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1)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56877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PPT 页数:224 大小:19.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1)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4页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1)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4页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1)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4页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1)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4页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1)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1)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1)课件.ppt(2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昆虫属:真核域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 人属:真核域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真兽亚纲 ,灵长目 ,人科 ,人属 智人种。,昆虫的基本特征: 体躯分为头、胸、腹3段,2对翅膀,3对足。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我们是蛛形纲的 1蜘蛛(Arandiadema) 2蜱Dermacentor sp () 3棉红蜘蛛(Tetranychuscinnabarinus) 4蝎子(Buthus sp.,我们的体躯分成头胸(头不明显)、腹2段;无触角;4对足。你们一定要记住我们不是昆虫纲的昆虫(6条腿)。,1,2,3,4,告诉你们,我们

2、是唇足纲(Chilopoda) 的1蜈蚣、2钱串子 ,体躯分头、胴2段。有1对触角。我们有很多条腿,不象昆虫只有6条腿。,1,2,我跟你们说,我是重足纲(Diplopoda)的马陆,不是昆虫。我的体节,除前方34节及腹末12节外,其它各由2节合并而成,所以各节有2足。,我是甲壳纲(Crustacea)的水蚤,我是甲壳纲(Crustacea)的虾,怎么跟你们说呢,我们的体躯分头胸、腹2段。有2对触角。至少有5对足,我们真的都不是昆虫纲的昆虫。 。,第一章 开战前的世界,第一节 地球史上昆虫帝国的兴起,一、古老的无虫时代,地球大约诞生在46亿年前(宇宙年龄约为130至140亿年)。在地质学上,根据

3、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把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若干个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冥古宙:就是地球刚刚形成,生物(指数量比较多的生物,不特指最早出现在数量较少的原核生物细菌)还没有出现的时期,距今约45.7亿年到38.0亿年前。 冥古宙按先后顺序又分为:隐生代、原生代、酒神代、早雨时(海)代。,隐生代: 地球刚刚形成的时期,大约距今45.7亿年到41.5亿年前,在地球上,还没有生物(包括最早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也没有出现)出现的一段时间。,初生的地

4、球,在围绕太阳不断地旋转和凝聚物质的过程中,由于本身的凝聚、收缩和内部放射性物质(如铀、钍等)的蜕变产生了热,温度不断增高,其内部的温度甚至于达到了炽热的程度;,于是,初生的地球上的重物质,就沉向了内部,形成了地核和地幔;而较轻的物质,则分布到了表面,就形成了初生地球的地壳。,初生的地壳非常薄,而地核的温度又很高。因此,初生地球上的火山就不断爆发,从火山喷发出来的气体,又构成了地球的大气层。 当时的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层的最主要成分,原始的地球的地表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当时地球上的水,都是以水蒸气的形态存在于原始大气层中。当时,地球的地表在不断地散热,温度

5、下降,水蒸气就又被冷却,还原成了常见的水的形态。,又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地球内部的温度逐渐降低,地面温度终于降到了水的沸点以下,于是倾盆大雨从大气层中回到了地表,并在地球表面的低处不断的汇集,就形成了当时地球上的江、河、湖和海洋。,原生代: 距今约41.5亿年到39.5亿年前的。原生代,就是以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原核生物细菌,为名的。,酒神代: 距今约39.5亿年到38.5亿前。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古细菌(同为原核生物,是细菌的进化生命体)。在酒神代,地球地表不断地降温,原始大气层中充满了“水蒸气”的常温体小水珠(也就是“水蒸汽”),有一点像酒不断地挥发出酒精中含有的水一样,就被称为了“酒神代”。,早

6、雨时(海)代: 距今约38.5亿年,到38.0亿年前。在这个时候,大气层中的水不断地从天而降,地球上出现了海洋和其他的水,故名“早雨时代”。,始太古代: 在距今约38.0亿年,到36.0亿年前这一段时间。古太古代: 在距今约36.0亿年,到32.0亿年前,在这一段时间中,就出现了最早的大型生物蓝绿藻。,中太古代: 在距今约32.0亿年到28.0亿年前新太古代: 在距今约28.0亿年到25.0亿年前。在这其间出现了地球上的“第一次冰河期(具体年代没得到公认)”。,元古宙 距今约25.0亿年到5.42亿年。元古宙又分为了始元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距今 8亿

7、年到6亿年前)。,始元古代: 距今约25.0亿年到18.0亿年前,包括成铁纪、层侵纪、造山纪。当时大量出现了蓝藻、细菌。,成铁纪: 距今大约25.0亿年到23.0亿年前。当时是地球上形成特大型铁矿,出现硅铁建造的主要时期。(此时在中国大陆,没发育硅铁建造。),期间蓝藻、细菌繁盛。,层侵纪: 距今约23.0亿年到20.5亿年。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造山纪: 距今约20.5亿年到18.0亿年。期间蓝藻、细菌繁盛,古元古代: 距今约18.0亿年到12.0亿年前,包括固结纪、盖层纪、延展纪3纪。期间蓝藻、细菌经过了几亿年的进化,终于进化出了大型宏观藻类。 固结纪: 距今约18.0亿年到16.0亿年前。

