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6888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中药热熨、电渗、梅花针、刮痧的运用,1,一、外治法的含义,二、发展概况与理论依据,三、中医外治法的临床运用及病案举要,1、梅花针叩刺、刮痧在胃肠病症中的运用,2、中药热熨、电渗在妇科病与骨关节病中的运用,2,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一,一,外治法的含义,3,外治法即在身体体表适当的部位,施加各种刺激方法,以激发、调整人体内各组织脏腑的机能转化与平衡,从而防治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外治法”源于“内病外治”,与“内治法”殊途同归,乃两大治病途径。,4,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二,发展概况与理论依据,1、发展概况,5,远古时代,人兽大杂居,远古人在处理日常外伤中,逐渐

2、总结出早期的按摩术、外治敷贴法、热熨、灸法等。,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厉鍼砥石”治虢太子“尸厥”。,6,五十二病方,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载有灸、熨、熏蒸、药浴、敷贴、砭法、角法、按摩等十余种外治法。,黄帝内经载有汤浸渍发汗法、熨法。,7,伤寒论中载有“温针”、“烧针”、“熏法”;金匮要略阴阳狐惑篇有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蛇床子散坐药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载有的外治法丰富了妇科疾病的治法,为小儿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除外还载有涂、浴、灸法熏脐法、熨法、蒸法等。,8,明清代外治法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本草纲目所载外治方法就有80余种;理瀹骈文收录了近百种外治方法。,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外治法已自成体系。且古今

3、结合,提高了外治法的疗效。展现了发展前景。,9,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二,发展概况与理论依据,2、理论依据,10,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古载理论依据,“经脉脏腑相关”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载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反之,我们可以在其相应体表施行刺激,如针、灸,刮痧、梅花针等叩刺皮部,或以中药电渗,离子导入,热熨、贴敷.等手段,通过皮部孙络、经脉而调整相应内脏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1,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朱兵系统针灸学论述到躯体-交感神经-内脏联系的规

4、律。指出“体表-内脏之间、体表-体表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这种联系与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密切相关。”,英国学者亨利海德(Henry Head)绘制了不同内脏变化所对应的皮肤敏感的“海氏带”。,日本学者石川太刀雄父子,对自主神经单位体表-内脏联系作出卓越贡献,留下著作内脏体壁反射。,现代理论依据研究,12,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三,1、梅花针叩刺、刮痧 在胃肠病症中的运用,13,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梅花针:又称“皮肤针”是古代“毛刺”、“半刺”等刺法发展而来。采用梅花针叩刺皮部,通过孙络、络脉和经脉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通行气血、平衡阴阳,内病外治的目的。,14,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硬柄

5、用拇指和中指挟持针柄两侧,食指置于针柄中段的上面,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大小鱼际之间。,15,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软柄将针末端置于掌心,拇指居上,食指在下,余指呈握拳状固定针柄末端。,弱、强、中,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16,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刮痧:是应用特制的刮痧工具在人体体表的腧穴经络的病变部位进行刮试,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17,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刮痧精油、风油精、香松活络油、活络油、黄道益活络油、植物油、药酒、水、以及凡士林、各种面霜护肤乳等。,18,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刮法常以右手持刮痧板,将板紧贴掌心,大拇指与另外并拢的四指分开呈弯曲

6、状,五指分别自然握在刮痧板的两面,要求指实掌虚。以刮痧板的薄面边或厚边呈4590角在皮肤上直线或横行的单向刮试。刮试线、面尽量拉长,用力均匀,使用刮法前应在刮试部位涂抹刮痧介质。,19,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循经、腧穴、病变局部,轻柔:适宜于久病、体虚。刮试按压力小、动作轻、速度慢、时间短、偏补。,重刮:适宜于体壮、实热、气血瘀滞患者。刮试按压力大、速度快、时间长、范围大、偏泻。,20,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应用刮痧板厚边棱角在人体体表腧穴敏感点病变局部,利用腕关节的自然活动进行回旋揉动,并带动皮下组织。,顺时针轻柔偏补逆时针重柔偏泻,21,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作用,22,中医外

