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定义二学术论文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47719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 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定义二学术论文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十四章 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定义二学术论文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十四章 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定义二学术论文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十四章 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定义二学术论文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十四章 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定义二学术论文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 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定义二学术论文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 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定义二学术论文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第十四章 学术论文一、学术论文的定义二、学术论文的种类三、学术论文的格式四、学术论文的写法,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2,一、学术论文的定义学术论文是对一定学科领域里的问题或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后提出独创性见解的文章。也称“科学论文”、“研究论文”。学术论文的特点学术性 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学术论文的作用学术论文是用来探讨学术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凭借学术论文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的主要工具,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3,二、学术论文的种类(一)按学科性质分1.哲学社会科学论文2.自然科学论文 (二)按研究对象的作用分1.

2、基础理论研究论文2.应用科技研究论文 (三)按读者对象分1.交流性学术论文2.普及性学术论文,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4,(四)按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分1.理论型学术论文2.实验型学术论文 3.描述型学术论文4.设计型学术论文 (五)按高等学校教学目的分1.学年论文2.毕业论文 (六)按高等学校学生获得的学位分1.学士学位论文2.硕士学位论文3.博士学位论文,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5,三、学术论文的格式,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6,四、学术论文的写法(一)对选题的要求(二)对正文的要求(三)对参考文献的要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 7714-2

3、005),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7,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1.专著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8,2.专著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白书农.植物开花研究M/李承森.植物科学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6-

4、163.,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9,3.连续出版物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通讯J.1957(1)-1990(4).北京:北京图书馆,1957-1990.,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0,4.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李晓东,张庆红,叶瑾琳.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M.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5(1):101-106.,2

5、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1,5.专利文献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 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P.1989-07-26.,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2,6.电子文献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王明英.关于的进展EB/OL.2000-01-08.http/www.,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3,消息的语言与修辞特色,(温州大学,浙江温州 325000)

6、 摘要:消息与一般文章比,在语言上有共同的要求,也有它独自的特色。消息的语言要求准确、精炼、生动、得体,它选用词语,以俗词、常用语为主;造句以短句、散句为本;修辞择格而用。讲究形式美和意蕴美。 关键词:新闻;消息;语言;修辞,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4,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体,是各种新闻传媒的主产品。报纸上的消息是“第一文体”,在版面上唱主角。“消息是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快速而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作品。”这是北京广播学院教材(消息论)中对消息的定义。哪些新闻体式为消息新闻界与新闻教育界对此至今还是众说纷坛。人民大学新闻系主编的(新闻通讯写作),将消息进行分类,认为消息包括动态消息

7、、筒讯、特写性消息(新闻素描)、评述性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这种分类为对消息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平台。我们认为:消息是一种文章体裁,与一般文章比,在语言上有共同的要求,也有它独自的特色。这种特色规范了消息的准确性,消息的语言要精炼、生动、得体。因此,研究消息的语言特色是新闻学中重要的基础课题。 一、选词:以俗词、常用词为主 (一)尽量使用常用词 就我国情况而论,新闻报道所用字词大抵在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文化程度的限度之内,一般没有超出3500个常用汉字的范围。因为新闻在我国是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是传播信息、做宣传的。它的受众文化程度不一,而要让最大多数的人能够完全明了在

8、选词上决不能生疏冷僻,佶屈聱牙。但是也不能落人“套板反应”,如说会议都是“重要的”,说成绩总是“巨大的”,说领导无论大小事都是“亲自”,这样也会让人生厌。如何用常用词而不落俗套,是需要记者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的。,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5,(二)多用巧用动词 新闻作品高度重视使用动词,消息尤其如此。这是中外新闻界的共识。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讲到“消息写作的十条规则”,其中第六条就是要运用“富于动作色彩的词”。国内的行家、专家们也一再指出:“要多运用确切有力的动词表现运动状态的事物。尽量避免把运动状态的事物写成静止状态的事物。“写新闻多用巧用动词,是立在纸上的一个诀窍

9、。”从某种意义上说,写消息就是驱谴动词的学问。 消息要求多用巧用动词,这是由新闻报道的要求与动词的功能所决定的。新闻事实、新闻人物、人物活动的环境总是“动”的,新闻报道也要求“动”。优秀的消息总是动感好的,动感越强,就越能真切地反映新闻事实。在词汇系统中,“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恬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大干世界的所有变化,均由动词来表现、来言传。叙事句型中,动词谓语是量重要的成分,每一个谓语动词就意昧着一次行动或一个变动,无动词谓语便无叙事。 例如2001年度(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洞庭湖长大了就是多用、巧用动词的典范。其导语是这样的:“洞庭湖变大了!经过三年规模空前的综合