8、期间蓝藻、细菌繁盛。,盖层纪: 距今约16.0亿年到14.0亿年前。期间蓝藻、褐藻经过了近十亿年的进化,终于,出现大型的宏观藻类。 延展纪: 距今约14.0亿年到12.0亿年前。期间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中元古代: 距今约12.0亿年到6.3亿年,包括狭带纪、拉伸纪、成冰纪3纪,当时已经出现大型的具刺疑源类和大陆板块。 狭带纪: 时间为距今约12.0亿年到10.0亿年。期间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拉伸纪: 距今约10.0亿年到8.5亿年。期间首次出现大型具刺凝源类(指亲缘关系不明的具有机质壁的单细胞微体化石),形成了古大陆(罗迪尼亚古大陆)。 成冰纪(覆冰纪): 距今

9、约8.5亿年到6.3亿年。期间出现全球雪球事件,为生物低潮。,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 距今约6.3亿年到5.42亿年,已经出现了多细胞生物了。,埃迪卡拉纪化石,在地球生命历史中,已知最古老的宏体真核生物组合是“埃迪卡拉生物群”,其中,产自加拿大北部距今5.79-5.65亿年的“阿瓦隆生物群”(Avalon biota)出现的年代最早。,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等专家研究发现,距今6.35亿5.8亿年的“蓝田生物群”是地球上迄今最早的宏体生物。这一发现将地球上多细胞“高等生命”的起源向前推进了近2000万年。,蓝田生物群发现地:安徽休宁县蓝田镇(北纬30),显生宙: 指“看得见生

10、物的年代”,距今5.7亿年前直到现在。从寒武纪始,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故称显生宙。,显生宙以来发生的生物进化事件主要是以多细胞动、植物出现为开始;在显生宙的生物进化舞台上的主角,已经不再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主要指细菌和澡类植物)的天下,,在显生宙的初期(古生代)就出现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因此人们又把多细胞动、植物等真核生物出现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又可分为:寒武纪 5.70亿年至5.10亿年前奥陶纪 5.10亿年至4.38亿年前志留纪 4.38亿年至4.10亿年前泥盆纪 4.10亿年到3.55亿年前石炭纪

11、 3.55亿年至2.90亿年前二叠纪 2.90亿年至2.50亿年前六个时期。,埃迪卡拉纪时期,地球上已出现一些身体构造较复杂、不具外壳的生物;到了寒武纪,生物界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硬壳生物的出现;我们可以推测,进入寒武纪后,为了对抗外界的冲击并保护身体,它们开始具备了由几丁质、石灰质形成的外壳。,另一个明显变化是生物种类的剧增。埃迪卡拉纪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都覆盖着厚厚的冰、气候寒冷的冈瓦纳陆地(Gondwana land)。在古生代初期,冈瓦纳古大陆开始分裂,而且随着气候变暖,分裂后的各大陆间形成浅海,扩大了生物的活动栖所,因而引起生物的“大爆发”。,现今已知,寒武纪中期至少约有一

12、万种以上的动物,动物分类学上的各门(phylum)动物几乎都已出现了,昆虫所属的节肢动物门也有多种动物在此时出现。由于这时期生物界产生了明显的进化与多样化,被称为“生物寒武纪的大爆发”。,从寒武纪经奥陶纪再到志留纪,是三叶虫、笔石等海栖无脊椎动物最为繁荣的时期,奥陶纪还出现了原始型的脊椎动物。到了志留纪、泥盆纪,软骨、硬骨鱼的祖先们也都大致到齐,因此这时期又叫做“鱼类时代”。,三叶虫化石,2010年05月26日美国移交的具有古生物形状和特征的化石。经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鉴定,化石距今约5.25亿年。,笔石化石,笔石复原图,古生代的另一件大事是生物的登陆。虽然在奥陶纪,所有的动、植物都在水中生活,

13、但到了奥陶纪末期,一些植物开始将发育场所扩大到陆地,原先的裸地逐渐被盖上绿色的植物。,步植物登陆之后,一些无脊椎动物也开始登陆,被认为是最原始型昆虫的弹尾虫,就是这个时期进军陆地的。到了泥盆纪末期,从鱼类进化的两栖类,也开始迈向陆地。,弹尾虫,两栖类Platyhystrix,在1981年发现在美国南部的沙漠。生活在早二叠纪和著名的有帆动物异齿龙同时期,据说早二叠纪的美国和欧洲是寒冷的半沙漠森林,这种帆状物可以吸收热量而不是散热。体长达到1米,属于两栖类里面的迷齿两栖类。,到了石炭纪,不开花的木本羊齿植物蕨类植物(Pteridophyte):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

14、不具花,没有种子,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形成了巨大的森林,一些已具翅膀的昆虫(如翅膀展开达80厘米的巨型古蜻蜓等)在羊齿森林中四处飞翔。,古代巨型蜻蜓,翼展可以达到2英尺半(接近1米), 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飞翔昆虫。科学家们长期认为,那样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飞。,而裸子植物也大致在此时开始出现。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外层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生活史,最早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化石,原始被子植物黄睡莲,二、虫族发迹与恐龙时代,到了古生代的末期二叠纪,地球在地形上发生了大变化,即原来分成数块的陆地再度并合,形成一个大

