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人类与环境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49665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 第一章人类与环境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绪论 第一章人类与环境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绪论 第一章人类与环境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绪论 第一章人类与环境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绪论 第一章人类与环境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 第一章人类与环境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 第一章人类与环境课件.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预防医学,问题1:,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长期照料,想象上游情景,医务工作者相当于一个站在急流边上的救护人,当看到沿河而上的落水者(病人)时,他们就跳下水去把他们救上来。接着,又有另一名落水者沿河出现了。所以,他们整天忙于救护落水者,而没有时间走到上游看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掉到河里去?这些落水者是自愿掉下河里(责任在他们本身)?还是被推下水(责任在他人)。针对这些原因应该做些什么?,第一讲 绪论,三次公共卫生革命,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措施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干预个人不良生活行为 方式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促进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

2、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又称“新公共卫生”(New Public Health),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的定义,是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研究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影响健康和引起疾病的因素,探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的学科。,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科学社会和行为科学卫生管理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循证医学营养学,预防医学任务,1.预防性卫生服务 2.疾病预防 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控制,职业卫生和意外伤害的预防。3.

3、健康促进 改变个人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促进合理营养;体育锻炼社会适应;减少精神紧张和社会压力。4.卫生服务研究 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改进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统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制定卫生法规;卫生机构管理研究;医学教育改革和继续教育。,三级预防,在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也称临床前期预防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即临床预防。,第一级预防,指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个体的

4、措施环境的措施针对环境的措施环境卫生:大气、水和土壤职业卫生食品卫生市政建设与小区环境社会环境:健康的公共政策,第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学预防目标是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或者不良健康状态事件的发生率。通过个体或者社会范围的广泛努力来达到健康促进,改善营养状况、增强体能和心态、预防接种、使环境安全等。,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措施: 做好早期发现、早期 诊断、早期治疗(三早工作); 以控制疾病的发展。,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 目标是通过缩短病程来减少患病。通过给个体或人群提供可行性的措施,达到早期发现早诊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纠正不良健康的事件。,自我管理和相互帮助模式,不行了!请照顾!,长期照顾,对

5、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废者,主要促使功能指导,尽量恢复身心康复。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第三级预防,针对临床病人措施,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 目标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或残疾。对患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及残疾的康复。,连续性预防保健模式三级预防,上游策略,疾病的检出与管理策略,自我管理相互帮助,长期保健,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 1949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卫生部召开了全国卫生行政会议,确定了全国卫生建设的总方针:“预防为主,卫生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保证生产建设和国防建

6、设方面,面向农村、工矿,依靠群众,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卫生工作方针,1952年12月,确定卫生工作三大原则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政务院第49次政务会议正式批准了卫生工作三大原则。 全国卫生会议总结了当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列入我国卫生工作原则之一,并经过167次政务会议正式批准。从此,我国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原则正式形成。这四大原则以后也被称为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我国新时期六大卫生工作方针,1.贯彻预防为主2.依靠科技进步3.动员全社会参加4.中西医并重5.为人

7、民健康服务6.改善农村卫生,加强预防保健,健康,潜在疾病,发病,发病,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比较,预防医学的特点,六、预防医学的特点,1.工作对象主要是群体。2.工作对象主要是健康人。3.以研究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为主。4.采用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现场研究给与更多关注。5.采用的对策与产生效应的时间多在疾病/传染病可能发生/流行之前。6.耗-效比最高。,(一) 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模式(model):,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不同历史阶段的医学整体的思维方法,即解释和处理医学

8、问题的方式。,医学观,历史上出现过的医学模式,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的定义,影响健康的因素,(一)社会经济环境 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 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 教育 就业和工作条件(二)物质环境(三)个人因素 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 个人的卫生习惯 个人的能力和技能 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四)卫生服务,小 结,1、预防医学的发展史、概念?2、三级预防的内容?3、我国的卫生方针?4、医学模式的改变。5、预防医学的特点有哪些?6、健康的概念?,第一章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9、第一节环境与人(一)环境的概念 定义:与人类生存和繁衍密切相关的各种 自然和社会的外部条件. (二)环境分类 1.自然环境 空气、水、土壤、阳 光、矿物质、植物、动物环境因 素 (1)原生环境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 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环境,存在 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 (2)次生环境 指在人类活动影响 下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2.社会环境,(二)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非物质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地质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的环境因素。存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三)环境的基本构成,1.

