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融合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53873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融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融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融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融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融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融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融合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6产业融合,内 容 摘 要,产业融合的内涵与分类产业融合的动因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产业融合的背景(以信息产业为例)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之前的产业边界: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运作边界,信息技术进步使得信息资源数字化成为可能,所有信息资源都可以转化为统一的“比特”(信息)进行传输,为三大部门的融合奠定基础信息化进程中三种主流技术的产生和成熟,即微处理技术、开放式的技术标准、新的标准化和集成化组件开发软件,是产业融合的前提互联网可以在互动的基础上传输任何数字形式的信息,而数字技术的发展恰好可以把语音、数据和视像等信息形式都以1和0的形式进行编码化处理,并借助互联网的通道进行传播,一、产

2、业融合的内涵和分类产业融合的定义:植草益:从前分属不同产业的两个产业,因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技术进步,能够供给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与服务;或者是因规制缓和,可以比较容易地相互进入对方的经营领域,从前的两个产业融合为一个产业,从前分属于两个产业的企业之间形成竞争关系。,产业融合的分类从产业和行业间的渗透方式划分:高技术的渗透融合:高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或方式向其他相关产业渗透,促成两个或多个产业的融合,或形成新的产业。 如信息和生物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如现代物流(信息产业的渗透)和生物电子(生物产业的渗透);DNA芯片计算机(信息和生物产业的互相渗透);此种融合不会加剧企业间的竞争,受益是双向的。

3、,产业间的延伸融合: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如电信、广播电视、出版三大产业的融合,其他如观光农业、工业旅游等都属于此类产业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出于市场需求的拉动,或为了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而发生在产业内部的行业整合。如整合种职业、养殖业和畜牧业,创造了生态农业。,从技术和产品的性质划分:替代型融合:一是指融合的产品之间具有相似的特征;二是指产品具有共同的标准元件束或者集合。例如,计算机系统的键盘、显示器和中央处理单元(CPU)就是具有共同的标准元件束的产品互补型融合:两种产品联合使用比单独分开使用时效果更好或者比以前联合使用时更好。互补型融合主要发生在统一标准约束下所开发

4、的新产品或者子系统之间。例如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同时,销售标准调制解调器。,二、产业融合的动因植草益:产业融合的动因有两个,即技术创新和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观光农业”这一农业和旅游业融合产业的出现,并不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结果(否则,无法解释越是保持原有自然状态的农村越能吸引游客这一现象),也不是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产业融合的动因不完全是技术创新和政府放松管制。,产业融合的动因:产业融合的消费动因: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多样化,如观光农业产业融合的技术动因:重大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 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因而

5、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 产业融合的工业动因:产品、服务和协议的标准化 现代大工业的建立,使产品、服务和协议不断标准化,大大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通用化程度,为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如3C融合(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激活3C中任何一个环节,通过某种协议使3C的三个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相互连通。它是一种能够把电脑、电视、手机以及其他IT、通讯、家电产品融合的标准,终端厂商们只有采用这种标准,才能把这些设备连接起来。,产业融合的政策动因: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 从传统观点来看,电信业是一个自然垄断产业。自20 世纪70年代以来,电信领

6、域中技术的创新如光纤的发明、计算机的应用、互联网的普及和卫星通信的引入,使得电信业不再具有自然垄断性。1996年美国批准并颁布实施新电信法。新电信法打破了美国国内电信市场的界限,允许各类公司越界经营原来禁止经营的业务,其中最主要的是打破长途与本地的界限,打破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界限,实现了三网融合。新电信法放松了对电信业的经济性管制,使得电信业、信息服务业、有线电视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模糊,促进了信息通讯业之间的融合。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因:企业对范围经济的追求 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成本节省或效益提高。,根据产业融合主要动因和对原有