15、陆,叫做泛大陆(Pangea Island),因而造成海域面积的扩大,加上石炭纪末期以来温度再度下降,促使冰河面积扩大、海平面变低,生物的活动范围更加缩小,以致引起大量及多种生物的灭绝,高达90的海栖生物在此灾难中绝迹,包括三叶虫。,这种现象不只发生于海域,巨型古蜻蜓也是在这次大变动中绝迹的,至于侥幸存活的动物则在接下来的中生代迈入了繁荣期。,过了大灭绝期的二叠纪,即进入中生代(2.50亿年至6500万年前)。这时期又可分为:三叠纪 2.50亿年至2.05亿年前 侏罗纪2.05亿年到1.35亿年前白垩纪1.35亿年至6500万年前,在古生代末期形成的泛大陆,自侏罗纪至白垩纪再度分裂,形成现在的

16、大西洋。欧亚大陆的东边,自三叠纪至侏罗纪不断地发生陆块的离合,形成现在欧亚大陆的轮廓,虽然二叠纪是冰河发达的寒冷时期,但进入中生代后气温再度转温。,中生代又名为“爬虫类时代”,爬虫类是由石炭纪末期的两栖类进化而来。虽然在三叠纪,自古生代延续下来的哺乳类型爬虫类仍是主要物种,但不久恐龙即取代了主角的地位。,爬虫类化石,爬虫类化石,三叠纪的爬行类动物,1.5亿年前水生爬行动物化石,自侏罗纪至白垩纪,陆地成为恐龙的活动场所,同时翼龙、鱼龙也进入空中、水中称霸,直到白垩纪末期,再次发生多种生物的大灭绝,其中也包括陆栖的恐龙。,中生代的昆虫,仍是从古生代就已出现的蝉、椿象等半翅目昆虫、甲虫类、蝇、虻类的

17、繁荣期。蜂类是进入中生代后出现的,蜂类也与甲虫、蝇、虻一起进入新生代,继续繁荣。到了中生代后期,螳螂、白蚁、跳蚤之类也开始陆续出现。,“新生代”( 6500万年前至现在), 其中6500万年至160万年前又叫做“第三纪”,此时气温逐渐降低。第三纪还可细分为:“古第三纪” ( 6500万年至2300万年前);“新第三纪”( 2300万年至160万年前),,新第三纪以后,欧亚大陆的东部开始激烈的隆起,形成了现在的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自中生代至新生代,动物界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中生代繁荣的恐龙、菊石(ammonite)等,在白垩纪末期已灭绝,但在三叠纪还不起眼的哺乳类动物,趁着恐龙的消失,取

18、得了地球舞台上的主角地位,因此第三纪又有“哺乳类时代”之称。,菊石(ammonite)化石,以大象来说,现在只有非洲象与亚洲象(印度象)两种,但在第三纪,除澳洲以外,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着象群,至今已发现近四百种大象的化石。,到了约17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人类纪),人类在这个时期出现,并且发展出社会结构。第四纪又称为“大冰河时代”,气温以数万年的间隔反复升降。,在气温下降、冰河地形发达的冰河期,与气温上升、冰河消退的间冰期,海平面落差竟达100米以上;平均海深只有三、四十米的台湾海峡,在冰河期时,由于海平面的下降,除特深的地方形成湖沼留下海水外,中国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竞出现了广大的陆桥。,三、昆虫

19、的超级进化,目前所知的昆虫,最早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弹尾虫)。在进入中生代前又出现多种昆虫,而且大致已具备了现有的体形。因此,进入新生代后,尽管哺乳类等脊椎动物有着明显的进化、演变,昆虫的身体却已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现今已知的昆虫达180万种,占整个动物种类的7580;据昆虫学家的估计,若更详细地调查昆虫的种类(尤其在热带雨林),将高达数千万种。,那么,经过近四亿年的进化过程,昆虫为什么能得天独厚地昌盛繁荣?其原因虽多,但主要是因为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经过以下的三大革命性阶段。,第一阶段:获得翅膀。昆虫的大祖先弹尾目是没有翅膀的,但到了石炭纪初期,已出现具有翅膀的蜻蜓、蜉蝣的祖先,虽然它们的

20、翅膀构造较简单,只能向一侧伸出或向上方竖立,但在翼龙、鸟类未出现的古生代,它们得以在没有竞争者的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扩展生活范围。,第二阶段: “新翅类”出现。新翅类昆虫的翅膀构造渐趋复杂,停止不用时翅膀可向后方折叠,以防破损。最早出现的新翅类昆虫是蟑螂之类,后继出现的蝉、椿象之类,也具备如此功能的翅膀。除蜻蜓、蜉蝣以外,所有的有翅昆虫都属于新翅类。,第三阶段:完全变态类昆虫出现。 在第二阶段中出现的蟑螂、蝉、椿象,是自卵孵化为若虫,经过数次蜕皮长大,再经最后一次蜕皮后变为成虫(卵若虫成虫),发育期间并未经过蛹的阶段,叫做“不完全变态类”。,但此后出现另一类昆虫,若虫长大到一定程度后蜕皮化蛹

