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医护理诊断程序 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48551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210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中医护理诊断程序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0页
第四章中医护理诊断程序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0页
第四章中医护理诊断程序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0页
第四章中医护理诊断程序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0页
第四章中医护理诊断程序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中医护理诊断程序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中医护理诊断程序 课件.ppt(2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中医护理诊断程序,学习目标:1.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2.熟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3.了解“四诊”在临床上的应用。,实证:八纲之一,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如面赤、气粗、脉实大有力等。虚证: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脉虚细无力等。,表证:皮毛肌腠在外,属表,把外犯肌表者,病位浅者,称为表证。里证:血脉,骨髓,脏腑在内,属里,把病在脏腑 ,病位深者,称为里证。,寒证:因感受寒邪,或内伤久病,阳气亏虚,或过服生冷,阴寒内盛而引起的,并以寒冷为临床特点的一类病证。热证: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

2、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阴证: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的证候。如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气短少言。阳证:阳气亢奋,邪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如身热面赤、精神烦躁、口渴喜冷饮等。,亡阳证:指阳气突然衰竭而出现的一系列阳气欲脱临床表现的概称,以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寒蜷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呼吸微弱,脉微细欲绝,或浮数而空为主要临床表现。亡阴证:阴液大量耗损,阴精欲竭,以身热面赤,汗出如油,烦躁不宁,口渴饮冷,目眶内陷,甚则昏迷谵语,舌干无津,脉细疾数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亡阳证较亡阴证更为危重。,一、望 诊, 望诊的内容包括: 望全身:神、色、形、态 望局部:头面、

3、颈项、五官、皮肤、 小儿络脉 望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二便 望舌:舌质、舌苔,概念: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的情况,称为望诊。,(一)望 神, 1、神的概念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思维活动。,2、望神的内容: 望病人的面部气色和眼神、形体的动静状态、精神意识、言语气息、对环境的反映等。,全身望诊,3、神的表现,(1)得神 概念: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反应灵敏,目光明亮、精彩内 含,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 作灵活、体态自如。 意义:主脏腑精气充足。见于正常人,或轻病而

4、脏 腑精气未伤者,预后良好。,全身望诊,(2)少神 概念:又称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 表现:精神不振,少气懒言,两目乏神, 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动作迟缓。 意义:是正气不足表现。见于虚证或轻病。(3)失神 概念: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表现:精神萎靡,或神昏谵语,面色晦暗无华, 目暗睛迷,瞳仁呆滞,肌肉消瘦,呼吸 微弱,动作迟钝,强迫体位。或见循衣 摸床、撮空理线。 意义:脏腑功能衰败,预后不良。,全身望诊,(4)假神 概念:是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精 神“好转”的虚假征象。 表现:突然目光明亮、神志突然转清、突然 语言清亮、突然颧红如妆、突然能食。 意义:脏腑精气衰竭已

5、极,阴不敛阳,虚阳外 越。是阴阳离决的危候。,全身望诊,(二)望面色,1、常色与病色(1)常色正常生理情况下的面部颜色与光泽。 正常面色:黄里透红,光明润泽。 常色有主色与客色之分: 主色面色肤色终生不变者。 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人的面色与 肤色也会相应改变。,全身望诊,(2)五色主病 青色(气血不通,淤阻),全身望诊,赤色,全身望诊,黄色,全身望诊,白色,全身望诊,黑色,全身望诊,(三)望形态,1、望形体 形体的变化及意义: 皮肤润泽,胸廓宽厚,肌肉充实,骨骼坚实,筋强力壮强壮 皮肤枯槁,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筋弱无力,骨骼脆弱衰弱,全身望诊,强实证、热证 弱虚证、寒证 胖形盛气虚(阳虚阴

6、盛),胖人多痰 易患中风、眩晕 瘦形瘦阴虚,瘦人多火(阴虚火旺) 易患劳嗽,2、望姿态 (1)动静: 动、强、仰、伸阳、热、实证 静、弱、俯、屈阴、寒、虚证(2)异常动态: 痫病 卒然昏倒,四肢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中风 卒然昏倒,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肝风内动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双 目上视 痿证 肢体筋脉驰缓,肌肉痿软无力 痹证 关节红肿疼痛,活动障碍者,(四)望头颈五官,1、望头颈 (1)头形 :过大脑积水 过小小脑儿、囟门早闭 (2)囟门的变化 囟填(囟门高突)实热证(温病火邪上攻) (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囟陷(囟门凹陷)虚证(气血精亏、吐泻 伤津) 解颅(囟