10、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15。这个自明清以来不断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丁历史性大转折。” 寸金之地的导语,就用了“变”、“治理”、“扩大”、“萎缩”、“出现”、“转折”等6个动词,来具体、生动地表现洞庭湖的消长。再看这则消息的第三段:“长大的洞庭湖别是一番景象。隆冬时节,记者在湖区采访看到,厚来人丁兴旺的华容县小集成垸,汉寿县青山湖垸已无人迹。成千上万的白露、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着赶走了冬天的苍凉。”这段文字叙事如画,生动地描叙出洞庭湖的具体情景。有强烈的“现场感”。现场感是优秀消息的素质与韵致,让受众在阅读的当时和过后,都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现场感最大的

11、特点是有鲜明生动的视觉和听觉形象,直观性强。它致力于再现新闻事实的特定场景,造成一种立体感甚强的氛围,形声色态一如实体,一切都是“活”的、动的。要表现物是动态的物、人是活动的人、景是变动的景,这些都非动词莫属。,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6,(三)少用形容词、副词 老舍说过:“要知道,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功夫。”新闻尤其强调这一点,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副词。这是由形容词、副词的性质决定的。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如“伟大”、“优秀”之类,多做定语,修饰名词。副词主表程度、范围、情态等,如“非常”、“一律”、“大肆”等之类,多做状语,修饰

12、动词、形容词。可见,形容词、副词都不表实体,一般不具有指示事物实质性内容的功能,它与事物之间更多的是一种评价判断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情感色彩。若用副词有过之而无不及,则与消息的”客观报道”要求形成抵触。“无论怎样精彩的形容词和副词,都不是在实话实说。当用名词和动词等实话实说时,让形容词和副词来帮忙,一不小心,于事无补,而且反成累赘:不恰当,不客观。”劣质报道的一个表征常是乱用形容词、副词去打扮事实,点缀消息。 (四)吸收社会新词语 新闻姓“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应知而未知的事实的报道”。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用“信息爆炸”也不过份。社会是个万花筒,东西南北中,政治经济文化

13、军事等方面的新信息、新事物不断涌现,反映到新闻中就是新词语不断出现。消息要及时、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就不可避免地要吸收社会新词语,吸收外来词。社会生活新词语,常以行业语、尤以科学术语为多。他们是丰富词汇的源泉之一,如“拷贝”、“克隆”、“WTO”、“CD”等术语、外来词,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成为取得全民性的普通词汇,这也与媒体在使用这些术语之初,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做解释的规范行为有关。,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7,二、句式:散句、短句为本 (一)消息叙事节奏快,要多用散句、短句 散句是与整句相对而言,整句是结构相同或形似的一组句子,能增强气势但易呆板;散句是结构不整齐,各式

14、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散句较灵活,易取得生动、感人的效果。消息要写得灵活,应多用散句。短句是与长句相对而言,长句词语多,附加成分多,结构复杂,表意周密、严谨,但较拖沓;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灵活。多用短句写新闻报道,让短句、散句成为新闻报道中的基本句,是国内外新闻行家明确的意见。消息句子多长合适?合众国际社提供了一张表,他们认为:最易读的句子,8个词以下;易读的句子,11个词;标准句,17个词;21个词以上的句子就较难读;29个词以上的句子则很难读了。 消息之所以特别重视使用短句、散句,是由它的叙事文属性决定的,更是由消息新闻报道“真、快、短、活”的个性决定的。消息要“真”

15、,要与新闻事实生成的原始状态形成基本对应。尤其是写新闻人物的语言,原始态的口语不可能是一串一串的长句也不可能是结构相同相似的整句,只可能是短句、散句。也只有短句才能与新闻事实的进行速度合拍。句短才能写得活,才能保证段短、篇短,保证发稿速度的快,才合符曼众的阅读习惯。 消息以短句、散句为本,但并不一概排斥长句、整句,而是长短兼行。短句、散句较急促、破碎,雨点似的噼里啪啦打过来,会觉得紧张;面语气舒缓的长句、表意严密的整句,则可弥补短句急促、破碎的不足。理想的消息句式是:多用短句、散句,辅以长句、整句造成长短交错,有长有短的句式组合。前面所举例文洞庭期长大了)的句式就是以短为本,长短结合的典范。,