7、产业格局影响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融合划分为四种模式(表1):,基于产品替代的产业融合:由于放松经营管制或技术创新,使一个行业的新产品可以替代另一个产业的产品。如政府放松金融混业经营管制,使原有的银行业务、证券经纪业务、外汇经纪业务、信用卡业务、收费业务通过一张小小的银行卡即可全部办理。,基于产品互补的产业融合: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服务协议的标准化,原属不同产业的产品可以搭配使用,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电话、传真、打印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数据处理。,基于技术替代的产业融合:出现重大技术创新,如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衍生了许多基于同一核心技术的不同产业的产品,替代了原有产业的技术 。,基于技术互

8、补的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技术间需要搭配利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无线互联WI-FI标准。,一个综合了上述四种产业融合的例子:,三、产业融合的经济效应(一)赋予传统产业以竞争活力为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契机为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加大传统产业市场创新的成功几率(二)通过市场边界的模糊化,强化了竞争引发了企业围绕创新竞争规则的竞争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削弱了垄断企业的力量,潜在竞争迫使垄断企业选择竞争行为,(三)企业采取边缘性竞争策略边缘性竞争策略:价格和数量不是企业策略选择的核心,而是实施一系列应对变革的战略措施,并根据战略效果从中不断挑选卓有成效的措施继续

9、执行,对一些无效的战略措施会毅然放弃。类似于我们熟知的“摸着石头过河”。(四)促进网络型企业组织网络型企业组织:不像传统企业组织那样以资产作为企业边界,也不需要签订相互控股协议,它可以基于成员间的共同利益,在具体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水平上进行合作,从而模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界限。这种组织有助于“缄默知识”的学习和分享,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五)修正企业兼并的内涵水平兼并:传统市场条件下是为了追求市场势力,通常是一方兼并另一方。而产业融合条件下则是通过价值链同一链条上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垂直兼并:传统条件下的动因是节约交易费用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供应等等。而产业融合条件下则是为了

10、应对需求不确定性、向价值链的高端移动、阻止相关市场的竞争等。混合兼并:传统的动机是分散风险。产业融合背景下即使业务之间无关,但运作平台的共享性很大,因此可以增加不同业务之间的互补性。总之,产业融合内发生的兼并和联合不同于传统的兼并。不存在主动方和被动方。“外包”成为这一条件下兼并的重要形式。此类兼并虽然不是实体组织的合并,但通过协议进行的外包其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不逊色,实际上具有兼并的性质。,7产业模块化,内 容 摘 要,模块化的定义和类型产业模块化研究的理论流派模块化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意义一个案例:计算机产业的模块化,一、产业模块化的定义和类型产业模块化的定义:模块(Module):半自律性的子

11、系统,是可以组合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和接口结构的、典型的通用独立单元 。可分解可组合是对模块的基本要求。模块化(Modularization ):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复杂系统分解成按照“看得见的规则”相互联系而又独立的模块(Module)的过程 。模块化的产品依靠“看的见的设计规则”(Visible Design Rules)与“隐藏的参数(Hidden Parameters)”共同作用形成,其中前者包含了产品的架构(Architecture)、模块间界面(Interface)与模块检测标准(Standards)等3个要素,是产品模块化的根本指导原则。,产品模块化带来的经济利益:(1)从

12、产品供应来看,模块化技术减少了产品的复杂性,使得分模块设计、生产得以独立进行,压缩了设计时间;(2)对消费而言,模块的多种组合增加了产品多样性,可升级性还可以带来“替代经济”(economics of substitution)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模块化技术是一种关于产品的特殊知识,这种知识具有综合性与前瞻性,使得产品得以有效分解、重组与升级,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组织模块化有两个层面:第一层是企业内部组织模块化,是指在企业内部(Intra-firm)按照产品模块化的分解来协调分工、组织生产,分工发生在企业内部,如根据产品模块化而划分的研发团队、共用一个产品平台的多产品事业部等等。第二层面是产

