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定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52477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9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定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定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定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定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定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定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定课件.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定,2022/12/4,教学管理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制定,提纲,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进程的设计和课程序列规划,是学校内部的基本教学文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1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2培养目标、人才规格3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4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5 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

2、。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上下浮动,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为主线进行专业设计是人才培养方

3、案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岗位的工作任务,其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校内运行机制的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技术的创新,围绕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岗位能力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第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点和专业性质, 不同的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第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要依托地方行业企业, 行业企业是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第三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能力为主要目标, 体现“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第四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工学结合、校企结合,

4、 如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等各个环节都与企业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第五.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能力标准的制定, 要与企业或行业共同完成, 基于对岗位( 群) 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分析, 进行课程开发, 构建课程体系; 第六. 教学过程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第七.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要考虑实训实习条件和师资队伍状况; 第八.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要遵循职业就业规律, 科学安排教学环节, 适当延长顶岗实习( 准就业) 的时间。,目前,职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存的主要问题:

5、1、市场研究不充分,造成专业和产业难已实现对接2、市场调研不充分,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3、岗位能力分析不到位,造成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不清;4、岗位能力分析不到位,造成课程难以重组;5、课程实现不了重组,造成教学团队、实训室建设流于形式;6、由于分析的不到位,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一)做好做实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研。1、学生就业岗位行业分布情况的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的行业领域;2、行业内不同规格层次人才需求的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3、行业生产规律的调研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的模式;4、区域内其它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

6、置的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的异质性目标;5、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的分析(一般在5-8年内),确定职业素质和人文教育的目标;,目的是确定学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实现专业内涵的异质发展,专业内涵的异质发展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评价方式、师资培养和实训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异质。在“求同中存异”,专业和课程建设才有发展的出路才有发展的质量。,(二)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人员的确定。1、确定本校专业对应的行业领域,人才培养的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异质建设的定位,即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定位及岗位职业生涯发展的定位。2、聘校来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和岗位企业的专家,这些专家最好具有

7、本专业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学校的经历,在本职业领域工作5年以上,聘请来自不同企业专业7-9名。3、聘请专业和课程建设专家1-2名,校内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6。组成13-17人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三)专业开发流程和相应表格的制定。1、专业建设流程有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的确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的确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和界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知识、技能和情感要素的确定。2、需要制定的基本表格有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调查表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确认表专业目标岗位职业生涯发展调查表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调查表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确认表和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等表格。 3、专业开发工作会议还要安排

8、专人记录、专人分析、还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等。,(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专业建设论证会议,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高质量完成专业建设工作的关键。在专业建设论证会中要充分利用每个专家的智力资源,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降低不必要的争执和辩论。,(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第一步:确定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在课程建设专家解释确定目标岗位的规格和类型后,企业专家在表一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调查表中填写5-7个目标岗位,专家填写好后收回,将所有专家确认的5-7个目标岗位,合并相同目标岗位,将其全部填写在表二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确认表后,再发给专家,专家从此表中确认5-7个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完成后由工作人员收回,得票数最

9、高的5个岗位就是本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表一: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调查表,(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表二: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确认表,(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第二步:职业岗位生涯发展的调查。将已经确定的专业目标岗位填入专业目标岗位职业生涯发展调查表,让企业的专家填写这些岗位在未来3年升迁的岗位,未来5-8年升迁的岗位。,(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表三:专业目标岗位职业生涯发展调查表,(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第三步:进行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在课程建设专家解释如何界定工作任务后,让专家填写5个岗位的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调查表列出本岗位特有5-7个具体工作任务,完成后收回,每个专家完成5

10、-7个岗位的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调查表。,(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表四: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调查表(1岗位为例),(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第四步:岗位工作任务的确定。专家填写的岗位工作任务制定工作任务清单,填写在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确认表。确认表中有工作任务使用的频率、掌握的难易程度、对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及一般掌握和熟练掌握所需时间。企业什么时候最需要什么岗位的技术人员。,(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表五: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确认表(1号岗位为例),(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第五步:岗位工作任务能力的分析。专家填写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由课程专家讲解工作任务如何描述,通过工作任务的描述

11、,如何界定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目标,讲解清晰后。每个专家需要填写25个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即每项工作任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借助什么样的工具,需要多少时间,完成什么样的工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评价工作任务的结果。它所涉及的知识是什么、技能是什么、情感是什么、经验是什么。,(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表六: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1号岗位为例),(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第六步:课程重组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每个专业岗位需要填写18-21张表,最终可以收到经过企业专家认真填写的126-189张表格,这是专业建设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在课程开发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专业人才

12、培养方案的编制和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第七步:精心设计提炼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要素, 明确学习内容, 构建课程体系, 设计教学环节,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四)专业论证实施的过程第八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目录一、专业基本情况二、人才培养目标三、人才培养模式四、职业能力目标五、职业能力分析六、课程设置七、专业教学计划八、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九、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建设十、毕业标准十一、其它说明,制定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基本模板,1、前言1.1 课程性质1.2 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2.2 技能目标2.3 情感目标)3、课程内容及要求3.1 课程的工作任务3.2 课程的活动设计,4、实施建议4.1 教材编写(实训指导教材的编写)4.2 教学建议4.3 教学评价4.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5 其他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