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概要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59541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PPT 页数:220 大小:5.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字学概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0页
文字学概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0页
文字学概要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0页
文字学概要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0页
文字学概要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字学概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学概要ppt课件.ppt(2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字学概要,第一章 绪论,教材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次重印,1996年第三次重印,2001年第六次印刷;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3月第一版,1995年4月再版主要参考书1唐兰中国文字学,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重印本2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1月,主要参考书,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另外,平时经常查字典,经常翻阅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物、考古、考古与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等杂志。目的是了

2、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家现行的语文政策和考古发现的新材料。,1、“文字”的定义以及古人对“文字”的叫法,在汉语里,“文字”一语,也叫“字”,它们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把後者称为“文字体系”。文字体系包括文字中所有的符号、形体以及书写规则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总之:(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2)文字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3)文字是书面语的表现形式。,文,我们现在说“文字”或“字”,古人原来不是这么称呼的。他们叫做什么呢?最早他们叫做“文”、“名”或“书”。先看叫做“文”的例子:1左

3、传至少有三处解释文字的构造:昭公元年:於文皿虫为蛊,穀之飞亦为蛊。注:文,字也。昭公六年:夫文,止戈为武。注:文,字。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注:文,字。2礼记中庸:“书同文。”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春秋以上言文不言字。”到了现在,“文”仍然可以指“文字”,但多用于比较专门的术语,如“英文”等。,名、书,除了言“文”以外,古代比较早的时候还使用“名”这个词。如:1周礼外史:“掌达书名於四方。”郑玄注:“古曰名,今曰字。”2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於策。”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3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

4、,今世曰字。”(郑注已佚,有辑本。后敦煌、吐鲁番发现一些郑注写本,参看王素唐写本郑氏论语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11) “书字”,也有作“书名”的,郑玄在注礼记时就说:文,书名也。4唐代的贾公彦仪礼义疏说:“古者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名、书,把文字叫做“名”,其实现在对大家也不应该很陌生,比如说日语中有“平假名”、“片假名”,这其中的“名”是什么意思?就是“字”的意思。书 在战国以后,人们往往把文字叫做“书”,如:1尚书序:“造书契。”释文:“书者,文字。”2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3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5、”,字、文字,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古人曾用“文”、“名”、“书”来指我们“字”或“文字”。“字”这个字被用来指文字,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东汉人郑玄注古书时说“古曰名,今世曰字”,说明至迟在东汉时,“字”已经跟我们现在的意思是一样的了。根据古书,最早把“文字”叫做“字”,大概是在秦朝时候。江永群经补义说:“其称书名为字者,盖始于秦。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县之咸阳市,曰: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古人造“字”这个字,最早表示的不是我们现在的意思,按照说文的解释,“字”的本义是“人及鸟生子”,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说文认为“文”和“字”意义有不同,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大概是后来的分别。

6、,文字,至于“文字”连用,顾炎武日知录说:最初见于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的琅(瑯)玡(琊)台刻石,其上有“同书文字”。把“文字”二字用在书名上的,最早是说文解字,这还是“文”与“字”分用。其后有晋朝王义的文字要纪、王愔Yn文字志、梁朝阮孝绪文字集略等书,“文字”是连用的。,2文字学与汉语文字学,文字学是以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文字的类型及其特点,研究文字和社会、文字和语言、文字和书写工具及其印刷技术的关系等等。研究世界上的各种文字,从中找出支配所有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这门学科叫普通文字学,或比较文字学。用描写或历史的方法研究某一种文字发生、发展及其结构的

7、规律,这门学科叫个别文字学。个别文字学又可以分为历史的和断代的两种,分别称为“历史文字学”和“描写文字学”。“历史文字学”以某种文字的历史发展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如我国的“传统文字学”、“汉字发展史”;“描写文字学”以某一时代个别文字的状况为分析研究对象,如我国的“甲骨学”、“金石学”、“现代汉字学”。,汉语文字学,1、汉语文字学又称汉文字学、汉字学,是中国传统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汉字的起源、书体、六书结构、形音义关系、文献用字现象等问题。古代属于“小学”研究的内容之一。2、民国初年,章炳麟才建议把“小学”改为“语言文字之学”。(论语言文字之学)人们遂把汉字研究叫作“文字学”。3、解放后,因为“

