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保健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6973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心理保健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儿童心理保健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儿童心理保健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儿童心理保健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儿童心理保健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保健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保健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儿童心理保健,徐向东,2,第一节 儿童心理保健概述,儿童心理保健是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按其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特征,在其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良好的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正确的教育和科学地训练以及一系列的医疗预防措施,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增进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3,在发达国家的3-15岁儿童中,有持久性心理障碍的约5-15%,中国儿童中各种行为、情绪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约占在校儿童的10%左右,并有上升的趋势。儿童时期是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心理能力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4,一、儿童期是语言能力发

2、展的关键时期,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6岁前1、简单发音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2、连续音阶段:4-8个月3、准备学话阶段:9-12个月4、单词句阶段:1岁到1岁半5、简单句阶段:1岁半到2岁6、复合句萌发阶段:2-3岁7、完整句阶段:3岁以后,5,一、儿童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内部语言发展阶段:4岁以后内部语言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出声,是高一层语言的表现。书面语萌芽阶段:4-6岁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4-5岁是进入书面语言发展的决定性阶段。,6,二、儿童期是思维与智力发育的关键期,(一)思维发育的最佳年龄:两个高峰,10岁左右和14岁左右。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做到“五多”:多实

3、践、多提问、多观察、多思考、多回答,抓住这两个阶段,孩子思维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7,二、儿童期是思维与智力发育的关键期,(二)品德发育的最佳年龄10岁和14岁也是品德发育最佳年龄。家长要以优秀人物传记影响孩子,同时自己做好表率,这对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十分重要。,8,二、儿童期是思维与智力发育的关键期,(三)儿童期也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1、2.5-3个月的婴儿对颜色就有分化反应2、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3、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4、2.5-3岁是教孩子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5、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6、3-8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 7、3岁和青少年期是培养独立性的两个

4、关键期,这是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家长应给予理解。,9,二、儿童期是思维与智力发育的关键期,8、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9、5-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10、5岁左右是掌握数字概念的关键期。11、7-8岁或更小时培养某些体育天才的关键期。12、9-10岁是孩子行动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13、弹钢琴最好从5岁开始,拉小提琴最好从3岁开始,否则就难得其精髓。,10,三、儿童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期,(一)3岁左右最明显的变化是强烈的独立愿望。家长应因势利导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勇气及与小朋友交往的能力,加强其运动协调能力

5、的训练。,11,三、儿童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期,(二)6岁左右社会角色发生改变,从幼儿园步入校园。上学之初,应对孩子出现的某些问题特别注意,如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做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虎头蛇尾、性格胆小,怕事、哀哭、爱发脾气等。,12,三、儿童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期,(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格发育甚至在能力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内驱力作用是由需要和动机两个心理要素构成的,是驱动学生不断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驱动力在内外诱因的作用下,内化为一种心理需求,从而使孩子产生求知欲望。,13,(三)、非智力因素2、情动力作用是以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方式表现出来,儿童的情动力主要还是来自家

6、长和教师的鼓励,家长尽力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以便使孩子产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形成一种动力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习、生活的积极性。,14,(三)、非智力因素3、吸引力作用在非智力因素中,吸引力是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要素。高层次的吸引力作用有三个显著的动力特点:第一是目标吸引;第二是求知欲旺盛:第三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就会积极主动地认识、思考、探究他所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力达到了最高程度,儿童的智力活动就会取得最佳效果。提问法是提高孩子吸引力的一个好方法。,15,(三)非智力因素4、意志力作用意志是和儿童一定的学习目的结合在一起的。儿童的目的愈明确,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毅力就愈强

7、,目标实现的概率就愈高。,16,第二节 儿童期心理保健的实施,一、了解和满足儿童成长的心理需要 1、儿童成长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2、儿童成长需要理想:理想是孩子心灵的阳光,失去了阳光心灵世界就会一片黑暗。 3、儿童成长需要自由: 4、儿童成长需要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监视,而是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17,一、了解和满足儿童成长的心理需要,5、儿童成长需要付出:爱是一个口袋,往里面装时是满足感,往外拿时,才会有成就感。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 6、儿童成长需要尝试:孩子因为能力不足,所以肇事率特别高,常