13、业模块化,是指从产业层面来看,企业间(Inter-firm)按照产品模块化的分解原则来协调分工、组织生产,分工发生在企业之间,如目前计算机产业DELL等品牌厂商通过OEM、ODM和EMS(原始设备制造商;原始设计商;电子制造服务)形式与台湾、大陆等制造企业等企业间合作生产计算机。产品模块化仅仅说明了某种产品具备了技术上的可分性,但这种可分性要发生在企业之间则还远远不够。而其中关键在于产品技术标准是否能够突破企业边界,从封闭(Closed)专有(Proprietary)走向开放(Open)、公共(Public),形成企业共同接受的产业标准。,模块化的特征:系统信息的存在和被认可是进行模块化的前提

14、。系统信息的目的是建立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规则,一般由“舵手”单位来创造、发布和处理,所有模块单位都能理解、认可、接受和遵守。个别信息是单个模块竞争力的秘密武器。模块化是一种具有很强对外稳定性的结构形态。通过“结构内动荡”,淘汰缺乏竞争力的模块,由新的由竞争力的模块加入来维系模块整体的稳定。模块化是一种允许浪费和重复建设的经济系统。多个模块主体可能同时对一个设计展开竞争,虽然有一定浪费,但却可以更充分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模块化的类型(1)产品结构的模块化:确保产品性能之间形成一对一的关系,提高产品设计的独立性;零部件之间残存的相互依存性问题,只需在联系产品之间的界面上处理。,(2)生产的模

15、块化:一条长长的生产流水线被分割为两条分生产线和一条简单的主生产线,实现组装生产的高效化,(3)企业组织关系的模块化:市场交易部分地替代了企业内的生产,企业的边界和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二、产业模块化研究的理论流派哈佛大学学派(鲍德温和克拉克):模块化改变企业间关系 模块化经营必然将企业分为两个层次,要么是设计师型企业,要么是模块设计和制造者。对设计师企业而言,它必须能够吸引模块设计者们遵照他设计的结构,按照他所提供的界面联系规则,以相同的标准进行模块设计和制造; 而对模块设计企业而言,他必须熟知隐含在设计当中的信息,而且在机会到来时,能够迅速做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行动。,日本的比较产业论学派:开

16、放式结构(设计思想):在模块化经济里,企业为了获得竞争的边际收益,放弃独自发展一整套技术的战略,而把技术要素进行模块化分解,每个企业集中力量设计、制造特定的模块,其他部分则通过与外部企业的合作,灵活地运用其他企业的资源,以获得竞争收益。丰田汽车的组装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早已存在所谓的“开放式结构”。丰田公司只是确定一般的共识和界面,零部件供应商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只要得到丰田的认可就可以投入生产。这一过程使设计被浓缩化,从而使生产系统里各模块的设计能够同时进行,大幅度缩短了改换车型的周期。而且参与同一产品设计的企业不止一家,可以产生竞争激励效应。,组织的信息效率比较论学派: 青木

17、昌彦:所有类型的组织都要处理两类信息,即系统信息和个别信息。系统信息是同时影响两个模块之间活动的有关系统环境的信息,处理这种信息之后做出的决策决定了子系统之间的联系规则乃至界面的状态,处理系统信息的单位被称为“舵手”。个别信息是有关各模块活动的固有环境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产业模块化分为三种情况:A模型,J模型和硅谷模型。借此我们可以比较各种模式的信息联系规则和效率。如果效率很低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A模型代表的金字塔型分割(IBM/360电脑)的信息处理和模块集中形式:,舵 手,模 块 1,模 块 2,J模型代表的丰田式信息同化(即信息共享)型联系:,舵 手,模 块 1,模 块 2,

18、硅谷模型中信息的联系和传递状态:,在上述三种模型中,信息的传递方式与舵手的作用各不相同:A模型:系统信息是单向固化传递的,唯有舵手具有系统信息决定权,因此舵手是一个权威的领导者J模型:系统信息是双向互动传递的,舵手除了具有相当的系统信息决定权外,更在发挥协调者的作用硅谷模型:系统信息是多向流动传递,而且不是唯一的,舵手的作用是找出最合适的途径。,三、产业模块化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意义模块化的成本和收益收益:专业化优势,竞争激励,应对不确定性,增加选择价值成本:协调成本,实验成本,交易成本,管理成本模块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1)市场结构的分层化:系统规则的设计层面,形成寡头市场结构;而模块的设计和制造