7、门迟闭)先天不足,肾气亏虚 (3)头摇 肝风上扰,或气血亏虚,局部望诊,(4)望头发 正常:发黑浓密润泽,局部望诊,(血热:指体内阳气过盛,火热内生,血行加快或血行力量过大,导致脉络受伤,耗损阴气。),2、望五官,(1)望眼 1)眼的五轮学说及脏腑分属 目眦心(血轮) 白睛肺(气轮) 黑睛肝(风轮) 瞳仁肾(水轮) 眼胞脾(肉轮),局部望诊,2)目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意义注意眼神、外形、颜色和动态等变化,白睛,目眦淡白 血虚目眦色红 心火,白睛红赤 肺热白睛发黄 黄疸,局部望诊,目眦,黑睛,黑珠肿痛 肝火全目红肿痛 肝火,眼胞浮肿水肿病眼窝凹陷伤津瞳仁缩小虚火上扰、肝胆火炽,有机磷中毒瞳仁散大精

8、气将竭,(2)、望耳 耳的色泽形态级分泌物改变及其意义 耳实证(如红肿、流脓) 肝胆湿热熏蒸 耳虚证(如干枯、瘦薄) 肾气亏虚 耳轮甲错 (耳有瘀斑) 瘀血,局部望诊,(3)、望鼻 鼻的形态色泽及分泌物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色青 腹痛 红肿 胃热、血热 酒齄鼻 肺胃湿热 鼻渊(鼻流浊涕) 久流浊涕腥臭(风 热、肝胆湿热) 鼻塞,流清鼻涕外感风寒,局部望诊,(4)望口、唇,口与唇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唇色淡白血虚证、失血证 口唇樱桃红 煤气中毒 口唇深红实热证 唇色青紫瘀血证 口唇糜烂 心脾积热 小儿口腔、唇上不满白斑 鹅口疮(外感) 口僻(口角向一侧斜) 中风、风中经络 撮口(口唇紧缩)

9、 脐风(新生儿破伤风,由脐部感染) 口噤 (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 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痰凝气滞,瘀阻经络所致,局部望诊,(5)望齿、龈 齿与龈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牙齿松动稀疏肾虚、虚火上炎 睡中磨牙胃热、虫积、积食 齿龈红肿疼痛、出血胃火上炎 齿龈出血脾不统血(6)望咽喉 实证(咽深红、肿痛) 肺胃热盛 虚证(咽嫩红、少痛) 肾阴虚 ,虚火上炎 乳蛾(喉核红肿痛,溃疡有黄白色脓点)肺胃热毒 壅盛 白喉 外感疫邪,局部望诊,(五)望皮肤,1、形色变化 正常人皮肤荣润而光泽,是精气充沛的征象。 皮肤虚浮肿胀,按有压痕水湿泛滥;干瘪枯燥津液耗伤2、斑疹 斑 阳斑:热迫血行 阴斑:脾不统血

10、 疹 麻疹:风热时邪 风疹:外感风邪 隐疹:营血亏虚,风邪入络,局部望诊,(六)望小儿指纹,望小儿指纹是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浅表静脉)色泽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适宜于3岁以下的小儿。 分为:风关:手掌侧面前沿、靠大拇指边,食指第一 节,即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气关:手掌侧面前沿、靠大拇指边,位于食指第二节,即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命关:手掌侧面前沿、靠大拇指边,位于食指第三指节,即第三节横纹至指端,正常指纹,多是淡红隐隐,不超过风关。纹见下节风关者为轻病,纹见中节气关者为重病,纹见上节命关者为危证,直透过三关者为最危之症。若脉络浮,则病在表;脉络沉,则病在里。应该注意的是,

11、在验指纹时,须用大指侧面,轻轻地推小儿食指三关,宜从命关推向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向命关。,(七)望 舌,舌诊,1、舌的脏腑分部 舌尖 心肺 舌中 脾胃 舌根 肾 舌边 肝胆,望舌,又称舌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2、舌诊的内容,(1)望舌质舌的神、色、形、态 (脏腑气血的盛衰)(2)望舌苔苔质、苔色 (邪气的浅深、胃气的有无)3、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舌诊,4、望舌的注意事项:(1)在白天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下观察。(2)充分暴露舌体。(3)先舌苔后舌质,观察顺序为:舌尖、舌中、舌根、舌边。(

12、4)注意辨别染舌或其他假象。,5、病理现象,舌质荣润,舌质干枯,意义:荣有神 枯无神,舌诊,主要指舌的荣枯。,舌神,(1)舌色,1)淡白舌 舌象:舌色较淡红舌浅,白色多 而红色少。 主病:阳虚证淡白胖嫩湿润 气血不足淡白瘦薄,舌诊,舌色的变化有:淡白、红、绛、紫、青紫。,2)红、绛舌 舌象:舌色呈鲜红色(红舌), 或深红色(绛舌)。 主病:实热证舌红绛苔黄 阴虚证舌红绛少苔 或无苔,舌红无苔,舌诊,舌红苔黄,(2)舌色,(2)舌色,3)青、紫舌 舌象:舌色呈青色或紫色。 主病:热入营血舌紫绛苔焦黄 阴寒内盛舌青苔白或灰黑 血瘀证舌紫暗或紫斑,舌紫暗、紫斑,舌诊,(3)舌形,1)胖大、肿胀 舌象