8、错误百出。但是,这是儿童成长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7、儿童成长需要朋友:一,可以享受到民主的气息,又知音,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泄,而不受任何人的指责教训,心情可以得到最大的放松。二、利他观念也是在这个环境中养成,自私自利是不受欢迎的行为,他们必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完成目标。三、建立初步的荣誉感,这对孩子未来踏入社会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18,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一)婴儿期儿童心理保健 决定于生理需要的满足及精心护理和爱抚 1、亲子关系 是指儿童及其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婴儿来说,亲子关系主要表现为母子关系。 母亲在为婴儿日常照料与养育的过程中,经常的抚摸、亲吻、拥抱婴儿,向婴儿微笑、

9、点头,对婴儿轻声说话,逗引婴儿发笑,是对婴儿心理上的最大满足。由于母亲与婴儿的接触总是充满爱抚,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依恋感和安全感。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19,良好的亲子关系: 可促进婴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行为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并为以诸多社会关系形成奠定基础。 否则日后易形成孤僻、冷漠、孤独、智力水平低和不易与人融洽相处的不良个性。,20,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一)婴儿期儿童心理保健 1、感觉刺激 婴儿的认知结构以感知系统为主。 婴儿依靠视感、听觉、嗅觉和触觉感知到的信息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来了解周围环境,探索世界。 丰富的感觉刺激是婴儿心

10、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的精神营养。 丰富的感觉刺激包括:多看、多听、多摸、多尝,如和婴儿多说话等。,21,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二)幼儿期儿童心理保健 1、言语发展 1-3岁是儿童初步掌握口头言语时期 言语发展是通过成人的影响以及不断地模仿和联系并在言语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良好的言语环境是幼儿言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与幼儿交谈,讲故事,唱歌歌谣 鼓励幼儿多说 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讲解 对幼儿言语中的错误和缺点不要讥笑,不要故意重复,要给以正确的示范 ,22,幼儿由于紧张,害怕口误,可能发生口吃,口吃会影响幼儿与人交流,容易形成羞怯、自卑、退缩、孤独的性格,应及早进行纠正。,23,二、儿童

11、期各阶段心理保健(二)幼儿期儿童心理保健 2、同伴交往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一种全新人际关系的体验。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影响。父母与同伴对儿童来说是两种性质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儿童基本上是指导与被指导、教育与被教育的纵向关系,儿童与同伴是平等的互相教育的横向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分享与合作的欢乐,并培养对他人情感的注意、理解和同情、关心、谦让、帮助等积极的社会行为。如果幼儿不与同伴交往易形成孤僻、不合群的个性特征。,24,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二)幼儿期儿童心理保健3.个性的萌芽 个性在心理学上又称人格,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个性特征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以

12、能力和性格最为突出。个性特征在幼儿期萌芽,学龄前期初步形成个性倾向且存在着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儿童出生后就有气质即神经类型的差异,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父母应抓住幼儿的最初个性萌芽对其引导和培养,不要娇惯纵容,对幼儿个性萌芽上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进行矫正。,25,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一)幼儿期儿童心理保健4、行为习惯 幼儿期对事物感兴趣,非常好动喜欢模仿,这是幼儿在探索、在学习,父母应抓住时机培养他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各种知识,锻炼活动能力,培养可贵的自信心。,26,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三)学龄前期儿童心理保健 1、

13、游戏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探索与直接动手操作,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角色扮演、建筑游戏 游戏时,通过和伙伴的合作,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道德品质。 在游戏时,通过克服困难的过程,又培养了幼儿的个性及意志。 父母和幼儿园老师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来组织和指导他们的游戏。,27,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三)学龄前期儿童心理保健 2、学习和劳动 为进入小学的正规学习做准备,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然和社会常识。 主要学习活动有:看图片、听故事、观察周围生活等 父母应积极鼓励多想多问,善于运用回答问题的

