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65021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微生物学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兽医微生物学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兽医微生物学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兽医微生物学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兽医微生物学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微生物学细菌的分类与命名课件.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农学院动科系动物预防医学教研室制作,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3,绪言 共六部分,介绍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成就及应用,兽医微生物学的地位、任务与贡献。细菌总论 共七章,介绍细菌的形态、构造、生理,消毒与灭菌,细菌生态、致病机理、遗传变异,细菌分类与命名等。免疫基础 共七章,介绍抗原抗体,免疫系统,抗感染免疫,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免疫技术及应用等。细菌各论 共十二章,介绍各属重要病原细菌的形态、生化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和免疫防治等。真菌 共二章,介绍真菌的分类

2、、形态、生化及致病特性,真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等。病毒 共十四章,介绍病毒的形态、构造、繁殖、遗传、培养,病毒的致病性。各科属重要病毒形态、生化及致病特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等。实验 共十多个,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形态及构造观察,细菌抹片制备及染色,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生长表现观察、生化试验、药敏试验,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重要病原菌的认识,真菌与病毒培养测定等。,内容简介,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4,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构造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第四章 细菌的微生态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机理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第七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一篇,总论,课件002,兽

3、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5,第七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一、 细菌的分类地位二、 细菌的命名三、 细菌分类鉴定的标准四、 细菌的分类体系五、 细菌的鉴定,第一篇,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6,第七章,一、 细菌的分类地位细菌属原核生物界,包括衣原体、立克次体、霉形体、螺旋体、放线菌等。分类有纲、目、科、属、种,但最重要是种和属。1. 属(genus) 是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与其他属有明显差异。2. 种(species) 是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是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3. 菌株(strain) 是不同来源的某一种细菌的纯培养物。,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7,第七章,二、 细

4、菌的命名 依据“国际细菌命名法规”的规定,学名用拉丁文,拉丁文名称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构成,第1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在出版物中排斜体。,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8,三、 细菌分类鉴定的标准 目前分类依据是细菌的种系发生关系,即分析其基因特性,确定分类地位。 研究种系发生关系采用三种方法:测定DNA碱基G+C含量(mol)、进行核酸分子杂交以及16S rRNA寡核苷酸的同源性。四、细菌的分类体系 细菌分类体系主要是“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Holt(美国)编共4卷。及“伯吉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七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9,国际公认的菌种保藏权威机构是“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

5、中心(ATCC) ”以及“德国微生物及细胞保藏中心(DSM) ”等。我国兽医微生物菌(毒)种由中国兽药检察所鉴定保存。,第七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0,五、细菌的鉴定 第八章 纯培养细菌才能进行鉴定。DNA分子水平的鉴定主要限于专业实验室;常规细菌鉴定沿用表型特检测方法;有成套检测指标的快速诊断试剂盒正在推广,商品化的细菌鉴定试剂盒有Enteotube系统、API系统、Vitek系统等。在有条件的单位可用PCR技术检测鉴定细菌。,第七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1,1什么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根据什么指标来确定? 2举例说明细菌的拉丁文名的命名规则及中文译名特点。

6、3什么是细菌分类鉴定目前公认的标准? 4为什么目前在微生物分类中采用数值分类法? 5说明世界公认的细菌分类体系。 6国际知名的细菌保藏机构有哪些? 7试述动物致病菌的鉴定程序。,复习思考题,第七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2,感谢观看此片欢迎指导,END,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3,天津农学院动物医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天津农学院动科系动物预防医学教研室制作2003/02/28,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5,绪言 共六部分,介绍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成就及应用,兽医微生物学的地位、任务与贡献。细

7、菌总论 共七章,介绍细菌的形态、构造、生理,消毒与灭菌,细菌生态、致病机理、遗传变异,细菌分类与命名等。免疫基础 共七章,介绍抗原抗体,免疫系统,抗感染免疫,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免疫技术及应用等。细菌各论 共十二章,介绍各属重要病原细菌的形态、生化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和免疫防治等。真菌 共二章,介绍真菌的分类、形态、生化及致病特性,真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等。病毒 共十四章,介绍病毒的形态、构造、繁殖、遗传、培养,病毒的致病性。各科属重要病毒形态、生化及致病特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等。实验 共十多个,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形态及构造观察,细菌抹片制备及染色,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生长表