8、文字学”只研究汉族的文字,不包括国内少数兄弟民族的各种文字,所以多把民国以来定名的“文字学”叫作“汉字学”。4、据蒋善国汉字学P21:“文字学这个名称,出现于1912年。清朝末年,西学东渐,西方学术都有系统,各种学科名称经汉译后,都在词尾加一学字,如哲学、文学、植物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统计学、人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等。”,3、从“小学”到“汉字学”现代意义的汉字学的建立,至少在西周时代的晚期,已经有人专门编写小学生的识字课本了。传说史籀篇就是这种读物。在春秋时代,人们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说也往往从古书里可以看到,如左传、论语里都可以看到(已见上文所引)。据说上海博物馆收

9、购的战国楚竹简中有字典,如果确实,可见战国时代一定有人对文字作专门的研究了。西汉时代,把文字之学叫做“小学”。从汉书艺文志所录可以看出,“小学”大致是一些童蒙识字读物,还不能算是研究著作。需要注意的是,它跟后代的不同是,它不包括有关训诂的尔雅之类和有关音韵的书(音韵学兴於魏晋以后,东汉时代也许还没有这类专著)。,3、从“小学”到“汉字学”现代意义的汉字学的建立,秦代统一文字,李斯等人一定在文字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小学”的含义后来扩大了。1、到了唐代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经部图书已经将声韵、声类等音韵之书列入“小学”类,但尔雅、广雅、方言、释名等解释词语的语言著作仍然另属一类。2、到了五代刘昫

10、监修的唐书经籍志将训诂书、文字书、音韵书和书法著录在一起,但甲部(即经部)类目仍将“诂训类”和“小学类”分为两类。3、到了北宋宋祁、欧阳修重修的新唐书艺文志,开始将“诂训类”并入“小学类”之中。自此,所谓“小学”的含义已扩大到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4、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则在经部“小学类”下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个小类(书法著作另属他类)。,对于文字的研究在过去确实很受重视,但其重视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重视对经典的研究。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第一部文字学专著,许慎写此书是为了正确地解释经典。他在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按:指经学,即解说经书之学)之本,王政之始

11、,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清朝王鸣盛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还有人说“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正因为说文是为解释经典而作,汉字学从一开始就处于经学附庸的地位。,正因为“小学”一向处于“经学的附庸”的地位,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小学”即传统文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詹鄞鑫汉字说略第6-第11页作了总结,即:增广说文,编了不少字典,如玉篇、类篇、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规范用字

12、,即所谓“正字”;校订整理说文;注疏说文或解释形音义;研究说文“六书”。在传统文字学的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在19、20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

13、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章太炎1906年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提出应当把广义的“小学”叫做“语言文字之学”(见国粹学报第二卷第12、13号,又见国学讲演录小学略说),这样才名正言顺。章氏认为:“自许叔重创作说文解字,专以字形为主,而音韵、训诂属焉。合此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所能尽者,然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以“语言文字学”代替“小学”之名是对的,这反映章氏对语言和文字已有了明确的区分。但开始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主要是文字和语言的关系不

14、清,一直以文字统率语言。所以,即便自此之后,有人在讲文字学的时候仍然讲文字、音韵、训诂的内容。1917年,北大开文字学课,由两个人教,一个是朱宗莱,一个是钱玄同。朱先生教“文字学形义篇”,钱先生教“文字学音篇”。后来很多人都采取这个方法,但是由于“音”比较专门,一般讲文字学的人也就不讲而只讲形和义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初,沈兼士在北京大学讲授的课程明确称为“文字形义学”。此后颇有人仿效。由于研究训诂“没有现成的理论系统”,讲“文字形义学”的往往以形为主,讲“义”的部分只是附庸,“可有可无”(唐兰中国文字学第6页)。例如1935年出版的周兆沅的文字形义学(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本),上篇书体,下篇形论

15、,并未专论训诂。容庚在燕京大学开文字学,形篇讲字体,义篇讲说明文字结构的“六书”,也是有“义”之名而无“义”之实。,所以,唐兰说“民国以来,所谓文字学,名义上虽兼包形音义三部分,其实早就只有形体(引者按:这里所说的“形体”包括文字结构)是主要部分了”(中国文字学第6页)。有的学者并明确把音韵、训诂排除在文字学之外。如1926年出版的顾实的中国文字学,只论述文字之由来、文字之变迁和文字之构造。又如,1933年何仲英出版文字学纲要(上海民智书局初版),他认识到文字学不应包括音韵、训诂,因此把自己原来的文字学著作改写为此书,专门讨论汉字的形体。20世纪30年代,唐兰先生提出:文字学研究的应当只是文字

