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6697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分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分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分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分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分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分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分析课件.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原始化学物质观,古代实用化学的诞生与发展,为人类认识和变革世界提供了实践基础。物质形态的相互转化,牵动人们主要围绕有关物质构成两个基本问题进行思考: 1、物质间能发生相互转化,说明不同物质有着共同的本原。那么,共同的本原是什么? 2、这些物质的本原是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万物的? 朴素的唯物主义猜测朴素的物质观,第一节 中国原始化学物质观,现代的元素论源于古代朴素的“元素”论的演化。,1、一元素观:(1) 战国时代,有人认为水是组成万物的本原。 管子水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2)当时也有人认为万物本原由“精气”构成:“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3)战国末期的荀子进一

2、步发挥了精气学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在他看来构成各物质的基本形态是“气”。,2、元气论 到了汉代,王充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元气自然论”: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万物和人皆“因气而生,相类相产”。 宋朝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论断,“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耳。”“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元气论认为,气可聚可散,可有形,可无形。当气聚集而构成有形的万物时,物质以间断的形式存在,当气散而成无形的太虚时,物质以连续的形式存在。 明朝的宋应星的论气道:“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

3、即形.由气而化形,形复返于气。” 王之夫则曰:“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气聚而成形,散而归于太虚。”并据此提出了气不生不灭的思想。,3、多元论元素观、阴阳说和五行说 阴阳说和五行说大约形成于商周之际,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形态。 阴阳说是根据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提出的。认为宇宙万物皆具有阴阳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导致万物发生变化。 八卦学说则是阴阳说应用的典型代表。,易传系辞上传载:“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代表消极、柔弱、退守、安静等的性质和事物阳代表积极、刚强、进取、活泼等的性质和事物

4、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产生了雷、火、风、泽、水和山,这八种自然物即是自然界总的根源。阴阳成了天地间万物和一切变化遵循的根本法则,阴阳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天地间奥妙所在。 阴阳学说从正反两方面的矛盾来说明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既包含着原始、朴素的唯物主义,而且又有辩证法的思想。阴阳学说的提出,对提高人们认识自然界的能力和发展当时的哲学思想,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它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 因此有:“民非水火不生活,昼夜扣人之门求水火,无不与者”。 “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

5、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s收获之意)。”,在这些直观、朴素的认识的基础上,国语中的郑语又明确提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元素。 实际上,古代原始的五行说,就是元素论的萌芽,也是一种多元论的元素观。 五行说和阴阳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自然界的面貌,随后,发展形成了阴阳五行说。具有代表性的学派当属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墨翟,墨经曰:“五行无常胜,说在宜多。”即,五行相遇,这行胜那行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种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五行说在化学史上成了后来兴起的炼丹术的指导思想。在

6、祖国医学中,成为传统中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代表人物惠施提出“小一”的概念,认为“小一”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物质不可无限分割。而公孙龙则认为物质可无限分割。 墨翟提出“端”的概念,认为“端”是组成物质的最小 单位,物质不能无限分割。,第二节 印度原始化学物质观:P17,公元前10世纪伽毗罗等提出“五大” 地、水、火、风、空,第三节 希腊原始化学物质观,希腊的地理位置:与文明的埃及和巴比伦相邻古希腊的社会:城邦独立,没有形成集权的国家氛围:思想活跃,百家争鸣,学派多重要的学派代表: 泰勒斯无神论唯物主义学派米利都学派。他认为:万物始源于水,水为万物之母,万物皆生于水,皆归于水。

7、各种自然现象均来自于水的变化即万物的本源是水。,泰勒斯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对本原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引申:万物本原是一种统一的、永恒的未限定物质。从永恒的未限定物质中逐渐分离出冷和热、干和湿,随着对立面的分化,就产生各种具体事物,最后又归于未限定物质。 阿那克西曼德的弟子阿那克西米尼抛弃了他老师认为的一种暧昧不明的未限定的物质观念,认为万物源于气。他认为气经常进行着疏散和凝聚两种相互独立的运动,从而产生不同的实体,气受热疏散就变成火,气受冷凝聚就变成风和云,再凝聚变成水、土至于岩石。正是气的不断疏散和凝聚,就产生了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再稍后的赫拉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唯物论和辩证论者。他基本依循米利都

