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43473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课件.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菌种保藏,第一节 遗传与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遗传(heredity):亲代生物的性状在子代得到表现;亲代生物传递给子代一套实现与其相同形状的遗传信息。特点:具稳定性。遗传型(genotype):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 遗传型 + 环境条件 表型表型(phenotype):指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一种现实存在,是具一定遗传型的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具体性状。,微生物的变异分为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 遗传性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 基因型变异。常发

2、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异发生后是不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地遗传给后代。非遗传性变异: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表型变异。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凡在此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细菌都出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又可复原,表型变异不能遗传。,微生物是研究现代遗传学和其它许多主要的生物学基本理论问题中最热衷的研究对象。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的方向发展。,研究微生物遗传学的

3、意义,一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特点,个体的体制极其简单;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易于在成分简单的组合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繁殖速度快;易于积累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或终产物;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和多样性;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作用的直接性和均一性;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方式;,大小和形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可不同,生长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可发生变异。如:鼠疫耶氏菌在陈旧培养物上细菌的多形态性、细菌L型。特殊结构如:荚膜(肺炎链球菌)、芽胞(炭疽芽孢杆菌)、鞭毛(变形杆菌H-O变异)也可发生变异。,二 变异的类型1 形态结构的变异,毒

4、力增强:无毒力的白喉棒状杆菌常寄居在咽喉部,不致病;当感染了-棒状噬菌体后变成溶原性细菌,则获得产生白喉毒素的能力,引起白喉。毒力减弱:有毒菌株长期在人工培养基上传代培养,可是细菌的毒力减弱或消失。卡介苗(BCG)是有毒的牛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的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经过13年,连续穿230代,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2 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微生物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为耐药的变异。有些微生物还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耐药性变异成为当今医学、农业上的重要难题。,3 耐药性变异,细菌的菌落主要有光滑(smooth,S)型和粗糙(rough,R)型两种。S型

5、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经人工培养多次传代后菌落表面边为粗糙、干燥、边缘不整齐,称SR变异。SR变异常见于肠道杆菌,是由于失去LPS的特异性寡糖重复单位而引起的。变异时不仅菌落的特征发生改变,且细菌的其它性状也发生了变化。S型菌的致病性强,但有少数R型菌的致病性强,如结核分枝杆菌。,4 菌落变异,S型菌落,R型菌落,三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种质连续理论:18831889年间Weissmann提出。认为遗传物质是一种具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化合物。基因学说:1933年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发现了染色体,并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提出了基因学说,使得遗传物质基础的范围

6、缩小到染色体上。 但染色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质两种长链高分子组成。20多种氨基酸经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演变出的蛋白质数目几乎可以达到一个天文数字,而核酸的组成却简单得多,一般仅由4种不同的核苷酸组成,它们通过排列核组合只能产生较少种类的核酸,因此当时认为决定生物遗传型的染色体和基因,起活性成分是蛋白质。DNA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明:1944年以后,先后有利用微生物为实验对象进行的三个著名实验的论证(肺炎球菌的转化试验、噬菌体感染试验、病毒的拆开与重建试验),才使人们普遍接受核酸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1 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一)经典转化实验(transformation)研究对象

7、: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双球菌)SIII型菌株: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致病性RII型菌株: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致病性1928年,Griffith进行了以下几组实验:(1)动物实验对小鼠注射活RII菌或死SIII菌 小鼠存活对小鼠注射活SIII菌小鼠死亡对小鼠注射活RII菌和热死SIII菌 小鼠死亡 抽取心血 分离 活的SIII菌,Griffith 转化试验示意,(2)细菌培养实验热死SIII菌不生长活 RII 菌长出RII菌热死SIII菌长出大量RII菌和10-6SIII菌,(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活R菌+S菌无细胞抽提液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菌以上实

8、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III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II型细胞并使RII型细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转变为SIII型细胞。,加S菌DNA加S菌DNA及DNA酶以外的酶加S菌的DNA和DNA酶加S菌的RNA加S菌的蛋白质加S菌的荚膜多糖,活R菌,长出S菌,只有R菌,1944年O.T.Avery、C.M.MacLeod和M。McCarty从热死S型S. pneumoniae中提纯了可能作为转化因子的各种成分,并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了转化试验:,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将S. pneumoniae的R型转化为S型。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说明S型菌株转移给R型菌株的

