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1~4章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46607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4.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1~4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药理学1~4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药理学1~4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药理学1~4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药理学1~4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1~4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1~4章课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任 务,研究方法,(一).药物(drugs) 是指能查明或改变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状态,用于防治、诊断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二).药理学(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和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三)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 原理,也称药效学。(四)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药物经历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过程,以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也称药动学。,(一)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原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

2、二)研究开发新药,提供药效、毒性实验依据。是医学-药学的桥梁。,(三)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以药物为工具,阐明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现象,为其他生命科学提供实验方法和科学依据。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又促进药理学的发展。,药理学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一)实验药理学方法: 以正常动物为研究对象,在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观察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二)实验治疗学方法: 以病理模型动物或组织器官为研究对象,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三)临床药理学方法: 以健康志愿者或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及不良反应。,19世纪初,化学、实验生理学发展为现代药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德国科

3、学家R.Buchheim创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用动物实验方法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编写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为现代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20世纪药理学迅速向纵深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的分支科学:生化药理学、细胞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神经药理学、免疫药理学、遗传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过程及药物在体内转运和转化的量变规律。,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的体内过程,房室模型,药物消除动力学,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药代动力学基本参数,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生物膜转运的过程。 主要有两种方式: 主动转运和

4、被动转运,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transport),是指药物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耗能,需要载体,有饱和性,两药由同一载体转运时,可产生竞争性抑制。,(一)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二)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被动转运主要为简单扩散,药物依赖其脂溶性和膜两侧的浓度差,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不耗能,当膜两侧药物达平衡时,净转运停止。,被动转运方式:1.过 滤:指药物分子借助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的一侧到达另一侧的过程。 2.简单扩散:非极性药物分子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

5、过程。又称为被动扩散,是药物转运的主要方式。3.易化扩散:依靠载体,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如:Glu、B12、甲氨喋呤),离子障: 指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分子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解离型)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脂质层的这一现象。 载体转运: 指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理性物质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在细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释出的过程。,(三)影响转运的因素,药物转运速度与药物性质、膜两侧药物浓度梯度、膜的性质、面积有关。药物以简单扩散方式转运时,分子量小,非离子型(脂溶性高、极性低)易转运。反之,则不易转运。多数药物为弱

6、酸/碱性化合物,其离子化程度受其pKa及体液pH的影响。 pKa: 指药物解离50时,所在环境的pH值。各药物都有其固定的pKa 。 Ka:指药物的解离常数,为解离型药物浓度与非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根据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极性分子: 指药物分子内部正负电荷分布不平衡,但总的电荷数目相等,整个分子对外部并不显示带正、负电荷。非极性分子: 指药物分子内部正负电荷分布平衡,总电荷数目相等,整个分子不显示带正、负电荷的现象。解离型分子: 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水解后生成离子型分子,在分子内部电荷数目不相等,带有正或负电荷。不易跨膜转运。,当药物pKa与体液pH之差以数学值

7、变化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的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即pH的微小改变即可明显影响药物解离,进而影响其转运。通常是: 1、弱酸/碱性药物在碱/酸性环境中易解离,不易转运; 2、弱酸/碱性药物在酸/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易转运。,药物的转运符合Fick定律:,通透量=,( C1 - C2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代谢物,体循环,游离型药,药物的体内过程和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变化的关系,药物自用药部位转运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吸收速度及吸收量影响药物的起效快慢和作用强弱。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的顺序: 腹腔注射 吸入 舌下 直肠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口服 皮肤。,(一)吸收(absorption),1.口服给药

8、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首关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tion: 指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在首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肝脏代谢或由胆汁排泄,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又称为: 首关代谢 first pass metabolism 首关效应 first pass effect,2.吸入给药 挥发性、易于气化的药物可自肺泡迅速吸收。3.局部给药 其目的是在皮肤、眼鼻、咽喉、阴道产生局部作用,高脂溶性药物可经皮给药。 4.舌下给药 可避免首关效应,用药量明显小于口服药量。 5.注射给药 吸收速度取决于用药部位的血液循环。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