14、机会,引导幼儿从不同方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父母应选择幼儿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方法,适当教幼儿识一些字,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和喜爱读书的习惯。 父母可鼓励他参加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及简单劳动。,28,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三)学龄前期儿童心理保健 3、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调节能力。 父母和老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作业活动中,启发诱导他们树立明确的目标,帮助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去实现这个目标。 培养幼儿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始有终,按时完成任务,并力求做得更好一些。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指责,不要放松和终止,给予帮助和鼓励。 家庭应制订一些简单、必要的规矩。,29

15、,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三)学龄前期儿童心理保健 4、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受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良好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的认知及个性发展。 具体方法有:可建立宽松、愉快和融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幼儿经常受到肯定、积极的评价易产生愉快感和自信感,经常受到否定、消极的评价,幼儿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 要培养幼儿情感活动的稳定性和自控能力。,30,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三)学龄前期儿童心理保健 5、品德培养 初步的集体意识教育,使幼儿能够合群 这时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期” 开始让孩子做点简单的家务劳动 打好高尚道德感的基础 培养荣辱感 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培养良好个性,

16、31,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四)学龄期儿童心理保健 1、儿童行为指导 狭义的行为指导有行为矫正的含义,主要是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和学习理论改正人们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广义的行为指导还包括道德与情操培养、榜样作用、规范行为模式的建立与训练等。,32,1、儿童行为指导 儿童行为指导原则 a、对儿童、家长和教师同时进行指导 b、指导应有明确的目标、计划、策略和具体措施: 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定而愉快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改善对儿童的教养方式;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努力培养他们富有弹性的性格和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能力。,33,1、儿童行为指导儿童行为指导技能 尽快与儿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17、求得良好的情感协调; 尊重儿童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儿童负责做出选择和改变行为; 不要急于对儿童的行为、言语加以指导,应对儿童先全面了解,然后再进行指导; 要多次指导。,34,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四)学龄期儿童心理保健 2、学龄期儿童学习障碍 缓慢学习型 开始学习进步快,中期逐步退步;主要是前期在吃老本 快速学习型 平时常常出错,中期错误迅速减少;这类孩子智商比较高,年龄越大进展越快。他们在错误的过程中得到潜在的学习机会。 平稳学习型 从开始到后来都保持不变的类型,35,2、学龄期儿童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简称LD也称学习困难,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听障碍,无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情绪障碍而

18、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拚写等特殊性学习技能获得困难的一组综合症。 目前多采用治疗教育和心理辅导方法,以及其他行为矫治。,36,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四)学龄期儿童心理保健 3、学龄儿童的品行问题 品行问题指经常性说慌、偷窃、攻击行为、逃学等为特征的行为问题。其特点是:症状具有反复持续出现的倾向,这类儿童学校生活适应困难,严重时可发生为品行障碍。较严重的品行障碍还表现为斗殴、纵火、家庭暴力、离家出走、赌博、性攻击等。儿童品行不良除与其自身的心理品质问题有关外,教育不当和家庭、社会环境不良是重要原因。,37,可采取的措施 加强系统与计划性,克服随意性 帮助儿童树立做好孩子的目标 处在儿童期的孩

19、子往往兴趣广泛,精力旺盛等,不要就事论事,要从总的特点出发。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独立的成人感,过多的依赖性等,要晓之以理,做孩子的榜样 不断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水平,38,二、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四)学龄期儿童心理保健 4、学龄儿童的情绪问题 过度焦虑 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强迫行为 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观念、意向或行为,常导致焦虑、自责和忧郁。 恐惧 因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时,产生过分强烈的或持续出现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 儿童癔病 有儿童群体癔病发作现象。,39,二、