9、,是遗传因子。,(二)噬菌体感染实验,A. D. Hershey和M. Chase, 1952年,(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上清液中含15%放射性,沉淀中含85%放射性,沉淀中含25%放射性,以32S标记蛋白质外壳做噬菌体感染实验,(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含75%放射性,(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为了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H. Fraenkel-Conrat(1956)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了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将TMV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能将其蛋白质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分离后的RNA在没有蛋白质包

10、裹的情况下,也能感染烟草并使其患典型症状,而且在病斑中还能分离出正常病毒粒子。,MTV HRV,HRV MTV,(1)RNA(TMV) 蛋白质(HRV)(2)RNA(HRV) 蛋白质(TMV)用两种杂合病毒感染寄主:(1)表现TMV的典型症状病分离到正常TMV粒子(2)表现HRV的典型症状病分离到正常HRV粒子。 上述结果说明,在RNA病毒中,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核酸。,选用TMV和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RV),分别拆分取得各自的RNA和蛋白质,将两种RNA分别与对方的蛋白质外壳重建形成两种杂合病毒:,(一)核酸存在的七个水平及质粒细胞水平:存在于细胞核或核质体,单核或多核细胞核水平: 原与真核生

11、物的细胞核结构不同,核外DNA染色体水平: 倍性(真核)和染色体数核酸水平:在原核中同染色体水平、存在部分二倍体 DNA或RNA,复合或裸露,双链或单链基因水平:具自主复制能力的遗传功能单位,长度与信息量,转录翻译密码子水平:信息单位,起始和终止,核苷酸水平:突变或交换单位,四种碱基,2 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定义:是一类小型闭合环状核外双螺旋DNA分子,能独立于细胞核进行自主复制。大小:约为2-100106Dalton,上面携带有数个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基因。性质:可以在细胞质中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独立存在(游离态),也可以通过交换掺入染色体上,以附加体(episome)的形式存在;质

12、粒是一种复制子(replicon),根据自我复制能力的不同,可把质粒复制的控制形式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两种,严紧型质粒的复制受细胞核控制,与染色体DNA复制相伴随,一般一个寄主细胞内只有少数几个(1-5)个拷贝;松弛型质粒的复制不受细胞核控制,在染色体DNA复制停止的情况下仍可以进行复制,在细胞内的数量可以达到10-200个或更多。,质 粒,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作用而由一个细菌细胞转移到另一个菌细胞中,使两个细胞都成为带有质粒的细胞;质粒转移时,它可以单独转移,也可以携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进行转移,所以它可成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对于细菌的生存并不是必要的功能多样化功能:进行细胞间接合,并带有

13、一些基因,如产生毒素、抗药性、固氮、产生酶类、降解功能等。重组:在质粒之间、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菌可发生。存在范围:很多细菌如E.coli、Shigella、S.aureus、Streptococcus lactis、根癌土壤杆菌等制备:包括增殖、裂解细胞、分离质粒与染色体和蛋白质等成分、去除RNA和蛋白质等步骤。鉴定:电镜观察、电泳、密度梯度离心、限制性酶切图谱等方法,质 粒,几种代表性质粒,Figure. Representative FERTILITY PLASMID. A fertility plasmid carries the genes for conjugation as well

14、 as a number of other genes. In this figure the fertility plasmid also carries antibiotic resistant genes.,(1). F因子(fertility factor):又称致育因子或性因子,62106Dalton,94.5kb,相当于核染色体DNA2%的环状双链DNA,足以编码94个中等大小多肽,其中1/3基因(tra区)与接合作用有关。存在于肠细菌属、假单胞菌属、嗜血杆菌、奈瑟氏球菌、链球菌等细菌中,决定性别。,最初发现于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后来发现还存在

15、于Salmonella、Vibrio、Bacillus、Pseudomonas和Staphylococcus中。R因子由相连的两个DNA片段组成,即抗性转移因子(resistence transfor factor, RTF )和抗性决定R因子(r-determinant),RTF为分子量约为11106Dalton,控制质粒copy数及复制,抗性决定质粒大小不固定,从几百万到100106Dalton以上。其上带有其它抗生素的抗性基因。R-因子在细胞内的copy数可从12个到几十个,分为严紧型和松弛型两种,经氯霉素处理后,松弛型质粒可达20003000个/细胞。,(2). R因子(resista