10、大气圈 2. 水圈 3.岩石圈,1.大气圈大气圈(atmospheric sphere)主要指围绕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逸散层。 臭氧层:在平流层中,因强烈日光辐射,与氧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03),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具有对生物强烈杀伤力的短波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表面的生物得以生存。,2.水圈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 式存在于空气、地表与地下,它们共同 构成了水圈(hydrosphere)。分为:大气中的水分、地表水和地下水。,3.土壤岩石圈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疏松层,为动植物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物质。地壳主要由岩浆岩和沉

11、积岩层构成。岩浆岩化学组成以Si02为主。沉积岩含H20和C02量较多。各地区岩石类型不同,对地下水有很大的影响。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成分: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水和空气。当土壤受到污染时,可能通过生物富集、水分蒸发和渗透使污染物向植物、大气及水体转移。,二、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物质的统一性。人血液和地壳中的化学元 素组分及其含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环境与人的相互适应性 人与环境构成综合体,?,(二)生态平衡 (ecological equilibrium)在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 的输入、输出和转化始终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是指生

12、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在生物群落中,又分为生产者(绿色植物、化能合成菌等)消费者(草食、肉食、大型肉食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等微生物)非生物物质四个部分。,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生产者: 草.农作物.树消费者: 兔 狼人分解者:蜣螂微生物无机物:气体土壤. 水分,生物圈: 在不同的范围内,可有独立存在的大大小小不同的生态系统,例如池塘、森林、湖泊、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工厂、矿区等人工生态系统。无数小生态系统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二)食物链定义: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

13、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而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又彼此交错构成是食物网。,食物链的4种类型,1.捕食性食物链2.寄生性食物链3.腐生性食物链4.碎食性食物链,物质转移,1.生物放大作用2.生物蓄积作用3.生物浓缩作用,生物放大作用: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如 DDT(农药)湖水浮游生物小鱼食肉鱼倍倍万倍水俣病、痛痛病等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境公害病,都与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有关。,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因子)进入环境后,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持续时间超

14、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恶化,可对人群或生物造成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危害称为环境污染。,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亦称原生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一.污染来源生产性污染 生活性污染 交通性污染 其他污染,工业三废,1.废气 2.废水 3.废渣 生活三废1.垃圾 2.污水 3.粪便 大量使用含磷洗涤剂,造成河泊、水库、海洋发生富营养化,环境电磁辐射 电台 电视台 移动通讯基站 手机、对讲机 高压线 变电站

15、家用电器:电视、电脑、冰箱、空调、音响、微波炉,3.环境电磁辐射的效应90年代以前的认识:A. 植物与中枢神经系统失调:手颤、微循环不良、多汗 、皮肤划痕反应、血压波动, 神经衰弱症侯群、神经行为改变。B. 眼部效应:见于微波测试的职业暴露,晶状体不透明度增加(瑞典),暴露量的准确性和混杂因素使效应未能确定。,C. 生殖与遗传效应:精子数减少、性别比改变、月经紊乱、流产率增加、新生婴儿缺陷等(职业)。心血管效应:低血压、心率徐缓、传导阻滞。致热效应:环境暴露多见于局部,如耳及脑部。 资料多源于职业或针对职业接触的研究,90年代后期的认识存在困难-暴露人群的界定、混杂因素多、机制未明专家的态度;

16、约70%认可存在不良效应暴露与脊髓侧索硬化、老年痴呆、抑郁症、自杀等的关系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儿童白血病的关系 有调查显示与乳腺癌(如使馆工作人员有较高的发病率)相关,在辐射与健康两者关系未明的情况下,取谨慎态度是共识。电磁辐射的积累效应:反复低强度暴露的危险性。观察到高压线附近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偏高,但未能排除居住密度和其他污染的贡献,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污染物,水,大气,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人的食物链,污染物在迁移与转化中发生量与质的变化,土壤,图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无机汞,甲基汞,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主要归纳为: 环境自净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转化作用,污染物进入环

