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59113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1、西方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教育评价起源于哪里?说明理由3、教育测验运动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4、把教育评价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评价运动”发生?5、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6、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有哪些?,一、传统考试时期(19世纪以前),(一)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两条线索)在学校体系中的发展 西周奴隶社会“国学”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汉代太学。西汉“

2、一岁一辄课”;东汉“二岁一试”制 唐代。 国家以法令规定,学官当先重考试,并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官的重要标准。实行旬、月、季、岁的定期考试制度,并把对学生成绩的而考核与对学官业绩考核结合起来.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教师评价唐宋以来,由于政治的需要,统治者越来越重视科举,学校为其左右,日益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适应科举的需要,考试制度更是如此,尤其考试方法,几乎完全依照科举考试。,尽管如此,在1300年的时间里,学校的考试制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宋朝出现的积分法,以及至元、明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的积分制。如明朝国子监规定,在高年级的孟、仲季月分别进行一次考试,

3、每次试卷分三等,文理俱优者得一分,理优文劣者得半分,俱劣者不得分,一年内积分达到八分者为及格。这是我国教育从单纯定性评价走向定量评价的开始,在我国教育评价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科举考试制度,废于清末,历时1300年,是我国历时最长的一种选士制度,对我国乃至世界的考试制度有重要的影响。孙中山先生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在统治阶级人才选拔制度中的发展 如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公元606年)科举考试制度,废于清末,历时1300年,是我国历时最长的一种选士制度,对我国乃至

4、世界的考试制度有重要的影响。孙中山先生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传统考试的弊端,第一,考评范围太窄,往往只是局限于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全面衡量人才的质量 第二,评分标准不客观。传统考试多采用主观试题,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因而,结果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第三,命题程序也不够科学,缺乏对试题的筛选与验证。,二、 教育测量运动时期(19世纪初-本世纪30年代),(一)西方的教育测量运动1、萌芽期(18001900年) 1864年,世界上第一个教育测量的量表产生,由一名叫乔治费舍的学校校长编制。 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

5、特建立了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主张加强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实现测量标准化,1882年,英国高尔顿在伦敦创立了人类学实验室,认为人的心理是有差异的,对人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他的朋友皮尔逊为他设计了许多统计方法,为当时的一些教育家重视并借鉴 1897年,美国人莱斯一位教育行政官员,发表了著名的拼字测验,2、开拓期(19001915年) 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发表了精神与社会测量学导论,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标志着教育测量运动的开始 ,桑代克被称为教育测量运动之父。他提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这一命题虽言过其实,却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测量的广泛兴趣及探索的热情。,3、

6、兴盛期(19151930) 这一时期的几个主要特征:其一:测验种类增多,内容更为广阔。不仅有记忆性的知识,还有能力、人格。(三大类)其二:测验的客观性、标准化不断提高。其三: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更大了。(标准化试题、量表等)往往经过多次的筛选与考验,信度与效度均较高。,测验存在的问题:,第一,无法准确地测量人的社会态度、审美情趣等重要的人才素质。测量只关心数量,因人格发展方面的许多因素是无法完全数量化的。 第二,所强调的标准化对于学生个性才能的发展也有消极作用。 第三,教育测验只重视客观性,而缺乏明确的教育价值判断,不论是学力、人格还是智力测验,都只是对学生的某方面的、对于结果的测验,不能对过

7、程做出测定,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做出测定,故对于教育工作的导向功能不强。,(二)我国教育测量的发展情况,我国的教育测量理论和方法一开始就是从美国泊来。1918年,俞子夷先生仿照桑代克的书法量表制作了“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虽然,当时“少有注意者”,但却标志着测量在我国的开端。,1922年,美国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来华讲学,详细介绍了美国“教育测量运动”的发展情况及各种有影响的理论与方法,并与北师大、北大、等高校合作,研制了40多种标准测验。对我国教育测量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1923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有请查良钊、等学者在国内多个大城市进行了一次调查性测验。标志着我

8、国教育测评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23年后,各种有关的译著与专著纷纷出版发行,较有影响的有:华超的教育测验纲要、陈选善的教育测量教育测量的研究至此形成一个高潮。,1926年冬,陶行知制定了“乡村小学比赛表”,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935年进行了修订,刊登在生活教育杂志上面。,三、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教育评价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评价理论的产生(19301945)背景:教育测量有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弊端。 社会背景:,1942年,史密斯和泰勒发表了八年研究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这一报告被誉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它开创了教育评价的新纪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教育

9、评价理论与方法的诞生。泰勒也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泰勒研究的特点主要在于:a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概念b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将评价概括为将现实水平与理想目标相比较的历程,一改先前只能在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比较的原则与方法,减少了开支与破坏性。,c泰勒的方法要求鉴定由行为定义的目标,故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的结果上。d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课程设计和测验编制的原则,并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评价之中。泰勒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因而受到广泛欢迎。,2、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评价的稳定发展(初步发展)时期(19461957)这一阶段依然受泰勒模式的影响,较突出

10、的进展表现在:标准化测验与教育目标分类学研究两方面。,1948年,美国开始展开教育目标分类的研究。1956年心理学家布卢姆和他的同事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一书,完成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分类。它对完善学习和教育评价理论起了重要的作用。,2、评价的迅速发展时期(兴盛时期19581972) 这一时期,标准化测验和教育目标分类研究仍在继续,但教育评价在这一时期有了根本的变革,这一时期人们对前一个发展时期评价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反思,认为标准化测验和泰勒以目标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并非完美无缺。泰勒模式受到挑战,CIPP模式,斯塔弗尔比姆提出。强调把背景评价(C)、输入评价(I)、过程评价(P)、结果评

11、价(P)结合起来,认为教育评价应是一种有序性的活动。,目标游离模式,斯克里文首先提出的一种更具有客观性的模式。强调应重视预期不到的“副效应”或“相反效应”的影响,主张作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方案制定者的主观意图,而是活动参与者所获得的全部结果。,应答模式,由斯塔克首先提出后由他人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用于评价教育计划,它的主要特征是回答关心教育计划的所有人提出的问题。,对手模式,又称反对者模式。由欧文斯和沃尔夫7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是一种为了揭示方案正反两方面长短得失,而采取准法律过程评委会审议形式的评价模式,3、专业化时期(1973年以后) 具体表现在:第一,评价文献大量出版。第二,评价机

12、构纷纷建立。第三,提高了对教育评价者素质的要求。,第四,评价理论与技术被列入高等学校课程之中。 第五,注重再评价对评价质量的保障作用。,(二)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概况 1、发展的前提条件 2、发展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81年1984年)启动和引进阶段。 第二阶段(1985年1989年)正式开展阶段。 第三阶段(1990年至现在)制度化建设阶段,3、主要成绩与不足成绩:(1)对西方评价理论与实践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2)对评价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有一定深度的探讨。(3)广泛开展了教育评价实践活动 (4)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基本框架 (54),不足:(1)实践中对评价的性质依然有错误认识,以至评价的功能发挥不够(2)评价模式呆板单一,基本上都是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出现了“盲目量化”的现象 (3)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4)对评价缺乏再评价 (5)评价者专业素质较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