20、儿童期各阶段心理保健(四)学龄期儿童心理保健 5、顽固性不良习惯 是指有些儿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或精神及躯体不适时出现的某些刻板的、不良的习惯性动作或行为。 习惯性抽动 是指同一组随意肌肉快速、突然、频繁、不自主无目的地抽动。 吮吸手指和咬指甲 儿童受紧张性刺激时,发生的无意识的动作,以掩饰或消缓紧张焦虑的结果。,40,遗尿 是指儿童5岁以后反复发生、不适宜不自主地排尿,而又无明显的器质性原因。遗尿具有遗传性,也可因强烈的刺激、心理和社会紧张因素导致。 口吃 较常见于2-5岁儿童的一种表现为言语节律异常的语言障碍,多见于男孩,若持续至10岁以后,多转为永久性口吃。 口吃的原因:突然惊恐、心理压力

21、、模仿、歧视、强制性改变左利手等。口吃的矫治:消除环境不良因素,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树立自信心,不讥笑不训斥,并培养从容不迫的发音习惯。,41,第三节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保健一、家长应具备的素质 1、善于学习 2、学会控制情绪 3、善于倾听 4、学会理解 5、与孩子交朋友 6、掌握一些心理学常识 如:学会察言观色;倾听孩子的心声,做个好听众;要替孩子绝对保密;交心;放手;支持;关怀,42,二、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保健的方法(一)克服家长病态心理 1、家长过分要强 2、家长的过分挑剔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3、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会传给孩子 4、家长对孩子总是持否定态度,让孩子失去自信心,43,挑剔中成长

22、的孩子学会苛责;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耻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正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义;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关怀。,44,二、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保健的方法,(二)防止独生子女心理偏倚 1、自私而不为别人着想 2、无法养成尊敬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3、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的精神,社会适应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较差,也缺乏劳动的自觉性。 5、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

23、惯。 6、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严重心理失衡的学生,通常都与他们的父母不良教育方法有关,凡是患心理障碍的孩子多半失去了父母的理解。父母应是孩子在问题发生之际的第一救助者和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家庭应为孩子心灵风帆的再次起航提供动力。,45,(三)善于诱导(四)家长应掌握的教育方法说服常规训练示范奖励和惩罚,46,二、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保健的方法,(五)赏识孩子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说:“不会赏识孩子的家长是不称职的家长。”我们的家长原本是很赏识自己的孩子的,孩子小的时候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好呢?因为那时你的心灵是一面光滑平整的镜子,你看你的孩子就像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孩子上学以

24、后你一攀比,心态就扭曲了,看孩子便是一片漆黑。 影响家长赏识孩子的障碍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人与人有一种心灵的感应,赏识之源就好比你站在高山上,你要想周围发出“我爱你”的回声,你就得首先大声高呼“我爱你”。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六个“学会”: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宽容、学会提醒。,47,二、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保健的方法,(六)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暗示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命令性和压制性,是运用某种间接的、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孩子愿意接受并化为自觉的行动的教育方式。 孩子接受后能增加其力量和勇气的暗示称为积极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环境暗示,48,(七)

25、让孩子会感受快乐 一个人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衡量实物的标准。拥有健康和阳光,我们就拥有无数个快乐的理由。 快乐的情绪是可以相互传染的。(八)培养孩子的自发性 凡是孩子高兴去做的事,或喜欢玩的游戏,都是孩子自发性的表现,这种自发性值得重视。凡是孩子能努力学会的事情,多半都是主动自发地去学习的。 根据学习好坏奖惩孩子刺激起来的学习动机,称为“外发性动机”。自己对学习有兴趣而主动地学习,称为“内发性动机”。内因与外因比较起来,当然是内因的效果更为理想。 应该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去做自己喜爱做的事,而大人不去干扰,这是培养孩子自发性的有效方法。,49,二、

26、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保健的方法,(九)学会拒绝孩子有约在先,培养孩子的理智和自制力。教育孩子学会等待,不能想要什么就立即可以得到。答应孩子在适当的时间可以给他买喜欢的东西。 父母的态度必须十分明确、一致,孩子渐渐明白不能改变父母时,就会改变他自己了。,50,第四节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与保健,一、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在婴儿期的广泛发育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精神障碍,涉及感知、语言、情感、智能等多种功能损害。 病因至今未明。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40-95.7%,双卵双生同病率为10-23.5%。有家族遗传史者患病率是无遗传史者的50倍。 孤独症一般起病于3岁以内,患病率2-13/万。男孩与