17、境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环境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环境这种功能称为自净作用。,(一) 环境自净作用:,物理净化 化学净化 生物净化,( 二)污染物的转化,解毒作用增毒作用,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尤其是向生物体内转移往往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逐级提高,这种现象称为富集作用(biological concentration),(三)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作用广泛性:环境污染的影响范围和地区广泛,污染危害的对象广泛。低浓度长期性:人群常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危害复杂性: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各种作用而发生变化,同时它在环境中不是单一

18、因素存在,往往是多种因素同时存在而作用于人群。影响多样性:环境污染物(因素)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多种渠道进入人体及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多种多样。,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一)急性作用(二)慢性作用(三)远期作用(四)免疫功能影响(五)公害病,(一)急性作用,光化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苏联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因管理不善,发生爆炸,引起大火,反应堆内放射性物质外泄,当场死亡2人,300多人受严重辐射,其中31人抢救无效死亡,放射性尘埃飘落到邻国,瑞士、挪威、芬兰、丹麦等邻国亦在较长时间受到损害。,(二)慢性作用,1.水俣病 2.痛痛病,

19、实例2:痛痛病 1931年起,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出现了一种怪病,使许多妇女自杀,论经济、家庭、人缘,她们都无可挑剔,为何自杀呢?是由于得了骨痛病,这种病一开始是在劳动过后腰、手、脚等关节疼痛,在洗澡和休息后则感到轻松,延续一段时间后全身各部位都神经痛,骨痛尤烈,进而骨骼软化萎缩,以致呼吸、咳嗽带来难忍之苦,故而自杀。因骨痛难用一个痛字还不足以形容,故称痛痛病。,原因:在横贯日本中部的富山平原有条神通川,两岸居民世世代代喝这条河的水,同时也用河水灌溉农田。自从上游设立了神通矿业所,建成铅锌冶炼厂后,将没有处理的含镉废水排入神通川,造成河水污染。两岸农民引河水灌溉稻田,镉污染了土壤。水稻生长在受

20、镉污染的土壤里,大米中的镉含量增加,农民吃了这种米就会发生中毒,有的患者甚至一咳嗽就会震裂胸骨,病态十分凄惨。,慢性镉中毒,(三)远期危害 三致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物理因素: X射线骨癌、皮肤癌、白血病等 紫外线皮肤癌 慢性灼伤(高温)大腿内侧皮肤癌(炕癌) 慢性炎症及刺激齿龈癌,化学因素:苯并(a)芘肺癌、皮肤癌 亚硝酸盐消化道癌 氯肝癌,生物因素:黄曲霉毒素肝癌 血吸虫结肠癌;肝吸虫肝癌 乙、丙型肝炎病毒肝癌,癌症,(2)致突变作用 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3)致畸作用 人或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异常,称为

21、先天性畸形或畸胎。遗传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等)、生物因素、母体营养缺乏或内分泌障碍等都可能引起先天性畸形。,3)致畸作用 (teratogenesis),60年代初期:反应停 28个国家8000多名短肢畸形儿。放射线、风疹病毒、甲基汞,环境激素引起的畸变,环境污染物通过人或动物母体影响胚胎发育和器官分化,使子代出现先天性畸形的作用,称为致畸作用。,上图是农药敌枯双诱发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农药五氯酚钠诱发的大鼠胎仔畸形:露脑(左)、脐疝(右),上图是工业污染的代价(1973年以后在莫斯科工业区附近,已经出生了90名四肢不全的畸形儿),大环境污染开始被人们重视,小环境污染却容易忽视,(四)免疫功能的影响 1.致敏作用 2.免疫抑制作用,(五)公害病 公害: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以至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公害病: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第三节 影响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因素,(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二)剂量或强度(三)作用时间(四)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第四节 环境污染物的防治对策,(一)保护环境,强化工业“三废”治理(二)预防农药污染(三)预防生活污水污染(四)制定完善的卫生法规,加强环境卫生监督管理,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