8、现观察、生化试验、药敏试验,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重要病原菌的认识,真菌与病毒培养测定等。,内容简介,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6,第八章 抗原与抗体第九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第十章 抗感染免疫第11章 变态反应第12章 免疫调节第13章 免疫血清学技术第14章 免疫学应用,第二篇,免疫学基础,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7,第八章 抗原与抗体第九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第十章 抗感染免疫第十一章 变态反应第十二章 免疫调节与免疫遗传第十三章 免疫血清学技术第十四章 免疫学的应用,第二篇,免疫学基础,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8,第八章 抗原与抗体,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

9、念第二节 抗原第三节 抗体第四节 抗体产生的克隆选择学说,第二篇,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19,第八章,第八章 抗原与抗体(01)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并排除非自身大分子物质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学反应。 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规律的一门学科。一、免疫的基本特性1. 识别自身与非自身 正常动物机体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存在于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功能很精细。,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0,第八章,2. 特异性 机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力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针对性)。3. 免

10、疫记忆 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外,也形成了免疫记忆细胞,对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物质可产生更快的免疫应答。二、免疫的基本功能1. 抵抗感染 指动物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侵袭的能力,又称免疫防御。2.自身稳定 又称免疫稳定。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3. 免疫监视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自身的变异细胞。,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1,第二节 抗 原一、抗原的概念1. 抗原与抗原性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Ag)。 抗原物质具有抗原性包括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免疫原性(抗原作用)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

11、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反应原性(抗原反应)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特性。,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2,2.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抗原又分为完全抗原与不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缺乏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荚膜多糖、类脂、脂多糖。二、构成抗原的条件(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 异源性 又称异物性。只有非自身物质进入机体才能具有免疫原性。微生物、异种组织、细胞及蛋白质均是良好的抗原。通常动物亲缘关系相距越远,种系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好。,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3,2. 大分子 免疫原性良

12、好的物质分子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分子量小于5000其免疫原性较弱。分子量在l 000以下的物质为半抗原。3. 分子结构 相同大小的分子如果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不同,其免疫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结构复杂免疫原性强。4. 物理性 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可溶性抗原分子聚合后或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5. 完整性 所以抗原物质通常要通过非消化道途径以完整分子状态进入体内,才能保持抗原性。,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4,三、抗原决定簇1. 概念 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13、因而又称为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2. 决定簇的大小与数量 蛋白质抗原的每个决定簇由5-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多糖抗原由56个单糖残基组成;核酸抗原的决定簇由5-8个核苷酸残基组成。,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5,抗原价 抗原分子抗原决定簇的数目称为抗原的抗原价。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为多价抗原;只有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如简单半抗原。 抗原价特异性 根据决定簇特异性的不同,又有单特异性决定簇和多特异性决定簇之分。前者只有一种特异决定簇,后者则含有两种以上不同特异性的决定簇。 功能价 抗原分子表面、能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近,对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起着决定意

14、义的决定簇称为抗原的功能价。隐蔽于抗原分子内部的决定簇谓之非功能价,后者只有在用酶轻度消化后才能暴露。,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6,天然抗原一般都是多价和多特异性决定簇抗原。 四、抗原的交叉性 不同抗原物质之间存在相同的抗原决定簇,这种现象称为抗原的交叉性。这些共有的抗原组成或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抗原。如果两种微生物有共同抗原,它们与相应抗体相互之间可以发生交叉反应。,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7,五、抗原的分类(一)抗原分类 按性质分 完全抗原、半抗原等。 按来源分 异种抗原 与免疫动物不同种属的抗原,如微生物抗原,异种动物红细胞,异种动物蛋白。 同

15、种抗原 与免疫动物同种属不同个体的抗原,能刺激同种而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产生免疫应答,如血型抗原、同种移植物抗原。 自身抗原 动物的自身组织细胞、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抗原,对自身免疫系统具有抗原性。,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28,异嗜性抗原 指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之间性质相同的抗原(交叉抗原)。(二)微生物抗原1. 按保护性分 保护性抗原;非保护性抗原。2. 按微生物分 细菌抗原 细菌的抗原结构比较复杂,每个菌的每种结构都由若干抗原组成,因此细菌是多种抗原成分的复合体。有菌体抗原、荚膜抗原、鞭毛抗原和菌毛抗原等。,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

