质分: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动业。从发动者范围大小分:共业、不共业(别业)。从感召未来果报的侧重不同分:引业、满业。从未来受果的的确定性分:定业、不定业。,业力是一种关系,共业与别业(不共业)极共业所有生物大共业人类国族共业各别共业某
10、一行业,等等不共业家族、家庭极不共业夫妻、极其亲密的朋友师生等最极不共业个体,业力之大部分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乃至各种族、各生物之间,层层叠叠的关系。个体人是如此业力之网上的蜘蛛,无数的人就像无数的蜘蛛,相互交叉,相互摄入,形成错综复杂难以穷究的一个宇宙大业力圈。,业力的转变,如此七个层次,个体业力最容易改变,而可以改变的难度从内到外不断增加。难易之不同,即是说由意志去转变环境(或业力),有阻力大小的不同。因此,此意志转变环境(或业力)之事是确有的,否则不会有改变难易程度之不同。意志转变环境(或业力)意味着自由意志的存在,业力的转变,释迦佛的榜样天主教圣哲法兰士的祈祷文:“主啊!
11、我所不能改变的事,祈赐我以宁静去接受它。我所应该改变的事,祈赐我以勇气去改变它。何者是可改变的,何者是不可改变的,祈赐我以智慧去识别它。”(此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和命运的态度,同样适用于佛教业力论。),业力的转变,“宗教行人必须有知命和达观的素养,才能不怨天、不尤人,达成心理之泰然和宁穆;必须有十足之勇气及毅力才能克服自他之弱点,作向上之转变。必须藉至诚之祈祷得到神力之佑助,才能启发睿智和灵感来分别何者是定业,何者是不定业;何者是可趋及的,何者是不可趋及的。” 张澄基佛学今诠,业力的转变,如果你不能选择加在你的境遇和身体上的一切,一时也无法改变它,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你对如此遭遇的态度和心境。你作为
12、一个人的反思能力在此时会带给你另一维度的自由(庄子的第三只眼)。你的审美能力任何时候都没有被剥夺,只要你从功利的自然因果中透出来一点余裕之心。佛教的智慧,很大层面上是告诉你如何理解业力并活得自由。自由基于理解,(二)因果法则:因果平等,因果一致,同类相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获其善作恶受恶报 为恶及其善随人之所习 如似种五谷各获其果实”“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与卑。”,因果为道德公正律,每个人都是自己业力的继承者。同类相应原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丑陋、富有、美丽、贫贱、智慧、愚痴、等等,皆各有其独自之原因,不可相混,这样才能解释人生之各种不同天赋与际
13、遇。“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十来偈),胜鬘夫人问佛:“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女人丑陋又贫贱?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女人丑陋却富贵?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女人美丽但贫贱?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女人美丽又富贵?”佛陀答道:“一个女人前生要是暴躁易怒,又非常悭吝,不肯把财产布施沙门及他人,今生就会面貌丑陋而且贫贱。一个女人要是前生暴躁易怒,但却慷慨好施,常以财物布施沙门及他人,今生就会面貌丑陋但能富有。一个女人前生要是性情和平不易愤怒,今生就会面貌丑陋,但能富
14、有。一个女人前生要是性情和平不易愤怒,但悭吝成性不好布施,今生就会面貌姣好而终身贫穷。一个女人前生要是性情平和,又肯常以财物布施他人,今生就会面貌姣好而又终身富有。”,(二)因果法则:因果平等,自作自受,不由于他每个人都是自己业力的继承者“自作之业,决定受报,无有他作我受其果,无有自作他受其报。”“父有过恶,子不获殃,子有过恶,父不获殃。各自之死,善恶殃咎,各随其身。”,(二)因果法则:因果平等,生须众缘,灭不待因否定第一因(不平等因)有为法刹那生灭,(二)因果法则:因果平等,因果相依因果同时,(二)因果法则:善恶由心,故作业必受报:“意”的推动从因地(动机)看伦理:人不是因为出身而是因为行为
15、而高贵。,(二)因果法则:四缘,即赅括一切有为法之生起所凭借的四种缘,是从果之产生而倒推考察各种因之性质。,四缘,1,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其因缘一词,因亦作缘解。于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亦为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四缘,2,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所谓等,谓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同等,反之,若前一刹那为善
16、心聚,后一刹那为恶心聚,则其前后刹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所谓无间,谓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而无有间隔。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四缘,3,所缘缘,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的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是认知主体的认识发生间接与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4,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二)因果法则:五果,据瑜伽师地论卷九等说善恶业能给予众生五种果。1,异熟果:异时、异地、异类而成熟的果报。指一生业行所造成的来世成熟的果报。2,等流果:善恶习气同类相
17、续而流,如行恶成习,能使今生后世自然乐于行恶。3,增上果:所感生存环境。,五果,4,现法果:今生现世所得苦乐等报。5,他增上果:个体的行为对别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及所感眷属朋友同事等果报。,弥勒问经论说有三种果:1,果报果:指自作善恶业自受之果报,如杀人者遭被杀报。2,习气果:业形成习气,能引生以后的同类业,成为习惯,如饮酒得嗜酒报。增上果:善恶业所感生存环境、人缘及对他人的影响。,从等流果(习气果)看出业力是形成人之气质及品格的一种培养力量,等流果:即从等同之因所流出之果。从善因生善果,从恶因生恶果,从无记因生无记果;例如从前念之不善心生后念之不善心或不善业。盖等流一词,即指等同流类之意;以因
18、与果之性质同类,故称等流。“人如果常常做某一类的事,他就会变成某一类的人。”“如果一个人前生喜欢杀生,今生也大都喜欢杀生;前生喜欢偷盗,今生也大都喜欢偷盗。因此我们看到,有的人从小到大以杀生为业,有的人连昆虫蝼蚁亦不忍伤害。” (冈波巴)职业习惯。人格修养的必要。 有意识的去培养一些优秀的品质,比如慷慨、节制、安忍、慈悲、明智 等等。,(三)业力因果观照下的身心修养(盐喻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
19、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所以者何?盐多水少,是故能令咸不可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恒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于意云
20、何,此一两盐能令恒水咸叵饮耶?”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恒水甚多,一两盐少,是故不能令咸叵饮。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夺取他羊,云何有人夺取他羊?谓夺羊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势,彼羊主者,贫贱无力,彼以无力故便种种承望,叉手求索而作是说:尊者,可见还羊,若见与直。是谓有人夺取他羊
21、。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云何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谓窃羊者贫贱无势,彼羊主者或王、王臣,极有威力,以有力故收缚窃者,还夺取羊,是谓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
22、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复次,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谓负债人贫无力势,彼贫无力故,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负他五钱,为主所缚,乃至一钱亦为主所缚。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复次,有
23、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云何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谓负债人产业无量,极有势力,彼以是故,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是谓有人虽负百钱,不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为主所缚。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彼于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关于业力论的一点补充,同类相应而不是同量相应。一因可生多果,但不能生无限果。即有限因不能生无限果。有限因不能生无限果的宗教意义是,众生的恶业不管多么大,亦不至于招来无限的苦果,因此佛家不承认有永恒的地狱。同理,有漏的善业不管多么大,亦不能使人生入永恒的天堂。,唯无限之因始能产生无限的果。所以说,那相对的,有执着的和有能所的善业,无论如何伟大,亦只能算是有漏之善业,不能导致解脱。唯有那超越能所、相对及我执之善业,才能算属于无限之范围,才能产生无限或永恒之解脱果报。在思想渊源上,佛教重自力,可能与业力之同类相应思想,有密切之关联。,三、如何建立对业力因果的可靠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