16、nce factor),产大肠杆菌素因子。大肠杆菌素是由E.coli的某些菌株所分泌的细菌素,能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而专一地杀死其它肠道细菌。其分子量约4104-8104Dalton。大肠杆菌素都是由Col因子编码的。Col因子可分为两类,分别以ColE1和ColIb为代表。ColE1分子量约为5106Dalton,无接合作用,是多copy的; ColE1研究得很多,并被广泛地用于重组DNA 的研究和用于体外复制系统上。ColIb分子量约为80106Dalton,它与F因子相似,具有通过接合作用转移的功能,属于严紧型控制,只有1-2个copy。凡带Col因子的菌株,由于质粒本身

17、编码一种免疫蛋白,从而对大肠杆菌素有免疫作用,不受其伤害。,(3). Col因子(colicinogenic factor),(4). 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即诱癌质粒。存在于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可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的根癌。当细菌侵入植物细胞中后,在其细胞中溶解,把细菌的DNA释放到植物细胞中。这时,含有复制基因的Ti质粒的小片段与植物细胞中的核染色体发生整合,破坏控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从而使它转变成癌细胞。Ti质粒长200kb,是一个大型质粒。当前,Ti质粒已成为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载体。一些具有

18、重要性状的外源基因可借DNA重组技术设法插入到Ti质粒中,并进一步使之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以改变该植物的遗传性,达到培育植物优良品种的目的。,是近年来在Rhizobium(根瘤菌属)中发现的一种质粒,分子量为200300106Dalton,比一般质粒大几十倍到几百倍,故称巨大质粒,其上有一系列固氮基因。,6. 巨大质粒(mega质粒),(5). 降解性质粒,降解性质粒只在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这些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例如有分解CAM(樟脑)质粒,XYL(二甲苯)质粒,SAL(水杨酸)质粒,MDL(扁桃

19、酸)质粒,NAP(奈)质粒和TOL(甲苯)质粒等。,基 因,原核生物基因系统: 启动子(基因) 操纵子 操纵子(基因)基因调控系统 结构基因 调节基因,基因是能够表达和产生基因产物(蛋白质或RNA)的DNA序列。,细胞水平:大部分或全部DNA都集中于细胞核或核质体中,不同种类微生物或同种不同细胞中细胞核的数目不同;染色体水平:真核微生物的每个细胞核内含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而原核微生物中一个核质体就是一个裸露的、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到的环状染色体。,一些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组的比较,生 物 单倍体的分子量 核苷酸对数 已知染色体基因数 约数(Da) 人 32 35 1012 57 109 400

20、0 黑腹果蝇 4 7.9 1010 8.0 107 50006000 粗糙脉孢菌 7 2.8 1010 4.5 107 500 大肠杆菌 1 2.5 109 3.8 106 1027 噬菌体T4 1 1.1 108 2.0 105 135 噬菌体 1 3.2 107 4.8 104 35 噬菌体MS2 1 1.1 106 3.5 103 3,密码子(coden):由3个核苷酸顺序决定,负载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不对称转录:只有DNA双链的一股才作为有意义链被转录,这种现象又称不对称转录。起始密码子:AUG,甲硫氨酸或甲酰甲硫氨酸终止密码子:UAA、UGA、UAG,遗传密码:指DNA链上各个核苷酸的

21、特定排列顺序,核外DNA的种类,核外染色体,真核生物的“质粒”原核生物的质粒,线粒体细胞质基因叶绿体(质体)中心体动 体共生生物:卡巴颗粒酵母菌的2m质粒,F因子R因子Col质粒Ti质粒巨大质粒降解性质粒,遗传性变异:是由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所致,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损伤后的修复、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来实现。非遗传性变异:是细菌在环境因素等影响下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因基因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四 变异的机制,突变(mutation):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基因突变规律:突变率 突变常自然发生,但突变率极低。突变与选择 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回复突变

22、 细菌由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有时突变株经过又一次突变可恢复野生型的性状。DNA的损伤修复:当细菌DNA受到损伤时,细胞会用有效的DNA修复系统进行细致的修复,使损伤降为最小。,1 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彷徨试验(fluctuation test),影印试验(replica plating),依表型的改变分为:形态突变型营养缺陷型因突变而丧失产生某种生物合成酶的能力,并因而成为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某种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类型。发酵突变型丧失产生某种生物合成酶能力的突变型抗性突变型因突变而产生了对某种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条件致死突变型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生长繁殖,而在另一条件下却