13、:舌体大而厚,甚则肿胀而不能回缩。 主病:水湿痰饮 舌体胖大色淡 心脾积热 舌体红肿疼痛,舌诊,肿胀舌,胖大舌,舌形变化有:老嫩、胖大、肿胀、瘦薄、点刺、裂纹。,(3)舌形,2)瘦薄舌 舌象:舌体瘦小而薄。 主病:气血两虚舌淡白瘦小 阴虚火旺舌红绛瘦小,舌诊,舌淡白瘦薄,舌绛瘦小,(3)舌形,2)老嫩 舌象:舌体坚敛苍老者为老舌; 舌体浮胖娇嫩者为嫩舌。,老舌,舌诊,主病:老舌主实证 嫩舌主虚证,嫩舌,(3)舌形,3)裂纹舌 舌象:舌面上出现各种裂纹或裂沟,深 浅不一。 主病:热盛伤阴舌红苔黄干有裂纹 阴虚液枯舌有裂纹而苔少,舌红干有裂纹,舌诊,(3)舌形,4)点刺舌 舌象:蕈状乳头肿胀高突,

14、 甚则形如芒刺。 主病:实热证。,舌红点刺,舌诊,(4)舌态,(1)痿软舌 舌象:舌体软弱,无力运动及伸缩。 主病:气血俱虚舌淡白而痿软 阴液亏虚舌痿软而红绛少苔,舌诊,舌态变化有:强硬、痿软、歪斜、颤动、吐弄、短缩。,(4)舌态,(2)强硬舌 舌象: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 主病:热入心包舌强硬而色红绛 热盛伤津舌强硬而色红绛 风痰阻络舌强而歪斜,舌强硬色红,舌诊,(4)舌态,(3)歪斜舌 舌象:伸舌时舌体不由自主地歪向一侧。 主病:中风、 中风先兆。,舌诊,(4)舌态,(4)颤动舌 舌象: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止。 主病:肝风内动。,舌诊,(5)吐弄舌 舌象:舌伸出口外不收者为吐舌;舌微露

15、出口, 旋即收回,或反复舐口唇者为弄。 主病:心脾积热(吐舌);动风(弄舌)。,2.望舌苔 (1)苔色,1)白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白色 主病:表证舌苔薄白 寒(湿)证舌苔白厚湿润,舌诊,苔色的变化有:白、黄、灰黑。,(1)苔色,2)黄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黄色。 主病:里证、热证。,舌诊,(浅黄热轻、 深黄热重、 焦黄热极),(1)苔色,3)灰黑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浅黑(灰)色或黑色。 主病:里寒证舌淡胖嫩苔灰黑 里热证舌红绛苔焦黑,舌诊,(2)苔质,1)厚薄 舌象:透过舌苔可隐隐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 透过舌苔不能见到舌质者为厚苔。 主病:薄苔主表证;厚苔主里证(痰饮水湿等)。,舌诊,苔质的变化

16、有:厚薄、润燥、腻腐、剥落。,薄苔,厚苔,(2)苔质,(2)润燥 舌象:舌苔干湿适中为润; 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者为滑苔; 舌苔干燥无津者为燥苔。 主病:润苔见于正常人。 滑苔主阳虚、津液内停; 燥苔主津液大伤(热盛、吐泻等)。,燥苔,滑苔,舌诊,(2)苔质,(3)腐腻(反映体内湿浊的情况) 舌象:苔质粒大疏松,揩之可去者为腐苔; 主病:食积肠胃、痰浊内蓄 苔质细腻致密,揩之不去者为腻苔。 主病:湿浊、痰饮、食积。,舌诊,腐苔,腻苔,(2)苔质,(4)剥落苔 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 主病:胃气亏虚舌淡苔剥 胃阴枯竭舌红绛苔剥,舌诊,(八)舌诊的临床意义,1、判断正气的盛衰;2、分辨病位的

17、深浅;3、区别病邪的性质;4、推断病势的进退。,舌诊,二 闻 诊,概述,听声音语声、呼吸、咳嗽、 呃逆、嗳气、叹息、肠鸣 嗅气味病体气味及分泌物、排泄物、病室 的气味,(一)、 听声音,正常声音 特点:发声自然,音调和谐,言语清楚,言 与意符,应答自如气血充盛,脏腑协调 与年龄、性别有关,(二)病变的声音,1.语声语音强弱:发声高亢有力,声音连续而多言阳证、实证、热证发声低微细弱,声音断续而懒言阴证、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外感风寒、痰湿阻滞,2、语言错乱:,谵语_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心神(实) 郑声_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精神涣散(虚)独语_自言自语