21、,经过蛹期而羽化变为成虫(卵幼虫蛹成虫),也就是所谓的“完全变态类”昆虫。由于完全变态类昆虫的若虫,具有与不完全变态类的若虫完全不同的特征,为与之区分,称之为幼虫。,最早出现的完全变态类昆虫,是草蛉、姬蛉等脉翅目昆虫,以后再出现甲虫、蝶、蚁、蜂、蝇等我们较熟悉的昆虫。完全变态类的昆虫,在幼虫期的身体构造适合取食而发育,在蛹期又能完全改变身体外观及内部构造,变成适合繁殖活动的身体,如此功能上的分工合作,使它们更能发挥高效率的生殖能力,进而建立繁荣的基础。,昆虫从古生代以来,历经了这三阶段的大革命路线,坚固了它们的生活基础。也因此,当中生代及新生代,其他脊椎动物正历经明显的进化时,昆虫已不必再大幅

22、改变基本生活模式,延续着古生代以来的生活方式,便已足以应付现实环境了。,四、向空中发展,生物开始陆栖生活,乃四五亿年前之事,此后往空中发展,只花了一亿年。相较于最早在水中诞生的生命体,从水域迈向陆地生活,花了约三十三亿年,如此看来,昆虫向空中发展可说是相当地迅速。,在石炭纪,由于当时大气中氧气浓度升高到接近现今的程度,诱发昆虫首次向空中发展,当时森林中便能见到古蜻蜓飞翔;不过,到了约两亿年前,氧气浓度又降低到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遂中断了昆虫向天空拓展的事业。,与爬行方式比较,在同一时间内,飞翔所消耗的热量是爬行的几十倍,因此需要更多的能源糖分与氧气,这也就是大气中氧气浓度的升高,成为诱发物种向

23、空中发展的主因。,从另一角度看,飞翔可大幅缩短移动时间,移动同一距离时所需的总热量,和爬行比较,节省不少;尤其对昆虫这类小型动物而言,差距更是显著,轻松飞翔一下便可从一棵树的叶片迁移到另一棵树的叶片,若是爬行,爬下树干后,再爬上另一棵树,所花的时间和热量都相当庞大,而且这期间也不能忽略可能遭受天敌攻击的风险成本。因此,飞翔被认为是昆虫为了方便在森林中移动而进化的。,动物们第二次向天空发展,起于氧气浓度再升的侏罗纪至白垩纪。此时氧气浓度升高到现在的15倍,天空中出现了翼龙、始祖鸟,昆虫更是大规模地往空中发展,它们的飞翔用肌肉更为发达,逐渐超越了过去的滑翔式飞翔,而发展出利用升扬力的飞机型飞翔方式

24、,从此,在即使缺乏上升气流的大气中,也能自由决定飞翔方向了。,第二节 兵家必争的植物王国,一、植物王国的崛起,在人虫大战中,植物看来不是主角,却是绝对重要的配角,没有它们,戏是演不下去的。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相当复杂,尤其如果没有农作物,人们便无法生活。然而,昆虫与植物的关系,可能更复杂且密切,除了少数以昆虫为食的食虫植物外,多数昆虫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此外,传播花粉的蜜蜂、花虻等,长期以来还与植物建立了共生的关系。因此,认识植物的进化,对了解人虫大战的战况演变,绝对必要。,我再说一便,我不是蜜蜂,我是花虻,蜜蜂:膜翅目,细腰亚目,密蜂科,花虻(flower files):食蚜虻科(syrphi

25、dae),据推测,四十六亿年前,地球形成后,经过六亿年大致完成地壳构造,才诞生所谓的生命体。此后漫长的三十亿年岁月,是嫌气性细菌占据地球的时代,此时空气中氧气浓度大约只有现在的万分之一,它们只能生活在海洋中。不过,由于嫌气性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后,排出的氧气蓄积于大气,逐渐制造出代谢效率较高的好气性细菌(蓝藻类)。虽然这些生物的细胞还不具细胞核,但到了十八亿年前,开始出现具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接着又出现由两个以上细胞构成的多细胞生物。,此时出现的多细胞生物,以后走上细胞外围坚化与柔软化的两条演化途径,前者后来进化为植物,后者变成动物。植物型多细胞生物,随着细胞分裂而增殖的新细胞贴附于原细胞周围,细

26、胞数增加后,外观的变化虽大,但体内的基本构造仍维持单纯。到了五亿四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初期,由于大气中的氧气浓度已提升到与现在略同引发多种动、植物的陆续出现。,到了四亿年前的奥陶纪,脊椎动物的祖先出现,多种植物也开始登陆,原来没有生物的陆地自此逐渐被盖了绿色植物。到了木质羊齿植物形成巨型森林的石炭纪,裸子植物也开始出现。,现在我们使用的煤炭,就是由此时期的羊齿、裸子植物的化石所形成,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森林的规模是如何的庞大。巨型羊齿植物在二叠纪的“大灭绝期”中消失,后起的苏铁、银杏、针叶树等,从二叠纪后期至白垩纪中期进入繁荣期,因此该时期又有“裸子植物时代”之别称。,三叠纪开始出现的被子植物到了白

