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热诊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发热诊治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章急性发热,急诊教研室-曹学锋2016-11,教 学 内 容,发热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掌握发热的急诊处理,5,6,第一节 概 述,正常体温调节示意图 1,物理方式调节体温,代谢方式调节体温,正常体温调节示意图 2,寒冷环境,炎热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增多,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皮肤血管收缩,血 液量减少散热减少,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立毛肌收缩,产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血液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强,散热增多,定 义,发 热(fever),发热是机体在内、外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
2、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或由各种病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体表温度37.3。 发热体温升高热程在两周以内的发热为急性发热,致热源与发热的基本过程,发热激活物,体内产物,内致热源,外致热源,体温中枢,致热源,激活产,EP细胞,分 类,感染性发热: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立克次体感染,螺旋体感染,真菌感染,原虫、蠕虫感染等非感染性发热: 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恶性肿瘤,过敏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性发热,创伤、烧伤、手术后吸收热,内分泌和散热障碍,以及其他不明原因的发热,第二节 临床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主要教学内容,一、热度与热程,二、热 型,三
3、、发热时相与临床特点,四、诊断与鉴别诊断,热 度,低 热 37.338,中等度热38.139,超高热41以上,高 热39.141,热 程,指体温升高持续23周以上,包括病因明确的慢性发热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 FUO),热 型,一、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或更高,达数天或1周以上, 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 1,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期。,二、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体温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超过2,且始终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病、化脓性炎症、风湿热等。,三、间歇热,间歇热(intermitt
4、ent fever)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四、波状热,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斯菌病。,有,五、回归热,回归热:体温急骤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如此反复周期地相互交替.见于回归热,何杰金病等,六、不规则热,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注意事项,根据不同的热型有助于发热病
5、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须注意,由于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炎药与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可使一些疾病的热型变为不典型。此外,热型也和个体反应有关,年龄、营养状态均可影响热型。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发热时相,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与病理生理的关系,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体温逐渐上升到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上升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定点降回到正常水平,体温中枢发出冲动,体温中枢停止发出“冷反应”冲动,体温中枢发出冲动,交感N,运动N,寒战消失、皮肤血管舒张、出汗渐多、心跳呼吸增快,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皮温R 体表水蒸发,
6、皮温、口唇干燥,产热,散热,出汗多皮肤潮湿,散热产热,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皮肤苍白皮温,产热散热体温,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畏寒,散热,传至运动终板,骨骼肌收缩,寒战及竖毛肌收缩,皮肤出现“鸡皮”,产热,体温下降,引起散热反应,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病 史,二、体格检查,三、辅助检查,四、鉴别诊断,病 史,伴随症状,寒战结膜充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关节肿痛皮疹昏迷,体格检查,1,全身体检:体温心率呼吸频率,2,头颈部,3,胸部:肺部心脏听诊,4,皮肤四肢:皮疹关节红肿热痛及软组织感染,辅助检查,鉴别诊断,感 染 性,发 热,非感染性,发热的感染性病因,发热的非感染性病因,第三节 急诊处
7、理,急诊处理流程,发热急诊处理流程,急诊处理,正确使用物理降温和解热药物,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抗生素快速评估病情,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早期预检分诊发热患者进入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有助于减少传染病医源性传播和流行,具体处理方法,(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有利有弊 (二)发热的处理原则: 1、对于一般性发热病灶不要急于解热2、发热的一般处理:合理护理,体温的高低并不是判断疾病危重程度的唯一依据,具体处理方法,(三)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 1、高热(T39) 2、心脏病患者 3、妊娠期妇女 4、恶病质患者,具体处理方法,(四)解热措施 1、病因解热:治疗原发病 2、发病学环节解热: 干扰素阻止EPs的合成和释放 对抗EPs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 阻断中枢发热介质的合成,具体处理方法,(1)化学药物:水杨酸衍生物(阻断PGE合成) (2)类固醇解热药:糖皮质激素 机理:A.抑制EPs合成和释放 B.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C.中枢效应 (3)清热解毒中草药 3、物理降温,急诊处理流程,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