9、下、皮内注射、动脉内注射、鞘内注射。血管内给药无吸收过程。,(二)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部位的过程。影响因素:1.血浆蛋白结合率 部分药物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存在结合型及游离型两种药物形式。该结合特异性低,且血浆蛋白结合点有限,故在同时合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可产生竞争型置换。,2.器官血流量 硫喷妥的再分布。3.与组织器官的特殊亲和力 碘富积于甲状腺,氯喹在肝脏分布多,四环素易与新生的骨、牙组织结合。4.体液pH及药物解离度 细胞内pH7.0,外pH7.4。5.体内屏障 包括: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三)生物转化 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

10、化的过程。又称药物代谢。1.代谢部位: 主要在肝脏。胃肠道、肾、皮肤、肺也有代谢作用。2.代谢步骤:,相: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引入或脱去功能基团,使原形药生成极性增高的代谢产物,多数药物由此途径灭活、经肾脏排泄。相:内源性物质(葡萄糖醛酸等)与I相产物结合,极性增加,经肾脏排出。,3.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催化药物代谢的酶主要是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肝药酶。 特点: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使其活性增加称肝药酶诱导剂 (enzyme inducer),反之称肝药酶抑制剂 (enzyme inhibiter)。,苯巴比妥,血药浓度,服药时间(d)

11、,凝血酶原时间,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血浓度下降及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氯霉素,甲糖宁,苯妥英,氯霉素,苯妥英血浆浓度,甲糖宁血浆浓度,时间 d,氯霉素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或甲糖宁血浆浓度上升,(四)排泄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消化道、汗腺、唾液、乳汁等也可排泄药物。1.肾脏排泄肾小球滤过 被动转运,游离型药物及代谢物均可经肾小球滤过,速度取决于药物的分子量及血浆药物浓度。肾小管分泌 主动转运,有酸性及碱性转运系统,转运机制相同的药物在合用时可产生竟争性抑制。 肾小管重吸收 被动转运,药物流经肾小管,随着水分的重吸收,小管内药物浓度升高而重吸收。,2.消化道

12、排泄 有的药物及代谢物由肝脏胆汁肠道小肠吸收,称肝肠循环( hepato-entereal circulation)3.其他途径排泄 可经过汗液、唾液、乳液、泪液等排泄。,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物理模型:,消除,药物,静注一室模型,微分方程:,时间曲线:,C=Coe-Ket,数学方程:,时间,血药浓度对数值,静脉注射给药一室模型示意图,中央室,消除,药物,静注二室模型,外周室,K21,K12,物理模型:,微分方程:,时间曲线:,数学方程:,C = Ae-kt + Be-kt,分布相,消除相,A B,时间,血药浓度对数值,静脉注射给药二室模型示意图,(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13、 (first-order kinetics) 恒比消除 指体内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多。多数药物以此方式消除。,四. 药物消除动力学,微分方程:,积分得指数方程:,转换成对数方程:,(二). 零级消除动力学 (zero-order kinetics) 恒量消除,单位时间消除一定量的药物。通常因机体的消除能力达到饱和所致。,积分得指数方程:,微分方程:,通常用药-时曲线来说明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五.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一)一次性给药的药-时曲线,血药浓度,时间,维持时间,代谢排泄相,失效,生效,高峰浓度,吸收分布相,单次血管外

14、给药后药物浓度时间曲线,Cmin,Cmax,(二)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血药浓度变化的规律(以一级动力学消除为例),同一病人分别口服和静脉注射阿司匹林后的药时曲线,1. 等量多次用药,约经5个t1/2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Css);2. 血药浓度波动于峰值(Css-max)和谷值 (Css-min)之间, Css-max/Css-min 取决于给药间隔(),但平均稳态浓度不变;当 0时,即静脉恒速注射,C-t 曲线平滑;3. 在达到Css后,如中途改变给药速度,需要再经过5个t1/2才能达到新的Css;4.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1):指首次给予使体内药物立即达到Css的剂量。