27、垩纪后期也急速繁荣,形成“被子植物时代”。早期出现的多种被子植物后来都已绝迹,但新生代出现的被子植物仍呈现在我们面前。,裸子植物大都为风媒花,随着被子植物的进化,虫媒花占的比率愈来愈大,由于虫媒花利用昆虫的吸蜜习性与飞翔能力,正确地把花粉送到同种另一朵花的雌蕊上受精、结实,因此,第三纪是植物、昆虫建立起密切关系的时代。,现今温带地区见到的煤矿,就是由七千万至八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初期繁荣的植物所形成的,其中不难发现樟树、杨梅等暖、亚热带植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当时的气候很温暖,使亚热带植物也能在高纬度地区繁荣,甚至形成大森林。不过此后温度又逐渐下降,虽然在大约四千万年前,温度曾回升一段时期,但后来再

28、度下降,进入第四纪的冰河时代。,二、植物与昆虫的初次交手,植物(尤其被子植物)的繁荣与昆虫有密切关系,昆虫也在植物的受益下繁荣。现今的多种花粉传播昆虫(授粉昆虫)中最早出现的是甲虫类,甲虫早在二亿八千万年前的二叠纪就已出现,并在侏罗纪繁荣,但靠虫授粉的被子植物却是在一亿年后的白垩纪才出现,那么,被子植物出现前,甲虫类如何生活呢?,先从与金龟子有亲缘关系的黑艳虫、锹形虫谈起吧!它们的幼虫以朽木为食,较接近祖先型甲虫的长扁虫也以朽木为食。后来为了提高消化效率,才开始取食腐殖质,之后,部分甲虫又把食谱转移到腐殖质上的菌类,发展出特有的生活方式,因此现今在菌蕈(菌蕈jun xun指大型真菌)上仍能看到

29、包括甲虫在内的多种昆虫。,虽然真菌的营养价值尚佳,但腐殖质的营养成分却不多,因此多数昆虫又把生活场所移到营养价值较高的其他动物的排泄物、尸体上,或直接捕食其他小动物。其中,转移食性最大宗者,是以活体植物为食物的植食者,在侏罗纪末期,随着大气中氧气浓度的上升,多种昆虫发展出机动性的翅膀,提高了飞翔功能,而此时也刚好是被子植物的出现期。,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最大的差异,就在心皮与胚珠的位置。裸子植物胚珠裸露在外界,故有裸子植物之名;但被子植物的胚珠被心皮包住,受到保护而不外露,雌蕊由此伸出外界,藉由授粉动物的活动,附在雌蕊顶端的柱头上的花粉,从雌蕊的柱头伸出的花粉管,到达胚珠,如此完成被子植物的受精

30、。,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另一大差异是,前者为风媒花,后者则是虫媒花。风媒花利用方向不定的风授粉,必须生产大量的微小花粉,才得以随风飘扬,因此森林中多种植物的花粉经常混在一起,再着落于各种植物的柱头上,导致裸子植物的受精率总是偏低。,再看被子植物,给予授粉昆虫适当的报酬,强化它的授粉动机,再加上被子植物的花朵依种类不同,发展出特有的形状、色彩、香味等,让授粉动物能辨别其特征,正确地将花粉送到同种的不同花朵上,受精率自然提高许多。也因此,被子植物的进化和昆虫的飞翔活动,始终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得助于授粉昆虫的积极活动,被子植物出现后很快便形成森林,植物种类也增加到裸子植物时代的三倍,而且随着被子

31、植物的进化及繁荣,昆虫世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另类多群的昆虫,其中之一便是膜翅目,也就是蜂类。,就像叶蜂,原始型的蜂类是以植物的茎、叶为食物的植食者;但到了白垩纪初期,出现了捕食其他昆虫的狩猎蜂;至白垩纪中期,又出现了花蜂。花蜂取食花粉与花蜜,完全依赖被子植物维生,在八千万年前的化石中,竟发现无针花蜂的工蜂,由此可知,在八千万年前的白垩纪,花蜂类即已进化到经营社会性生活的阶段了。不仅膜翅目如此,另一种代表性授粉昆虫蝴蝶,也是因为被子植物的出现而进化形成的昆虫。,自从生命体出现以来的三十多亿年的岁月中,因各种因素从地球上消失的动、植物为数不少。但整体而言,现在仍是生物最为多样性的年代,其原

32、因就在于被子植物与昆虫的出现与繁荣。,第三节 另一场战争虫鸟大战,一、永远的昆虫克星鸟类,四亿年前出现在陆地的昆虫祖先,先以朽木、腐殖质为食物而生活,之后又把食物范围扩展到植物活体,甚至出现捕杀活体动物的肉食者。由于当时缺乏强力的竞争者,也没有把昆虫当食物的食虫者,昆虫的祖先们凭借丰盛的生活资源,发挥繁殖力,数量多到随处可见。然而,食虫性动物出现后,昆虫的生活就开始大大受到威胁。,例如,水中有不少淡水鱼以昆虫为食物,陆上的青蛙、蜥蜴也是有名的食虫性动物,而哺乳类动物中也有食虫目(Insectivora)动物,灵长目动物的祖先就是由食虫目进化来的,哺乳类动物中,除了我们熟知的食虫目、蝙蝠等捕食昆