18、,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多见于心神失养,或痰蔽心窍的癫证和郁证。错语_语言错乱,语后自知,不能自主, 虚证:多见于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久病体虚或老年衰者; 实证:多属痰浊、瘀血、气滞闭阻心窍。狂言_病人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多属实证、热证。,3.呼吸,实证、热证呼吸声高、气粗,发病急 外痰热犯肺 肺失宣降虚证、寒证呼吸声低、气微,发病慢 内伤肺肾气虚 正气不足,4.咳嗽,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痰气冲击气道而成外感实证:咳声重浊,声大气粗,有痰内伤虚证:无力作咳,咳声低微,咳而少气,重浊,痰白清稀外感风寒 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肺热 沉闷,痰多易咳寒痰湿浊停聚 干咳无痰或少痰燥热或肺阴

19、虚 无力作咳,咳声低微肺气虚损 阵发,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 (百日咳) 如犬吠样(白喉),咳声,二、嗅气味,(一)病体之气1.口气 臭秽胃热、龋齿、口腔不洁 酸馊食积胃肠 口有血腥味吐血、咳血、齿衄 口出腐臭气,兼咳吐脓血内有溃腐脓疡,2、排泄物与分泌物 汗气腥膻湿热久蕴皮肤 汗气臭秽热毒内盛 鼻流浊涕腥秽如鱼脑鼻渊 大便酸臭热 大便溏泄而腥脾胃虚寒 小便黄赤浑浊臊臭湿热下注,【目的要求】1、掌握问现在症状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了解问诊的意义,三、问 诊,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现在主要症状(主诉)既往史个人生活史(生活习惯)家族史, 问现在症状,张景岳十问歌

20、“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一)问寒热,概念与产生机理询问要点:有无寒热、寒热的时间、特点及兼证,寒热的类型,(1)恶寒发热 外感表证 寒重热轻,无汗:表寒证 热重寒轻,汗出:表热证 热轻,恶风汗出:表虚证(2)但寒不热(畏寒而不发热)里寒证 新病恶寒: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里虚寒证(3)但热不寒(只感发热,不觉怕冷)里热证(见下页表)(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半表半里证 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但热不寒里热证1

21、.按症状:壮热、潮热、微热 三种发热类型鉴别表,(二)问汗,汗的形成及作用询问要点:汗之有无、汗出的时间、 多少、部位、冷热及主要兼证,1、有无汗表证辨汗,表证有汗 表热证:外感热邪 表虚证(太阳中风证):外感风邪表证无汗表寒证:外感寒邪里证汗出里热实证、气虚、阴虚内热,2、汗出时间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气虚或阳虚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阴虚大汗:实热证或亡阳证3、汗出部位头汗 上焦邪热上蒸 中焦湿热上蒸 素体阳气偏盛炎上 虚阳上越半身无汗经络闭塞,气血运行不周手足心汗阴虚阳亢、中焦湿热,(三)问疼痛,1、问部位(1)头痛 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 头颞或一侧头痛少阳经 部位 后枕痛连项背太阳经

22、 巅顶痛厥阴经 头痛连齿少阴经 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阴经 头痛伴恶寒发热外感风寒 头隐痛虚证 头剧痛邪实,(2)胸痛: 多为心肺病证。 胸闷痛而痞满者,多为痰饮。 胀痛而走窜,多为气滞。 胸痛伴潮热盗汗、属肺痨 胸痛而咳吐脓血腥臭痰者为肺痈等(3)问胃脘部 如寒邪犯胃、胃火、气滞、血瘀、食滞、 胃阳虚、胃阴虚(痛而喜暖为寒,喜凉 为热,拒按为实,喜按为虚),2、疼痛性质,(1)胀痛:痛且胀者,多属气滞。(2)刺痛:痛如针刺,属瘀血作痛(3)重痛:痛有沉重感,多属湿盛的表现(4)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凝或阳虚所致。(5)灼痛:痛有灼热且喜冷恶热,多属热证。(6)绞痛:痛如刀绞,多为有形实邪

23、或寒邪凝滞。,(四)问饮食与口味,1、问食欲与食量(1)食欲减退 新病、暴病:正气抗邪 久病:脾胃虚弱、湿邪困脾(2)厌食:食积胃脘、肝胆湿热、脾胃湿热、妊娠恶阻(3)多食易饥:胃火亢盛、胃强脾弱、消渴病、瘿病(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虚火内扰(5)偏嗜食物:虫积或妊娠,2、口渴与饮水(1)口不渴饮:寒证、湿证、无明显燥热病证(2)口渴多饮:燥证、热证、消渴病(3)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瘀血3、问口味口淡脾胃气虚、寒证口甜粘腻脾胃湿热、肝胆火旺口中泛酸肝胃蕴热口中酸馊伤食口苦热证口咸肾虚、寒证,(五)问二便,询问要点:二便次数、质、量、排便感,排便困难,便次减少,甚至多日不便便秘便次增多

