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课程内容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45969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5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课程内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五章课程内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五章课程内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五章课程内容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五章课程内容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课程内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课程内容课件.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内容,教科院 袁强,第一节 课程内容概述,一、课程内容的含义,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二、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一)课程内容基于学习者的经验(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2)学习者也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3)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二)课程内容取之于当代社会生活经验1、“被动适应论”2、“主动适应论”3、“超越论”(三)课程内容即对现有

2、学科知识的筛选和组织,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一)基础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准则(二)学科化和生活化相统一的准则(三)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准则,四、课程内容的组织,(一)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课程:就是将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直线推进、不重复地进行排列。螺旋式课程:是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的课程组织结构。整体上的直线式,阶段中的螺旋式!,螺旋式举例,一年级:学习小动物,如兔子或豚鼠的基本需求。二年级:学习植物的基本需求。三年级:开始学习与动植物有关的生态系统。四年级:学习与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五年级:学

3、习作为不同系统的动植物。六年级:学习物理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的地球七年级:学习家庭实用化学。八年级:学习城镇物理学。九年级:学习生物学。十年级:学习化学。十一年级:学习物理学。,(二)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安排课程内容。 (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 )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 ),(三)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体系和

4、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第二节 课程类型,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一)必修课程的涵义及功能1、必修课程的涵义必修课程(Compulsory Courses)是指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2、必修课程的功能(1)选择传递主流文化;(2)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能力和态度;(3)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4)帮助学生获取某一教育程度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 (5) 促进一部分学生的体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的发展。,(二)选修课程的涵义 选修课程(Optional Courses)是相对必修课程

5、而言的,它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因人而异自由选择的课程。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学校是德国的大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WVon Humboldt)于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 1869年,美国化学家、教育家埃利奥特(CWEliot)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开展了在大学轰轰烈烈推行选修制的活动。因此,一般认为,正式的选修制是由美国的埃利奥特最先确立起来的。,课堂讨论,我国选修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是以科学文化遗产(如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最为重要的内容,按各门科学固有

6、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二、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二)学科课程的优点及不足,1、学科课程的优点(1)各门学科并列编排,学科体系逻辑性较强,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继承和接受人类的文化遗产;(2)学科课程有助于课程工作者对教学科目的设计和管理,便于教师进行课程的实施;(3)学科课程是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通过学习按学科课程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学生可以最有效地掌握已为人类所获得的知识;(4)学科课程也有助于有关方面进行课程评价。,

7、2、学科课程的不足,(1)学科课程的“分科” 容易忽视文化知识的整体性,割裂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导致学习者对事物的片面认识;(2)学科课程强调以知识体系为核心安排课程内容,因而容易导致忽视学生的特点,容易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导致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脱节,导致课程肢解学生完整的生活;(3)学科课程强调传授间接经验,因而很大程度上就忽视了直接经验,这会导致课程容易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易造成学生实际动手动脑能力的下降,学科课程追求学习大量的书本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形成;,(4)学科课程的分科难免过于绝对,容易忽视现代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易造成同时并进的课程过多而加重学

8、生的负担,学科课程所提供的教材偏重于逻辑系统,在教学时容易出现重记忆、轻理解的倾向;(5)学科课程会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容易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科课程还会因其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使既得利益者拒绝对其变革。,2.经验课程(1)经验课程的含义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也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基础,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而组织的单元活动作业的课程类型。 2、经验课程的发展18、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思潮

9、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20世纪70年代的“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主张要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依据,要以学生需要和情意为基础设置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程、自我实现课程等三类并行课程,这就是所谓的“合成教育”与“合成课程”(“附加课程”),亦即把情绪维度加到常规学科中以使学习内容具有个性意义。 这种“合成课程”包括“参与”、“整合”、“关联”、“自我”、“目的”等五个要素。,3、经验课程的优缺点,优点:(1)发现了课程意义之源,学习者称为主体;(2)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使儿童在与文化、学科交互作用中获得人格发展;(3)主张社会现实与儿童经验整合,摆正了与社会生活的关

10、系。缺陷:(1)忽视系统学科知识学习,走向“儿童中心主义”;(2)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视儿童其他智力品质和深层心理品质发展;(3)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艺术,习惯班级授课和讲解法的教师难于适应。,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者的联系,从理论的角度看,经验课程并不一定是对学科课程的彻底否定,学科课程中也可以渗透着经验课程活动,经过很好地组织起来的经验课程可以是对学科课程的一种整合式超越;学科课程也可以弥补经验课程下学生学习经验的过于个人化和缺乏系统性方面的不足。,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通常又称为科目课程(Subject Curriculum),是根据各

11、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分科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分科课程的优点,(1)分科课程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2)分科课程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3)分科课程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分科课程的不足,分科课程也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12、,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2.综合课程,所谓“综合课程”也称“整合课程”、“广域课程”、“统整课程”或“合成课程”,是指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经验本位综合课程”,(1)综合课程的类型,“关联课程” (correlated curriculum)也叫“相关课程”或叫“协调型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科目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融合课程” (fused curriculum)也叫“组合型课程”,是将有关