33、虫外,在古代人类的排泄物化石(coprolite)中,也发现不少昆虫的遗体,显示当时的人也把昆虫当做主食之一。,錢鼠(食蟲目)-非老鼠(囓齒目,刺猬(hedgehog),属食虫目,食虫目鼹科(Talpidae),食虫目,不过,昆虫最大的敌人还是比昆虫晚一亿多年出现、但与昆虫同样拥有翅膀能飞翔的鸟类。早在“人虫大战”开战之前,就有轰轰烈烈的“鸟虫大战”了,而且战事延续至今,未曾停歇。,据古生物学研究,具备明显鸟类特征的最早化石,被发现在约1.6亿年前的侏罗纪 。当时还未出现被子植物,巨型森林中的恐龙过着爬行生活,虽然某些小型恐龙及孵化不久的幼龙可能以捕食昆虫维生,但对于已具备翅膀的昆虫而言,爬行

34、且行动迟钝的恐龙并不构成很大的威胁。,虽然翼龙也有翅膀,但翅膀没有羽毛,只是被盖薄膜,身体构造反倒类似现今的蝙蝠。在恐龙中,最先具有鸟类特征的是始祖鸟(Archaeopteryx) ,生活在距今约1.55亿到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它有乌鸦大小的身体、具备多枚锐齿、羽毛翅膀和长尾巴,从翅膀构造推测,它的飞翔能力还不够高明,可说是鸟类的元祖。,始祖鸟距今约1.55亿到1.5亿年前,中华龙鸟生存于1.4亿年前的白垩纪,赫氏近鸟龙化石距今约1.6亿年,比 “中华龙鸟”要早约2000至3000万年,比始祖鸟还要古老100万至1100万年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始祖鸟的食物,现今仍不

35、详,但从它的小型锐齿来看,很像食虫性蜥蜴、蛇类的构造,食物可能也包含了昆虫。此后陆续出现的鸟类中,有一群以昆虫为主食;然而,鸟类食性产生更大的变化是在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三叠纪,随着被子植物的出现,演化出许多新类群的昆虫,而多种昆虫(食物)的增加,也诱发了多种鸟类的产生。鸟类中,种类最多的燕雀类,便是在这昆虫的多样化与繁荣的刺激下出现的。,二、尔虞我诈的虫鸟大斗法,现今已知的鸟类共约一万种,与昆虫相比,虽不到它的1,但鸟类出现后,不仅和昆虫同在陆地、淡水水域扩大活动范围,更进出昆虫未能征服的海域。鸟类的出现,严重威胁着昆虫,因此,昆虫的许多抵御战术都是针对鸟类而发展出来的。,燕雀类是昆虫最大的克

36、星,例如在美国常见的一种白头翁近缘种(common grackle),平常取食植物的果实、种子及小型动物,属于杂食性鸟类,其中动物占总食物的30%,以昆虫为主。它和麻雀一样,到了育雏期,会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动物为主食,来养育小鸟。据一次就130只白头翁雏鸟的解剖结果显示,在整个胃内容物中,绿草、果实、种子等植物质只占64,砂粒占43,以昆虫为最大宗的节肢动物占了893。,燕雀,关于鸟类对昆虫的大虐杀,有不少的记录。例如1894年澳洲蝗灾发生时,引来上千只乌鸦,它们在短短一个月内便吃掉了上百万只蝗虫,平均一只乌鸦的胃中可发现约100只蝗虫。,乌鸦,更有名的记录发生在美国中部的盐湖城。1847年7

37、 月,从伊利诺伊州被赶出来的170位摩门教徒,转到犹他州的盐湖城附近垦殖,但他们种植的谷类不久即受到大群摩门螽斯(Anabrus simplex)的突袭,作物被吃得精光。次年第二批摩门教徒移民到此栽植,又遇到巨群摩门螽斯来袭,再度面临饥饿危机,幸好此时栖息于附近湖沼的大群加州鸥飞来捕食螽斯,挽救了作物。为了纪念加州鸥的捕食行为,他们于1913年在盐湖城中心竖立加州鸥的纪念碑。尽管摩门螽斯后来也曾反复地制造虫灾,但每次都因加州鸥的捕食而扑灭。,螽斯,雄性,若虫,雌性,粘有雄虫精包的雌性蝈蝈,在交配,尽管鸟类猛吃昆虫,但攻击时,也常发挥它们高度的智商,如东王霸鶲(weng)(eastern kin