16、课件,29,菌体抗原 又称O抗原,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抗原,其化学本质为脂多糖的多糖侧链。 鞭毛抗原 又称H抗原。鞭毛抗原主要决定于鞭毛丝。 荚膜抗原 又称K抗原。荚膜是细菌主要的表面抗原,成分为多糖或多肽。 菌毛抗原 菌毛由菌毛素组成,有很强的抗原性。 毒素抗原 外毒素的成分为糖蛋白或蛋白质,具有很强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毒素)。2.病毒抗原 各种病毒都有相应的抗原结构。如囊膜抗原、衣壳抗原、可溶性抗原和核蛋白抗原。,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30,囊膜抗原(V抗原) 有囊膜病毒,抗原特异性主要是囊膜上的纤突所决定的。如流感病毒HA和NA,是流感病毒亚型分类基础。

17、 衣壳抗原(VC抗原) 无囊膜病毒,其抗原特异性决定于病毒颗粒表面的衣壳蛋白。如口蹄疫病毒的衣壳蛋白VP1、 VP2 、VP3 、 VP4 等属此类抗原。 可溶性抗原(S抗原)。 核蛋白抗原 (NP抗原)。,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31,第三节 抗 体一、免疫球蛋白与抗体1. 免疫球蛋白(Ig) 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依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差异,Ig可分为IgG、IgM、IgA、IgE和1gD五类。2. 抗体(antibody Ab) 抗体 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18、性结合反应的Ig,这类Ig称为抗体。,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32,抗体的本质是Ig,它是机体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产物,具有各种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 抗体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血液(血清)、淋巴液、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因此将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二、Ig的分子结构 IgG、IgE、血清型IgA,IgD均是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IgM是以五个单体分子构成的五聚体,分泌型IgA是以二个单体构成的二聚体。,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33,1. 单体分子结构 所有种类Ig的单体分子结构都是相似的,即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四条肽链构成的“Y”字形的

19、分子。,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34,重链 又称H链,两条重链之间由一对或一对以上的二硫键互相连接。重链从氨基端(N端)开始最初的110个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结构是随抗体分子的特异性(与抗原对应)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一区域称为重链的可变区(VH),其余的氨基酸比较稳定,称为恒定区(CH)。 轻链 又称L链,两条相同的轻链其羧基端(C端)靠二硫键分别与两条重链连接。轻链从N端开始最初的109个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及结构随抗体分子的特异性(与抗原对应)变化而有差异,称为轻链的可变区(VL),其余的氨基酸比较稳定,称为恒定区(CL)。,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35,抗原

20、结合部位 Ig的重链的可变区(VH)与轻链的可变区(VL) 相对应,构成有结合特异抗原决定簇功能的区域为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2. Ig的功能区 功能区 Ig多肽链分子折叠形成的几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环状球形结构,称为Ig的功能区。Ig每条重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称为VH、CH1、CH2、CH3;IgM和IgE有五个功能区,即多了一个CH4。轻链有两个功能区,即VL和CL。此外,在两条重链之间二硫键连接处附近为Ig的绞链区。,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36,3. 水解片段及其生物学活性,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37,水解片段 用木瓜蛋白酶可将IgG抗体分子水

21、解成大小相近的三个片段(2 Fab、Fc片段) 。其中有两个相同的片段,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结合片段(Fab);另一个片段可形成蛋白结晶,称为Fc片段(Fc) 。IgG抗体分子可被胃蛋白酶消化成两个大小不同的片段,一个是具有双价抗体活性F(ab)2片段,小片段类似于Fc,称为pFc片段,后者无任何生物学活性。 Fab片段的生物学活性 抗体结合抗原的活性由Fab所呈现,由VH和VL所组成的抗原结合部位,可结合抗原,是决定抗体分子特异性的部位。,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38,Fc片段的生物学活性 该片段无结合抗原活性,但与抗体分子的生物学活性有密切关系:1.选择性地通过胎