24、,便质稀薄,水样便泄泻,1、问大便,(1)便次异常便秘 实证热盛伤津、阴寒内结 虚证津亏血少、气阴两亏泄泻 实证新病暴泻,大肠湿热、伤食 虚证久病缓泻,脾虚、脾肾阳虚,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痛减,伴有形寒肢冷、腰膝痠痛“五更泄” (脾肾阳虚,寒湿内积),(2)便质异常,(1)完谷不化脾胃虚寒、肾阳虚(2)溏结不调肝郁乘脾、脾虚 下痢脓血痢疾 (3)便血 鲜红近血(痔疮、肛裂) 黑便远血(消化道出血) 便夹脓血黏液,便时感里急后重痢疾,2、问小便,(1)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虚寒、消渴病 尿量减少实热证、汗吐下后、水肿病(2)尿次异常1)小便频数:膀胱湿热、脾肾阳虚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

25、;小便不通, 点滴不出为“闭” 实证膀胱湿热、瘀血、结石 虚证肾阳不足、脾气不升,(3)排尿感异常1)小便不畅、涩痛:淋证2)余沥不尽:肾气不固3)小便失禁:肾气不固、下焦虚寒4)遗尿 小儿肾气未充 成人肾气不足、膀胱虚衰,(六)问睡眠,生理:卫气昼行阳经、阳气盛则寤 卫气夜入阴经、阴气盛则寐病理:失眠阴血不足,心神失养 嗜睡痰湿内盛、脾气虚弱、心肾阳衰,(七)问妇女,询问要点:经、带、胎、产1、月经 主要询问:周期、行经天数、经量、经色血质(1)经期异常月经先期(连续两个月经期提前7天以上):血热、气虚月经后期(连续两个月经期推后7天以上):血虚、寒凝月经先后不定期:肝气郁结、脾肾虚损、淤血

26、阻滞,(2)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热盛冲任、脾肾气虚、崩漏 月经过少: 精血亏少、气血两虚、寒凝血瘀 闭经:气滞血瘀、肝气郁结、脾肾亏虚(3)经色、经质异常 色淡红质稀:气血亏虚。色深红质稠:血热 色紫暗夹血块:寒凝血瘀(4)痛经: 气滞、血瘀、阳虚、寒凝、气血亏虚,(2)问带下,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或湿浊下注黄带,质黏稠而臭秽:湿热下注赤白带(色赤白相杂、味臭者):肝郁化热、脾虚聚湿,(八)问小儿,(一)问出生前后情况(二)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遗传病史(三)问发病原因,小儿致病特点,易感外邪易伤饮食易受惊吓,四、切 诊目的要求: 1、重点掌握脉诊的内容,脉象的特点及主病 2

27、、了解按诊的一般方法和内容,切诊-通过用手触摸的方式获得病情资料的 一种诊察方法。 切诊又分为: 脉诊 按诊,(一)脉 诊,概念: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 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切 诊,1、脉诊的部位,一 、脉诊的部位一般采用“寸口诊法”:即切按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寸口脉一般分为寸、关、尺三个部位,桡动脉正对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切 诊,寸关尺的定位,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2、再定寸、尺: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切 诊,三、脉诊的指法,指法:手指略成弓形倾斜,指腹对脉脊。高大者宜疏,矮小者宜密,小儿用拇指定关法,因小儿

28、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切 诊,脉诊方法,1.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

29、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 地体会脉象。正常脉象为一息45至(7080次每分),不浮不沉,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均有脉,节律均匀,脉象的要素,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脉位:脉管的浅深至数:脉搏的频率脉长:脉动的范围长短脉力:脉搏的强弱脉宽:脉管的粗细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度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程度均匀度:脉动的节律,切 诊,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1

30、、浮脉、沉脉 2、迟脉、数脉 3、洪脉、细脉 4、长脉、短脉 5、虚脉、实脉 6、滑脉、涩脉 7、弦脉、紧脉 8、结脉、代脉、促脉,切 诊,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重按则脉力稍减但不空虚的脉象。浮脉主要主表证,按之感觉有力的为表实证;按之感觉无力的属表虚证。反映病邪处在经脉肌表部位,外邪侵袭肌表,卫气与之相争,脉气鼓动于外,因此脉浮而有力。,濡脉:脉象浮而细软,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之证。沉脉:脉位深,轻取不能应指,重按才显现于指下的脉象。沉脉主里证,因邪郁在里,气血内困,则脉见沉象。若因病邪内郁,正邪相搏于里,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

31、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迟脉:指脉搏缓慢,一呼一吸的时间内不足4至(每分钟小于60次),主寒证。数脉: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大于100次)。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洪脉: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滑脉:往来流利圆滑,起伏速度快,按之应指圆滑如珠走盘的脉象。多见于痰食积滞和实热等症。健康人气血旺盛或妇人妊娠时亦可见此脉。弦脉:搏指有力,端直而长,按触如按琴弦的脉象。特点是脉本身的硬度大。弦脉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证。因邪伤肝气,疏泄