16、的形体。他在1934年手写石印的古文字学导论(当时除随堂发给学生外,曾加印了100部,由来薰阁书店公开发行)中说“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只限于形体,我不但不想把音韵学找回来,还得把训诂学送出去”。,还说“文字学本来就是字形学,不应该包括训诂和音韵。一个字的音和义虽然和字形有联系,但在本质上,它们是属于语言的。”他在1949年出版的中国文字学中又重申了这个观点。其实,唐兰先生的观点是偏颇了一些,研究文字学当然不必专门讲训诂、音韵,可是还是有紧密关系的,因此比较客观地说,文字学应当是研究文字的形体以及形体与声音、语义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40年代以后,研究形体的文字学著作已成为主流。40年代出版的比

17、较重要的著作,除唐兰中国文字学外,有张世禄中国文字学概要(贵阳文通书局1941年初版)、齐佩瑢的中国文字学概要(北平国立华北编辑馆1942年初版)等书。前者提倡研究文字要形音义三方面互相推求,但并没有去介绍音韵学、训诂学基础知识。,五六十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字学著作有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蒋善国汉字形体学(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汉字的组成和性质(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两位学者力图发掘汉字的构造和发展规律,梁书紧密结合语言学来研究文字,蒋书对隶变规律剖析得很细致,这在以前都是不多见的。,80年代以后,大量的文字学著作相继出版,如杨五铭文字学(湖南人

18、民出版社,1986)、蒋善国汉字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孙锡钧汉字通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顾正文字学(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许长安汉语文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等,这些著作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周祖谟为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撰写的“汉语文字学”条,把文字学定义为“研究汉字的形体和形体与声音、语义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这可以代表目前大多数人的意见。,在80年代以来出版的文字学著作中,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

19、受到了较多的注意。该书使用了较多较新的出土文字资料,并且十分注意以语言学的观点来讨论文字问题。 西方普通文字学理论的介绍和引进,对汉字学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1940年出版了英国爱德华葛劳德著、林祝敔译的比较文字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了前苏联B.A.伊斯特林著、左少兴译的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年翻译的西方语言学通论性著作,也大都有讨论文字的部分。有人在研究汉字起源和汉字的性质时把比较文字学的方法引入进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很多字的构造就是跟一定的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20世纪初开始,就有学者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汉字。前些年,由于“

20、文化潮”的兴起,这方面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出现了很多以“汉字与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和著作。其中,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汉字文化丛书”(陈海洋主编,1995)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主编,1995),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几年前就有人提出建立“汉字文化学”的主张。但遗憾的是,至今“汉字文化学”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楚。虽然多数人主张“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但在一些人所写的有关论著中,有不少内容其实可以归到文化语言学的范围里去,有的内容甚至很难说跟汉字和汉语有什么联系。,以前大家说到“文字”,自然就理会成指汉字。其实,世界上文字有很多种,外国人

21、也写过不少文字产生和发展的专著,这也属于文字学的范围,属于“普通文字学”范围。有人把不同的文字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叫做“比较文字学”。从国内来讲,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文字,也需要研究。但这都不是我们这门课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要讲的实际上是“汉字学”。这一点需要认识清楚。我国研究汉字的历史很长,过去对汉字的研究是有人把它叫做“传统文字学”,我们现在讲的“汉字学”跟传统文字学当然有很紧密的联系,但也有很多不同点,比如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功能估价、汉字改革问题,甚至汉字的历史,这些在传统文字学里都不谈或谈得很少。所以,我们的“汉字学”既不同于普通文字学、比较文字学,又不同于传统文字学。,顺便讲一下裘锡

22、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一书的书名,裘先生本来自己想叫“汉字学概要”,跟朱德熙先生商量,朱先生说“汉字学”听起来很陌生,不如还是按照传统的说法叫“文字学”。于是这本书的名字就按照朱先生的意见决定下来了。但朱先生也说,用“文字学”确实有毛病,因为没有点明是中国文字,是汉字,即便你说传统的说法都是一直叫“文字学”,没有必要点明是汉字。但是要清楚:传统的文字学有一定的含义,我们现在学汉字学,有的是超出了传统的文字学的范围的。朱先生还是倾向于用“汉字学”的名称的。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汉字学”这个名称已经不像裘先生起书名时那么让人感到陌生了,所以更应当叫做“汉字学”。但是我们中文系安排课程,都是按照老习惯,所