15、,改变剂量不改变给药间隔时的稳态浓度,时间(h),血药浓度,(一)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1/2),六. 药代动力学基本药参数,血浆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体内药物消除的速度。,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时:,当,,t 为半衰期,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1)t1/2是恒定的;(2)一次用药,约经5个t1/2药物从体内基本消除;(3)多次用药,约经5个t1/2药物达稳态。,(二)清除率 (clearance, CL) 单位时间内清除多少体积的血中药物。(三)消除速率常数 (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k) 体内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t 1

16、/2、CL、k均为反映药物消除的参数,在一级动力学时,其关系为:,t = 0.693 / K,k = CL / Vd,(四)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根据血药浓度推算体内药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容积。是反映药物分布的参数。,Vd 5L,主要分布于血浆;Vd = 1020L,分布于全身体液;Vd 40L,分布于细胞内外液; Vd 100L,浓集于某组织。 根据此公式,可由血浆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或算出要达到某一有效血浆浓度所需要的给药剂量。,(五)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AUC 反映了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时间,

17、血药浓度,三种不同的生物利用度,A:吸收速度快、吸收量完全。B:吸收速度与A相同,但吸收量仅为A的。C: 吸收量完全,但吸收速度为A的。,(六).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 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反映药物吸收的参数。,相对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由不同药厂生产的四种相同剂量地高辛片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 bioequivalence 指两个药效等同的药物,它们所含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明显差别。这样的药物具有生物等效性。,七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三种不同给药方案对稳态浓度的影响,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的选择

18、性,受体,量效关系,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一)药理作用 drug action 指药物与机体间的初始作用。 (二)药理效应 phamarcological effect 指药物引起机体的生理、生化或形态学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三)兴奋 (stimulation) 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如咖啡因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四)抑制 (depression) 使机体原有功能减弱的作用,如镇静催眠药能减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药物效应的专一称为选择性,决定了机体产生药物效应的范围。 选择性低则作用广泛,不良反应较多,如阿托品,广谱抗生素; 选择性高则针对性强,作

19、用单一,不良反应少,如青霉素; 选择性是相对的,低剂量时选择性高,高剂量时选择低。,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一)治疗作用 (therapeutic action) 指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 可消除病因,达到根治。 对症治疗 不能消除病因,但可改善症状,在诊断未明或暂时无法根除病因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 不良反应,(二)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与用药目的不符且对病人有害的反应。包括:1.副作用(side action) 治疗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原因:选择性低,当某一效应作为用

20、药目的时,其它效应就成为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可以预知,可设法避免或减轻。,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特别敏感时产生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是过强的药物作用,固有的,可以预知和应该避免的。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因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慢性毒性 (chronic toxicity) 长期用药后逐渐发生,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特殊毒性反应。,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4.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突然停药后原有的症状加剧。5

21、.变态反应 (allergic reaction) 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6.特异质反应 (idiosyncrasy) 先天性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药物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相关,用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说明。,(一)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效应的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用量反应曲线显示量-效关系。,四.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1.最小有效浓度 (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开始产生效应的阈浓度。2.最大效应/效能 (maximum efficacy)

22、3.半最大效应(半效能)浓度 ( 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um effect, EC50) 引起1/2 最大效应的浓度。,量反应曲线几个特定的位点:,4.效价强度 (potency) 引起等效反应相对的剂量或浓度。,各种利尿药的效价强度及最大效应比较,效能及效价强度同为评价药物作用强度指标,因含义不同,并不平行。,(二)质反应,a为区段反应率b为累计反应率E:阳性反应率 C:浓度或剂量,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反应率,a,b,C,E,效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示,用质反应曲线显示量效关系。,1.半数有效量 (median effective dose, ED