8、学派的路线。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不断地产生和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 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就像流动的水,一切皆流,皆变。他的至理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列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上述哲学家的共同特点是主张一元论,然而他们在说明世界上都存在着困难。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医生兼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则融合各派主张,提出了世界万物是由水、火、土和气四种元素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观点。为解释运动的起因,他假定万物都含有爱和憎两种成份。物质在爱的影响下结合,在憎的影响下分离。这是用一组固定的力来说明结合的首次尝试,同时也是后来成为一种重要化学理论的亲和力学说的先驱。,古希腊唯物主义自然哲学

9、最高成就原子论的提出。创始人: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第一个百科全书式 的学者)观点:宇宙万物是由最微小、坚硬、不可入、不可分的物质粒子所构成。这种微粒叫“原子”,原子间有虚空,原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原子在性质上相同,但组成不同物质的原子形状、大小、数目、排列方式不同。 100年之后,伊壁鸠鲁继续发展了原子论的思想,并认为:原子还有重量的不同,原子由于自身的重量要直线下落,有时会“偏离正路”。,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最重要最高的成果之一。虽然古希腊原子论还只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的哲理思辨和天才的猜测的结果。但它在思想上和方法上对后世都影响至深。它成了19世纪初建立可靠实

10、验基础上,由著名化学家道尔顿提出的科学的原子论的胚胎和渊源。,续德谟克利特之后,古希腊又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自然科学家对近代自然科学影响最大的古代学者在自然哲学方面最主要的学说:四元素说,四元素说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这是唯物的一面;但他又认为性质是第一位,物质是第二位,实质上又滑向了唯心主义。这种唯心思想成了后来神秘炼金术的主要指导思想,认为能“点石成金”,由此使化学误入歧途。,第三章 原始化学的最高形式-金丹术,古代实用化学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以后,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用,产生了神秘的炼丹术源于中国,主要目的乞求长生不老炼金术产

11、生于西方,目的乞求财富,中国,希腊,埃及,阿拉伯,阿拉伯,欧洲,第一节 中国炼丹术,统治者的两大愿望:一、希望长生不死,以满足其对权利的长期占有欲二、希望有更多的财富,以提高其物质享受的水平,滋生的土壤:一、下级对上级,投其所好二、制陶、冶金、酿造工艺实践、本草药物的应用,积累了生产知识和经验,炼丹术形成时间:最早记载:公元前2世纪,西汉武帝时代发展:东汉时期,周易参同契是最早的著作最盛时期:唐朝,炼丹盛况空前代表人物:葛洪(晋代),陶弘景(南北朝),孙思邈(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炼丹术对化学的贡献在于,所用的药物和器具,为以后的化学实验打下一些基础。药物:用到了60余种药物:见P2

12、2器具:丹炉,丹灶或丹鼎方法:研磨,蒸馏,升华,溶解,沐浴,密封,炼丹术士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典型代表HgS、Hg水银“烧时飞着釡上灰,名汞粉,俗称水银灰”-升华“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将欲制之,黄芽为根”-化合反应“丹砂烧之成水银”-分解反应可逆现象还表现在铅与碱式碳酸铅(胡粉)、铅与铅的氧化物间的相互变化已注意到炼丹过程中量的掌握:P24,欧洲古代炼金术能上升为科学的化学,而中国的炼丹术却没有?原因?P24-25,炼丹术士用的药品种类少,方法有限;谨守秘密,缺乏交流;器具非采用玻璃,妨碍观察;不知收集和度量气体缺乏数学素养;不清楚物质间数量的关系,也就很难找出变化规律。,第二

13、节 希腊化埃及炼金术,希腊化埃及炼金术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 亚历山大统一希腊远征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亚历山大二世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形成以亚历山大里亚为中心的“希腊化文化”。此时,炼金术正在孕育中还未正式形成。直至罗马帝国建立,大量希腊人沦落到社会的下层,他们凭借丰富的哲学知识与波斯的占星术士以及埃及的工匠们一起促使了炼金术的最终产生。 希腊化埃及炼金术是希腊自然哲学、埃及化学工艺、东方神秘主义汇集交融的产物。,长期从事冶金、染色等化学工艺的埃及工匠,当时已萌发由普通金属仿造贵金属的思想。他们把金银和其金属混合熔化后,就会得到一些不易与金、银分辩开的东西

14、,因此发现了黄金仿造术,但此时工匠还未产生由贱金属炼制贵金属的意识。当亚历山大里亚城成为重要的学术中心时,埃及工匠开始受到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学说及其他希腊思想的熏陶,他们因此开始有意识地把四元素四原性说的观点渗透于所从事的化学工艺过程中,相信贱金属(铜锡铅铁等)通过人工操作可以炼制出贵金属(金银等)。以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论为主要理论依据,掺杂波斯的神秘主义和埃及的巫术,希腊化埃及炼金术因此诞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息摩斯(约公元350年420年)。他编篆了一部炼金术专著,将杂乱的炼金术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另一位炼金术士是活动于公元三世纪的赫尔姆斯。他是埃及的教士,受到了普遍的尊重