27、女孩之比:7.5:1。,51,一、儿童孤独症,主要临床表现:孤独离群。患儿没有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和要求。情感冷淡。患儿对人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对亲人不亲热。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不会正常地与小朋友交谈。言语障碍。大多数患儿言语发育迟缓,平常言语很少,显得很安静。,52,一、儿童孤独症,5、兴趣狭窄,行为活动单调刻板,适应新环境困难。6、多数患儿智力迟钝,少数患儿可表现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可具有超常的机械记忆和推算能力,即所谓“白痴学者”。7、其他症状,特殊依恋。对某些无生命的物体(杯子、小汽车等)或小动物(小鸡、小兔等)却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并产生一种依恋感。,53,54,一、儿童孤独症,治

28、疗对孤独患儿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如果及 早发现并进行特殊教育、行为矫治、药物治疗,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55,一、儿童孤独症,1、加强亲子间情感交流。2、加强言语训练。对一个刚开始理解语言的患儿,父母对他说话应尽量使用孩子能理解的简短的语句。训练时要尽可能地运用具体形象的物品、图片、动作、行为。应创造条件、情景,鼓励患儿用言语来提要求,与人交流。患儿在说话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用词不当、词语颠倒等现象。父母和老师一定要耐心听儿童讲。,56,一、儿童孤独症,3、行为疗法。(1)矛盾意向疗法(暴露疗法)。(2)正强化法。(3)负性活动练习(满贯法)。(4)放松疗法。4、药物治疗。氟哌啶醇0.5-

29、4mg/日;舒必利50-100mg/日。利他林5-10mg/日;匹莫林10-20mg/日。纳曲酮30-50mg/日。,57,二、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指儿童在一定场合时讲话,离开这一场合则沉默不语,拒绝讲话,用点头、摇头、手势来表示自己的意愿或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非常有限的单词或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愿望。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58,二、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因精神因素影响而出现,在儿童精神分裂症中较常见。在癔病中也可见到。患病率0.23-7.2/千人。病因:1、素质因素。患儿敏感、胆怯、害羞、孤僻、脆弱、依赖性较强。2、发育性因素。患儿说话比正常儿

30、童晚,常伴有功能性遗尿,部分出现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3、心理与家庭环境因素。患儿母亲焦虑,喜支配,对儿童过度保护。许多儿童早年有感情创伤的经历。,59,二、儿童选择性缄默症,主要表现:常3-5岁起病,在某些场合或人多的地方不爱说话。特别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和陌生人面前几乎是不开口说话,仅用手势动作做简单反应。但他们并非生理性损伤或智力低下所致,他们在家里和熟悉的人面前仍然说说笑笑,言语自如。性格方面大多孤僻、敏感、害羞、胆怯、感情脆弱、爱苦恼、易动怒。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参加也是被动。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60,二、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治疗1、消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2、心理治疗。

31、疏导疗法、正强化技术。3、药物治疗。小剂量安定类或抗抑郁类。,61,三、儿童抑郁症,多因素所致,包括遗传因素(单卵双生同病率为76%,双卵双生同病率为19%)、生化代谢缺陷和环境因素等。学龄前儿童患病率0.3%,青春期前儿童患病率1.8%,14-16岁的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则为4.7%。,62,三、儿童抑郁症,主要症状表现:孤独、离群不愿与人交往,不愉快、忧虑、悲伤、失望和精神痛苦,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自我责备、自我贬低。性格变得古怪。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如头痛、腹痛、消瘦等。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厌学、成绩下降。,63,三、儿童抑郁症,治疗:1、支持治疗2、行为治疗3、增强信心4

32、、药物治疗:百优解、塞乐特、万拉法辛等。,64,四、儿童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神经症。患病率0.3%。(一)儿童强迫症发病年龄以10岁前多见。 (二)原因有:1、精神因素:如父母离异、亲人伤亡等2、性格影响:多内向、胆小拘谨,优柔寡断、有礼貌、古板。3、家庭的影响:父母性格内向、有洁癖、强迫行为等。,65,四、儿童强迫症,(三)主要表现是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在儿童期强迫行为较强迫思维更常见。1、反复计数2、反复洗手3、反复玩弄手指,反复摇头4、反复进行自我检查。,66,四、儿童强迫症,(四)治疗儿童强迫症以强迫行为为主,不存在明显心理冲突,治疗后效果较好。以心理治疗为主,