23、以仍然叫做“文字学”。,4汉语文字学分支,汉语文字学分为古文字学和现代文字学。 我们把汉字分为古文字和现代文字(或称今文字)两个阶段,其中隶书是个分水岭。隶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古文、小篆叫古文字,专门研究古文字的学科叫古文字学(古汉字学、历史汉字学);隶书及其以后的楷书、今草、行书叫现代文字,专门研究现代文字的学科叫现代文字学。另外还有:汉字学通论(一般的汉字学研究),近代文字学(汉语俗字学)。,本课主要学习汉字学的一般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汉字的性质(2)汉字的起源(3)汉字形体的演变(4)汉字构形分类的理论与实践理论分析三种类型汉字举例分析A、表意字B、形声字C、假借字(5

24、)汉字与汉语的关系,5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符号之符号”。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音、语法、词汇都是语言的内部要素,但是文字不是语言内部要素,相对于语言来说,文字是外在的要素。,6汉字的特点,汉字是汉族人民用来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汉字是代表音节的表意文字,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第二,汉字是方块形的形声制文字。第三,汉字是至今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第四,汉字是“超方言”的文字,它可以通行全国,为不同方言区的人所识读。第五,汉字是独立创造、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7汉字的研究方法和作用,汉字研究的方法:(1)偏旁分析法。汉字有许多是由初文或者准

25、初文相与配合孳乳繁衍而来的,如会意、形声字,都是两个以上的“文”的组合。这些“独体”的文,就成为合体字的偏旁。所以从偏旁分析去认识那些合体字,是研究汉字的基本方法之一。(2)历史考证法。历史考证法是纵向的考查探求,是动态分析法。重视初文、图形文字,弄清文字的源流正变,探索文字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3)从卜辞、铭文以及经传的文义推勘法。(4)就早期的字形直接观察分析法。,汉字研究的作用:(1)继承祖国文化遗产。(2)考证古代的社会制度以及物质生产、科学文化等发展情况。(3)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4)推进汉字改革。,第二章:文字形成的过程,一、文字的定义:狭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人们

26、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在汉语里,“文字”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文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但是,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比如西夏文、韩文、日文。不能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称为原始文字。,二、文字画与图画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录或传递信息。“文字画”即作用近似文字的图画。“图画文字”即图画形式的文字。这种说法不妥,因为这种图画是否成为文字还要看记录了

27、语言中某个词没有。例如“鹿”,画一头鹿的图画表示鹿与记录语言中的“鹿”词是有区别的。,三、从图画到文字画,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特别是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通过画具体的人、野兽、太阳等事物来代表这一类事物,这个阶段称作图画。例如:贺兰山岩画。岩画刻制年代上限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周兴华认为“少量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大部分属于中石器、新石器时代,少量延续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也有若干作品出自秦汉以后,近至宋元、西夏”。,另外还有将军崖的岩画,刻在锦屏山南面入口处凸出的巨石上,这是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一处岩画。画面宽约221米,高约40米。画面上绝大多数是人物,而且是一种姿势,双手上举,双脚叉开,密密麻麻地

28、布满了数千平米的岩面。尚可辩认的图像有1819个,其中少数人形体高大,腰佩环首刀,也许是奠长首领,周围还有动物、铜鼓、铜锣等。,文字画的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人们感到必须用记录语言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于是人们便画一只鹿来记录语言中的“鹿”词。开始可能只是少部分人知道其所指(即“鹿”图像所代表的语音和意义),后来逐渐扩大成某个氏族,甚至多个氏族使用,并且所画的图形也趋向线条化,抽象化,这样文字画也就产生了。,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词的区别:,原始人会用画道道、点点子等办法记数,这种办法只是具体代表所记录的事物,如四道道或四点点,代表的可能是四天、四人、四鹿等。数词记录的是抽象的数