19、层面,形成竞争型市场结构。舵手和模块企业可相互转化。二者都存在垄断利润,来自于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不能持续。(2)立体簇群式的市场结构:没有一家企业设计、制造整个系统,而是分别设计组成系统某个部分的模块。不同功能的模块通过共同的标准界面集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完善系统。,四、一个案例:计算机产业的模块化第一阶段:大型机时代的竞争与演化(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后期)表1 美国电子数据处理设备供应商市场份额 单位:%,20世纪60年代,IBM在市面上共有7种彼此不兼容的大型机系统。由于每一种系统的需求有限,因此为客户及IBM带来诸多不便,造成相当高成本负担。这为其他企业从不同产品线进攻IBM提供了可

20、能。1963年计算机市场增加了35%,而IBM则仅仅增加了7%在这样的背景下,IBM公司前后投入高达50亿美金,研制生产了著名的IBM360计算机。IBM360为一模块化系统,它使得消费者不仅可以将其各种功能模块分项购买,依据个性偏好而建构成系统组合,而且未来升级也无需更换全部系统,只要在模块上进行,消费者获得了替代经济。模块化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使IBM不同系列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相同的接口设备与软件,实现了接口设备的规模经济。IBM360推出后获得了极大成功,到1970年市场份额接近80%。需要特别指出的是,IBM360尽管是模块化系统,但是对技术标准却采取了封闭专有的策略,不仅与其它企业的大型

21、机互不兼容,而且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技术标准,除了核心模块如集成电路、操作系统之外,就连外挂兼容(Plug-Compatible)的周边设备(如磁盘驱动器等)也要自行生产。利用IBM360的优势,通过提前封绝外部设备接口、发布产品、捆绑销售和价格歧视等手段IBM将许多竞争者逐出市场,成为了大型机市场霸主。,第二阶段:大型机时代的竞争与演化(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后期)随着芯片技术的提高,体积逐渐压缩,为小型计算机的出现成为了可能。1957年,数字设备公司(DEC Inc.)成立,公司的产品是针对那些买不起IBM大型机的中小型企业、大企业的个别部门和个人用户。随后Scientific Data

22、Systems 、Data General 、Prime Computer、惠普(HP)、Wang及Tendem 等纷纷加入,市场变得日趋激烈。在产品的生产策略上,DEC等公司走了一条先外部采购,然后再自行生产的道路。在公司初期,为自行制造中央处理单元,再向外购买接口设备后加以组装。但随着公司的发展,则逐渐将相关接口设备纳入公司内部的生产部门,以便获取较高利润及较佳的质量。因此DEC与科学数据系统公司后来也与IBM 一样,将最终产品的零件自行生产,同为垂直整合型的厂商。不过,在小型机市场上,最终并没有形成共同的产业标准,各家公司的产品也像大计算机一样的具个别专有性,互不兼容。,第三阶段:个人电

23、脑时代的竞争与演化:(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最有名的是成立于1976年的苹果公司(Apple Inc.)。苹果初期采取开放策略,将产品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公之于众,并凭借着创意的产品设计(Apple I和Apple II)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个人电脑市场的主导厂商。1981年IBM推出IBM PC,同时公开了该产品除BIOS之外的绝大部分技术细节和设计秘密,并采取了外包采购关键模块策略,从微软那儿注册了操作系统,又从英特尔那儿购买了CPU芯片,还允许微软与英特尔还可以将产品再卖给别的企业。IBM的品牌效应及开放策略,吸引了众多硬件、软件的厂商加入,消费热情也被激发,1983年,IBM公