15、。在西方,最早记有炼金术内容的是来登纸草书。据推断,亚历山大的炼金术大约诞生于公元一世纪,它是纯粹的炼金术,只炼金不炼丹。而且,它比金丹并炼的中国炼丹术晚出现近三百年。此时,中国正值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十分频繁。罗马帝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当时称为大秦。东汉政府与大秦建立了直接联系。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使臣觐见汉桓帝,后汉书对此有确切的记载。而且还有大量证据表明,公元八世纪前后,中国的炼丹术确实以阿拉伯为中介大规模传入西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实用化学知识: 熔化、熔烧、过滤、结晶、升华、蒸馏 火、灯、沙浴、水浴的加热方法 把贱金属变为“贵金属”合金“哲人石” 炼金术士

16、发明了一整套工艺名词,形成了一套名称符号体系,后为欧洲人继承。“化学”一词产生。Chemy的来源:1.埃及语khem(黑色);2.希腊语cheo(我浇铸);3.汉语“金液”chin-i福建方言的读音kimya 炼金术alchemy 到公元4世纪受东方的神秘主义影响而终结,并导致基督教于公元5世纪分裂出伊斯兰教流传于中东地区。,第三节 阿拉伯炼金术,阿拉伯地外东西方交通要冲,成为沟通东西方科学文化的桥梁,阿拉伯人将中国炼金术和希腊化埃及炼金术融合发展成阿拉伯炼金术,并传向欧洲。 早在公元2世纪的西汉时期就开始了丝绸之路,中国与阿拉伯进行贸易、物质、文化的交流。,八世纪初,阿拉伯人建立了以波斯为中

17、心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时期,本已在罗马帝国后期停滞不前的炼金术重新获得了蓬勃生机。阿拉伯炼金家从希腊炼金术的遗著中吸取了营养。与此同时,中国的炼丹术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进入阿拉伯。 唐代三洞群仙录记载,唐洛阳尉王琚之侄王四郎,学道炼制药金,色如鸡冠,可在金市换钱,西域胡商专此伺买。由此可知,阿拉伯商人在这个炼金术的传入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阿拉伯炼金家继承了中国炼丹家的理论和方法,但他们的指导思想则主要是受古希腊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论的影响。不过,其中也结合了中国的硫汞二元论 。,在化学领域当时阿拉伯人把自然界的万物分为两大类:“形体”凡不挥发的实物“精灵”凡易挥发的实物,如水银、硫磺认为万

18、物,特别是金属,都是水银和硫磺相互作用而成硫磺能动的、雄性的,属于火,即中国的“阳”水银被动的、雌性的,属于水,即中国的“阴”;水银 又可以说是金属的精灵,金属性的化身所以,硫与汞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到各种金属,于是硫化汞就成了他们炼金时的主要原料。,与中国炼金术的比较:,相似之处:设备药物主要是硫、汞、丹砂、硝石、雄黄之类许多物质的名称冠以“中国”炼金术士精通医术不同之处:目的指导理论:四元素说和四原性说,与希腊化炼金术同,阿拉伯炼金术的进步之处在于:不只追求黄金,还具有相当浓重的学术气息,因而做出了不少重大的化学发现。 早期代表人物:贾伯Geber(721-815),广泛使蒸馏方法,最早制备出

19、硝酸、硫酸、王水、酒石酸。重要著作物性大典、东方水银等 之后的代表人物:拉泽Razi(860-933),秘典是重要的代表作,讨论了物质、仪器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了仪器设备,拉丁文译文对欧洲炼金术起了重大影响。他开创了炼金术的新时代。被誉为古代化学的奠基人,是他将炼金术发展为化学科学。 后期代表人物:阿维森纳,集炼金术、医学和哲学于一身,他否认金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认为炼金术得到的只是金属的合金,但遭到传统炼金术士和教徒的反对。11世纪后,阿拉伯炼金术进一步神秘化,更加脱离实际,日渐衰落。,第四节 欧洲炼金术,随着罗马帝国的覆亡,西欧炼金术沉寂了。几个世纪后,它终于在十一世纪的十字军