32、功能失常,脉气不和,而呈现弦脉。痛证、痰饮致气机不畅,也可出现弦脉。,涩脉:脉象往来涩滞而无滑润感,脉搏起伏较徐缓,指下如轻刀刮竹状艰涩不畅的脉象。涩脉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无力。如慢性出血、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心痛肢冷等,常见脉涩无力。属虚证。若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如腹中包块,症瘕积聚等,常见脉涩有力,属实证。,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的脉象,又称小脉。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或湿证。因诸病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体细小软弱无力。湿邪阻压脉道,也可见细脉。前者以沉取为主,即沉细脉;后者

33、以浮取为主,即浮细脉(或称濡脉)。如不言脉位时,细脉多为中取位,脉细如线而形象清晰者。,虚脉:寸关尺三部举、按均感觉无力的脉象。为无力脉的总称。虚脉主虚证,多为气血不足或脏腑虚证。实脉:对寸关尺三部举、按均感觉有力的脉象。为有力脉的总称。实脉主实证。,长脉:脉动应指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较长。向前超逾寸部至鱼际者称为溢脉,向后超逾尺部者又称履脉。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亦见于正常人短脉:脉波动的幅度短,不及本位,应指在关部较明显,而寸、尺 两头有不足之感。主气病。短而有力为气郁、气滞;短而无力为肺气虚, 中气不足。,小 结,1、主寒迟、紧、弱 2、主热数、洪、滑、促 3、

34、主虚虚、弱、细、濡 4、主实实、弦、紧 5、主痛-弦、紧、代、促(动、伏) 6、主血瘀-涩、结 7、主痰饮-滑、涩、弦、促、结 8、主虚主湿-细、缓、濡 9、主食积-滑、促、涩、紧(短) 10、主阴竭阳脱-微、疾(散) 11、脉律失常-促、结、代,切 诊,二、按诊,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二、按诊的内容,一、概念,第二节 辩证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一般辨证过程: 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病因

35、、症状、体征) 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邪正盛衰情况及其内在联系和各病变间的关系作出诊断,举例1:,李XX 男 24岁 昨晚外出受凉,今晨觉恶寒,微发热,头痛,咳嗽,气喘,痰稀白,无汗。 诊得: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 病因病机寒邪外侵(着凉) 病位表(肺,皮毛) 性质寒证 邪正斗争情况病初起,邪盛正气未伤 诊断:风寒束肺证,二、辨证过程,辨辨认,辨别。证证候。是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面的病理概括。症症状,疾病在某一个阶段中反映的个别、表面、外在的现象。,三、辨证方法,八纲辨证各种辨证的总纲八纲,即阴、阳、表、里、

36、寒、热、虚、实八个辩证纲领。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故八纲以阴阳为总纲。脏腑辨证各种辨证的基础,用于内科病,一、表里,表里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势趋向的纲领。1、表证外感病初起阶段特点: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病因病机:外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主证:恶寒(恶风)发热,舌苔薄,脉浮兼证:鼻塞、头痛、咳嗽、身疼项强、咽喉肿痛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苔薄、脉浮,2、里证病在脏腑、气血、骨髓特点:病位深,病势重,病程长病因病机: 表不解内传入里;外邪直中;脏腑功能紊乱。主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苔厚,脉沉,以脏腑证候为主,3、半表半里证特点: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病因病机:邪气不盛,不能

37、直入于里,正气不足,不能拒邪于外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脉弦,表证与里证的鉴别,二、寒热,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阳盛衰的具体表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1、寒证特点:机能活动衰减的证候病因病机: 感受寒邪;久病伤阳;素体阳虚阴盛。主证:恶寒或畏寒喜暖,肢冷倦卧,面色煞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2、热证特点: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病因病机:感受热邪;素体阳盛阴虚;七情过激;饮食劳倦。主证:恶热喜凉,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寒证与热证的鉴别,三、虚实,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概念:

38、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机能活动正气:机体抗病能力 对环境的适应力 自身修复力邪气:破坏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发生的 各种因素。,虚证类型表,2、实证特点:为邪气过盛反映的症候邪正斗争激烈阶段病因病机:外邪侵入正气未伤;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病理产物。主证:体形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痢热重,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虚证与实证的鉴别,四、阴阳,阴阳辨别疾病类别的纲领阴阳是辨证的总纲,既概括整个病情,又可分析一个证候,并且可以概括其他六纲。辨别阴证阳证的关键在于辨别寒热。寒热定阴阳:寒阴 热阳,1、阴证特点:阳气衰微,正气不足病因病机:机体的阳气虚衰;寒邪凝滞

