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6888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理论(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广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周启亮医师,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宇宙间一切事物或事物内部都普遍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古人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类为阴阳两类),返回目录,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相关事物对立双方)(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热亮 阴-寒 暗)(三).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相关相对可分)(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阴

2、阳要点: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状态变化着。,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指具有水和火的基本特性,(三) 阴阳的属性特点,阴阳存在一切事物之中。 (贯穿于一切事物中),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返回本节,返回目录,2.阴阳的相关性,如:天阳与地阴,是对宇宙而言; 男阳与女阴,是对性别而言; 上阳与下阴,是对方位而言。,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阴阳属性的划分,是在一定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3.阴阳的相对性,感冒清涕恶寒舌淡(阴)-姜汤 桂枝(阳)黄涕发烧舌红(阳)-石膏

3、双花(阴) 竹叶 薄荷,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阴阳相对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4.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 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例:人体阴 阳 可 分 性,阳-男 前 上 左 六腑 心气-阳 肾气-阳-淫羊藿鹿茸阴-女 背 下 右 五脏 心血-阴 肾精-阴-生地枸杞,(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对立制约,返回本节,返回目录,1.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截然相反。制约阴阳相互制约的特性,使对方不至于太过。,最终对立与制约

4、达到动态平衡,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正常:兴奋抑制对立,兴奋抑制-制约 白天(阳)+人体阳升白天兴奋 夜(阴升)+人体阳收晚上抑制。异常:过度兴奋精神病 过度抑制呆傻,1.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截然相反。制约阴阳相互制约的特性,使对方不至于太过。,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秋冬阴冷气升以制约夏季阳热。春季温阳气升制约冬季之阴寒。燥热-阳盛-心烦易怒 上火 中暑-耗阴。过冷-气血不畅-风湿、心梗-伤阳气。,2.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存。互用阴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返回本

5、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血管,血液(阴血)-当归,推动力(阳气)-人参,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处在动态平衡之中。,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平衡 失衡患病阴阳平衡者食参阳盛鼻出血 清泻阳热,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大黄,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或阳,在一定条件下 向其相反方向转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石膏双花,防风生姜,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素问,返回本节,返回目录,未病先防,既并防变。以药物之偏调人体之偏。,(一)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二)用阴阳说明生理功能,饮食水谷 气血精津 全身(阴平阳秘)(阴) (阳阴),阴平阳秘

6、,精神乃治,以阳离决,精气乃绝,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阳气)化生,(阳气)运送,阴阳失衡,阴盛则寒,阴阳偏盛,实寒证恶寒 肉桂,阳盛则热,实热证身热 石膏,阴虚则内热,阴阳偏衰,虚热证低热 麦冬,阳虚则外寒,虚寒证畏寒 鹿茸,阴不制阳,阳不制阴,(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失衡 患病 药物(阴阳) 四诊(搜集病史)八纲(阴阳辨证)治则方剂方药,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调整阴阳,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五)用阴阳指导疾病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调阴阳,(1)损其有余: 阴(阳)实证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

7、,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阴阳偏盛,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实寒证恶寒 寒者热之 (热药)干姜肉桂,实热证身热 热者寒之(寒药)石膏黄连,(2)补其不足: 阴(阳)虚证补其不足(虚则补之),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阴阳偏衰,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虚热证低热 补阴 (凉药)麦冬枸杞 梨,虚寒证畏寒 补阳(热药)鹿茸人参大枣,气血不足,调补气血当归,(3)虚症:阴(寒)病治阳;阳(热)病治阴,热症-寒药(黄连)。寒症热药(干姜)。,阴证 寒症治阳 干姜 人参阳药(性热),返回本节,返回目录,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阴阳偏衰,阳证 热症 治阴 石膏黄连-阴药(性凉)。,2.归纳药物性能,阳:温热药减轻或消除寒

8、证。姜 羊狗肉 桂圆阴:寒凉药减轻或消除热证。绿豆 梨 藕 绿茶 黄连 寒药-治热证 附子 热药-治寒证,(1)四气:药分寒、热、温、凉四性。,返回本节,返回目录,(2)五味:药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阳 :辛. 甘(发散 温补) 治寒证、阳虚 阴 :酸 .苦. 咸 (敛 清 泻下 软坚 ) 治热证、阴虚,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五味子酸 ,黄连苦,石决明 鲍鱼 芒硝 水蛭咸,第二节 五行学说,战国时期影响力强的学说,认为自然界中物质以木、火、土、金、水基本物质组成,又形成相生、相克及相互制约的关系。,返回目录,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 五行基本概念,二 五行特性,三

9、事物五行归类,四 五行生克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一 五行基本 概念,二 五行特性,三 事物五行归类,四 五行生克关系,(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火,土,金,木,水,(二)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 特性:,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归属“木”。,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2.火曰炎上 特性:,凡具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

10、都归属“火”。,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3.土爰稼穑 特性:,凡具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土”。,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4.金曰从革 特性:,凡具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金”。,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5.水曰润下 特性:,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三)事物的五行归类,(四)五行的生克乘侮。,1.五行相生(生理)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 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返回本

11、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火,土,金,木,水,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2.五行相克(生理),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土 水,克,返回知识点,水,火,金,土,木,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 化,是生化、变化。 五行制化:指相生相克的关系正常五行五脏和谐。,木,火,土,生,生,克,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4.相乘、相侮(病理),相乘、相侮是在异常情况下的相克变化,为反常现象。,相乘:五行之间相克太过, 又称 倍克。,相侮:五行之间反向克制, 又称 反克。,五行相生相

12、克图,1 生理:相生 相克。2 病理:相乘 ,相侮。3 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倍克)。4 相侮是按相克次序的反向克制(反克)。 如:木过强(太过),则木亢乘土、木亢侮金 木过虚(不及),则木虚金乘、木虚土侮,小结:,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生理现象,肝属木:肝性条达,有疏泄之功 -肝病心烦易怒心属火:有温煦之功 -心脏病乏力畏寒脾属土:化生气血 -脾虚食少贫血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肺病咳喘咳痰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矮小不育尿频,五脏归属五行:以五行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五行归类示例,(二)指导诊断疾病,心烦易怒 肝病五味子 白芍(酸入肝)面赤口苦 心病 莲心 黄连(苦入心)腹胀面黄- -脾病- -炙甘草 大枣(甘入脾)尿频腰痛不育-肾病盐杜仲 蛤蚧(咸入肾)气短喘咳 肺病 -麻黄 杏仁(辛入肺),1确定五脏 病变部位 2指导用药,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