13、学科科目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而融合之后原来学科之间的界限已不复存在。,历史,公民,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植物,动物,解剖,“广域课程” (broadfields curriculum)也可称“混合型课程”,是指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广域课程在范围上要比融合课程宽广。例如:“19世纪西移美洲的移民”这样的主题可以整合所有知识领域,而不只是相关学科,由此形成的课程即是广域课程。,(2)综合课程的核心是价值整合,这种整合包括五个层面的内涵: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 、性质相近学科的整合 、人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整合 、文化的整合 、儿童与文化的整合 。,(3)综合课程发展的原因,(1)社会文化

14、或学科知识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课程的综合化;(2)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课程的综合化;(3)学生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要求学校课程的综合化。,(4)综合课程的优点,(1)易于适应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有利于课程容纳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所提供的新内容,综合课程有助于师生应付知识的变化;(2)有利于减少课程门类,避免重复,增强学科间联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3)注意按学生的心理顺序组织内容,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的能力;(4)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合作性和促进性的学习,使得教师和学生能教研相长、学研相长、教学相长;(5)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客观

15、世界的整体认识,从而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当代的社会问题,以促进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5)综合课程组织的原则要求,(1)注重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联系。 (2)注重课程的结构化。 (3)注重联系现实的生活。 (4)注重加强学生与课程教材的交互性。 (5)注重课程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6)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性的结合。,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manifest curriculum)、常规课程(regular curriculum)、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体系

16、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具有实际形态并以外显方式出现的,按照预先编订课程表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显性课程的特点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可控性,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nm,implicit curriculum)是指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在影响的课程。隐性课程的特性:从存在方式看,具有隐蔽性 ;从作用的特性来看,隐性课程具有普遍性和渗透性 ;从影响方式来看,具有无意识性 ;从影响效果来看,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 ;从存在形式看,隐性课程具有动态性 。,

17、隐性课程的范围(1)学生在学校生活各种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性文化与非制度性文化。 (3)学校物理环境构成的物质性文化。,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征。2.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4.三者间的关系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是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

18、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方案中都占有一定的课时比例,并通过具体的科目、门类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去,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六、核心课程、研究型课程,(一)核心课程1、核心课程的含义一种含义是指所有学习者都要学习的一些科目或科目内容。 另一种含义是指一种以人的社会需要为前提,选择有关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组织成有关的学习单元,并且以问题为中心,从而组织而成的使各学科内容彼此联系的课程类型。,2、核心课程的组织程序学习有关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分组讨论研究某一问题,可进行调查、访问、比较、分析等;再集中学习研究和讨论交流,并对各组的各种意见进行综合归纳,以求形成较正确和统一的认识。3、核心课程的意

19、义及组织的困难,(二)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所选择和确定的研究(探究)专题或项目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课程。,1、研究型课程的特点2、研究型课程的意义3、研究型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1)人本性要求 (2)社会性要求 (3)综合性要求 (4)实践性要求 (5)结构化和模式化要求 (6)开放性和弹性要求,第三节 课程结构,一、课程结构的含义及属性,(一)课程结构的含义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

20、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二)课程结构的属性客观性;有序性;可转换性;可度量性。,二、课程结构的种类,(一)课程的横向结构课程的横向结构,又叫水平结构,是指课程不同系列的成分之间在水平面上或横向上的结构过程及其结果。 1、宏观结构2、中观结构3、微观结构,(二)课程的纵向结构课程的纵向结构,又叫垂直结构,是指课程要素的不同质量之间在纵向上或垂直维度上的结构过程及其结果。 1、直线型课程结构2、螺旋型课程结构3、阶梯型课程结构,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变革的特征,我国传统中小学课程结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学术课程、学科课程,形成了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体系。

21、2、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中作为基础课程的必修课程过多,要求过高,缺乏弹性。3、课程结构中缺少必要的综合课程,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分科课程一统天下。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提出了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的要求。,四、我国中小学课程最一般的纵向结构形式,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3、教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计划是对某一学段课程的整体规划。包括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具体的课程门类、开设顺序、时间分配等。课程标准是按门类确定的一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

22、年级编写的教学材料,有文字材料和视听材料等形式。,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根据上述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阐述的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选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案例,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教学大纲则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国家(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教学大纲则限定的是内容的最高难度。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

23、、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而不可及的。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课程标准举例(语文),第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

24、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多元、实践)(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4.既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课程标准举例(语文),课程标准举例(语文),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共分四个学段(12年级)、 (34)、 (

25、56)、(79年级),每个阶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阐述目标。,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课程标准举例(语文),四、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

26、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课程标准举例(语文),附 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课程标准举例(语文),五、课程组织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四)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五)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六)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课后思考题,1、试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2、分析论述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结构新变化。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4、到附近的一所中小学收集一份正在使用的课程表作为案例,利用本章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其合理性和存在问题,并与他人讨论和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