23、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型抗原突变型因突变而引起的抗原结构发生改变产量突变型,基因突变的类型,按是否比较容易、迅速地分离到发生突变的细胞来分:选择性突变株(selective mutant):具有选择标记(如营养缺陷性、抗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只要选择适当的环境条件,如培养基、温度、pH值等,就比较容易检出和分离到。非选择性突变株(non-selective mutant):无选择标记(如产量突变型、抗原突变型、形态突变型),能鉴别这种突变体的惟一方法是检查大量菌落并找出差异。,突变的特点,适用于整个生物界,以细菌的抗药性为例。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突变原因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自发性:突变可

24、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地产生。稀有性:突变率低且稳定。独立性:各种突变独立发生,不会互相影响。可诱发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稳定性:变异性状稳定可遗传。可逆性:从原始的野生型基因到变异株的突变称为正向突变(forward mutation),从突变株回到野生型的过程则称为回复突变或回变(back mutation或reverse mutation)。,(五)基因突变的机制,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发的或诱发的,诱变又可分为点突变和畸变。具体类型可归纳如下:,诱变机制,诱变剂(mutagen):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因子,就称为诱变剂.种类:诱变剂的种类很多,作用方式多样。

25、即使是同一种诱变剂,也常有几种作用方式。按照遗传物质结构变化的特点讨论几种有代表性的诱变剂的作用机制。,(1)碱基置换(substitution),定义:对DNA来说,碱基的置换属于一种染色体的微小损伤(microlesion),一般也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它只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分类:转换(transition),即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 颠换(transversion),即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所置换。,对某一具体诱变剂来说,即可同时引起转换与颠换,也可只具其中的一种功能。根据化学诱变剂是直接还是

26、间接地引起置换,可把置换的机制分成以下两类来讨论。,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定义:一类可直接与核酸的碱基发生化学反应的诱变剂,不论在机体内或是在离体条件下均有作用。种类:很多。例如亚硝酸、羟胺和各种烷化剂(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甲基-N-亚硝基脲,乙烯亚胺,环氧乙酸,氮芥等)。作用:它们可与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引起DNA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并进一步使微生物发生变异。羟胺只引起GCA : T,其余都是可使GC=A : T发生互变的。能引起颠换的诱变剂很少,只是部分烷化剂才有(参见下表)。,若干诱变剂的作用机制及诱变功能,这类诱变剂主要是一些碱

27、基类似物 ,如:5-溴尿嘧啶(5-BU)和5-氨基尿嘧啶(5AU)、叠氮胸腺嘧啶(AIT)等等; 作用方式:通过活细胞的代谢活动参入到DNA分子中,主要是在DNA复制时碱基类似物插入DNA中,引起碱基对配对错误,造成碱基置换。以5-溴尿嘧啶(5-BU)为例: 5-BU是胸腺嘧啶(T)的类似物 ,酮式的5-BU可以和A配对,烯醇式的5-BU可以和G配对,在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由于5-BU的插入和互变异构导致碱基置换。,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或 phase-shift mutation,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增加(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少数

28、几个核苷酸,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由移码突变所产生的突变株,称为移码突变株(frame-shift mutant)。与染色体畸变相比,移码突变也只能算是DNA分子的微小损伤。丫啶类染料,包括原黄素、丫啶黄、丫啶橙和-氨基丫啶等,以及一系列称为ICR类的化合物,都是移码突变的有效诱变剂。,图8-14能诱发移码突变的几种代表性化合物,引起移码突变的诱变剂:主要是吖啶类染料,如吖啶黄、吖啶橙等等。这类化合物都是平面型的三环分子,它们的结构与一个嘌呤嘧啶对十分相似。,(3)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等的辐射及