29、量,可指任何事物的量。例如:四道表示四鹿,仅仅是符号,“四鹿”记录“四鹿”这是文字了。不过,图画和文字也不是绝然分得开的,图画与文字的界限不明确,长期混在一起使用。例如“人射鹿”,见P2。,四、文字形成的过程:,第一批:文字画。(少量)首先是通过画出具体图形来表示具体事物。例如、人、动物、植物等。其次,用抽象图形表示较小的数目。例如“一”、“二”、“三”、“四”。然后,用象征等比较曲折的手法表意。例如“用成年男子的图形表示大”。以上凡是字形本身跟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有联系,跟词的语音没有联系的字,一般成为表意字。,第二批:硬性规定的符号。(记号)见P3。(少量)例如 “五”、 “六” “七” “八

30、”见P4由于记号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词没有内在联系,比较难记难认,不容易被接受,因此任何文字体系中,记号字的数量都不多。 以上两种方法所造之字都不多,但是由于数词、虚词、表示事物属性的词,以及其它一些表示抽象意义的词,还有些具体事物很难用简单图画表示出来。例如鱼、花、草、木等,第三批:假借字(表音方法)即用本已熟悉的表意字作为表音符号,来记录跟这个字或这种事物的名称同音或音近的词。这样,那些难以为它们造表意字的词,就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了。古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等古老文字体系和一些原始文字里,都有大量假借字。例如“其”P5.。,跟图画有明确界线的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

31、标志。由于假借字本身有自己所代表的词,同时又被假借记录同音或音近的词,而是假借他的词可以有好几个,因此给阅读文字的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早期表意字也存在一形多用现象,即同一个字可以代表两个以上意义都跟这个字形有联系。例如“大”与“夫”、“月”与“夕”。为了克服这种困难,人们发明了加注意符和音符的办法,即形声字。,第四批:形声字。,1、在假借字上加意符。例如翼翌(加意符“日”)P6 2、在表意字上加音符。“凤”字加“凡”。“鼻”加“畀”古汉字解决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办法还有字形分化。“大”“夫”、“月”、“夕”。形声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文字表达语言的明确性,是文字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步

32、骤。但是形声字的应用似乎并没有很快导致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纳西原始文字例证,甲骨文中某些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而改变字形。例如“登”)形声字出现之后,原始文字大概需要经过多方面的改进:逐渐摒弃文字画式的表意手法,简化字形并使之趋于比较固定,使文字的排列变得与语序完全一致。这样文字体系才会正式形成。,第三章 文字的起源,1关于文字起源的几种说法汉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关于它们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未解之谜之一。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有很多种,而汉字是最为古老的。比起其他几种早已不用的古老文字,汉字的

33、历史是延续不断的,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人们越是感到汉字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就越想了解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探讨汉字的起源不仅是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而且也可以给人们探讨其他文字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提供参考,对于了解整个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将汉字产生之前称为前文字时期。前文字时期与汉字的起源有关的说法有文字神赐说、仓颉造字、八卦占卜、结绳与刻契记事、图画记事等。(1)文字神赐说 楔形文字传说是受上帝伯尼的启示造的,古埃及的圣书字传说是书写之神妥司的传授,汉字中也有保留一些神赐的说法,如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神赐说增加了文字的神秘性,不能真实的反映文字的起源

34、。(河出图,指河图,即河马负图之意。传说伏羲氏时。黄河里的神龙背着上帝赐给的河图从水里出来献给他,于是。伏羲氏便据此画成八卦,“河图”也就成了周易的根源; 洛出书,指洛书。传说黄帝东巡至洛水(一说为大禹),有灵龟从洛水中出来,将背着的带有红色纹理文字的东西献给轩辕黄帝,这就是所谓的洛书,据传大禹依照此图作尚书洪范九帱。后世的人们常将“河图”和“洛书”并称为“河洛”。 ),(2)圣人造字说(仓颉造字说)汉字有“仓颉作书”的说法,其他如纳西族也有如此的说法。把文字的发明由神转移到人,圣人造字比神赐有了不小的进步。如今几乎家喻户晓的“仓颉造字”i的传说,早在战国晚期就流行开了。这一时期的传世文献里有

35、这样的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苍颉造文字。苍颉,黄帝之史。(周礼外史疏引世本作)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注解: 古书里“仓颉”又常常写作“苍颉”。),这种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在传世的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却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从来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仓颉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做什么的呢?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魏晋以后人则说仓颉是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尚书正义孔颖达疏说: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苍