20、东征中,开始逐渐被唤醒。西欧人被辉煌的东方文化所震撼了。他们注意到了炼金术,并且在大量阿拉伯炼金术的典籍中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希腊老祖宗早就善于此道。从此,西方炼金术开始复兴。 十三世纪中叶,酒精在炼金过程中被发现。由于它饮用后让人觉得周身痛快、飘飘欲仙,炼金者便认定这就是长生不老药。这一事件掀起了西欧炼金的高潮。然而西欧人到底缺乏服药成仙的传统观念,相当一部分人对“长生不老”将信将疑。不过,点石成金的理论却很对他们的胃口,于是炼制黄金成了帝王贵族们发财聚富的手段。,产生的前提:12-15世纪西欧封建制度达到全盛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有了提高。 产生的原因:阿拉伯人著作的大量翻

21、译和东方技术的传入 传播的渠道:十字军东征 炼金术的目的:黄金 场所:宫庭和教堂 从业人员:僧侣(中国是道士,阿拉伯是回教徒),西欧炼金术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对试验越来越重视,这与教会的一些信条严重冲突。1326年,罗马教皇颁布了取缔炼金术的赦令,大量的炼金术著作被焚毁。自此,炼金术走到了危险的边缘。但丁在神曲一书中把炼金术士贬入地狱第十层,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炼金术的困境。之后,16世纪文艺复兴终于带来了炼金术的黄金时代,。炼金术士此刻的炼金术由三个部分组成:科学、艺术和宗教所做的实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炼金过程中对物质性质的探索,推动了医学的进步。部分炼金者分离出来,致力于独立的科学研究。

22、另有一部分人专门研究占星术,低级者如吉普赛人的算命把戏,高级者或可称为数字命理学。炼金术对当时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炼金术中蕴含着种种不拘一格的奇思妙想,它启发了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家们的创作思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些炼金术士用伪造金属冒充黄金,更多的炼金家则从虚假的可能性(寻找灵药或哲人石)出发进行徒劳无益的操作,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然而这种从谬误出发的操作毕竟又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盲目的变革活动,完成了不少化学转变,积累了化学知识,积累了实验方法和手段。 从这种意义上讲,炼金术可以看作是化学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之前,炼金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

23、曾进行过炼金术尝试。近代化学的出现才使人们对炼金术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第四章 原始化学的最后形式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第一节 本草学和化学:P31-33,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有待发掘。这个伟大的宝库,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古代中国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学知识,大部分都载入了历代本草书中,也有许多保留在民间流传。药物学的发展是与化学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本草著作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著作,多半称为“本草”。顾名思义,本草是植物性的药物,但本草书中也有动物性和矿物性的药物,实际上本草包括有动、植、矿三类物质。动植

24、药物的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维生素等结构复杂,古人只凭经验采用。矿物药物成分比较单一,历代医药学家经过长期的医药实践,认识了其中不少药物的性质,有些还能人工炼制,包含着不少无机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术。,本草开始成书和本草学开始形成为一门内容较丰富、体系较完整的学科,是在战国以至秦汉之际(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但本草学的渊源却更为遥远。中国古来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淮南子修务训),反映了原始社会时人们寻找食物和发现药物的艰难过程。由于远古劳动人民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早期的药物学知识,因此使许多人靠简单的药品免于疾患,减少了死亡的威胁。战国时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山

25、海经中,就载有动、植、矿物药物达一百二十多种,指出了这些药物的疗效等。比山海经成书更早的诗经中,也有些关于药物的零散记载。此书成于西周,载有奴隶社会时的一些史料,是现存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本草学的系统化,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即在战国以至秦汉之际,本草学知识趋于系统化了,这是和当时医学以及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秦代统一中国后,国内经济、文化获得长足的发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那时有医经七家,共216卷,医方十一家,共274卷,包括秦代保留下来的先秦医药书及秦汉之际的作品。到了汉代则集先秦医药学之大成。,近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是汉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埋葬的,其中

26、保存的医经方有一万多字,马王堆一号汉墓则保存着不少中草药,河北满城发掘的汉中山靖王刘胜(卒于公元前113年)墓中,更保存一批制造精致的医药器具,如“医工”铜盆、铜滤药器、银灌药器、铜药勺等。 特别是1972年从甘肃武威发掘出的东汉早期(公元一世纪)的医药简牍,是我国医药史上的空前发现。其中列举了一百种药物,植物药63种,动物药12种,矿物药16种,其他9种。在矿物药中包括丹砂、消石、曾青、樊(矾)石、代赭、戎盐,矾石、雄黄等。对这些药物的炮制、剂型及用药方法,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本草经和古代化学知识:见P31-33,汉代时候,除了涌现大量医方外,还有人编著成了系统的本草学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本