16、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8,(二)多用口语句式 现代汉语的口语与书面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所使用的句式大体上也是相同的。但是口语和书面语仍然存在着差别。口语句式结构比较简单、松散,不要求严格的逻辑性,因此没有或少有长定语、状语;少用关联词,即使用也不用那些成双成对的关联词,所选用的词语大都是通俗的口语调。这也是为消息的“短、平、快”服务,与通俗易懂相协配。消息常是争分夺秒的急就章,是没有什么时间仔细推敲的,多是原始态的口语。 三、修辞:择格而用 修辞并不是语言本身的要素,而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对语言手段进行选择,以求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技巧。消息运用修辞格是

17、有限制的。修辞便是修饰,过多的修饰会损害消息朴素简练的本色,使其不真;而修辞大都渗透着使用者的主观意识,有较浓的主观色彩,这与客观地表述新闻事实有一定的矛盾。因此在消息中驾驭修辞格是有一定难度的,稍微不慎,可能弄巧反拙;掌握得好,可以使消息章更胜,语更工。 就消息而言,标属与正文比较,标题很讲究修辞:导语与主体比较,导语不妨来点修辞。修辞格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引用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设问、引用比较适合消息。反复、回环则不常用。夸张则几乎不用。新闻传播注重“首因效应”,讲究留给受众深刻的第一印象。消息是一种“浓缩式”的文体,标题作为消息的“眼睛”,更要高度“浓缩”。消息的标题要“吸引眼球”,就

18、要先声夺人,讲究形式美和童蕴美。本文讨论消息的辞格拟以标题为主。,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9,(一)使消息标题形式美的辞格 形式美主要呈三种形态:整齐一律,平衡对称,错落有致。整齐一律,是通过标题语言文字量的相同或重复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美常是用排比、对偶、对比、叠字、反复等辞格造成语言文字外表的一致性和特别的统一感,而产生一种气势美感染力。 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话句排列在一起,以表达相近或相关内容的修辞方法。排比句能增强语言的气势,集中突出所要表达的语言或所要描绘的形象。消息中借助排比叙事能从不同方面渲染、强化读者对事件的印象。 如“化肥,化肥,你在哪

19、里?(主)农民:空等几天无半两;贩子:运了一车又一车;干部:送了一包又一包(副)这则标题的正题运用呼告的方式提出问题副题则回答了正题。副题用排比的陈述方式,表现三种人拥有化肥的不同分量,突出农民买化肥之艰难,干部以权谋私之可恶,感情强烈、鲜明。 又如“资源互享,优势互补,人才互用,经济互利(主)衡阳城南区生产要素动态组合效益大增(副)”这则标题借助于排比,全面概括了生产要素组合的方法,气势充沛,能给人留下探刻印象。 平衡对称是将消息标题的语言文字分为在质量上或程度上大致均等的两大部分而形成一种形式美。如“狗咬人没事人咬狗罚款”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对称的形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内容。作为新闻事实的两个

20、方面“人咬狗一狗咬人”与事件的结果“没事”“罚款”都具有对比性,它对突出新闻事实,强调新闻意见,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偶、对比、映衬、回文等辞格常能使标题产生平衡对称的形式美。 对偶由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联系密切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而成。它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修辞。这种辞格充分利用了汉语单音节为主的语素和单音节的汉字便于成双成对随意安排的性能。对偶在汉语各类文章中广泛运用,消息标题中运用也较多。,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20,对偶修辞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常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

21、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如:粮棉果三分天下 水陆空全面发展(主) 九江京九沿线县市农业以特增收(辅)。反对是用诸如大与小、新与旧、关与开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明有关意思。它以反对的内容与匀称的形式增强表达效果。如“温暖挂在招牌上,冷饭摆在顾客前”(见1991年3月28日新华日报)。例句用对偶的句式表达对比的内容,形成兼格。串对上下两句内容顺序相承,前后连续相接,句间常有顺承、因果,条件、假设、递进等关系。如“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见1992年6月15日东方日报),句间就是因果关系。 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辞格,它能使正反两个对立面相得益彰。从而使