23、50)2.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 LD50)3.治疗指数 (therapeutic index, TI ),即LD50/ED50,为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质反应曲线几个特定的位点:,有时药物的效应量效曲线与毒性量效曲线不平行,用TI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可靠,可用LD5/ED95或LD1与ED99间的距离(安全范围)衡量药物的安全性。,苯巴比妥(ph)和A、B两药的量效曲线,1. 受体 是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与之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2. 配体 ligand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也称第一信使。内源性配体包括神经递质、激素、抗原、抗体等;药物及毒物

24、为外源性配体。,五.受体 receptor,(一)受体性质,3. 亲和力 affinity 指配体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受体的数目是一定的,故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有饱和性,作用于同一受体的配体间有竞争现象。4. 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 指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的能力。当两药的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内在活性的强弱;当内在活性相等时,则取决于亲活力的大小。,A图:亲和力:a=b=c; 内在活性:abcB图:亲和力:xyz; 内在活性:x=y=z,三种激动药与受体亲和力及内在活性的比较,A,B,(二)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不同,分为:,1.激动药

25、 (agonist) 与受体有亲和力及内在活性。 又分为: 完全激动药 部分激动药,(2)部分激动药 partial agonist 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1,(1)完全激动药 full agonist 亲和力及内在活性强,=1,部分激动药,2.拮抗药 (antagonist) 有亲活力而无内在活性,= 0,本身不产生效应,但可拮抗激动剂的效应。 又分为:,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竞争性拮抗药,(1)竞争性拮抗药 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激动剂合用时,能与后者竞争与受体的结合,该结合是可逆的。增加激动药剂量,仍可达到原有的效应水平,使激动药剂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

26、大效应不变。,(2)非竞争性拮抗药 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非竞争性拮抗药,当与激动剂合用时,前者与受体结合牢固,使后者的亲和力及内在活性降低,量效曲线向右向下移动,最大效应降低。,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部分激动药,根据受体位置、受体蛋白结构、信号转导过程、效应性质等特点,可分4类:,1.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2. G-蛋白偶联受体 3. 酪氨酸激酶受体 4. 细胞内受体,(三)受体类型,受体类型示意图,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ligand 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受体类型示意图,2. G-蛋白偶联受体 G-protein c

27、oupled receptor,受体类型示意图,3. 酪氨酸激酶受体 (tyrosin kinase receptor),4.细胞内受体,受体类型示意图,受体在识别相应的配体并与之结合后,通过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器发挥效应。,(四) 细胞内信号转导,第二信使系统示意图,(五)受体的调节receptor regulation 受体蛋白在受到各种生理或药理因素的影响时,其数量、亲和力和效应可产生变化。 调节方式有:受体脱敏 受体增敏,1.受体脱敏 (receptor desensitization) 指长期使用某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该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28、2.受体增敏 (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 长期使用拮抗药,受体的敏感性增高,停药后可引起“反跳”。 向下调节(down-regulation)及向上调节(up-regulation) 仅为受体的密度增加或减少。,药物方面的因素,机体方面的因素,(一) 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二) 联合用药 1.协同作用 synergism 2.拮抗作用 antagonism 3.相互作用 interaction,一.药物方面的因素:,(1)配伍禁忌 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的物理或化学性变化所致。,(3)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生理性协同或拮抗、受体水平协同或拮抗、干扰神经递质。,(一)年龄 (二)性别 (三)遗传因素 (四)病理状况 (五)心理因素,二.机体方面的因素:,1.耐受性 tolerance 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下降。 若在短时间内产生则称为快速耐受性 tachyphylaxis。,反复用药后对药物反应的变化:,2.依赖性 dependence 长期用药病人要求继续用药的现象。若仅为精神上要求,称精神依赖性或习惯性(habituation); 若病人已产生了躯体依赖,一旦停药会产生戒断症状(abstinent syndromen) 称为成瘾性(addic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