27、草经。“本草”二字最早见于汉书。,本草经就是总结了前代人药物学知识由集体编成的一部系统的专著。它的成书历程持续很长的时间,中间不断地被丰富与增补,最后完成大约是在公元前后一百年间,其中载有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药46种,是现在所知的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在本草经记录的内容中,矿物药中有铁、石硫黄、汞、代赭石(赤铁矿)、铅丹、消石、石灰、磁石、石胆、蓬砂、矾(樊)石、朴消、云母、紫石英等,在动物性药中有阿胶、麝香、牛黄等,植物性药中有五味子、干漆、附子(含乌头碱)、紫草(含紫染料)等。此书曾一度散佚,现传本是从一些古书中辑录下来的,大体上保持了原书的基本面目。其所以称之为“经”,就是因为

28、它和内经一样,是我国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在此后的二千多年来,在本草经的基础上,先后在我国出现了一百多种本草学著作,形成中国药物学的一股巨流。,本草经中对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变化和性质作过一些正确的叙述。例如,书中指出“丹砂能化为汞”,就是说丹砂(HgS)在加热时能分解成汞。又说“水银主疥瘘痂白秃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原为丹”,说的是汞能和一些金属生成汞齐,当将汞加热后能起缓慢氧化作用生成氧化汞。这里提到用水银治疗疥疮,是个有价值的临床经验,比其他国家都早。书中还提到“空青能化铜铁(铅)锡作金”,“曾青能化金铜”,“石胆能化铁为铜”,这都讲的是化学上的置换反应。石胆、空青、曾青这些铜盐溶液遇铁后

29、,能发生置换,产生出金属铜。后来的水法冶金技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本草学发展,继本草经之后,南北朝(六世纪初)时的本草经集注是另一部重要本草专著。此书是合本草经与陶宏景的名医别录两书加了注释而成的。书中载药达730种,首先把无机药物列入“玉石部”中,所载化学知识较先前更为丰富。例如,本草经只简单地指出石灰在山谷里,此书则详述为“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烧竟,以水沃之,则热蒸而解”。更可注意者,书中根据煅烧时是否发生紫青色焰来鉴别消石之真伪,与后世火焰分析所用的原理多相映合。,在唐代,本草学获得进一步发展。公元659年(唐代宗显庆二年)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也叫唐本草),是世界上现存

30、最早的一部药典,由集体写作而成,载药844种,并附有图谱。在其对109种无机药的陈述中,包括不少新的化学内容。例如,书中说硇砂除作药用外,还可作金属焊接剂,即所谓“汗药”。又指出把光明盐(一种食盐)、硇砂和赤铜屑混合起来长期放置,可以制得绿色的铜盐。按此三物混合时长期受空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可以生成绿色的含结晶水的氯化铜。书中又载有制银屑法,是把银片与水银先制成汞齐,再合硝石及盐,研为粉,更烧去水银,洗去盐份,就成极细的银粉了。,到了两宋时代,封建经济又有相当大的发展,农业、矿冶和日用品手工业都较前代发达。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宋代本草学也取得超越前代的成

31、就。元佑年间(1086-1093)医药学家唐慎微等人编成证类本草一书。当此书成为宋政府颁布的药典后,大观二年(1108)改称大观本草。后在政和年间又经修补,即成今传本。现存本书最早的刻本是金代泰和年(1204年)刻本。本书载药增至1746种,包括无机药253种。新增的无机药中,值得注意的是水银粉等,关于无名异(软锰矿)、不灰木(石绵)、草节铅(方铅矿)、密佗僧等的性质以及绿矾石的鉴别法方面,都有不少无机化学知识,其中鉴别绿矾石是用加热后分解并氧化成赤色的氧化铁,可以说是一种初步的定性分析方法。,本草纲目与其中的化学知识,本草学到了明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

32、92)的巨著本草纲目(1596年),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作者是在贫苦环境中长大的民间医生,对封建社会下苦难的劳动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体会,因而抛弃科举入仕的道路,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采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经许多年刻苦钻研,终于写成本草纲目,把我国本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无机药竟达266种之多,在化学知识水平上较前大有提高。在这之前,无机药一直列入“玉石部”,从李氏起,才按当时的化学知识开创性地将其归纳为四部七类:即火部、水部、土部和金石部,金石部下又有金、石、玉、卤四类。水部有各种液体及溶液43种。土部有各种土质及煅烧过