36、颉,黄帝之史官也。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汉代人把仓颉跟史官联系起来,大概并没有多大的根据,很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史官在平时跟文字接触最多,所以才有此说。魏晋人说仓颉是远古的帝王,过去大都认为荒诞无稽。i其实,这个说法大概也不是魏晋人创造的,而有很早的根据。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ii有一篇容成氏,第一简有这样的文字:尊膚(盧)是(氏)、茖(赫)疋(胥)是(氏)、乔结是(氏)、仓颉是(氏)、轩缓(辕)是(氏)、(神)戎(农)是(氏)、椲是(氏)、是(氏)之又(有)天下也,皆不受(授)亓(其)子而受(授)臤(贤)。i 唐兰中国文字学第53-54页对此说进行过批判,上

37、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开明书店1949年版重印。ii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这里就出现了“仓颉”的名字,并把他放在“轩辕”前面。由此可见,在战国晚期,就传说“仓颉”是远古的帝王。虽然这样,这一篇简文并没有讲到“仓颉造字”的事情,我们还不知道容成氏的作者是否已经把“仓颉”跟造字联系起来了。不过值得思考的是,“仓颉”为远古帝王这么一个重要的事情,居然在传世的战国晚期文献中没有保留下来,以至于汉代人就不清楚他曾是传说中的“帝王”了。这或许有一些我们还不知道的原因。庄子胠箧有一段话,跟上引简文有密切关系,整理容成氏的李零先生已经引用:“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

38、、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依照此说,在容成氏等时代,还没有出现文字。这也许是战国晚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可见战国时代的人并没有把文字的发明看得很早。,在战国晚期的传世文献中,也有跟“仓颉造字”不完全相同的说法。例如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之一,由于用心专一而把文字传下来了。这就没有把仓颉当成“造字”的人。看来,在战国晚期,“仓颉”其人其事的传说就不是很清楚了,或者在当时就已经不止一种传说了。 至于仓颉造字的方法和过程,史书记载就更有限了。从仅有

39、的一些记载看,古代中国人对于创造汉字的仓颉充满了神秘感。例如下面两种说法: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论衡骨相:仓颉四目。,这跟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往往把文字的发明及其发明者看得非常神秘。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比较详细地阐明了仓颉造字的方法和作用,代表的应当是当时学者的意见: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緐,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这一段话说到文字是在“饰伪萌生”的情况下产生,实际上指出了文

40、字是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仓颉根据符号相互别异的原理来造字,是受到狩猎劳动实践中观察鸟兽不同之迹的启发,不仅说明文字的发明与生产劳动有关,而且揭示了创造文字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文字产生以后,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则认识了文字的巨大社会作用。 这里面虽然有不少合理的意见,但是把汉字的创造归功于个人,现代学者大都认为不可信。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大概就是这样的人。文字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应该是群众在劳动中集体创制的。仓颉造字说是中国古代的唯心史观的反映。,(3)八卦说系辞上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

41、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是古人对阴阳关系的认识,无论八卦还是六十四卦,都是由反映阴阳观念的阴爻和阳爻两种基本符号组合而成的。八卦为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所得,然后又作为喻示种种物情、事理的象征符号。,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n)代表山,巽(x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4)结绳和契刻结

42、绳记事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方法。最初是用来记数,如记日、记账、订契约等。据记载,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结绳记事的风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5)图画记事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了图画记事的方法。画事物的形状,更能表达复杂的思想。考古资料证实,远在大约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古人类就有了绘画的能力。考古学家在法国、西班牙等就发现了形象生动的动物形象画,类似的岩画在非洲、澳洲等地也有发现。世界上有史以来的最古老的文字,都来源于图画文字。用图画文字中大大简略的图形和语言中的词联系起来,用图形表示词,用语法词序组织图形,从而产生

43、了象形文字,产生了记录语言而不是提示语言的文字。,但图画和图画文字不同,图画是以描绘事物为目的的,而图画文字则是以描绘事物为手段来帮助传达信息、帮助记忆等;图画要求逼真,而图画文字只要求能够画出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轮廓和特征。图画是文字包括汉字的唯一来源。文字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能成为文字的前身的事物必须具备发展为文字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它的社会性和独立负载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文字的前身必须有离开人的解释去独立地自我说明的作用,而且这种自我说明的作用是带有客观性的,是社会的人能够有统一的认识和共同的理解的。这种性质只有图画具备,而结绳、刻契、八卦等都没有这种条件和性质。,2汉字的创始年代,