38、gbird)常以蜜蜂为食,被认为是养蜂业者的害鸟,但它较少攻击具备毒针而有刺蜇行为的工蜂;据一次调查,在其胃中发现了50只蜜蜂,除了6只身体分离,无法分辨性别,其他40只都是没有毒针的雄蜂,只有4只是会刺人的工蜂。,东王霸鶲(eastern kingbird),东王霸鶲(eastern kingbird),东王霸鶲(eastern kingbird),鸟类为了更有效地捕食昆虫,发展出各种狩猎技术;昆虫为了自卫,也使出各种保命手段,最常见的就是保护色和伪装的战术。由于鸟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取食最多的昆虫,会放弃不易找到的猎物,昆虫因此得以好好利用生活的环境背景,求得甚佳的逃避效果。,昆虫的欺敌战术

39、并非全然消极逃避,有时它们也会运用恐吓手段,吓退敌害。由于虫食性鸟类体形多半较小,它们也得面临鹫(jiu)、猫头鹰等体形较大天敌的威胁,因此有些昆虫遇到小鸟攻击时,会忽然展开翅膀,展露像猫头鹰眼睛的斑纹,利用小鸟突遇猫头鹰的恐惧心理,来吓退小鸟。,猫头鹰蝶,猫头鹰蝶,猫头鹰蝶的鹰眼,瓢虫、桦斑蝶体内则含有异味或有毒物质,令鸟类拒食,为了表明自己并非合适的猎物,它们还会特别以明显的体色,即警戒色来警告对方。更特别的是,有些昆虫虽然本身并不含忌避物质,却能借用其他种昆虫的警戒色,拟态为不适食用的昆虫。,第四节 新一代的挑战者人类,一、从灵长目走出自己的路,新一代的主角人类,到底何时出现在地球上?人

40、类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类灵长目中的一种,哺乳类大约是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从某些爬虫类中分化出来的;获得恒温性,得以改善身体条件以适应生存环境。哺乳类动物的祖先在其发育之初的胎儿期,透过母体胎盘取得呼吸用氧气、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物质,对母体而言,形成了寄生性动物的特殊发育形式。,虽然当时是恐龙的繁荣期,但恐龙并不具攀树能力。为了躲避天敌,部分原始型哺乳类动物,在7千万至6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初期,把生活场所移到树上,开始树栖性生活,并以树果、幼茎嫩叶为主要食物。,由于当时已有多种直翅目、甲虫、蝇等出现,这些树上活动的昆虫便成为这类祖先型哺乳类的主要蛋白源,让它们得以在没有天敌、却有着丰盛食物

41、的环境下,安稳地生活。,由于必须上下树干、捉紧树枝、支持身体或捕捉食物,为了行动方便,原有的钩状指甲,逐渐变成如我们手指上的扁平型指甲;为了跳跃于树间,必须正确测定树枝间的距离,因此宁愿牺牲广大的视界,靠拢左右两眼,使视觉适应树栖活动。这就分化出灵长目祖先。获得树上生活的安全后,部分夜行性的灵长目祖先,将活动时段移到白天,这就是真猿类的起源。,在无天敌又少竞争者的双重条件下,树上生活的灵长目得以迅速繁衍,也因此引起了同种之间生活资源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求胜、存活,它们开始经营共同生活,现今多种灵长目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秩序,便是由此开始,而这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原型。,到了第三纪中期的始新世(约5千

42、万年前),已出现阔鼻猿类,再过约一千五百万年的渐新世初期,在较进化的狭鼻猿中出现了祖先型的类人猿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spp)。,到了中新世(约2200万年前),出现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在类人猿中,体形较小的长臂猿,至今仍过着树栖生活,而其他身体向大型化演变的类人猿,已不太适合树上的生活,改用两脚步行,再度下到地面,开始地上的生活。,南方古猿(300400万年前的上新世 )是可以完全直立行动的猿人,虽然大脑平均容积只有现代人的三分之一(450毫升),但似乎已能制作并使用多种石器与骨器,用以狩猎草原上的动物。不过对于身高只有120厘米的矮小猿人来说,要狩猎行动敏捷或大型的猎物并

43、非易事,它们多半利用猎物休息或到河边喝水、疏于警戒时才攻击,可见它们已具备熟悉动物生活习性的能力。,此外,在这些矮小猿人的化石处,同时也发现带有伤痕的狒狒头骨,从产生外伤的方向分析,95是由这些猿人的右手所致,只有5是被左手打伤,从这里可以看出它们左、右手使用的比例,这与现代人使用左、右手的比例完全符合。这些矮小猿人生活在自中新世后期至90万年前的洪积世前期,最后受到直立原人(直立人,Homo erectus)(第四纪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80 30万年前)的压迫,也走上了灭绝之路。,我们较熟悉的北京原人、爪哇原人都是直立原人,严格地说,这时期才是人类现身地球的伊始。由于直立原人已能使用火,具备

44、烧烤肉的技术,因此得以高效率地消化取得肉中的脂肪、蛋白质;此外,烤烧过程中杀死寄生虫、病原菌,也大幅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率。,更值得一提的是,火的使用,辅助他们从原来的热带、亚热带地域,转向北方扩大生活范围,也使他们不再完全依赖岩窟、洞穴为住所;此时原人的身高已达150厘米,更利于狩猎。此外,火带来的另一优点是,可用来驱赶长毛象等大型动物,进行围猎。,北京原人生活的时期,应在第四纪的贡兹(Gnz)冰河期(100万年前)与民德(Mindel)冰河期(40万年前)之间,此时亚洲大陆盛产水牛、野猪、獾(huan)等热带系动物,加上老虎、棕熊等北方系动物,猎物应该充足。但直立原人后来为何消失,至今仍