24、司市场占有率超过76%。与IBM不同,市场先期的领先者苹果公司,却从开放走向封闭。应对IBM,苹果先后推出Lisa机、Macintosh机。为了追求质量,并获得更多利润,采取了集成性设计,未让机器留有可扩展的硬件插槽,并让原有的应用软件不兼容,导致许多苹果支持者转投到IBM阵营。苹果销售份额急剧下降,1996年,市场占有已经降到4%,亏损高达10亿美元。,IBM技术标准专有化策略失败,兼容机大行其道 利用专有BIOS指令。IBM 采取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方式,把某部分微软所设计的操作系统PC-DOS 中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BIOS)指令,直接写入装在计算机主机板的只读记忆芯片(Read

25、Only Memory, ROM)中,称为ROM-BIOS 芯片,由IBM单独出售),同时对这些指令申请版权保护。其它厂商的微电脑机型如果要与IBM PC 兼容,不是得用IBM的ROM-BIOS芯片,就是得设计另一个与IBM 芯片具相同功能的芯片。但是IBM的ROM-BIOS芯片并不对外出售,而其它厂商利用IBM出版的技术报告来制造芯片则会侵犯知识产权。推出专有总线架构。1987 年,IBM 推出PS/2系列的微电脑,除了具有与之前各机种相同的可外插零件特性外,也提供较小的高密度磁盘驱动器及整合性高画质绘图功能。这系列的高级个人电脑中,IBM 利用16位的Intel80286及32位的Inte

26、l 80386 微处理器来制造,而且采用IBM 所专有的总线(Bus)架构,称为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MCA)。,IBM技术标准专有化策略失败,兼容机大行其道 这两项旨在建构个人电脑技术标准专有性的策略,都以失败收场。前者是因为兼容机厂家康柏(Compaq)利用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合法破解了BIOS指令,后者则因为遭到了微软(Microsoft)、英特尔(Intel)及其它9 家兼容计算机制造商联盟共推EISA的反击。这一切说明,虽然IBM依然为个人电脑市场上的重要厂商,但已经失去了产业标准的制定权(Cringly,1992)。19

27、88 年,IBM 所生产的个人电脑,占全世界IBM兼容个人电脑数量的24.5%Langlois, 1992, p.24),1991年这个数字仅为18%。,分析:产业模块化如何形成的 表2 企业模块化策略矩阵图,其中全能冠军模式(表2右上角3号矩阵)是指,对模块化技术标准采取封闭策略,通过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出售获取利润。其实质是对模块化的技术采取完全间接定价的方式,因为这种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模块化技术的“杠杆效应”(Leverage Effect)1,实现利润最大化,强势在位企业往往乐于采用。IBM率先推出模块化的大型机系统,又有足够资源来开发应用软件、打印机、磁盘驱动器等周边配

28、套设备,选择全能冠军模式有利于维持其垄断地位。但其垄断地位在新进入者的挑战下逐步瓦解,这个过程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实现。1 杠杆效应是企业将某一局部优势发散扩大的现象。IBM掌握了大型机模块化技术,因此可以通过封闭界面标准及捆绑互补品等策略将其优势扩散到更多周边设备上。,新进入者专注模块创新,从大型机周边设备切入。 尽管IBM采取封闭策略,但是技术标准仍然会通过多种渠道“外溢”,如技术标准专利有偿授权、政府反垄断政策规制、竞争对手的逆向工程以及员工跳槽离职等。一旦技术标准公开,新进入者就能发挥更多的创新精神,提供性价比更好的功能模块来逐渐瓦解IBM一体化的价值链。大型机产品模块化进入壁垒很高,新进

29、入中小企业很难正面对抗,但却可以逐渐分享模块化技术知识“外溢效应”,通过采取产品架构设计跟随策略,专业化生产大型机设备的周边配套设备,利用局部模块创新来与其迂回竞争。其中典型的例子是,1967 年,有12 位IBM 工程师离职自创Information Storage Systems 公司,另有其它4 位也于同年成立Storag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公司,两家皆生产与IBM外接兼容的储存设备。这种进入往往是通过从价值较低的非核心功能模块开始的,我们称其为“低端价值链进入”。,新进入者开放技术标准,从个人细分市场切入。 进入市场的另一个路径就是细分市场,即选择新的目标