7、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梅花针叩刺、刮痧,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旺盛,营养状态改善,机体防御能力增强。并可激活相关神经元起到整体的调节作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测线的相关腧穴均为交感干或交通支分布的地方,故刺激背部膀胱经可以反射性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从而调整相关内脏功能。,足太阳经第一侧线解剖,临床与实验研究,23,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曾某某,男,50岁,就诊日期:2013年6月14日自述胃脘胀痛2年余,经胃镜检查显示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曾服西药效果不明显,自觉胃动力不足。现症见胃部隐痛,嗳气时而反酸,食生冷食品后疼痛加重,睡眠欠佳,多梦,入睡困难。时感腹部不适,二便尚

8、可。舌胖淡苔薄,脉沉微弦。诊断:胃痛(慢性浅表性胃炎) 肝郁脾虚型治则:健脾祛湿,舒肝和胃治法:针灸配合刮痧针灸:四白、梁门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通里、行间、神阙(灸)刮痧: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肝俞、脾俞、胃俞,24,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三,2、中药热熨、电渗在妇科 病与骨关节病中的运用,25,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注意:皮肤充血发红为止,不可烫伤!,26,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1)妇科疾病(主要指盆腔炎、盆腔积液、卵巢囊肿)。以活血调经、消炎镇痛祛瘀中药为主。丹 参30g 当 归20g 川 芎15g 赤芍15g 制乳香15g 没 药15g 香 附15g 益母草20g

9、 桃仁10g 红 花10g 血 竭10g 败酱草15g 郁 金15g 黄柏10g 艾 叶15g随证加减:血热加黄芩、丹皮;血瘀加蒲黄、五灵脂。,27,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2)骨关节病(主要指颈腰椎病、膝关节退行性病变、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以驱风祛湿、通络活血、祛瘀止痛中药为主。羌 活15g 姜 黄15g 当 归15g 赤 芍15g 秦 艽15g 防 风10g 制川乌10g 鸡血藤30g 路路通20g 海桐皮15g 千年健15g 寻骨风15g 玄胡索15g 伸筋草15g 海风藤15g 艾 叶15g 桂枝或桑枝15g,28,中药外治与内治法,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

10、方法将中药施于皮肤、腧穴粘膜等,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由表及里等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病目的。,现代对中医外治法的研究,中药电渗、离子导入、熏蒸、热熨等可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与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达病所。赋形剂以及透皮剂的发展,展现了提高药效以外用药代替口服或注射药物的广阔前景。,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29,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病案1:尹某某,女,40岁,就诊日期:2016年3月22日 自述人工流产后,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多,阴道分泌物白带增多,伴下肢坠胀,腰骶酸痛;B超检查显示:多发性子宫肌瘤?子宫直肠窝积液声像,积液约120ml,伴神疲,食欲欠佳,四肢少力,情绪抑郁。舌淡苔白

11、,脉沉细微弦。诊断:月经不调(盆腔积液) 肝肾亏虚型治则:健脾疏肝补肾,调理冲任;治法:针灸中药电渗合用针灸:气海、气旁、归来或水道、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 次髎(双)、下髎(双)、肾俞(双)、志室中药电渗1号方:一日12次,于下腹部及腰骶部交替电渗。,30,中医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病案2:彭某某,女,51岁,就诊日期2017年6月25日。 患者自诉去年12月双膝关节胀痛无力,时而畏冷,行走时加重,且双膝关节髌骨韧带处静脉曲张明显,在长沙市某医院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双膝内侧积水,右膝外侧半月板体部及前角,左膝半月板前角损伤,周围软组织毛细血管曲张。诊断:痹症(1.双膝关节积液2.半月板损伤3.静脉曲张)治疗原则:行气活血、驱风通络;治疗方法:针灸、中药电渗合用针灸:膝眼(双侧)、鹤顶(双)、血海(双侧)、曲泉、膝阳关(双侧)、阳陵泉(双侧)予中药电渗2号方电渗治疗。,31,谢谢!,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