22、盘; 2.与补体结合活化补体;3.决定Ig分子的亲细胞性(即与带Fc受体细胞的结合);4.Ig通过粘膜进入外分泌液等都是Fc片段的功能。 补体结合位点位于CH2上;Fc受体结合位点在CH3上。 Ig抗原特异性 Fc片段是Ig分子中的重链稳定区,因此它是决定各类Ig抗原特异性的部位。用Ig免疫异种动物产生的抗抗体(第二抗体),可与相应Ig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39,4. Ig的特殊分子结构 某些Ig还具有一些特殊分子结构,如连接链、分泌成分、糖类等为个别Ig所具有。,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40,连接链 又称J 链,在Ig中,IgM是五

23、聚体,分泌型的IgA是二聚体,这些单体之间就是依靠J 链连接起来的。J 链是一条多肽链,内含10糖成分。 分泌成分(SC) 又称分泌片,是分泌型IgA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结构,为多肽链(含6糖成分)。它是由局部粘膜的上皮细胞所合成的,在IgA通过粘膜上皮细胞的过程中SC与之结合形成分泌型的二聚体。SC可防止IgA在消化道内为蛋白酶所降解,从而使IgA能发挥免疫作用。 糖类 Ig是含糖量相当高的蛋白,特别是IgM和IgA。糖类在Ig的分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使Ig分子易溶和具有防止其分解的作用。,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41,三、Ig的种类与抗原性1. 种类 Ig可分为类、亚类

24、、型、亚型及亚群等。 分类分型 Ig类的区分是依据其重链C区的理化特性及抗原性的差异,Ig可分为IgG、IgM、IgA、IgE和IgD 5大类及其亚型。,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42,2. Ig的抗原性 Ig是蛋白质,因此一种动物的Ig对另一种动物而言是良好的抗原。 同种型 指在同一种动物所有个体的不同类型的Ig共同具有的抗原特异性,同种间不表现出抗原性,只是在异种动物之间才表现出抗原性。 Ig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主要存在于重链C区。 同种异型 指Ig在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呈现出的抗原性。同种异型的抗原决定簇存在于IgG、IgA、IgE的重链C区和k型轻链的C区。同种异型是I

25、g稳定的遗传标志,可用于亲子鉴定。,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43,独特型 抗体分子的特异性是由Ig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所决定的,因此体内针对不同抗原分子的抗体之间的差别表现在Ig分子的可变区,这种差别就决定了抗体分子在机体内具有抗原性,由抗体分子的可变区呈现的抗原性就称为Ig的独特型。 独特位 独特型由Ig可变区若干个抗原决定簇所组成,它们被称为独特位。独特型在异种、同种异体乃至同一个体内均可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44,四、各类Ig的主要特性与功能 1. IgG 是人和动物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 (表8-4-102),占

26、血清Ig总量的75-80。IgG是介导体液免疫的主要抗体,多以单体形式存在。 产生与分布 Ig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产生,主要在血浆中(占75-80),其余存在于组织液和淋巴液中。IgG是惟一可通过人(和兔)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的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IgG的功能 IgG可发挥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以及抗肿瘤等免疫学活性,能调理、凝集和沉淀抗原,与抗原结合后能结合补体。,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45,2. lgM 是动物机体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最早产生的Ig, IgM是由五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是所有Ig中分子量最大的。 产生与分布 IgM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B细胞产生,只分

27、布于血液中,仅占血清lg的10左右。IgM在体内产生最早,在抗感染免疫的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IgM的功能 早期抗感染免疫,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免疫活性。,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46,第八章,3. IgA 以单体和二聚体两种分子形式存在。单体存在于血清中,称为血清型IgA,约占血清Ig的10-20;二聚体为分泌型IgA。 产生与分布 分泌型IgA是由粘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所产生。主要存在于各种分泌液中。分泌型IgA对机体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粘膜免疫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抵御经粘膜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在传染病预防中,经滴鼻、点眼、饮水及喷雾途径免疫,均可产生分泌型Ig

28、A而建立相应的粘膜免疫力。 IgA功能 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免疫活性,双体IgA具有重要的局部粘膜免疫功能。,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47,第八章,4.IgE IgE的产生部位与分泌型IgA相似,在血清中的含量甚微。IgE是一种亲细胞性抗体,易与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可介导I型过敏反应。 IgE在抗寄生虫、某些真菌感染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5.IgD 很少分泌,在血清中的含量极低,而且不稳定,容易降解。 IgD分子量为17-20万。 IgD主要作为成熟B细胞膜上的抗原特异性受体,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此外IgD与免疫记忆与某些过敏反应有关