33、药物治疗为辅。1、系统脱敏2、反应阻止疗法3、思维阻断疗法4、药物治疗,67,五、儿童恐怖症,儿童恐怖障碍,是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环境、教育造成的,基于经验、学习的基础获得。,68,五、儿童恐怖症,惧怕的内容反映了儿童所处的环境特点和年龄发展阶段的特点。9个月前的婴儿怕大声和陌生人;1-3岁儿童怕动物、昆虫、陌生的环境和生人、黑暗、孤独等;4-5岁的儿童怕妖怪、鬼神、怕某些动物或昆虫,怕闪电、雷击等;小学生则怕身体损伤、怕离开父母、怕亲人死亡、怕考试、怕犯错误和受批评等;青年期则产生对社会环境、社会交往的恐惧。,69,五、儿童

34、恐怖症,主要表现:1、动物恐怖。如怕猫、狗、蛇等2、社交恐怖。怕生人、怕当众讲话、怕见老师。3、自身损伤恐怖。怕出血、怕鬼怪、怕流氓、怕死。4、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恐怖。怕黑暗、雷电,怕独自关闭室内,怕登高等。,70,五、儿童恐怖症,治疗1、系统脱敏疗法2、家庭疗法3、支持疗法4、药物治疗。氯丙咪嗪50-100mg/日。塞乐特20mg/日。安定类。,71,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是儿童少年时期的一种心理障碍,是指学龄儿童对学校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拒绝上学的现象。以7-12岁的男孩较多见。原因很多,归纳为:1、性格缺陷。胆小多疑、太仔细、太谨慎、过于敏感。2、溺爱和过分保护,依赖性强,独立性差。3

35、、期望值过高。家长、老师和孩子自身期望值过高。,72,学校恐怖症,主要表现为:1、不愿上学。2、害怕上学,害怕考试。3、易产生焦虑症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心情和焦虑性躯体症状。4、学习优良。,73,学校恐怖症,治疗:1、心理治疗。暗示治疗、脱敏治疗。2、教育治疗。首先应帮助患儿融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并改善家庭关系,为患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其次,家长和教师对患儿要关怀、信任,积极鼓励。再次,要力求从教育方法上消除各种不良诱因,不能期望过高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不要对孩子过分娇养、溺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74,六、儿童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和

36、恐惧,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产生原因:1、父母的影响。父母敏感、犹豫、多疑、缺乏自信等一些焦虑人格的表现常可在孩子身上反应出来。2、家庭环境不良。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吵架打架,离婚、亲人生病死亡等。3、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对孩子管教过严、要求过高、压力太大。4、责任心过强,对自己期望太高。,75,六、儿童焦虑障碍,临床表现:1、焦虑情绪体验2、外显的不安行为3、焦虑的生理反应。儿童焦虑反应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焦虑反应发作时表现出极度不安、恐惧和难受,并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慌、气促、胸闷、头昏、大汗、尿频等。慢性焦虑反应表现为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缩小、学习成绩下降、情绪易激动、难与同伴相处,睡眠障碍。,76,六、儿童焦虑障碍,根据儿童焦虑反应的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分离性焦虑障碍2、过分焦虑障碍3、回避性焦虑障碍,77,六、儿童焦虑障碍,治疗:1、心理治疗(1)满灌疗法(2)模仿学习(3)疏导疗法(4)放松疗法(5)矛盾意向疗法,78,六、儿童焦虑障碍,治疗2、教育疗法为患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要给患儿过多的心理压力和过强的精神刺激;教育思想要端正,教育方法要正确,不要溺爱也不要过份苛求,不求孩子第一,但求孩子努力;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言;加强个性的培养和锻炼,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