30、客户,利用新产品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中小企业由于资源及能力的限制,避免与在位大企业的直接竞争,拾遗补缺,从新市场进行竞争是理性的进入策略。在进入初期,这些企业往往乐于开放技术标准,扮演组装厂商的角色(表2左上角1号矩阵),如苹果公司刚刚进入个人电脑市场推出的Apple I和Apple II型机时所采取的开放策略。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源来整合产业链;另一方面则因为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对于个人电脑而言,产品模块化技术本身,很难成为竞争优势,开放技术标准反而能尽快形成正向反馈效应,使企业成为产业标准的制定者,享受到短暂的垄断优势(Transient Monopoly)。这种进入往往是以

31、低端消费者甚至非消费者为目标客户,我们称其为“低端客户进入”。,一体化大型机价值链向模块化计算机产业链演化示意图说明:图中实线表示由一家企业一体化垄断价值链;虚线则表示价值链分解,由不同的企业提供。,产业模块化过程中,创新主要包括三种主要类型:产业演化初期,有实力的在位企业通过激进式创新,完成产品从一体化向模块化的转换,获取规模经济、替代经济效应;在产品模块化的背景下,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新进入者从“低端价值链进入”,采用模块创新策略逐渐瓦解在位企业所垄断一体化的价值链;在产品模块化的背景下,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新进入者从“低端客户进入”,采用市场创新及开放技术标准等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行

32、业的“马歇尔外部效应”来破坏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三种力量的作用下,专有、默示的技术标准转向公开、明晰,产业标准逐渐形成,产业组织从一体化走向模块化网络化,产品也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计算机产业案例说明:持续创新是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方法。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位企业尽管享有一些先发优势,如规模实力、品牌声誉等,也有能力率先完成模块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形成一定时期的竞争优势。但是模块化技术本身就是“双刃剑”,它在为企业带来分工经济,降低协调成本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原本隐性化的企业知识明晰化,这就不可避免会造成“知识外溢”的可能,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逐渐削弱埋下了伏笔。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对知识产

33、权的管理与控制来尽可能延缓这一过程,但是更为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模块化技术为后进入企业提供了赶超在位者的机会。 后进入者可以采取“低端价值链进入”或者“低端客户进入”两种策略来逐渐瓦解在位者的竞争优势。这一点对于处于落后赶超状态的中国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低端价值链进入”策略说明我国企业不应该盲目自大,不分企业发展阶段与实际情况,过于强调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而应开放心态,以“代工”的形式主动承接产业价值链上看似利润不高的价值环节,在“代工”过程中不断学习、创新,逐渐积累能力,实现企业成长升级。台湾的鸿海、宏基就是采用这种策略的经典案例。 而“低端客户进入”策略则更为拥有庞大内

34、需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了个醒,立足本土,认真研究收入水平较低的广大本土消费者的需求,实现本土创新,然后反向整合国际市场,或许是建立世界级品牌的有效路径。对此,中国的影碟机产业发展是可以诠释这条路径的较好案例,对产业政策的意义 产业模块化是比产品模块化复杂的多的社会进程。自发竞争或许会耗时较长,但弹性较大、风险较低,而由政府盲目主导产业标准制定,短期人为设计出模块化的产业组织,却可能带来产业整体陷落的高风险。在自由市场竞争与政府规制间寻求平衡或许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最优解。,计算机产业模块化发展的效应:模块化为新兴企业迅速成长创造了契机,只要遵守规则,更多企业可以进入计算机行业,进入壁垒显著降低。从行业的角度看,模块化激发了PC行业整体的创新活力模块化与垂直整合共同构成决定PC行业市场结构的两种力量模块化为PC行业的供应链整合创造条件模块化,特别是设计模块化可能使企业的“知识诀窍”等核心竞争要素趋于减少甚至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