29、。,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48,五、 抗体的制备(一)人工制备抗体的种类 1. 多克隆抗体(PcAb) 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进入动物体内,经免疫后,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即为多克隆抗体。细菌病毒抗原,均是由多种抗原成分组成,即使纯蛋白质抗原分子也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因此进入机体后可激活许多淋巴细胞克隆,机体可产生针对各种抗原成分或抗原表位的抗体,由此获得的抗血清是一种多克隆的混合抗体,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一只小鼠能产生约107-108 种不同抗体,人约109种。,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49,2. 单克隆抗体(McAb) 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

30、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McAb的特点 McAb的重链、轻链及其V区独特型的特异性、亲和力、生物学性状及分子结构均完全相同。 McAb技术原理 用人工的方法将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细胞与同系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B细胞杂交瘤细胞,这种杂交瘤细胞既具有骨髓瘤细胞无限繁殖特性,又具有B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由克隆化的B细胞杂交瘤所产生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50,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免疫学及其他生物科学的发展,并于1984年获得诺贝尔奖。 McAb优点 与多克隆抗体比较, McAb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1、,具有高特异性、高纯度、均质性好、亲和力不变、重复性强、效价高、成本低、并可大量生产等优点。(二)B细胞杂交瘤株建立与McAb生产技术 基本过程 B细胞的制备、骨髓瘤细胞的制备-细胞融合-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细胞株冻存或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51,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52,(1) B细胞的制各 可用提纯的抗原免疫Balb/c或其他品系小鼠,免疫2-3次间隔2-4周,最后一次免疫后3-4d,取小鼠脾脏,制成103/ml的脾细胞悬液,即为亲本的B细胞。 (2) 骨髓瘤细胞的制备 用与免疫相同品系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要求其本身不

32、能分泌Ig,而且具有某种营养缺陷,可用SP2/0或NS-1,它们缺少次黄膘吟-鸟膘吟磷酸核糖转移酶,不能在HAT培养基上生长。 (3) 饲养细胞的准备 常用小鼠巨噬细胞或胸腺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53,(4) 选择培养基 常用HAT选择培养基,H为次黄嘌呤,T为胸腺嘧啶核苷,二者都是旁路合成DNA的原料;A是氨基喋呤,是细胞内源性合成DNA的阻断剂。在该培养基中,末融合的骨髓瘤细胞不能生长,因它不能利用旁路途径合成DNA,内源性的合成又受到氨基喋吟的阻断;至于未融合的脾细胞则在2周内自然死亡,所以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在该培养基中生长。,第八章,课件0

33、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54,(5) 细胞融合 将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按一定比例(一般3:1-5:1)混合,离心后弃上清液,然后缓慢加入融合剂50聚乙二醇(PEG4000),摇动试管。静置90s,逐渐加入HAT培养基,分于加有饲养细胞的96孔培养板孔中,置5-10CO2培养箱中培养。5d后更换一半HAT培养基,再5d后改用HT培养基,再经5d后用完全DMEM培养基。 (6) 检测抗体 杂交瘤细胞培养后,应用敏感的血清学方法检测各孔中的抗体。视抗原性质的不同,可采用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间接法等。通过检测筛选出抗体阳性孔。,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5

34、5,(7)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对于抗体阳性孔的杂交瘤细胞,应尽早克隆化,一方面是保纯:获得的杂交瘤细胞株是由一个细胞增殖而来的,即单个克隆;另一方面防止染色体丢失:防杂交瘤细胞因染色体丢失而丧失分泌抗体的能力。 一般需反复克隆3-5次方能使杂交瘤细胞稳定。克隆的方法包括有限稀释法、显微操作法和软琼脂平板法。,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56,(8)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获得稳定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后,即可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可采用的方法有: 可将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瘤细胞可在小鼠腹腔中无限繁殖,导致腹水产生,腹水可获得5-20mg/ml的单克隆抗体。 将杂交瘤细胞进行大量细胞培养