44、商代后期(约前14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是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成熟的汉字。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同时存在,相互影响,或者曾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过一定的作用。由此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19世纪末,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后,对于探索汉字的起源来说,有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人们普遍认为,汉字的起源应当在商代晚期之前。但是,究竟汉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比起传世文献的各种记载,人们自然更加关注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希望能从出土文物中找到答案。,中国的考古学是在20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西方现代考古学的观念和方法被引进到中国,从此,中国的考古学家

45、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考古实践。近80年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里,发现了不少刻有或绘有符号的陶器和陶片,还有少量刻有符号的龟甲、骨片和石器等物。每一次考古挖掘,如果发现了跟汉字起源有关的材料,都会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文字学家很早就注意利用考古新材料来推测汉字起源的年代。1933年,唐兰作殷契佚存序(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影印本),指出安特生甘肃考古记书中收集的辛店期陶瓮上有文字,与商周文字同一本源而较古拙,年代约在四千余年以前。这一观点,他还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加以重申(第27页)。后来,大家发现辛店文化遗址的年代并不很早。近年经过碳14测定,得知它大约

46、在公元前1000前后。这样,唐兰先生的结论就失去了根据。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寻求更早的跟汉字有关的材料。,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对所有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符号加以汇集和整理,因而对其数量和种类很难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根据初步观察,新石器时代主要的文化遗址里都曾发现过这些符号。时代最早的是河南舞阳县贾湖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符号,距今大约有8000年左右。观察新石器时代各种符号的分布范围,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遍及全国,从陕西、青海到东南沿海,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有发现。有人根据符号的外形,把它们分成下面甲乙两类。甲类以几何形符号为主,可以把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发现的仰韶文化早期的符号当作代表(见

47、下图一、二)。,图一 图二,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符号里,甲类占绝大多数。乙类以象形符号为主,如莒县陵阳河、大朱村等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尊上的符号(图三)。在传世的一些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也刻有跟大汶口文化相似的乙类符号。(图四),有些器物上同时出现多个符号,大多数是甲类符号的排列,还有一些或以甲类符号为主,夹杂着乙类符号;有或以乙类符号为主,夹杂着甲类符号。下面我们还会谈到。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于60年代,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不久就引起了讨论,很多人把它们跟汉字起源联系起来。不少文字学家都发表意见,认为这些符号就是最早的汉字。1969年,李孝定发表从几种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观察蠡测中国文字的起

48、源一文,最先提出“半坡陶文是已知的最早的中国文字,与甲骨文同一系统”观点的论文。1979年,李孝定又发表再论陶文和汉字起源的发展一文,重申前一篇文章的主张。,1972年,郭沫若发表古代文字和汉字起源问题一文(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期)。1973年,于省吾发表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载文物1973年第2期),还专门对半坡陶文作了考释,并肯定地指出“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是乙类符号的代表。同样有不少学者认为是文字。70年代末大家对这些符号的性质曾经进行过激烈的讨论。,但是,无论是甲类符号还是乙类符号,都有

49、不少学者认为全都不是文字。大多数学者的意见都是游移不定的,具体对于哪些符号是文字,哪些符号不是文字,彼此往往还有很显著的差异。直到现在,学者们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看来,这方面的争论还要持续下去。不过,以往的讨论已经把汉字起源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过去许多错误的观念得到了纠正,大家至少在某些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关于文字起源的理论也逐步完善,汉字形成的过程也大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情况。,首先,大家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要判定一种符号是否为文字,必须看它是否记录了语言。裘锡圭先生在1978年首先提出在讨论有关文字形成过程的问题时要区分“记号”与“文字”。后来,汪宁生、姚孝遂

50、、高明都提出了跟裘锡圭相似的观点。在讨论汉字起源问题的早期阶段,大家往往通过简单的形体比附来认定符号就是汉字。例如对于甲类符号,于省吾先生就把分别释作五、七、十、二十、示、玉、矛、艸、阜等。随着讨论的深入,这种简单的形体比较的做法就被抛弃了。,大家发现,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文化都可能出现这些同样的符号。例如符号,古汉字用来表示“五”,纳西族的东巴文和海南黎族的刻竹用来表示“十”,云南的哈尼族曾用来表示“五十元”,傈僳族曾用来表示相会的意思,古代巴比伦曾用作所有权的标记,古埃及的圣书字用来表示“划分”。现代人则用“”来表示“否定”之类的意思。可见同样使用“”这个符号,有的是当作文字来使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