22、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鲜明突出。 如在第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登榜首的消息:“2694米,60年前三镇成择国,看今日一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见1991年7月13日湖北日报)报道长江洪峰过武汉。抗洪抢险年年写,出新不易,而这则消息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与在同一水位上,将今日长堤“巍然锁大江”同60年前的“三镇成泽国”鲜明的对比绷紧了评委的神经有关。 对比在消息主体中用得较多。常将新闻与旧闻对比,将不同人物或同一人物不同阶段的思想、性格等进行比较,使要裹达的人、事、物更突出。对比在标属中运用很多。如两体对比:“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 副局长一家新房四套”(见1984年3月23日经济日报)一体两面对比:“

23、往日荒芜一片泥,今日跳跃一湾鱼”(见1986年12月12日河北日报)“城里变香了,田里搞臭了(主)”黄家铺乡一批农产贩大粪(辅)(见1992年7月6日朔南日报)这些标属于对比中显示出事物的本来面貌,表意鲜明,感性强烈,效果突出。 标题的平衡对称还可通过“回环”来表现。回环又称回文,是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例如;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单行题),人才开创事业事业造就人才(单行题)这种回文,能以趣取胜,吸引读者。 错落有致是通过消息标题语言文字既有变化又有秩序的组合而形成的形式美。其显著特征是多行标题有整有乱,乱中见整,形成不齐之美,无秩序之秩序,可通过呼告、设问等辞格形成。 呼告撇开

24、读者,直接对第三者说话,表达激动的心情,加强词句的感染力。如:马年初一的“上视新闻”,指出关于消防队员除夕值勤的专题报道,标题是:与火神搏斗的人们,辛苦了!这种呼告词,倾注了作者编者的一片深情,受众备感亲切,难以忘怀。 设问: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童设问的,叫做设问。如:公平秤能否真姓“公”?(主题)要看校秤员是不是胳膊朝“理”弯(副题)(见1983年10月10 B新民晚报)这则标题一问一答,错落有致,又因谐音双关,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形成意蕴美。,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21,(二)使消息标题意蕴美的辞格 消息标题意蕴美是新闻内容的意蕴美与制作者的内在情思美的结合。标题可根据新

25、闻提供的事实,运用精炼、生动的词汇,营造一种意境,让读者顺其思路,浮想联翻。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多动脑筋,精心构思。文汇报999年1月6日的一则标题,获得首届“文新新闻奖”标题类一等奖,可作范例。该题为:冬天暖洋洋,生意冷清清,商家(引题)欲请孔明做军师借得北风激市场(主题)借助了典故的意境,营造了店家从愁肠难解到开拓进取的意境,引导读者由此切入,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标题的内核。 消息标题的语言文字通过比喻、比拟、双关、拈连、引用等辞格使语词或句子获得更加丰富的意蕴,为读者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比喻是打比方,它把甲事物比作与之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比喻能以熟喻生,使陌生的事物变得形象鲜明,使深

26、奥的道理变得清晰易懂。比喻广泛用于书面语、口语之中,被誉为修辞中的“超级”大辞格。如获全国第2届现场短新闻奖的“郑州货站街信箱十月怀胎竞无人过问”,就是将十个月无人开取的大肚子信箱比喻成“十月怀胎”,将群众用大塑料编织袋把信箱的信送到邮局喻为“十月怀胎,代为分娩”十分形象,报有现场感。这个比喻代替了许多文字。 比拟:就是将人拟物和将物拟人。用得较多的是拟人。如:征地造房为啥等煞人(引题)一道公文背着 39颗印章旅行(主题)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筒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见1980年9月19日文汇报)“旅行”在这里用于公文,已有“拟人”的味道,再加上“背着39颗印章”,更加形象逼真了。拟

27、人手法的运用,使情感饱满、物我交融。,2022/12/4,温州大学人文学院,22,当然,说消息标题的形式美与意蕴美是因列举辞格方便而分而论之,好的标题是既具有形式美又具有意蕴美的。消息运用怪辞手法是很有限制的,不弃置 也不多用,能直说便直说,不强求修辞。只有在不用修辞手段便不能达意的情况下,才借助修辞。并且坚持点到为止,不连用,不兼用,不套用,一切以效果为原则。 注释 汤世英新闻通讯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孙世恺新闻写作系列谈M北京:北京出版杜,1993 彭菊华时代的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季水河论新闻标题的形式美与意蕴美M长沙: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英文标题,略)(英文作者,略) (英文摘要,略) (英文关键词,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