35、后,收集培养液分离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可利用微球技术制各单克隆抗体。,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57,(三) 基因工程抗体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制备的抗体分子称为基因工程抗体,是分子水平的抗体。 六、抗体的分类 1. 根据抗原的来源 异种抗体 由异种抗原免疫产生的抗体均称为异种抗体,如各种微生物抗体、对异种蛋白和细胞的抗体,因此大多数抗体均属于此类。 同种抗体 由同种属动物之间的抗原物质免疫所产生的抗体,如血型抗体,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抗体。 自身抗体 针对自身抗原所产生的抗体,如抗核抗体、抗自身Ig的抗体。,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58,2. 根据有无抗原刺激

36、天然抗体 指无明显抗原刺激而天然存在于动物体内的抗体,如存在于人血清中的天然血型抗体,A型人血清中有B型红细胞抗体,B型人血清中有A型红细胞抗体。 免疫抗体 指自然感染,人工免疫动物所产生的抗体。 3.按Ig的类型分 IgG、IgM、1gA、IgE、IgD抗体。 4.按反应表现分 沉淀素、凝集素、溶解素、调理素、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保护性抗体等。,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59,第四节 抗体产生的克隆选择学说 免疫学家围绕抗体的特异性与多样性,机体对自身与非自身的识别,免疫耐受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试图提出解释这些疑问的免疫学理论。 在免疫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学

37、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关于抗体产生的学说。但在50年代以前提出的侧链学说,诱导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均未能圆满地解释上述问题,直到1959年,澳大利亚免疫学家Burnet在研究免疫耐受性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公认的比较合理的抗体产生理论,即克隆选择学说。,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60,一、克隆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 克隆选择学说认为抗原进入机体选择的不是所谓存在于体内的自然抗体,而是事先存在于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受体,即后来证明是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动物体内存在有无数多的淋巴细胞克隆(估计约107个),每一克隆表面都带有特异性的Smlg,进入体内的外来抗原或内源性抗原

38、可选择性地激活带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克隆,进而使其分化增殖,产生抗体;同时该学说强调决定抗体结构的是淋巴细胞的基因,抗原不能改变或修饰编码抗体的基因。,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61,二、克隆选择学说对几个问题的解释 (一)对抗体产生多样性的解释 动物出生以后,机体便已具有产生各种各样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体内有众多细胞克隆可足够抗原选择。不管何种抗原进入体内,均有相应的克隆即被选出,进而分化增殖,产生抗体。因此,克隆选择学说从细胞水平上解释了抗体的多样性。 (二)抗原的作用 抗原的作用只是一种起动。相应的细胞克隆一旦被选出,即使无抗原存在,机体也能继续产生抗体。抗原对决定抗体的

39、基因无影响。,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62,(三)对免疫记忆现象的解释 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一部分淋巴细胞停留在中间阶段,于再次同相应抗原接触时,立刻可增殖而产生抗体,呈现免疫记忆现象。 (四)对免疫耐受性的解释 认为在胚胎后期,自身抗原已完全备齐,于是凡能与自身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相应细胞克隆便可受到阻抑,最后被清除,构成自身免疫禁忌,即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在胚胎时期,人为地引进异体抗原,也能消除与该抗原相对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动物出生后,对此种抗原即不产生免疫反应,形成人工免疫耐受。,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63,克隆选择学说对

40、以上问题都进行了比较满意的解释,因此该学说为广大免疫学者所接受,对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的很多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该学说的合理性,特别是70年代单克隆抗体的问世,对这一学说是一个极大的证实。独特型一抗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抗体多样性的基因控制理论是对克隆选择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64,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免疫学?免疫有哪些基本功能? 2抗原、抗原性的概念?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概念是什么? 3抗原物质成为免疫原的条件有哪些? 4什么是抗原决定簇?如何理解单特异性决定簇与多特异性决定簇? 5怎样使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 6解释抗原交叉性的合义? 7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是什么? 8图解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分子结构。 9免疫球蛋白Fab片段和Fc片段是如何组成的?有哪些生物学活性? 10免疫球蛋白分子有哪些特殊结构? 11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有哪些?如何理解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独特型? 12各类免疫球蛋白有哪些主要特性和免疫学功能? 13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它有何优点? 14克隆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第八章,课件002,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65,感谢观看此片欢迎指导,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