45、不详。当民德冰河期结束时,出现了尼安德特人(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更新世晚期,30万10万年前)与其后的克罗马侬人(Homo sapiens sapiens,更新世晚期,距今约4万3万年前直至现代)。,在长达30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们过着狩猎、渔捞、采集野生植物的生活,也制作多种“打制石器”。另依各地域不同的生活条件,出现各地特有的文化。到了距今10万年前的第四冰河期,沃姆(wrm)冰河期终止,进入旧石器时代后期,此时现代人(克罗马侬人Homo sapiens)已然取代尼安德特人的地位,骨角器、标枪、纤维等利具陆续被开发出来,也出现深具艺术价值的洞窟壁画

46、;距今1万年前,也出现了根栽式的原始农业(利用半野生果树、薯芋、香蕉、面包树等)。,与昆虫的进化过程和繁荣情况相比较,严格说来,现代人的出现顶多才有5、6万年,由此可见,昆虫本是先住民,人类不过是后来闯进昆虫世界的众多种“动物”之一。,若以时钟做比喻,将现在归零为今天凌晨零时,那么往回推至约四天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体;原始型昆虫出现的4亿年前,当是昨天中午12点钟;昨天下午2点钟,蟑螂的祖先出现;到了深夜的11点59分58秒时( 5、6万年前)现代人才出现。因此,所谓“人虫大战”,还只是最后两秒钟才爆发的事,不过就在这短短的两秒钟内,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地球的生态环境,却有着惊人的改变!,(

47、1日)凌晨零时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体(3日)中午12点钟(4亿年前)原始型昆虫出现(3日)下午2点钟,蟑螂的祖先出现(3日)深夜的11点59分58秒时( 5、6万年前)现代人出现(4日)凌晨零时是现在,二、与昆虫的第一次温柔接触,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昆虫的呢?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但若更深入地追溯源头,灵长目动物是由哺乳类食虫目动物分化而来的;因此,人类祖先也具有虫食性以昆虫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维生。此外,在人的身上或住家中也可发现一些昆虫,而且多被认为是害虫。但当初它们是如何、又为何把食物来源及栖息场所,转移到人类呢?,无论如何,在人类出现以前,这些昆虫是依赖其他动物而生活

48、的。例如现今鸟类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窝巢中,也能发现多种昆虫。由于寄主动物多有夜出日归或日出夜归的习性,昆虫蛰伏于此,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可以接触寄主动物,取得营养。,此外,寄主动物多在荫蔽处筑巢,对昆虫来说,这是环境变化较少的稳定处所,加上巢窝中常有脱落羽毛、皮屑等,也是可以利用的食物,当寄主动物养育雏鸟、幼兽,它们柔软的皮肤,更成为某些昆虫吸血啮食的对象。,再谈动物的筑巢场所。动物为了遮风避雨,往往利用天然洞穴造巢,于是洞穴也成了这类昆虫的栖息地。大型哺乳动物居住的洞穴,也同样适于原始人类栖居,当原始人进驻这些动物洞穴时,原住的昆虫便将生活场所从原来的哺乳动物身上转移到人体,这是不难想象的。此

49、外,当人们解体猎物时,昆虫也有可能从猎物尸体转移到人体。以毛皮做衣服时,昆虫也会经由动物毛皮来到人的身上。中国的楼兰曾出土一具2千年前的少女木乃伊,在她头发上可见多只头虱的干尸及卵,足以说明人与昆虫的接触在更早以前就发生了。,再来看看我们的畜牧行为,如何影响昆虫的生活。人类到底从何时开始饲养家畜家禽,如今甚难厘清,不过仍可从两种途径想象,其中之一为,住进洞穴的原始人,在此发现野狼的幼崽,或者在狩猎中途捡到幼崽,因为看来既可怜又可爱,便把它当做宠物饲养,从此开始与狗建立了共同生活的关系。,另一起源为,当时盛产于草原的牛类,是良好的狩猎对象,但对身高不足150厘米的原始人而言,大型、凶猛的成牛不易

50、猎得,便改以狩猎幼牛,活捉幼牛后便带回住居地,此时依依不舍的母牛也跟来,于是原始人便把母牛圈起来和幼牛一起饲养。这些行为可能零零星星且随时发生,因此很难确定人们开始饲养动物的时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马、牛、羊、猪、鸡等这些现在主要的家畜、家禽类,大约在公元2000年前便已完全驯化而为人所用。,前面提过,6000年前北非出现以谷类、豆为主的农耕文化,扩展到中东、地中海东岸后,开始出现麦类的栽培,当时使用的农具以锄头为主;并且似乎已进步到饲养羊、山羊的半牧半农方式,但此时还是只让羊、山羊取食杂草,利用其排泄物为肥料,取其肉食用的阶段。不久,饲养的家畜中又增加了牛,农耕方式至此才有了显著的改进。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