29、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外,还会引起DNA的大损伤(macrolesion)染色体畸变,它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缺失(deletion)重复(duplication)易位(translocation)倒位(inversion)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分为染色体内畸变和染色体间畸变两类。染色体内畸变:只涉及一条染色体上的变化,如发生染色体的部分缺失或重复时,其结果可造成基因的减少或增加;如发生倒位或易位时,则可造成基因排列顺序的改变,但数目却不改变。倒位-是指断裂下来的一段染色体旋转180后,重新插入到原来染色体的原位置上,从而使其基因顺序与其它的基因顺序相反;易位-

30、是指断裂下来的一小段染色体再顺向或逆向地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的其它部位上。染色体间畸变:指非同源染色体间的易位。,染色体畸变,转座因子(transposible element),由40年代B. McClintock对的遗传研究而发现染色体易位,自1967年以来,已在微生物和其它生物中得到普遍证实,并已成为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旧概念:基因是固定在染色体DNA上的一些不可移动的核苷酸片段。新发现:有些DNA片段不但可在染色体上移动,还可从一个染色体跳到另一个染色体,从一个质粒跳到另一个质粒或染色体,甚至还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在这些DNA顺序的跳跃过程中,往往导致DNA链的断裂或重接

31、,从而产生重组交换或使某些基因启动或关闭,结果导致突变的发生。转座因子(transposible element):在染色体组中或染色体组间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顺序。也称作跳跃基因(jumping gene)或可移动基因(movable gene)。,2.自发突变机制,自发突变是指在没有人工参与下生物体自然发生的突变。几种自发突变的可能机制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效应过氧化氢是普遍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的一种代谢产物。它对Neurospora(脉孢菌)有诱变作用,这种作用可因同时加入过氧化氢酶而降低,如果在加入该酶的同时又加入酶抑制剂KCN,则又可提高突变率。这就说明,过氧化氢很可能是“自

32、发突变”中一种内源性诱变剂。在许多微生物的陈旧培养物中易出现自发突变株,可能也是同样的原因。,互变异构效应,碱基T、G的第六位上是酮基,会以酮式或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的状态出现C、A的第六位上是氨基,会以氨基式或亚氨基式两种互变异构的状态出现平衡一般趋向于酮式或氨基式,在DNA双链结构中一般总是以AT和GC碱基配对的形式出现在偶然情况下,在DNA复制到达这一位置的瞬间,在T以稀有的烯醇式出现时,其相对位置上就出现G同样,如果C以稀有的亚氨基形式出现在DNA复制到达这一位置的瞬间,则在新合成DNA单链中与C相对应的位置上就将是A。这可能就是发生相应的自发突变的原因。要预言在某一时间、某一基因发生自

33、发突变是不可能的。在运用数学方法对这些偶然事件做大量统计分析后,可以发现并掌握其中的规律。例如,据统计,碱基对发生自发突变的几率约为10 8 10 9。,环出效应,即环状突出效应。有人提出,在DNA的复制过程中,如果其中某一单链上偶然产生一个小环,则会因其上的基因越过复制而发生遗传缺失,从而造成自发突变。下图就是环出效应的设想机制。在上链中,标记B处发生“环出”,故只有A及C能获得复制, 从而发生自发突变。而在下链中,复制仍正常进行,(六)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已知的DNA损伤类型很多,机体对其修复的方式也各异。发现较早和研究得较深入的是紫外线(U.V.,ultraviolet ray

34、)的作用。嘧啶对紫外线的敏感性要比嘌呤强得多。嘧啶的光化产物主要是二聚体和水合物。其中了解较清楚的是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和消除。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使同链DNA的相邻嘧啶间形成共价结合的胸腺嘧啶二聚体。二聚体的出现会减弱双链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有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在互补双链间形成嘧啶二聚体的机会较少。但一旦形成,就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并使细胞死亡。,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定义: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带有胸腺嘧啶二聚

35、体的DNA分子,在黑暗下会被一种光激活酶(photoreactivating enzyme)即光裂合酶(photolyase)结合,当形成的复合物暴露在可见光(300500nm)下时,此酶会因获得光能而发生解离,从而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与此同时,光激活酶也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以便重新执行功能。每一E.coli细胞中约含有25个光激活酶分子。由于一般的微生物中都存在着光复活作用,所以进行紫外线诱变育种时,只能在红光下照射及处理照射后的菌液。,图:光复活作用,暗修复作用(dark repair),又称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是活细胞内一种用于修复被紫外线等诱变剂(包括烷化剂