33、的泥土共61种。金类包括一些金属及金属制品、合金及金属化合物,共28种。玉类有14种,主要是较纯的硅酸盐化合物。石类有72种,包括硅酸盐、不溶于水的其他天然盐类。卤类有20种,大部分是能溶于水的天然盐类。这种分类法比起先前笼统地归为一类的分类法,显然是一大进步。,本草纲目还消除了先前存在的一物数名,和某些混合物因外形而被视为不同种类的现象。对前人已有记载的药物,书中也都加上作者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而得出的新见解。例如,在金的条目下,李时珍记录了金银合金、金铜合金的性质和用“试金石”鉴定合金中含金量的划痕试验法。,书中所载的无机药物性质及制备法,比起先前的记载更为详细而精密。如前所述的轻粉制法,本

34、草纲目除介绍了前人已记载的皂矾法外,还新介绍了白矾法,即加热白矾、金属汞及食盐的混合物使生成氯化亚汞的方法,其中详述了原料用量、反应时间等。对硇砂等药的性质也作了更正确的说明。看来这些都是经过作者实验后而写出的。总之,李时珍把在他以前本草学中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此外,他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方面也都作出了新的贡献。,本草纲目拾遗和其中的化学知识,本草纲目问世后,也成为我国本草学者的研究对象和重要的参考书。以此书为主题先后又出现了不少著作。例如1765年清代学者赵学敏曾为此书作了增补,写成本草纲目拾遗。所载药物增至2608种,比纲目又多出776种,其中无机药增至

35、335种。特别应指出的是,拾遗介绍了一些无机酸、碱,如硝酸、氨水等。在拾遗中的“强水”条目下,有下列记载:“强水性最猛烈,能蚀五金。其水至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漏,惟玻璃可盛”。接着又谈到它对铜板的腐蚀作用,并以此应用于镂刻铜版。这里所说的“强水”当是指硝酸无疑。,本草纲目拾遗中还载有另一药物,名“鼻冲水”。在谈到其特性时,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岛夷遇头风伤寒等症,不服药,唯以此水瓶口对鼻吸其气,即遍身麻颤出汗而愈,虚弱者忌之”。这里所说的“鼻冲水”,显然指的是氨水。书中还记载了治疗疟疾病的特效药金鸡纳霜(“金鸡勒”)。按此物中含有奎宁

36、,在国外多用以抗疟。十七世纪时我国已从国外引入,赵学敏则把它正式作为药品记载在拾遗之中。,两千多年来,中国本草学从本草经到本草纲目拾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找药、用药方面的丰富经验,成了中国医药学的一个伟大宝库,对世界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这个宝库中,无机药有335种,有机药有2273种。无机药中包括金属、非金属单质、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等多种多样的化学物质。以上主要介绍了本草学中的无机化学知识。 应当指出,本草学中还包括有丰富的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在有机药物中包括含有生物碱、甙、有机酸、脂肪、维生素、激素、芳香油、醇类及蛋白质等等一些动、植物药物。古代本

37、草学关于这些有机物的性质、制备、配伍及炮炙方面,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摸索出一整套相当符合现代有机化学原理的制药方法。,第二节 医药化学:P34-37,虽然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人体的生理过程是一个生物化学过程,因而化学构成了医学的一个基础。然而,在化学本身尚未奠基的古代,要求当时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采用化学语言来描述生理过程,那只能是异想天开。 古希腊的学者认为万物,乃至一切生物都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所构成的。医生们出于医疗的目的,机械地把这种观点照搬过来,借用人体的某些特性,提出了用四大体液,即血液、黄胆汁、墨胆汁、粘液的比例失调来解释疾病,即疾病是由内部体液失调造成的。,早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公元前460-377),人们就认为人体本身有恢复体液平衡的本能。但到了盖仑时代(129-199),试用药物恢复体液平衡的做法已成习惯。到中世纪,又增加了不少药物,这些药物主要来自动植物。然而当时对药物的研究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医学的发展需求助于化学,而当时化学又困惑于炼金术之中,也需要医学帮助而摆脱困境,因此在十五六世纪出现医学和化学交汇之势。正如现代化学向生物学和医学转移的趋势一样,在16世纪左右,古代化学也现出了由炼金术向医学方向转移。最重要代表人物是帕拉塞斯(1493-1541),他创立了他称之为医药化学的科学。,第三节 冶金化学:P37-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