39、。主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息低,口不渴或喜热饮,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2、阳证特点:阳气亢盛,正气不衰病因病机:阳气亢奋;热邪雍盛。主证:精神烦躁,面赤身热,气壮息高,口渴喜冷饮,便秘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滑数洪实,阳证与阴证的鉴别(八纲辨证简表),脏腑辩证概 念 运用脏腑学说理论,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辨别、分析,从而确定疾病所在脏腑、病因、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等的一种辨证方法。适用范围 内伤杂病分 类 脏病辨证 腑病辨证 脏腑兼证辨证,心 - 血脉 心痛,脉结代 神明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健忘,心烦,狂躁,昏谵 汗液 汗出异常 面 面色异常 舌 口舌生疮

40、小肠 - 泌别清浊 尿短赤涩痛,尿血,生理病理,1 心气虚证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证,机 制,概 念,先天禀赋年高体弱久病或暴病,心悸怔忡 - 心气虚鼓动无力 气短胸闷 - 宗气不振 气 虚 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 自汗,动则尤甚 舌淡苔白,脉弱 - 气虚,辨证要点 心悸 + 气虚症状,表现分析,2 心阳虚证:心阳不足,鼓动、温煦无力之证 表现:心悸,畏寒肢冷,气短乏力,自汗,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微无力。,4 心血虚证 心血不足,濡养失职之证,机 制,概 念,脾胃肾,失血久病 忧思,化源,耗血,心血,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 - 心神失养 血虚证:头晕,面色淡白无华, 或萎黄,口唇色淡

41、, 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 + 血虚见症,表现分析,5 心阴虚证 心阴不足,虚热内生之证,概 念,心血亏,忧 思,外感热病后期,心阴虚证,机 制,心悸怔忡 - 心神失养 心烦,失眠多梦 - 虚热内扰 阴虚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要点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 阴虚见症,表现分析,6 心火亢盛证 心火内炽,扰心、炎上之证,机 制,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感热邪,心火亢盛证,概 念,心烦失眠 - 热扰心神 面赤口渴,便秘尿赤 - 热津伤盛 或口舌生疮,舌尖碎痛 - 热灼舌体 或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伤络 或狂躁谵妄 - 热盛扰心,

42、神不守舍 舌尖红苔黄脉数 - 心 火,辨证要点 神志症状 + 舌、脉象,表现分析,7 心脉痹阻证 心脏脉络阻痹不通之证,机 制,概 念,情志不遂,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体弱,心悸怔忡 - 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 - 气滞血瘀若:刺痛,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 瘀闷痛,体倦肢重,舌苔白腻,脉沉滑 - 痰剧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 - 寒胀痛,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弦 - 气(郁),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心胸闷痛,痛引肩背,表现分析,8 小肠实热证 小肠热盛,泌别清浊失常之证,机 制,概 念,心火下移小肠,心烦 - 热扰心神 口舌生疮 - 心火上炎,灼伤舌体 口

43、渴 - 热盛津伤 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 心火下移,灼伤肠络 舌红苔黄,脉数 - 里热,辨证要点 小便赤涩灼痛 + 心火内盛见症,表现分析,肺与大肠病的辩证,生 理 肺 - 宣发、肃降,调水道;鼻;主音 大肠 - 吸收水分,传导糟粕病 理 肺 - 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大肠 - 便秘,泄泻,里急后重等,1 肺气虚证概念 肺气虚证是肺气不足,功能减退之证,久咳伤肺或脾胃虚弱,机制,表现分析 咳喘无力,少气声低 - 肺气虚主气、宣降不利 动则尤甚 - 劳则耗气 痰液清稀 - 肺气虚津液不布,聚而为痰 或自汗,畏风,易感冒 - 肺气虚卫外不固 气虚证:症、舌、脉,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痰清稀 +

44、 气虚见症,2 肺阴虚证概念 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机理,伤 肺,久 咳,温病后期,情志化火,表现分析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 肺阴亏,清肃不利 或痰中带血 - 虚火灼伤肺络 音哑 - 肺阴虚咽喉失养阴虚证: 症、舌、脉,辨证要点 干咳,或痰少而粘+ 阴虚见症,3 风寒束肺证 概念 风寒束肺证风寒犯肺,宣降不利之证 机制 外感风寒,肺,失宣,表现分析 本症:,咳嗽,痰清稀,鼻塞流清涕 - 风寒袭肺,肺失宣降,表寒证:症、舌、脉,辨证要点 咳嗽 + 表寒见症,表现分析 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易咯出 痰湿阻肺而失宣胸闷,甚则气喘痰鸣 - 痰阻气逆,呼吸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滑 - 痰湿,