36、、X射线和射线等)损伤后的DNA的机制。这种修复作用与光无关。有四种酶参与内切核酸酶在胸腺嘧啶二聚体的5一侧切开一个3-OH和5-P的单链缺口;外切核酸酶从5-P至3-OH方向切除二聚体,并扩大缺口;DNA聚合酶以DNA的另一条互补链为模板,从原有链上暴露的3-OH端起逐个延长,重新合成一段缺失的DNA链;通过连接酶的作用,把新合成的寡核苷酸的3-OH末端与原链的5-P末端相连接,从而完成了修复作用。,暗修复作用(dark repair),1、由核酸内切酶切开二聚体的5末端,形成3-OH和5-P的单链缺口2、核酸外切酶从5-P到3-OH方向切除二聚体,并扩大缺口。3、DNA聚合酶以另一条互补链

37、为模板,从原有链上暴露的3-OH端起合成缺失片段。4、连接酶将新合成的3-OH与原有的5-P相连接。,紫外诱变方法,设备:紫外灯、磁力搅拌器、暗室等,紫外灯:波长为253、7nm, 功率是15W处理时的照射距离:20cm 30cm样品:要直接暴露在紫外灯下,厚度不能超过3mm照射时,要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处理剂量:常用照射时间或死亡率作为相对剂量。生产上经常采用的剂量:死亡率为70%80%左右,重组修复,必须在DNA复制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又叫复制后修复。,细胞在不切除二聚体的情况下,以带有二聚体的这条链为模板合成互补单链,但在每个二聚体附近留有一空隙。通过染色体交换,空隙部位就不在面对着胸腺嘧啶

38、二聚体,而是面对着正常的单链,在这种条件下,DNA聚合酶和连接酶起作用将空隙部位进行修复,重组修复中的DNA损伤并没有去除,但随着微生物的传代繁殖,损伤的比例逐渐降低。,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外源性遗传物质:供体菌染色体DNA,质粒DNA及噬菌体基因等。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细胞融合。,五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1. 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转入某受体菌细

39、胞内的过程。,2. 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是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转导的DNA可是供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局限性转导(转导的DNA只限供菌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3. 转导(transduction),普遍性转导( generalized transduction),局限性转导( restri

40、cted transduction),4.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5.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第二节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一 目的:存活,不丢失,不污染 防止优良性状丧失 随时为生产、科研提供优良菌种二 原理:选用优良的纯种,(最好是休眠体,如分生孢子、芽胞等),创造降低微生物代谢活动强度,生长繁殖受抑制,难以发生突变的环境条件。(其环境要素是干燥、低温、缺氧、缺营养 以及添加保护剂等),菌 连续在培养基上(内)移种 种 生活态

41、传代培养保藏法 连续在活宿主上(内)移种 保 固体斜面 藏 湿法 半固体琼脂柱 方 休眠态 液体介质(蒸馏水、糖液、其它溶液) 法 干法 藏在玻璃管内 吸附在合适的载体上,三 菌种保藏的方法,3、方法:低温保藏法方法:菌种管置4冰箱保藏,定时传代 原理:低温下,微生物代谢强度明显下降 。石蜡油低温保藏法:橡皮塞取代棉塞、加石蜡油。干燥保藏法将菌种置于土壤、细纱、滤纸、硅胶等干燥材料上保藏。如砂土管法,适用于放线菌、芽孢菌和某些真菌保藏,保藏时间几至几十年。,真空冷冻干燥法加有保护剂的菌悬液在冻结状态下予以真空干燥。适用于各种微生物,便于大量保藏,菌种存活时间长,是目前最好的保藏方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将菌种置于保护剂中,预冻后保存在液氮超低温冰箱中( -196)。适用于各种微生物的较理想的保藏方法。,干法保藏菌种的方法,滴入小试管(在放入大试管干燥器中)藏在玻璃管内 封入安培瓶 菌液直接真空干燥法(L-干燥法) 冷冻真空干燥法 细粒状载体(土壤、沙粒、土壤+沙粒) 球块状载体(硅胶、瓷球)合适的载体 有机基质(曲料、麦粒) 滤纸片 薄片状载体 明胶小片(滴在蜡纸板上干燥而成) 血清蛋白小片(乙烯薄膜 ),几种常用菌种保藏方法的比较,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衰退的表现衰退的防止菌种的复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