45、辨证要点 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易咯出,燥邪犯肺证 概念 燥邪犯肺证是燥邪犯肺,失于清润之证 机制,肺,津伤失润,外感燥邪,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 燥伤肺津, 清肃失职 或痰中带血 - 燥伤肺络 燥证:症、舌、脉,辨证要点 干咳或痰少而粘、口鼻咽干 + 表证见症,7.热邪壅肺证 概念 热邪壅肺证是邪热内壅于肺,肺失清肃之证,外 感 热 邪,风寒入里化热,机制,表现分析 咳嗽息粗,痰黄稠 - 邪热犯肺,肺失清肃 甚则鼻煽 - 热壅于肺,宣降不利 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 - 肺热壅盛,灼伤 胸络,血败肉腐 实热证:症、舌、脉,辨证要点 咳痰喘 + 实热见症,9 大肠湿热证概念 大肠湿

46、热证是湿热蕴结大肠,传导不利之证机制,外感,饮食不洁,湿热,大肠,传导失常,表现分析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 湿热蕴结大肠,气滞 血瘀,肉腐成脓 或暴注下泻,色深黄如糜,肛门灼热 - 湿热下迫兼:身热口渴,小便短赤 - 湿热内结,气化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 湿热,辨证要点 下痢脓血或暴泻 + 湿热见症,脾与胃的辩证,生 理 脾 运化、升清、统血;主升;喜燥恶湿 胃 受纳、腐熟;主降;喜润恶燥病 理 脾 纳少、腹胀(痛)、便溏,内脏下垂,出血 胃 脘胀(痛),呕恶,呃逆嗳气,1 脾气虚证概 念 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之证机 制,禀赋不足 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思虑太过,表现分析 纳少腹

47、胀,便溏 - 脾虚失运 面色萎黄,消瘦 - 脾虚气血不足,机体失养 或浮肿 - 脾虚水湿泛溢 气虚证 舌淡苔白,脉缓弱 - 脾胃气虚,辨证要点 纳少腹胀便溏 + 气虚见症,2 脾阳虚证概 念 脾阳不足,温运无力之证机 制,脾胃气虚 饮食生冷 攻下太过,表现分析 腹痛喜暖喜按 - 阳虚腹部失煦 纳少腹胀,便溏 - 脾失健运 肢冷 - 阳虚失煦 或浮肿,小便不利 - 脾虚水湿泛溢 或带下清稀量多 -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 阳虚,寒水内盛,辨证要点 纳少腹胀便溏 + 阳虚见症,3 中气下陷证概 念 脾气不足,升清失职之证机 制,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详见“脾气虚证”,表现

48、分析 头晕目眩 - 脾虚清阳不升 久泄久痢,便意频数 - 脾虚清阳下陷 脘腹坠胀,胃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 - 脾虚举托无力 脾气虚证:症、舌、脉,辨证要点 内脏下垂 + 脾气虚见症,4 脾不统血证概 念 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证机 制,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详见“脾气虚证”,表现分析 出血症: 便血、尿血,衄血, 崩漏,或月经量多 - 脾虚血失统摄 脾气虚证:症、舌 脉象:细弱,辨证要点 出血症 + 脾气虚见症,5 寒湿困脾证概 念 寒湿内盛,困阻脾阳之证机 制,外感寒湿,饮食不节,表现分析 脘腹胀痛,纳少便溏 - 脾运不利呕恶身重 - 寒湿中阻,脾胃失和或身目发黄,晦暗如烟薰 - 寒湿中阻

49、,胆汁泛溢或浮肿、尿少 - 寒湿内盛,气化不利或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 寒湿,辨证要点 脘腹胀痛、便溏呕恶 + 寒湿见症,7 胃阴虚证概 念 胃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机 制,温病后期 情志化火 剧烈吐泻 嗜食辛辣,表现分析 胃脘隐隐灼痛 - 虚火灼伤胃络 饥不欲食,或嘈杂 - 胃失濡养 干呕呃逆 - 虚热内扰,胃失和降 阴虚证:口燥咽干,便秘,尿短赤 舌红少津,脉细数,辨证要点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 阴虚见症,8 食滞胃脘证概 念 饮食停滞胃脘不能腐熟之证机 制,饮食不节,食积 胃脘,胃腑失和,脾胃虚弱,表现分析 脘腹胀痛,拒按 - 食滞内停,气机

50、不畅 嗳腐吞酸 - 食滞内停,胃失和降,浊气上犯 厌 食 - 食积于内,纳腐不利 或吐物酸腐 - 胃气上逆,浊气上犯 吐后胀痛得减 - 吐后胃气得舒 或矢气,泻下臭秽如败卵 - 食滞肠道,阻滞气机 舌苔厚腻,脉滑 - 食积,辨证要点 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9 胃寒证 概 念 寒邪犯胃,胃府失和之证,饮食生冷,脘腹受凉,机 制,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 胃寒盛,辨证要点 胃脘疼痛 + 实寒见症,10 胃热证概 念 胃火亢盛,胃失和降之证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